书城科普读物神秘的太空世界丛书:人类的航天历程
44899500000018

第18章 航天科技的发展与应用(5)

当气象卫星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时,其电视摄像系统的摄像机,每隔一定时间开启一次快门,便得到一张地球大气云图照片。然后通过转换设备,卫星将云图照片的图像信息转化成电信号送进储存装置自动存贮起来。它的存储装置可以容纳世界各地的全部云图信息。当卫星经过地面接收站时,地面上给它发出一条指令,卫星就把全部信息传送下来。如果不用存储器,卫星还可以将无线电信号立即向地面传送。地面只要有接收设备,就可立即收到卫星实时拍摄的照片。任何物体都具有一定的温度而放出一定的热量,卫星上的扫描辐射装置测量出云的热辐射量,就得到红外云图。红外云图可反映地面和云顶的温度。大气温度一般比地面低,不同高度的云层温度也不同,因此它们的热辐射量就有强弱之分。在卫星红外云图照片上,白的地方是冷区,就是中高云区。黑的地方是暖区,是地面、水面或低云区。扫描辐射装置和电视摄像机拍摄图片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它是用扫描镜以固定转速向地球扫描,每转一圈,就得到从地球一端到另一端的一长条扫描线。卫星不断前进时,一条条扫描线互相衔接,就构成一张完整的红外云图。

1974年5月17日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同步气象卫星,与其他系列的气象卫星相比,它的覆盖面积大,能及时提供大量的气象资料,昼夜向地面传输整个西半球的分辨率极高的气象照片。它每半小时就传输一次观测资料,利用这些资料可深入了解大气动力学过程和能量交换过程,改善了气象预报的准确性。世界各地有500多个接收站的自动图像装置也可直接接收卫星照片。

虽然对地静止或同步气象卫星覆盖面积大,但不能覆盖地球南北极地区,因此像前苏联这样的地临北极的国家发射了另一种极轨气象卫星,或者太阳同步轨道低轨道气象卫星,高度一般在700~1500千米。这是一种具有轨道倾角约90度,飞越地球南北极上空的气象卫星。大家知道地球并非标准圆球体,而是在其赤道部分有些微微膨胀的扁球体,膨胀部分对人造天体产生额外吸引力,能使卫星运行的轨道面慢慢转动,轨道面转动速度的大小与轨道倾角、高度和形状有关,倾角越小转动越快。倾角为99度,高度为920千米的近极地圆轨道,轨道平面每天顺地球自转方向转动1度,与太阳照射方向因地球绕太阳公转每天顺向转动1度恰好同步,或说轨道面转动方向和周期与地球公转方向和周期相等的轨道叫做太阳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的优点是轨道面和太阳方向所成的夹角大体上是一定的。所以在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的气象卫星,每天在相同的时间里大体上通过同一地球纬度;就是说,太阳同步轨道能使气象卫星始终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观测地面,给光学传感器创造了最合适的光照条件。但另一方面,极轨气象卫星的轨道倾角在90度附近而不能利用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向东速度,发射时要求运载火箭有更大的负担。我国发射的“风云1”号气象卫星,也是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由于利用气象卫星可以收集到地面气象台站难以收集,气球和飞机不能获得的高空、超高空气象情况,大大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实时性。电视节目中,每天播放“天气预报”的同时,还展现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卫星云图照片,它们就是气象卫星用电视摄像机和扫描辐射装置从太空对地球拍摄而成的。这种每日天气预报给每一个人带来很大方便,对农业、运输业的作用更是巨大。运行在宇宙空间的各种各样的气象卫星,时刻监视着台风、强暴风、暴雨以及干旱等灾害性天气的变化;它们不受地理条件限制,可以取得人迹稀少的海面、极地、高原、沙漠、森林等地区的气象资料,更能进一步帮助监视危害性天气。随着微波雷达在气象卫星上获得应用以及大气遥感技术和大气科学的发展,气象卫星已经从定性的云图探测,逐步向定量探测大气温度、湿度、风速、云量、降水量、海面湿度以及大气成分等方面发展,这在提高中长期天气预报准确性方面会发挥更大作用。

