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44968100000011

第11章 深谙游戏规则,做对事情更有把握

著名学者费正清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国的伟人们照着书上所说的格言去做,在美国可以出人头地,但在中国,却会还未出世,就送了命。这句话似乎偏激,但却从一个侧面道出了要想把事情做对是多么不容易。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需要在真真假假的人生当中,深谙潜规则,学会推功揽过,以退为进;深谙游戏“潜规则”,做对事情才会更有把握。

1.做个圆滑的“老实人”更能讨人心

一个人不管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再好,如果不懂得如何为人处世,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为人处世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

每个人都渴望着成功,而且很多有志之士为了心中的梦想,付出了很多,然而得到的却很少。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你不能说他们不够努力,不够勤劳,可为什么偏偏落得个一事无成的结局呢?

一位作家曾这样说过:“才华,是一个人不可多得的力量,而圆滑的处事态度,则是一种生存技巧。才华是你生活的砝码,而圆滑则是你生活必需的要素。才华让你知道应该做什么,而圆滑则告诉你该如何去做。才华使一个人拥有名望和地位,而圆滑却使一个人得到公众的尊敬。才华是一个人抽象的财富,而圆滑却可以给他带来最实际的利益。”

圆滑有广阔的环境背景,大山里的石头从山崩的那天开始,从喜马拉雅山开始起步都是有棱有角的。它们随着汹涌的洪流,千里漂泊,无奈地接受流水的打磨,“想保持安稳的地位,只好变得圆滑”,雄壮巍峨的山峰,傲然挺立,可并未有圆滑之意。老练成熟的是大山,求助于圆滑的是石子,大山可以变成石子,可石子难以成为大山。人生如同大山与石子,所有的石子都源于大山,从降生下来便锋芒嶙峋,要生存,必须适应自然选择;要学习,必须深领内涵底蕴;要奔腾,必须投入江河。

圆,处世的技巧,圆滑的行动。圆,是灵活性。无论做任何事情,我们要像波涛中的巨石,用内心的坚韧和顽强抵挡这强烈的冲击,以成熟的圆滑让这凶悍的震荡消于无形,坚守着这一份执着。凡事能够圆滑的处理是一种变通。

老练圆滑的人,与言语直率的人相比,在为人和处事的方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别。言语直率、简而言之是直来直去,有什么说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毫不隐瞒内心的想法;而老练圆滑,则会因人而异,迎合对方的心理,投其所好,当然听的必会受用。言语直率会伤人,而老练圆滑会使人熨帖无比。

更直接地说,圆滑的处事态度,是礼貌的一种艺术体现,与一个人的才华相比,它更能帮助每个人克服社会活动中的困难和尴尬场面。

国王苏丹梦见自己所有的牙齿都掉了。于是,一觉醒来,他招来一位智者为他解梦。智者说:“陛下,您很不幸,每掉一颗牙齿,就意味着您会失去一个亲人。”

苏丹大怒:“你这个大胆狂徒,竟敢胡说八道,给我滚出去!”

随后,他令人重打这位智者100大板。

苏丹下令找来另一位智者,并向他讲述了自己的梦。认真听完后,这位智者对苏丹说:“高贵的陛下,您真幸福呀!这是个吉祥的梦,意味着您会比您的亲人长寿。”

苏丹大喜,令人奖赏这位智者100个金币。

这位智者走出宫殿时,一位礼宾官很不解地对他说:“真是不可想象!您对梦的解释其实同第一位智者是一样的,为什么他受到的是惩罚,而您得到的却是奖赏呢?”

第二位智者语重心长地说:“很简单,一切都是由表达方式决定的。”

其实,圆滑是一种体能和智能的自我保护。圆滑用以避免无谓的摩擦所伤及的无谓的能量损耗,以集中精力用于值得去做的更有意义的事情。圆滑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忍让。异己的观点,异己的人性,直至你精力和财力的损耗。所冲突的不仅是你的人格,更多的是你的良心。圆滑有时更需要智慧。快速反应,机敏应对,如何估算好得与失、利与弊的孰轻孰重,更考验你对时局的掌控能力。同样是一个梦,再仔细看一下,你会发现其实两个人的说辞是一样的,可是,结果却迥然不同,这就是凡事圆滑的作用。

圆滑是指处理具体事情时,可以适当掌握尺度,依情况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但内心一定要诚实忠厚,做人要保持诚信。该坚持的事,你应该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妥协的事,应该更能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意思,做出适当妥协,甚至放弃自己的意见。如果一个人什么事都和别人打得头破血流,那不但会让人觉得你是个好斗的公鸡,也觉得你情商偏低;但如果一个人什么事都没有主见,只会点头奉承,那不但会被认为生性圆滑,也得不到别人的尊敬。

有时为了成就大业,圆滑就是必要的。在为人处世方面,如果能够把自己打造成八面玲珑的人,那么第一次把事情做成功一定能够成为必然。记得鲁迅先生在文章《立论》中谈过关于“真话与假话”的话题。说假话的“这孩子将来会升官发财。”得到了大家的一片掌声;说真话的“这孩子将来会死。”得到大家的口伐。为什么?就是你说的真话没人喜欢听啊!还是应该学习先生所说的:“哈哈,这孩子……就是……恩……”说出模棱两可的话来比较合适,也许这也算得上明哲保身吧。

因此,人之圆滑,堪称人的本能。《菜根谭》在诲人“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时,亦劝人“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世方圆并用”,自有作者之良苦用心和为人处世的道理。人,以圆滑而自卫且未损害他人,尽在情理之中,无可菲薄。

社会,一个复杂关系体,点、面、线纵横交错。由于社会的极度复杂性,要想在其中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受各方面欢迎,最大程度建立自己的人缘,就不得不圆滑一点。

试问,个性突出,原则性强,从来有谁能取得好的人际关系呢?人脉的重要性,已经不必说了,因此,连人际关系都搞不好的人,又何谈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呢?大多不圆滑之人都不太和谐,而圆滑的人却能很好与人相处。这就是圆滑的魅力。

在古代,人们很早就已经懂得了圆滑处理事情的好处了。春秋时期,齐王之好色尽人皆知。非议传入齐王耳中,引起齐王不安。

一天,孔子去见齐王,齐王问:国人说我好色,怎么办?

