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导演基础
44929800000011

第11章 圆个导演梦(1)

一、导演是可以学成的

当我面对应试导演专业的考生进行口试时,我常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报考导演专业呢?”得到的回答常常是:“我喜欢。”或者是:“我热爱导演专业。”甚至有的人回答说:“我做梦都想当导演。”我曾提醒他们说:“导演是很辛苦的,既要脑力劳动,又要体力劳动。”他们几乎都说:“我们早有思想准备。”看来,痴心做梦的人真不少。

如何圆这个导演梦,只有去学习。学习导演的通道基本上有两条,一条是到影视艺术院校里去学习。通过教师的帮助,学习有关导演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制作技能,为走出校门后独立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对于这一条学习道路,有的人则持不同看法。西班牙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在1999年法国戛纳电影节上讲授电影课时说:“对我来说,电影可以学,但不能教。这是一门更多地建立于运作方式之上而不是技术之上的艺术。这是一种完全个人化的表现形式。”他接着说:“导演技法是一种个人经验:应该自己去发现电影语言,应该通过这种语言发现自我。”

我认为阿莫多瓦所说“电影可以学”这句话是对的,下面所说“但不能教”则有些偏颇。世界上有许多导演都是经过学校教育、培养走出校门之后,再经过实际的锻炼而取得成功的。例如,我国的吴贻弓、黄蜀芹、谢飞、吴天明、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吴子牛等,美国的科波拉,俄国的邦达丘克等,几乎都是在正规的电影院校中培养出来的。曾经因执导《钢琴课》而一举成名的女导演简·坎皮恩也曾经就读于澳大利亚的广播电影电视学校。她说:“学校创造了我的事业。我相信,如果没有学校,作为一名女性,我不会成功。”可见学校教育还是卓有成效的。但是,如何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真正具有个性化的导演,还需要经过实际工作的磨炼和考验。而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则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

另一条路是自学成才。即跟随摄制组在拍摄现场边干边学,或者边看电影边学习。好在现今录像带和VCD、DVD光盘影碟较多,影视爱好者可以通过看电影来学电影。

阿莫多瓦说:“在较低层次上,也可以通过看影片来学电影。其危险性在于会落入崇敬的陷阱。人们看到某些大师的拍片方式,然后就试图模仿。”他说:“这样做的唯一站得住脚的理由,是在别人的影片中找到他遇到的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因而这种借鉴成为他自己影片的一个积极的部分。”

其实模仿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不应贬低其作用。中国小学生学习书法,就是从描红、仿帖开始的,熟练之后,再演化成自己的字体。拍电影未尝不可从模仿入手。导演布赖恩·德帕尔玛就是专门模仿希区柯克的导演。后来,他终于获得了成功,拍摄了极具个人化风格的《铁面无私》。可见,模仿也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法。问题是不要抄袭,抄袭不是模仿,那是不道德的剽窃。

另一位英国导演约翰·布尔曼也在戛纳电影节授课时说:“我并非是电影学校的狂热崇拜者,因为,对我来说,导演首先是一种实际的职业,在拍摄现场学习是培养导演的最佳方式。归根到底,理论只有在符合实际经验时才有价值。”

以上两位导演都强调要通过实践来学习导演的看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他们轻视正规专业学校可以教授和培养导演这一渠道,则带有片面性。

《末代皇帝》的导演贝托卢奇说:“若要学习电影,在我看来,显然需要拍片,也需要看许多影片。这两方面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这无疑是今天我可以建议某人去上电影学校的唯一原因;因为这里有在电影院中永远无法看到各种影片的机会。”看来他对到学校学电影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有种说法:“条条道路通罗马。”学习导演的道路也不会只有一条,但总会有一两条捷径。从现在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国内外的影视艺术院校都具有培养导演的最佳条件,从现在的成果来看,这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当然,这也并不排除其他的学习途径。

总之,不管通过何种渠道,采用何种方法,导演是可以学成的,也是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的。

虽然人人都可以拥有一个导演梦,但真正实现这个梦想却是非常艰难的。这既要靠实力,也要靠机遇。但实力是根本,有了实力,加上机遇,就可能成功;如无实力,即使碰到机遇也成不了气候。学习和练基本功就是为实力打基础。有的人忽视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功的训练,急于求成,急于进入导演的状态,这种浮躁心理是不利于实现导演的梦想的。