世界气象组织为了更好地全面掌握全球天气变化,组织了一个全球气象卫星网并投入运行。该系统由5颗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2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组成。5颗对地静止气象卫星,每颗能对南北纬度±50度和间隔经度70度的近圆形地区进行观测,它们分别由美国提供2颗,前苏联、欧空局和日本各提供l颗。极地轨道上两颗气象卫星是用来弥补5颗对地静止气象卫星无法覆盖地球两极地区的缺陷而发射的,分别由美、苏各提供一颗。这个纵横交错的气象卫星网可以连续监视全球任何一个地区的气象变化。世界各国都可以借助简单的接收设备免费接收卫星发回的云图,提高天气预报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海洋卫星

人类居住的地球,其表面大部分为海洋,约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1%。它变化无常,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对海洋进行深入了解和认识一直是科学家们迫切的愿望。然而,海洋上观测条件比陆地上要困难得多,利用船舶测量的经典的海洋学观测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严重妨碍了对海洋现象,特别是海洋动力学现象的观测。只有对海洋多变的状态作连续和实时的观测,才有可能使人类及时掌握海洋动力学数据,认识海洋,开发和利用海洋。

装备光学成像设备和能探测海洋电磁辐射,及其在不同状态下的海面的反射、散射等特性的微波设备的海洋卫星,不仅能测得海洋水面的图像,还能获知海水温度,海面风速、风向,海面波浪高度,海面的洋流、海貌等数据。

海洋卫星根据卫星轨道运行特点,海洋卫星能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面积的,乃至全球性的海洋数据,从而使其成为观察海洋学、特别是海洋动力学现象的最强有力的工具。海洋卫星还能预测海洋总的环流,概略监视和预测海洋表面的动力学现象,改善全球天气预报和全球水准面的精度。

海洋卫星一般装备5种遥感器,即雷达测高仪、微波散射计、综合孔径雷达、微波辐射计、可见光和红外辐射计。雷达测高仪有两项功能:其一是测量卫星到星下点海面的距离,为测量海洋水准面提供数据。测距精度可达±10厘米;其二是测量海面的粗糙度,以便获得1~20米范围内的波浪高度信息,精度为波高的10%。海底地震引起海啸,传播速度很快,常常会给岸边和海上船舶造成巨大灾害。雷达测高计能够测量海啸波的高度和分布,确定海啸传播方向,对即将被袭击地区发出预警。

综合孔径雷达,可以获得海洋的图像,从这些图像可以提取海洋的波形图和海洋动力学特性。雷达能发射波长为50~1000米的海水波图像。这种成像雷达波可以穿过云层,风雨无阻,昼夜都能进行工作。它能提供靠近海岸线的波浪图、矿物沉淀和其他类似特征的高分辨率图像,测量它们的面积。还能测绘冰原、油污等污染范围。它还能以25米的分辨率确定鱼群和测绘海流图。

微波风场散射计也是一部有源雷达,是一种长脉冲雷达。它可测量全球范围内任何方向的风场,测量风速范围为3~25米/秒。散射计的地面覆盖范围是离星下点两侧约235千米对称的一条宽带。

微波辐射计是一种扫描多频率无源微波遥感器,能感测海洋表面微波辐射的强度,或表面辐射微波亮度温度。亮度温度是物质发射率、电解性质和粗糙度的函数。这种微波辐射计能探测大于50米/秒速度的海面风的振幅;能检测2摄氏度~35摄氏度范围内的海水表面温度;测量超过10~15千米面积的海上浮冰分布;测量大气中的水蒸气、海岸特征等。扫描微波辐射计天线从卫星上垂直地面作±35度范围内扫描,相当于以星下点为中心约1000千米的地面覆盖范围。微波辐射计为散射计、雷达测高计提供重要的大气校正数据。

扫描可见光和红外辐射计是辅助测量设备,提供海洋海岸、大气特性的可见光和热红外图像,帮助识别海流、暴风雨、海洋冰、云层、岛屿等。它使用360度的扫描,监视星下1800千米宽的覆盖带。

海洋卫星给人类创造的物质利益是巨大的。它能提供实时的或近实时的环境条件数据,能使海上和岸边生命保护、岸边建设、船舶设计制造、捕鱼、海上作业等的工程设计更加合理和经济。

资源卫星

用于勘测和研究地球自然资源的卫星。它能“看透”地层,发现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地下宝藏、历史古迹、地层结构,能普查农作物、森林、海洋、空气等资源,预报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资源卫星