孔子没有正面回答齐王的问题。首先,说了一句并非题外的题外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齐王一听,很有见解,连连点头称是。接着,孔子又委婉地说“齐人好色,达之以理”。至此,齐王似乎悟出了什么……

孔子之圆滑,不是为圆滑而圆滑,而是在侃侃而谈之中,说明了自己的立场、观点和看法,开导了齐王,启发了后人。

几千年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齐人好色,达之以理。”成为许多人的行为准则。如果当时孔子不知变通,直言直语的说出齐王好色不正确,开始劝谏他应该怎么怎么样。一个高高在上的王,虽然是他在向你请教,但是他却不允许别人直截了当地指出他的错误。如果你那么做了,后果不仅不能达成共协,反而把自己陷入危险之中。凡事若不知道圆滑,如同弱冠不知懵懂;凡事若不理解圆滑,如同火水并非不容;凡事若看不见圆滑,如同佛家四大皆空,可更多的是不愿意圆滑。

在台湾,有傲世独立名士之风的李敖先生锋芒毕露,拒绝圆滑,当着立法院委员之面怒斥院长,状告416名立法委员赔偿一块钱只为“全部”二字。他针砭时弊,写过130多本书,国民党曾查禁96本,他继续写,国民党继续查,他们一直查,他一直写。他是台湾人,可他“我会归骨于昆仑之西”地认为自己是龙的子孙。

做事懂得圆滑变通能够使我们变劣势为优势,使我们的人生之路更加从容,更加游刃有余。相反,如果不懂得圆滑,不愿意圆滑,那么你人生所做的许多事情都会以失败而告终。

在很多时候,幸福与不幸,做人与处世都系于一句话之间。在任何时候都要讲真话,但处世说出真相也要圆滑。有时,做人太真诚也会引起严重的问题。做人与处世就像一块宝石,如果拿起来扔到别人的脸上,就会造成伤害;但是,如果加上圆滑,诚心诚意地奉上,对方必定欣然接受。

要知道世事是变幻无常的,没有人能够总是一帆风顺地过上一辈子,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就必须学会变通。因为客观的情况在不断地变化,我们必须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正如诸葛亮所说:“因天之时,因地之势,依人之利而所向无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各种困难走向成功。

作家王蒙先生集传统儒学于一身,巧妙地回旋在中国政治体系的狭缝中,做得游刃有余。《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在林黛玉进贾府时一边察言观色恭维贾母夸黛玉,一边安慰三姐妹这些嫡亲的孙女。做得八面玲珑,真是面面俱到,圆滑之至,倘若她再有李宗吾的厚黑,那则真正练就成金刚不坏之身。

对于善于变通的人来说,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困难。只是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而已,所以善于变通的人只有一个归宿,那就是成功。因此,从社会交往的能力和适应力的角度看,为人适当圆滑,是一种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的体现。他们往往对所处的环境和他人的感受有着极其敏锐的判断,会根据当时的处境说出在当时最该说的话,做出在当时最该做的事情。这种人通常在各个方面都适应得比较好,能够很快投入到一个全新的人际环境当中。

我们常常在感叹“社会不公,小人当道”,是否想过可能是由于自己的过于“刚毅”而导致的人际紧张,由于自己的缺乏变通而导致处事僵硬?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也有必要改变一下,做一个“圆滑的老实人”呢?

做个圆滑的老实人,就是要做个处事灵活而心态成熟的人;就是要在人际交往中保持适度的弹性,把握说话的分寸,学会婉转和含糊,以保持平衡的人际关系;重视生活中的应酬,通过一些生活和工作的细节树立好的人缘;同时要与朋友进行真正有价值的交往,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深厚的友情。在工作当中,对不同类型的同事应采取不同的策略,还要让你的顶头上司了解和喜欢你,与上级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更好开展工作。面对想要干的事,则既要执著,又要会变通,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利益,明智地推脱掉与自己不相干的事。而且一定要为人善良,避免伤害到别人。

世间没有绝对,如同万物轮回,水火相生。深得圆滑之道者,得以行云流水,百步穿杨,谋取高深人生哲理,立处巍峨险峰,看脚下石子又变圆滑;执著者,得以廖慰身心,胸怀坦荡,承载千古赞誉口碑,回望喜玛拉雅,数无尽山峰棱角分明。

圆滑之道顺应世事变迁,立于不败之地,社会的发展遵循轮回更替,如同分子遵守摩尔定律一样趋于最大杂乱化。它需要圆的滚动,更需要滑的速度,多样化、复杂化和越来越多的变数为圆滑培植肥沃的土壤,所谓“水清则无鱼”可见一斑。

让我们学会变通吧!让我们走向成功的大道吧!

2.不要轻看那些看似平庸的人

不要轻看那些看似平庸的人,因为小人物有时也能对大事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历史上哪一场风起云涌的事件中没有小人物的参与呢?如何把小人物集结到自己身边,常常成为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凡是轻视小人物的,没有一个能逃脱失败的下场。所以,在小人物面前,一定要放低姿态,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这样,你就能得到他们衷心的拥戴。更何况,只要是有所作为的大人物,哪个不是从小人物到大人物,不是从平庸走向伟大的。

周勃被免去丞相之职后,回到封地绛县,他时常怕朝廷杀他,整天穿着铠甲,让家人都拿着刀枪相见。过了不久,有人告他谋反,他被逮捕下狱。周勃害怕极了,但又不知道怎么说好。官吏还不时侮辱他,他连忙拿出千金给狱吏,狱吏就在书版后边写了几个字,“以公主为证”,公主是汉文帝的女儿,周勃的儿媳妇。所以,狱吏就教他从这里下手,向皇帝说情。到周勃出狱那天,感叹地说:“我曾经带领百万军队,怎么会知道狱吏也这么重要啊!”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看似平庸的人或许不平庸,或许他真的很平庸,真的是一个小人物。但是,小人物的力量汇在了一起,足以推翻任何一个“大人物”。因此,千万不要轻易得罪“小人物”,不要与他们发生正面冲突,以免留下后患。另外,还要学会与“小人物”交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当然,不要用实用主义的观点去处理与“小人物”的关系,等到“有事才登三宝殿”时,就已经晚了。有专家指出:你平时花在“小人物”身上的精力、时间都是具有长远效益和潜在优势的。在不远的将来,你将得到加倍的回报。哈佛的校长曾因为轻视别人,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一对老夫妇,女的穿着一套褪色的条纹棉布衣服,而她的丈夫则穿着布制的便宜西装,也没有事先约好,就直接去拜访哈佛的校长。校长的秘书在片刻间就断定这两个乡下土老帽根本不可能与哈佛有业务来往。

先生轻声地说:“我们要见校长。”

秘书很礼貌地说:“他整天都很忙!”