作为导演,不仅要精通业务,而且要对制作的影片或电视剧的成败和艺术质量负重大责任。这是由导演在摄制组内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在拍摄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时,都必须组建摄制组来实施和完成拍摄任务。在摄制组内,导演是艺术创作的领军人物,是总管艺术创作的负责人和领导者,掌握着艺术创作的指挥权。

因此,导演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高的文化修养。既要专,又要博。既精于本行,了解影视艺术的本性,又要博学多识,熟悉各门艺术的原理和规律;同时还要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以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

另外,导演还必须要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能够把摄制组内的创作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共同完成摄制任务。因此,导演要能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不怕困难,处事果断,以保证摄制工作的顺利运行。

由于导演的地位特殊,责任重大,因此学习导演和培养导演,都必须注重其自身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有点灵性

灵性,主要指艺术感觉好。感觉是最直接的心理过程,是形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基础。对艺术的处理常常不经过理性的分析,而通过直觉作出判断,获得理想的效果。人们常说:“跟着感觉走。”就是因为感觉到的东西最新鲜、最诱人,常常能把人带入佳境。

(二)要有点悟性

悟性,主要指对生活中新生事物的敏感性。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能够深刻地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发现和悟到常人不易发现和悟到的哲理层次。假如导演悟性差,自己尚未悟到的东西,或者悟得很浅的东西,如何能让观众悟得到或者悟得深?所以导演的悟性不好,必然会影响作品内涵的深刻性。

(三)要有点韧性

韧性,主要指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有人说作家要出作品就要克服自己的惰性、懒散和放纵。而导演要出作品,不仅要挑战自己,克服自身的弱点,而且要与别人竞争,大家同心协力,共克难关。

摄制组常常会遇到许多意料不到的困难,因此,导演在摄制过程中要不怕挫折,在困难面前不退让、不畏缩,知难而上。否则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打退堂鼓,或者凑合过去,结果凑合出来的作品怎么能成功?

作为导演,一定要严肃对待自己的创作,要千方百计为实现自己的艺术构想而奋斗。例如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在拍摄影片《情人》时,为了把湄公河的诗意摄取在画面上,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用许多船只运来水莲撒在河面上,为了防止水莲很快被水冲走,又安排许多人力埋伏在水下揪住水莲,为此,才拍摄到湄公河诗意盎然的理想画面。这种对待艺术创作的认真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的。正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的:“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己,要爱自己心中的艺术。”没有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导演是拍不出好作品来的,也不会有大的成就。

二、导演的职责与工作

如果想当导演,就必须了解和熟悉有关导演的职责和应该做的工作。无论是拍摄电影,还是拍摄电视剧,自摄制组建立后,一般都分三个阶段进行工作,即筹备阶段、拍摄阶段和后期阶段。导演要自始至终参加摄制的全过程,可以说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有的摄制人员则不必参加全过程,如摄影、美工在停机后,即完成拍摄阶段转入后期制作时,即可退出摄制组。有些演员如不参加后期录音工作也可离开摄制组。总之,根据工作的需要,有些摄制人员和演员可以随时进出摄制组,而显然导演必须是全程跟踪工作进度的。

下面分三个阶段简述导演的职责和应该做的工作。

(一)筹备阶段

1.研究剧本

摄制组建立后,应组织主要创作人员研究和分析剧本,以及查阅与剧本相关的文字资料与形象资料,并在摄制组内进行座谈和讨论。其目的是深入理解剧本,为剧本找到恰当的表述形式,达到统一认识和思想,以便齐心协力为实现导演的构思和意图,把剧本完美地体现在银幕或屏幕上共同奋斗。

2.遴选演员

这项工作可由副导演先进行初选,最后再由导演亲自审定。

选拔演员是导演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有人说演员选对了,戏就成功了一半。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电影或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是靠演员创造的,是靠演员自身塑造的角色直接与观众见面的,所以演员的得失成败也关系着整部戏的得失成败。