资源卫星利用星上装载的多光谱遥感设备,获取地面物体辐射或反射的多种波段电磁波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发送给地面站。由于每种物体在不同光谱频段下的反射不一样,地面站接收到卫星信号后,便根据所掌握的各类物质的波谱特性,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判读,从而得到各类资源的特征、分布和状态等详细资料,人们就可以免去四处奔波,实地勘测的辛苦了。

资源卫星分为两类:一是陆地资源卫星,二是海洋资源卫星。陆地资源卫星以陆地勘测为主,而海洋资源卫星主要是寻找海洋资源。

资源卫星一般采用太阳同步轨道运行,这能使卫星的轨道面每天顺地球自转方向转动1度,与地球绕太阳公转每天约1度的距离基本相等。这样既可以使卫星对地球的任何地点都能观测,又能使卫星在每天的同一时刻飞临某个地区,实现定时勘测。

世界上第一颗陆地资源卫星是美国1972年7月23日发射的,名为“陆地卫星1”号。它采用近圆形太阳同步轨道,距地球920千米高,每天绕地球14圈。卫星上的摄像设备不断地拍下地球表面的情况,每幅图像可覆盖地面近两万平方千米,是航空摄影的140倍。

世界上第一颗海洋资源卫星也是美国于1978年6月发射的,名为“海洋卫星1”号。它装备有各种遥测设备,可在各种天气里观察海水特征,测绘航线,寻找鱼群,测量海浪、海风等。

电视直播卫星

“中星九”号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电视直播卫星,也叫广播卫星,是一种专门化的通信卫星,主要用于电视广播。它由广播转发器和收发天线构成电视广播转发系统,外加保障系统,是运行在地球静止轨道上的太空广播发射台。

用广播卫星直接向公众转播电视图像和声音信号的广播方式叫做卫星广播。卫星广播通过卫星广播系统来实现,这个系统由广播卫星、地面接收网、上行站和测探站共同组成。

电视直播卫星采用三轴卫星测控技术,对地定向精度很高,并装备折叠式大面积太阳能电池板,发射功率大,覆盖面积广。通过卫星广播系统,只要在电视机上安装一根小型天线等设备,无需经过电视台转播便可接收直播电视。因此,直播电视为电视教育、医学和医疗活动、文化和体育生活提供很大方便。用这种卫星还可转播电影。例如,由卫星电影公司先将电影的图像用无线电发射至租用的卫星频道上,再由卫星向地面转播。地面上的电影院,如果希望放映卫星电影公司的电影,须向该公司购买“转播密码器”装在自己的接收设备上,这样就可以在自己的大银幕上播出影片。

电视直播卫星的应用,对个体家庭用户造福很大。特别是和地面电视比较,它具有极大的优越性。首先,它的覆盖面积广大,可以解决一些国家边远地区、山区、海岛和其他地面中继站难以布站、地区电视覆盖困难的问题。现在有了直播电视,那些居住在边远山区的散户,均可在电视机上装上一根小型天线,通过电视,可以和大城市一样放眼看世界了。其次,地面电视台站网传送电视到较远地区往往要经过多次中继转播,广播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卫星直播电视的转播环节少,且通常采用调频方式,所以接收质量好。

对地观测卫星

原来,在千百年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实践中,我们人类逐渐认识到地球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一方面,地球作为人类繁衍生息的场所,毫无保留地为人类提供了得以生存和进行生产活动的各种条件和物质,如矿产资源、粮食作物、森林草场、水产资源等。另一方面,地球也为人类带来巨大的、有时是毁灭性的灾难,如洪水泛滥、火山爆发、地震,以及农作物和森林草场的病虫害等。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由于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多达上千亿美元。在美国,由于农作物的病害,每年损失约37亿美元,而虫害损失达38亿美元。我国也是一个多灾的国家,不是水灾就是地震,每年也有相当大的损失。

人类还发现,尽管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对于地球本身的奥秘,由于我们本身的局限性,加上受技术发展的限制,我们并没有完全认识它,而且只在地球上来研究地球,就像诗人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新的方法,也就是到地球以外去研究探测地球,才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地球,进一步为人类造福,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对地观测卫星就是我们理想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真正地了解地球。

那么,对地观测卫星都有哪些优点呢?

对地观测卫星的特点

(1)速度快。对地观测卫星一般发射到低轨道上飞行,这种卫星围绕地球飞行一圈的时间约90分钟,也就是15小时绕地球一圈,取得的信息资料非常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