女士回答说:“没关系,我们可以等。”

过了几个钟头,秘书一直不理他们,希望他们知难而退,自己走开。他们却一直等在那里。秘书终于决定通知校长:“也许他们跟您讲几句话就会走开。”

校长不耐烦地同意了。校长很有尊严而且心不甘情不愿地面对这对夫妇。女士告诉他:“我们有一个儿子曾经在哈佛读过一年,他很喜欢哈佛,他在哈佛的生活很快乐。但是去年,他出了意外而死亡。我丈夫和我想在校园里为他留一纪念物。”

校长并没有被感动,反而觉得很可笑,粗声地说:“夫人,我们不能为每一位曾读过哈佛而后死亡的人建立雕像的。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的校园看起来像墓园一样。”

女士说:“不是,我们不是要竖立一座雕像,我们想要捐一栋大楼给哈佛。”

校长仔细地看了一下条纹棉布衣服及粗布便宜西装,然后吐一口气说:“你们知不知道建一栋大楼要花多少钱?我们学校的建筑物超过750万美元。”

这时,这位女士沉默不讲话了。校长很高兴,总算可以把他们打发了。这位女士转向她丈夫说:“只要750万就可以建一座大楼?那我们为什么不建一座大学来纪念我们的儿子?”就这样,斯坦福夫妇离开了哈佛,到了加州,成立了斯坦福大学来纪念他们的儿子。

“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志。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在美国有一家叫“巨象集团”的著名企业,它的总部设在纽约曼哈顿一幢70多层楼高的大厦内。大厦的周围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花园绿地。

这天,一位40多岁的妇人领了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走进这个花园中。妇人好像很生气的样子,不停地和男孩说着什么。

离他们俩不远处,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拿着一把大剪刀在园中修剪树枝。

这时,妇人突然从手提包里拿出一张纸巾揉成一团扔了出去,刚好落在老人刚剪过的灌木枝上。白花花的一团纸巾在翠绿的灌木上十分显眼。老人看了看妇人,妇人满不在乎地也看了看他。老人没有说话,拿起那纸团扔到旁边的垃圾筒里。

老人拿起剪刀继续剪枝,不料妇人又将一团纸扔了过来。“妈妈,你要干什么?”男孩奇怪地问妇人,妇人对他摆手势示意他不要做声。

老人过去将这团纸也捡到垃圾筒里,刚拾起剪刀,妇人扔过来的第三团纸又落在了他眼前的树枝上。

就这样,老人不厌其烦地捡了妇人扔过来的六七团纸,始终没有露出不满和厌烦的神色。

“看到了吧!”妇人指了指老人对男孩说:“我希望你明白,你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就跟前面的这个老园工一样没出息,只能做这些低等工作!”

原来男孩学习成绩不好,妈妈生气地在教训他,面前剪枝的老人成了“活教材”。

老人也听到了妇人的话,就放下剪刀走过来:“夫人,这是集团的私家花园,好像只有集团员工才能进来。”

“那当然,我是‘巨象集团’所属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就在大厦工作!”妇人高傲地说着,拿出工作证冲老人一晃。

“我能借你的手机用一下吗?”老人突然问。

妇人不情愿地把自己的手机递给老人,一边仍不忘借机教育儿子:“你瞧这些穷人,都这么大年纪了,连手机也没有,你今后可要长出息哟!”

老人打完一个电话将手机还给妇人,不一会儿,一个人匆匆走过来,拱手站在老人面前。老人对他说:“我现在提议免去这位女士在‘巨象集团’的职务!”

“是,我马上按您吩咐的去办!”那人连声应道。

妇人大吃一惊,她认识来的这个人,正是“巨象集团”人力资源部的高层人员。“你……你怎么会对这个老园工那么毕恭毕敬呢?”她非常惊讶,拉着他的手问道。

“什么老园工?他是集团总裁詹姆先生!”

妇人颓然坐到椅子上。她这样级别的一个经理在这个集团里很少有见到总裁的机会。

我们多半从外表看人,盲目地以貌取人,却不能透彻地了解他个人的卓越之处,他的理想、他的痛苦、甚至他的优缺点。三国时期的曹操同样也犯了这样一个错误。在官渡之战兵处劣势时,曹操听说袁绍的谋士许攸来访,竟顾不得穿衣服,打着赤脚慌忙出来迎接,对许攸十分尊重,许攸感其诚,遂为曹操出谋划策,帮了他的大忙。礼贤下士的曹操借助这个“小人物”的力量成就了许多大事。

不过,曹操也吃过忽略“小人物”的亏,当他志得意满,一帆风顺之时,西川的张松前来献地图,他却态度傲慢,以致给张松留下了“轻贤慢士”的坏印象。于是张松改变了主意,把本来要献给曹操的西川地图,转而献给了刘备。这对曹操来说实在是事业上的一大损失。可以想象,如果曹操对张松像当年对许攸那样尊重,西蜀的地盘说不定就成了曹操的天下了。

作为一个领导或决策者,会做事与会用人是其事业成功的必要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领导人事业的成功依靠广大“小人物”的智慧,依靠小人物的力量。因此,无论你能力大小,无论你职务高低,无论你地位怎样,都不能轻视他人。既不能轻视他人的智慧和能力,更不能轻视他人的意志,因为你再有能力,也有不如他人的地方。你成功了,并不等于你的一切都比他人强,一定要以谦卑之心来看待和对待他人,这样才不会遭人耻笑,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你的目的,让所有人心甘情愿为你办事,心甘情愿为你效劳,你才有可能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做成功。