中国演艺界有一句经验之谈,叫“戏保人”和“人保戏”。所谓“戏保人”,就是剧本好、戏写得好,就可以给演员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同样的道理,假如选到了好演员,一般的戏,也可以借助演员的功力,经过演员丰富和精心的创造,把角色演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所以好的剧本如能选到好的演员,更能为剧本锦上添花;如果演员选得不对路,也可能前功尽弃,得不偿失,让导演的心血付诸东流。这种教训也是不鲜见的。

现在时兴一种“海选”演员,其实是炒作,它代替了导演对演员的发现与认定,这是不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

所以导演在遴选演员时,都要非常慎重,反复斟酌,甚至几经筛选,直到开拍时才确定主要演员,有时到开拍后方才定下。可见演员在一部戏中处于多么重要的地位。

3.写作导演阐述

向摄制组全体成员讲解,并进行讨论,达到统一认识。

导演阐述是导演对未来影片或电视剧描绘的蓝图,是导演创作意图和完整构思的说明,也是导演的纲领性的整体设计。

导演阐述的写作,并无固定的模式。由于导演的个性和风格各异,所以导演阐述有各不相同的写法。有的写得非常具体细致,甚至涉及每场戏的构思和设计方案;有的则是提纲挈领地只谈主要问题。所以不必拘泥于一种格式。从内容来看,导演阐述一般应包括以下几点:

(1)对剧本的立意、主题思想、时代背景等方面的阐释。

(2)对剧中主要人物的分析。

(3)对剧中矛盾冲突的理解与把握。

(4)对未来影片风格样式的定位。

(5)对节奏的处理。

(6)对表演、摄影(像)、美术、化妆、服装、道具等创作的构想和造型设计的要求。

(7)对音乐(作曲)、录音、剪辑等各创作部门的提示。

(8)对剧中需要运用特技处理的部分提出要求,以便与特技部门协商处理。

以上各点不必面面俱到。由于剧本的内容和题材的不同,加之导演的素质和风格各异,可以根据自己独特的理解与认识加以阐述。但应力求明确、生动、具体,富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并能鼓舞摄制组全体成员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同心协力,共同完成摄制任务。

4.选景

选景的根据是剧本。景物是为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的活动提供具有典型性和表现力的造型环境。它对营造生活气息和艺术氛围都是至关重要的。以景生情,以情托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都和选景以及美工对景物的设计有关。因此,选景也是导演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因为只有把景选定,美工把景设计好、搭建好,导演的头脑里有了具体的环境形象,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分镜头工作,同时设计场面调度。

一般来说,内景应由美工根据剧本的内容和导演意图进行设计,经导演审定后在摄影棚内进行搭建。搭建的布景既能达到导演的理想要求,又有利于拍摄。现在的情况是,常常因经费不足,加之搭建的布景工艺不过硬,容易暴露出虚假的痕迹,所以有许多导演将内景外拍,也就是放到实景中去拍摄。因此,内景、外景都要到外面去选。

选景和选演员一样,对导演同样重要。但是有的人对此并不重视,他们到外景地只是匆匆忙忙走马观花地浏览一下,甚至有的导演连场景也未看,就忙着去分镜头,这种分镜头剧本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场景的根据,也没有可靠性。导演只凭想象,只凭脑中的幻觉去分镜头,这种分镜头剧本是没有实用价值的,也是违反创作规律的。

导演在选取场景时,切忌用自己想象中幻化出来的环境去套现实生活中的环境。这种幻化出来的理想环境,在现实中是很难找到的。因此,导演选景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将自己想象中的环境向现实中的环境上靠。这样选景工作才不会落空。

在选景过程中,也会出现这种情况:现实中的环境会超越导演的想象,就是会出现比你预想的环境还要好,还要理想,这就要改变自己原来的设想,采用现实中的环境;假如现实中的环境不太理想,又一时找不到理想的环境,也只能迁就现实中的环境,或者和摄影、美工一起研究对现实中的环境进行加工改造,使其适应导演在拍摄时的需要。

导演在选景时,需要注意场景不可过于分散,要尽量集中,以避免因转移场景太多,距离太远,而拖延拍摄时间和增加经费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