有一天,惠普公司纽约分公司的各部门接到通知:下班后在贵宾厅召开职工大会。当全厂工人走进大厅时,简直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只见每张桌子上都摆满了水果、饮料等各类食品。一名上了年纪的老门卫,看到眼前的一切,认为这不是自己有资格享有的,扭头就走。恰好碰上了分公司总经理,总经理把他请了回来。

总经理走进大厅,走上讲台,恭恭敬敬地向在场的工人们行了一个礼,说:“今天,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同大家开一个聊天会,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提问题、讲困难、提意见或建议都可以。”

然后,他拿出一个笔记本,把工人谈到的内容一一记录下来,并当场做出怎样解决问题的决定。谈话过程中,他还不时地往工人手里塞苹果、饮料,和大伙开玩笑,以解除他们的戒备之心。

散会之后,老门卫激动地说:“我这一辈子还是第一次开这样的会,我这个看门的,本来就是在厂门口了,再提一脚就出门了,老板这么看得起我,我一定好好干,看好这个家。”

从此,全厂工人上下一条心,干起活来也更卖劲了。

为大唐中兴立下赫赫战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不仅在战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且在待人处世中,还是一个特别善于对付小人的混世高手。郭子仪身为国家重臣,且又是皇帝的儿女亲家,却对当朝权臣卢杞敬畏三分。

“安史之乱”平定后,功高权重的郭子仪并不居功自傲,为防小人嫉妒,他反而比原来更加小心。有一次,郭子仪正在生病,有个叫卢杞的官员前来控望。此人乃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奸诈小人,相貌奇丑,生就一副铁青脸,脸形宽短,鼻子扁平,两个鼻孔朝天,眼睛小得出奇,时人都把他看成是个活鬼。正因为如此,一般妇女看到他都不免掩口失笑。

郭子仪听到门人的报告,立即让身边人避到一旁不要露面,他独自凭几等待。卢杞走后,姬妾们又回到病榻前问郭子仪:“许多官员都来探望您的病,你从来不让我们躲避,为什么此人前来就让我们都躲起来呢?”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个人相貌极为丑陋而内心又十分阴险。你们看到他万一忍不住失声发笑,那么他一定会心存忌恨,如果此人将来掌权,我们的家族就要遭殃了。”郭子仪对这个官员太了解了,在与他打交道时做到小心谨慎。后来,这个卢杞当了宰相,极尽报复之能事,把所有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统统害掉,唯独对郭子仪比较尊重。

有一句格言“轻视他人的结果,往往是别人对你的轻视。”同样,重视他人的结果,则往往是别人对你的重视。因此,不要轻看那些看似平庸的人,或许有一天因为他,你的人生道路上多了一次失败,或者是因为他,你的人生道路将彻底失败。只有重视他们,尊重他们,你的人生才能顺利前进,才能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3.与伙伴们分享荣耀

不知什么时候,社会学会了双赢,也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学会了分享。随处都可看到联合与合作,因为有一个共同目标,资源进行分享了,双向沟通和对话了,最后双赢成了结果。他们知道也只有乐于分享,敢于分享,学会分享,才能达到双赢的结果。分享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共同走向成功的方式。

我们提倡分享,就是提倡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每个人有许多东西可以和别人分享,关键是要做到真诚的分享,而不是肤浅,表面的分享。

从前,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只黑猫,用来捕鼠。同时,主人还设置了一只捕鼠夹。黑猫看到这只捕鼠夹后,心里甭提多别扭了,一直在心里发牢骚:既然把捕鼠的任务交给我了,主人还要放一个捕鼠夹,这分明是对我捕鼠能力的不信任嘛。

有一天,黑猫终于忍不住了,对自己的主人说明了心里的不满。

主人解释道:“这也是为了更好地配合你的工作呀。”

“绝对不是这样,”黑猫说,“你这么做是在挖苦我的能力,对我不信任,我不能在这样一个受屈辱的环境中工作了。”于是,黑猫愤然离开了它的主人,跑出了家门。

不久,黑猫找到一个新主人。这个新主人对黑猫的到来非常欢迎,待如上宾。但是,黑猫一进家门就看到新主人家中已经有一只黄猫了,它的心里像被泼了一盆冷水一样,心想:新主人家中有黄猫可以捕鼠,自己完全是多余的,呆在这儿是不会被重用的,还是离开的好。想到这里,黑猫头也不回地离开新主人的家。

黑猫在马路上独自行走,没有目的,也没有任何打算。走着走着,它到了荒郊野外,心想:既然城市里没有我的容身之所,我不如就在这荒郊野外做一只野猫得了,说不定还能充分发挥我的捕鼠技能。

但黑猫没有想到的是,在荒郊野外的猫头鹰和蛇全都是捕鼠能手,无论从速度上还是从力量上它们都要比自己强。黑猫对天长叹一声:“唉,我黑猫一身的捕鼠本领却难以施展,在家里不被重用,在野外技不如人,我还活个什么劲呢?”说完,一头撞在石头上,含恨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黑猫”,他的“抱负”最终都没有实现,原因就在于它太高傲了,贪功的心太切,骄傲自满的心理让它桀骜不驯,最后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彻底摧毁了自己的心理防线,走上了绝路。

有人说过:假如痛苦有100分,那么两个人一起承担就只有50分;假如快乐有100分,两个人分享就会变成200分。无论是在生活或者工作中,只要我们学会了分享,我们成功的概率就更大,因为多变的世界,单独的成功已经成为过去,共同的成功才是未来。当你经验和技术分享给他人的时候,你的心胸就宽阔了许多;当你的痛苦说给朋友的时候,你的痛苦就剪去了一半;当你的喜悦与他人分享的时候,快乐就复制成了两份。学会分享吧!无论是经验还是快乐,只要你学会了分享,最后总能让你得到最大的收获。当我们取得进步或阶段性的成功时,及时给予帮助过我们的朋友和师傅积极的感恩与回馈,与他们一起分享工作的成果,与他们一起总结和提高,把成功带给我们的喜悦,化成分享后的动力,以激励我们继续进步,寻求更大的成功。

但是,在很多企业都会有不听话的“刺头”员工,他们表现为心高气傲。心理上有强烈的反抗意识,不服从权威,我行我素,不愿意同其他人分享成绩,没有团队精神,做事总是独来独往,一件事或几件事就会刺激他们的逆反心理,达到局面难以收拾的地步。

一家公司老板在批评他的员工时说:“如果你暂时没事可做,为什么不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同事呢?”

一个高效的团队,其成员都具有互助精神。通常,互助精神是指把团队的目标置于个人的目标之上,乐于一起工作并帮助他人取得成功。无论具体的行为表现是怎样的,那些被认为具有互助精神的成员常常竭尽所能地帮助团队获得成功。

缺乏互助精神的团队成员更多关注的是“我自己”,而不是“我们”。他们通常以牺牲他人的利益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对于团队中的其他成员,他们根本不关心。

帕克和罗华是一家大型企业的高级主管。而且,他们的工作是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做好的,但彼此间的关系却并不太好。

由于上级之间的复杂关系,所以如果发现一个部门的员工与另一个部门的员工交谈或者交往过密,那么他可能会遇上一点小麻烦。这样的状况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当一个职能部门有一个新产品的设想或者好的方案,另外一个部门就会竭力反对,鸡蛋里挑骨头。不幸的是,这个公司的所有产品都与该项目团队所做的科学研究紧密相连。由于项目团队所做的研究严重滞后,预算超标,这将最终导致产品流水线停止运行。

类似于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由于个人的恩怨,导致企业遇到麻烦。企业中要的就是分享荣耀,共同合作,也根本不可能一个人完成一个大项目。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分子,工作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是一台大机器上的一颗小螺丝钉一样,缺一不可。因此,只有保持经常通气,及时沟通情况,才可能进行有效的合作。也只有这样,才能彼此了解,互相信任,将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如今,商业成功已不仅仅取决于单个企业的适应能力,还取决于由价值链上不同企业组成的产业网络的整体适应能力。这就导致了一种新的经营范式,即“适应性商业网络”的出现。适应性商业网络不仅是一种新的商业经营理念,更是一种有效协调生产者与消费者,以及价值链上不同生产者之间关系的管理方式。它使得价值链上所有的企业和顾客可以进行相互交流,每个企业可以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做出更为迅速敏捷的反应,从而大大提高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家必须摆正位置,学会价值分享,而不是独吞。我们太多的企业家一跟别人做点事,总希望好处都捞到自己手,能剥削别人多少就剥削多少,不知道分享。一个不会分享的企业,永远不可能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分享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学会了分享,才能把握先机,抢占人生的制高点,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生活不像打麻将,打麻将必须要盯着上家,防着下家,宁可拆了自己的牌,也不让别人和牌,这是麻将的游戏规则。如果用这样的游戏规则来对待生活,就会在盯防中互相猜疑、互相拆台、互相攻讦。在为他人设下种种障碍和陷阱的同时,也阻塞了自己前进的道路;把别人害得走投无路时,自己也会昏头昏脑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

生活就像打篮球和踢足球,是一个群体项目,需要全体队员的通力合作,需要极强的团队精神,同时又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只有这样,才有获胜的可能。

一年一度的丰年祭即将来临,由于今年的收成特别好,因此村长决定要大肆庆祝一番以祈求来年的丰收。为了使庆典更加隆重热闹,村长在空地上摆了一个大得可以容纳十几个人的酒缸,要求每一户人家贡献一壶自己酿制的小米酒,好让大家有喝不完的酒,可以把酒言欢,狂欢到天明。

庆典开始前,每一户人家都郑重其事地把自己带来的酒倒入大酒缸中,大家同心协力之下,很快就把大酒缸装满了,然后大家围着酒缸唱歌跳舞,好不快乐。到了庆典即将落幕时,村长带领众人伏地谢天,感谢上天的恩德,并舀起酒缸里的酒,人人一杯。

待村长念完一段酬神的祈祷文之后,大家纷纷举杯向天,然后一饮而尽。没想到酒还没喝完,大伙儿的脸色就全变了,每个人皆面有愧色,你看我,我看你,面面相觑,良久吐不出一句话来。

原来,每户人家所提供的酒壶里装的都不是酒而是清水。每个人都以为在这么一大缸酒之中,用区区一壶清水充数是不会被发现的,于是大酒缸里装得满满的都是水,没有一滴酒,令原本欢乐无比的丰年祭尴尬地收场。

这个故事除了说明有些组织成员偷工减料、弄虚作假之外,还告诫人们,不要太自私,要拿出你最好的来与大家分享。组建团队就是为了高产出,只有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共同解决问题,才能保持上乘的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就发展团队而言,增进交流、共同分享和改进工作方法同样重要,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认真对待。

一人快乐,两人分享,那么就有了两份快乐;一人痛苦,两人分担,那么痛苦就会减少一半。学会分享,我们的心胸会变得更宽广;学会分享,我们的生活会充满更多阳光。你知道两个人分吃一个苹果比一个人独享一个苹果多了什么吗?那是一份彼此流露真诚与快乐的会心的微笑。

工作中,即使你凭一己之力得来的成果,也不可独占功劳。让那些属于同一部门,曾经协助过你的同事一起来分享这份荣耀吧!

别担心你所扮演的角色会被人遗忘,因为你的所作所为在上司眼中瞧得清清楚楚,如果自己一味卖弄、夸耀,反而会落得邀功之嫌,当然,同时也会觉得十分无趣。

相对的,如果大大方方地和同事分享功劳,一方面可以做个顺水人情,另一方面上司也会认为你很懂得搞好人际关系,而给你更高的评价。

可是卖这份人情的手法必须做得干净利落,不可矫揉造作,更不可对同事抱着“施恩”的态度,或希望下次有机会讨回这份人情。所谓放长线、钓大鱼,将目光放远才是上策。

分享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但是当你自愿养成这个习惯以后,你会感受到一种崇高的责任,当你同时也分享到别人的东西时,你更会感到自己的生命变得如此丰富多彩!

如果你获得成功,千万不要独享荣耀,你一定要和他人分享。为了让这份荣耀有益于你,你必须注意这一点,否则会给你带来人际关系中的危机。我们常看到各种大型晚会中,所有得奖者在颁奖仪式上,都是要感谢一大串人,惟恐有所遗漏和疏忽。

独享是一个典型的容易激起他人心中不满并心生恨意的最主要的原因,你想,大家都为一个目标努力奋斗,却让你抢先得到了这惹人眼红的功劳,相比之下其他人就明显地不如你,有些人见不惯别人比自己好,更见不得别人抢先自己的好,这是人性的一大弱点。学会分享,我们就不会孤单,学会分享,我们改变了过去那种你死我活的博弈做法,而就会走出苦难。学会分享,做到取长补短;学会分享,我们一起进步,推动你我获得更高的成就。只有学会分享,你才能体会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喜悦。所以,请记住:在你工作上有特殊表现而受到肯定时,千万别忘了与他人分享荣耀,这样你就会受益无穷的。

4.过直宜折,该弯则弯

人生如水,做任何事情必须学会像水流一样,能屈能伸,该弯则弯,并始终保持奔流不息的韧性。这样才能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正所谓“过刚易断,过直易折”。凡事,刚柔相济,以退为进方为上上策。

刚与柔,强与弱,快与慢,胜与败,直与弯看来都是一对矛盾,但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之间常常可以相互转化,这里存在着辩证法。在为人处事中,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它,慎重地把握它,为人处世,就会“欲速而不达”,“强攻而不胜”。

现如今的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因此给予我们太多的压力。每个人面对压力有不同的反应,有些人被压力压垮,有些人则借压力开创新的生活。

其实,当我们面对纷至而来的各种事情所带来的压力时,不妨学习一下雪松的精神。当大雪来临时,树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雪。不过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条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上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雪松完好无损。相对于其他的树,可没这么好命,他们的树枝被压断了,只有雪松因为特殊的本领,才度过了大雪纷飞的寒冬。其实事实也是一样的,人对于外界的压力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受不了的时候,学会弯曲一下,像雪松一样让一步,这样就不会被压垮。确实,弯曲不是倒下,也不是毁灭。它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人生的一门艺术,是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找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三国荀攸,智慧超群,谋略过人。他辅佐曹操征张绣、擒吕布、战袁绍、定乌桓,为曹操统一北方,立功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朝二十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就在于他善于窿以安身,以忍为安。

荀攸平时特别注意周围的环境,对于同僚他不争高下,总是表现得很谦卑、文弱、愚钝、怯懦。对于自己的功勋讳莫如深。他与曹操相处二十年,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从来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言于他,朝中朝外口碑极佳。不卑不亢,刚柔相济,屈以求全。

古人云:“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得恰到好处是美德,刚得不当则是祸害。柔弱并不是怯懦不振,而是为了克制刚强,故意示之以柔弱以便最后战胜对手。世人处世多以“柔”为本,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为贵。柔者易于找到共同受力的构件以协同消化和抵抗外力。但过柔亦为人所不齿。因为“柔”必然产生变形以适应外力,太柔的结果必然是太大的变形,甚至会导致立足不稳而失去根本。处世极为圆滑者,八面玲珑,见风使舵,整日上蹿下跳,左右逢源,活得游刃有余,这种柔得无形,表面上着实不容易受到伤害,骨子里却难免有“似我非我”的疑问,弄不好会个性丧失、面目全非,可能还免不了要背上奴颜卑膝的骂名。因此,柔必须以德为本,使用柔劲应当把握分寸,过度柔顺,就会事与愿违。

刚强过度就会对别人造成伤害,不能一味逞强,不顾客观情势,逼人太甚,否则就会失去自己控制的局面,甚至招致大祸及自身。因此“大柔非柔、至刚非刚”。只有刚柔相济,柔有所设,不要设,刚有所施,不妄施;弱有所用,不妄用;用有所加,不妄加。用现代的话来讲,大意是做人最好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也就是刚柔相济。

刚是立足之本,但必要的度不能少,如此方能控制变形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才不会失掉本质的东西;柔为护身之法,血肉之躯刚度毕竟有限,要学会以柔克刚,不断提高消化转换外力的能力。有时候,牺牲一点变形来抵抗突然到来的摧毁力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但应以不失去自我为度。

在这个适者生存,充满挑战的大环境下,知难而进,勇往直前是需要提倡的。但空有傲骨,一味蛮干往往适得其反。因为盲目进取,得不偿失,势必因进反退。而审时度势,韬光养晦,刚柔相济,耐心等待,积蓄力量,以退为进,则是聪明之举、韬晦之计。

《史记·滑稽列传》中也有这样一则以退为进的故事。庄王最钟爱的一匹马死了。他就命令全体大臣为死马致哀,并要用一棺一椁装殓,按大夫的礼节举行葬礼。百官认为不妥,纷纷劝阻。庄王大怒。下令谁再劝阻,定判死罪。宫中有个叫优孟的人求见庄王,进宫便嚎啕大哭。庄王询问为什么。优孟说:“这匹马是大王最心爱的马,以楚国之大,什么东西弄不到!现在却只以大夫的葬礼来办丧事,太轻慢了!我请求用群王的礼仪来埋葬。”楚庄王一听非常高兴,便问:“依你之见,怎么埋葬呢?”优孟说:“最好以雕琢的白玉作棺材,以精美的梓木做外椁。还要建造一座祠庙,放上牌位,追封它为万户侯。这样天下的人就知道,大王是轻贱人而重马了。”楚庄王这才如梦初醒,说:“我的错竟到了这种地步!”

以退为进,由高到低,这既是自我表现的一种艺术,也是生存竞争的一种策略。有时候,不刻意地追求反而有所得,追求得太迫切、太执着反而只能徒增烦恼。以退为进,能屈能伸这种曲线的生存方式有时比直线的方式更有成效。面对压力、障碍,后退几步,再加上冲力,成功的希望可能最大。

历史上,有许多以韬晦之计和以退为进的方略蒙骗竞争对手、保存实力的范例。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灭吴复国,采取的就是这种谋略。韩信容忍胯下之辱,辅助刘邦终成霸业,成为万世英雄。而项羽英雄气短,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功败垂成。“小不忍则乱大谋。”一个大谋略家,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始终胸怀远大目标并为之奋斗,才能建树超群出众的丰功伟绩。

曹魏文帝以后,太尉司马懿掌握兵权,势力膨胀。曹氏宗族对司马懿戒备之心日重,矛盾日益暴露。为了躲避曹氏宗族的锋芒,司马懿以守为攻,称病在家,10年不朝。当曹氏派人去司马懿家探察病情时,司马懿装出一副重病的样子,打消了曹氏的疑问。不久,司马懿乘曹爽放弃戒备,外出祭祖的机会,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

民国初年,大将军蔡锷曾以声色之计蒙骗袁世凯,使袁世凯放松了对他的防范。过了一段时间,蔡锷转道日本,回到云南组织护国军,兴师反袁,终于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

老子说过:“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其义是,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没谁能争过他。

传说江南有一户富贵人家,人丁兴旺。老爷子的妻妾为他生下了一大堆儿子。在他感觉自己年老体衰时,开始寻找自己的接班人。只叹儿子太多,不知选谁更好。儿子之间勾心斗角,老爷子担心他们相互残害,无奈至极,迟迟无法做出决定。某一天,他发现其中一个儿子很少说话,只是默默地帮他做事,从不参与兄弟之间的争斗。老爷子开始特别关注这个儿子。最终,接班人的担子交给了这个不善言辞的儿子。

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以退为进。就是用与本意相悖的言行看似倒退,实则伺机而动,以获取更大进展。以退为进是貌似软弱退缩,实则积蓄实力,加速进展。以退为进要随机应变,反应迅速,以便挽回劣势,反败为胜。

面对湍急的逆流,是选择乘风破浪、与逆流较量到底,还是选择以退为进、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呢?

乘风破浪以对逆流,势必险阻繁多、步步艰难,在逆流中苦熬着忍受着痛苦和煎熬。最终,还很可能只是原地踏步,显然甚不理智,甚至一不小心可能翻船,弄得舟毁人亡,最终费力事不成,只能空叹息,岂不是得不偿失、不进反退?倒不如收帆停桨,任其随波逐流、因风摇荡,哪怕是走的方向是背道而驰的,也只管“闲庭信步”。等逆流变缓、风往前吹,再优雅地扬帆起航,一路顺风,直达目的,将那阻人前行的逆流抛诸身后,岂不悠哉、快哉?所以,逆水行舟,不要因“不进则退”而懊恼,“以退为进”才是处世之道。

俗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退为进,能屈能伸常常发生在遭受挫折、困难和处境不利的情况下。因此,这种方略尤其需要对挫折的承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绝不能产生自卑感甚至自暴自弃,而需要耐心等待,克制不良情绪,不露声色,同时要努力提高自己,积蓄力量,等待反攻。所以,不善于忍耐和隐蔽,就不善于以守为攻,就难以每一次都把事情做对。

因此,古来先哲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哲学中往往强调“能屈能伸”的理念。古今中外做出杰出成就或干出轰轰烈烈事业的人,常常是那些能屈能伸的人。能屈能伸,刚柔兼济,以退为进从来不失为男子汉大丈夫的气度和风范。一时的低头是为了长久的抬头,正如暂时的退让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有进有退,能屈能伸,这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必要条件。

5.办事时切忌锋芒太露

“难得糊涂”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只要你懂得装傻,你就并非傻瓜,而是大智若愚。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功高震主不知给多少下属巨子招致杀身之祸。与领导交往最重要的技巧就是适时“装傻”:不露自己的高明,更不能纠正对方的错误。

某某公司裁员的消息一发布,使整个公司陷入惶惶不安之中,有人猜测公司会裁掉虽然和气但基本功不扎实的李田,有人猜测会裁掉虽然忠于公司但个性太强的赵浩,但最后的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最终被裁掉的是业务能力虽强但不听从领导要求的老员工孙先生。这样的结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这就是职场规则,当你触犯了领导的权威时,锋芒太露时,面对的就是炒鱿鱼这种下场。像李田那样还没被培养出太大能力的职员,为了自己的生存,他们是不可能会挑战领导的权威,不会损伤领导的自尊和自恋,而是会成为团队中不起眼的一分子,虽然不是最有能力但不会构成威胁;像赵浩那样的人则是现代职场中的干将,老板开家公司,不就是为了挣钱吗?个性虽强但没有私心杂念,虽然总有自己的见解但很忠诚,一般的领导都会包容。惟独像孙先生这样的人,做任何事情,锋芒太露,总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这样的人,再有能力,领导也只会把他看作对自己的威胁;再能干,领导也只会觉得他伤害了自己的权威,不裁他裁谁呢?

古代贤臣最怕有句俗语“功高震主”,企业也一样,怎样既为企业创造财富,又不至于让领导觉得你有二心、是个威胁,这里面有很多智慧。企业的领导一般都有些自恋,也就是控制欲比较强,希望别人听从自己的判断,而孙先生恰恰损伤了领导的自恋,不听从、不配合,总有自己的一套做法。这样会使领导感到失控,感到“管不了他”,继而就会产生对他的愤怒,这种愤怒也预示着孙先生快要被开掉了。

《菜根谭》中说:“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华,尽化则衰;行谊不宜过高,过高则谤兴而毁来。”就是告诫人们,凡事都得有个限度,超过限度事物就会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发展。

李强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到报社应聘编辑一职,在向主考官展示自己发表过的作品后,又说自己擅长策划,有领导才能,是编辑部主任的最佳人选,并将报社目前的办报方式说得一无是处。但是那位负责招聘的正是编辑部主任,因此第一关就没有让李强通过。

谁都希望刚开始的时候就给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这没有错,但要把握适度,做得过火往往得不偿失。李强给我们的教训就是:对于选定的职位,只表现出自己胜任那一职位的能力即可。不要锋芒太露,还没有进入职业就先树敌,这对你有百害而无一利。

中国有很多古语警告我们为人处世不要太锋芒毕露,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保护我们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否则,你就会遭遇到危险。

不是有一句话说“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吗?做事的时候要扎扎实实尽力做好,但也不要搞得沸沸扬扬,惟恐没有人知道你在做这件事。做人要低调一些,做事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在需要关心的时候关心同事,在工作上该出力的时候全力以赴,才是聪明的表现。而那些见缝插针、一有机会就刻意表现自己的人会给人一种矫揉造作的感觉,一定得不到大家的喜欢。

有的人做出了点成绩,总是在同事面前谈论,甚至还借此来贬低别人,以此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这种做法是最愚蠢的,你是怎样的人,你做事怎么样,大家心知肚明。即使你思路敏捷,口若悬河,说得再好也不会改变你在同事心中的印象,只会让人感到厌恶,他们也不会接受你的任何观点和建议。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优越感,希望从而获得他人的敬佩和认可,结果却失掉了在同事中的威信,这样做实在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做事,偶露锋芒是好事,因为如果你处世总是拖拖沓沓,就得不到别人的欣赏;得不到别人的欣赏也就无法发挥自己的才智。然亦不宜过于张狂,要尽可能把自己的血气方刚掩藏起来。以“圆通”两字去处世,这样让人看不见锋芒,让对手看不见锐处,让别人琢磨不透;自己才能永远处于不败地位,事业上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不可否认,自我表现是人类天性中最主要的特点,每个人都希望展现自己美好的一面。人类喜欢表现自己就像孔雀喜欢炫耀美丽的羽毛一样正常。但是前提是,你所表现的是真实的美,就好比孔雀开屏一样,人们不会说孔雀在炫耀自己,因为那是真正的美,而刻意的自我表现会使热忱变得虚伪,自然变得做作,最终的效果还不如不表现。因此,人们把那种过于自我表现的人讥讽为“老孔雀”。很多人在跟同事们聊天时,总喜欢以自己为中心,突显自己,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因此,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这样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且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都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似的,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或者是功成身退吧!

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也就是“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功成身退”,这是天的道,人要符合天的道,功业已经成了,就隐身后退,这是一种自然的规律。

现实当中,花开了,花结果了,也就退了。锋芒太露而惹祸上身的典型在旧时是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个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威胁,所以屡屡有中国初期撕杀功臣之事。

范蠡帮助勾践取得成功后,就带着西施,两个人乘船在太湖里游闲生活了。而与他一起的文种却没有能领悟这其中的道理,舍不得名和利,还有韩信也是舍不得,最后都没有好结果,被杀了。

变法成功的商鞅,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却得罪了王公大臣、地主列强的利益。他功成名就以后,一位精通符谶的知心朋友劝谏他,让他功成身退,并建议他到巴蜀避祸,这样也许他的生命可以保全。但商鞅被成功冲昏了头脑,拒不接受劝告,结果到底应验了朋友的先见之明。

三国演义中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像没有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锋芒毕露了。在刘备这样的明君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猜忌的,并且刘备也离不开他,因此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辅助刘备,打下一份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刘备死后,阿斗继位。刘备当着群臣的面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说完,叩头流血。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国家让给诸葛亮,他说让诸葛亮为君,怎么知道没有杀他的心思呢?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天尹的把柄。而且他锋芒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这是韬晦之计,收敛锋芒是诸葛亮的大聪明。

还有人们熟知的李斯。他贵为秦相时,“持而盈”、“揣而锐”,但他最后以悲剧告终。在临刑之时,对其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他临死时的醒悟,渴望重新返璞归真,过平民生活,但已不可能了。中外历史上不知有多少人曾经也有类似的后悔、忏悔。应该说,“功成身退”表现出一种对于历史的前瞻性,以及对于自己生存环境的清醒的、睿智的把握与预测。历史上范蠡则是一位功成身退的正面的典型人物,还有那个张良,他在辅助刘邦成功以后,智慧地功成身退,出走了。

功成身退也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方法,只有智者可为。人生在世,竭尽所能,报效社会是必要的,但当成功了,危险也就来了;可能在论功的时候,就包含分配不公,或骄傲让人嫉恨,更有功高震主等危险和矛盾潜伏着,要学会化解,更要学会含韬养晦,锋芒内敛。要时刻记得,每个人都非常渺小,即使是建立了多大的功劳。学会必要的时候,功成身退,养命长存,道德经讲得好:“夫为不居,是以不去”。

功高盖主一直是为人处世的大忌。古人时常提到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此,凡事要懂得韬光头养晦,学会适时的装疯卖傻,掩饰自己的锋芒,不要功高盖主,并且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得以保存自己。

古人称:“鹤立鸡群,可谓超然无侣矣,然进而观于大海之鹏,则渺然自小,又进而求之九霄之凤,则巍乎莫及。”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做学问做官时,只要以“谦”字铺路,你就会在人际关系上做到游刃有余,将来才会对自己、对社会尽到责任,才会有所作为、有所成功。而妄言轻人即使才华横溢也难以成就大业。

中国古语称:“美好者,不祥之器。”意思是事物过于完善美好了,必定会带来毁灭的结果。古人曾反复告诫世人,要防别人嫉妒之心,无论求名求利都不能太完美,这才是立身之本。

“枪打出头鸟”成了中国人世俗的一个法则,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出头鸟”本来是一个推动时代前进的角色,却可悲地成为了“爱出风头”的牺牲品的代名词,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也是一种文化的悲哀。但以“谦”为本,却是出于对自身修养的自勉要求,也是人不可锋芒太露的进一步解释。

韬光养晦,就是指懂得谦虚、忍让,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易经谦卦说:谦卑是指人因为虚心所以能进入对方的心,被别人接纳。而在沟通时彼此接纳是很重要的,因此谦卑作为一种品格也非常重要。因此,韬光养晦不只是一种生存策略,也是一种美德。一个甘愿处于次要位置的人,一个谦卑的人,最后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这样的人在领导位置上也能好好地服务他人,有了支持和尊重才能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而一个骄傲的人,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常常因为无法接纳他人的意见,从而失去他人的支持。做事情最后的结局往往以失败告终,更不用谈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