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决定一生的8种个性
44978000000045

第45章 要命的自寻烦恼

豁达乐观的人从不自寻烦恼,因为他们知道,自寻烦恼无异于自找苦吃,自缚手足,自己给自己设绊,因而怎么会成功呢?

自寻烦恼的人很多,特别是有些青少年。有的对自己过于苛求,得不到便烦恼不安;有的人性情多疑,老是无端地觉得别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常常感到莫名其妙的烦恼;有的人嫉妒心重,看到别人超过自己,心里就不舒服。最为典型的自寻烦恼是把别人的问题揽到自己身上自怨自艾,这无异于引火烧身。

聪明的人往往是虽处在一些烦恼的环境中,但自己却能够寻找快乐。因烦恼本身是对已成事实盲目的、无用的怨恨和抱憾,除了给自己的心灵以一种自我折磨外,没有任何的积极意义。为了不让烦恼缠身,最有效的方法是正视现实,摒弃那些引起你烦恼不安的幻想。认识到情绪上的烦恼与生活中的不幸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生活中常碰到的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仅仅是可能引起烦恼的外部原因之一,烦恼情绪的真正根源,应当从烦恼者的内心去寻找。大部分终日烦恼的人,实际上并不是遭到了多大的不幸,而是在自己的内心素质和对生活的认识上,存在着某种缺陷。因此,当一个人受到烦恼情绪袭扰的时候,就应当问一问自己为什么会烦恼,从内在素质方面找一找烦恼的原因,学会从心理上去适应你周围的环境。

荷马·克罗伊是位写过好几本书的作家。以前他写作的时候,常常被纽约公寓的热水灯的响声吵得快要发疯。蒸汽会砰然作响,然后又是一阵的声音——而他会坐在他的书桌前气得直叫。

“后来,”荷马·克罗伊说,“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出去宿营,当我听到木柴烧得很响时,我突然想到:这些声音多像热水灯的响声,为什么我会喜欢这个声音,而讨厌那个声音呢?我回到家以后,跟自己说:‘火堆里木头的爆裂声,是一种很好听的声音,热水灯的声音也差不多,我该埋头大睡,不去理会这些噪音。’结果,我果然做到了:头几天我还会注意热水灯的声音,可是不久我就把它们整个儿忘了。”

“很多其他的小烦恼也是一样,我们不喜欢那些,结果弄得整个人都很颓丧,只不过因为我们都夸张了那些小事的重要性……”

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确实,不管你生活中有哪些不幸和挫折,你都应以欢悦的态度,微笑着对待生活。下面介绍几条原则,只要你反复地认真试行,就可能会减轻或者消除你的烦恼。

1.要朝好的方向想

有时,人们变得焦躁不安是由于碰到了自己所无法控制的局面。此时,你应承认现实,然后设法创造条件,使之向着有利的方向转化。此外,还可以把思路转向别的什么事上,诸如回忆一段令人愉快的往事。

2.放弃不切合实际的希望

做事情总要按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不要总想一口吃个胖子。因此,你应在怀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同时,随时树立短期目标,一步步地实现你的理想。

3.要意识到自己是幸福的

有些想不开的人,在烦恼袭来时,总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谁都比自己强。其实,事情并不完全是这样,也许你在某方面是不幸的,但在其他方面依然是幸运的。如上天把某人塑造成矮子,但却给了他一个十分聪颖的大脑。请记住一句风趣的话:“我在遇到没有双足的人之前,一直为自己没有鞋而感到不幸。”生活就是这样捉弄人,但又充满着幽默之味,想到这些,你也许会感到轻松和愉快。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世事常变化,人生多艰辛。在漫长的人生之旅中,尽管人们期盼能一帆风顺,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令人不期然地遭遇逆境。

逆境是理想的幻灭、生活的挫败;是人生的暗夜、征程的低谷。逆境是人们的理想与现实的严重背离,是人们的过去与现在的巨大反差。

面对逆境这条人生的畏途,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就悲观者而言,逆境是生存的炼狱,是前途的深渊;就乐观的人而言,逆境是人生的良师,是前进的阶梯。逆境如霜雪,它既可以凋叶摧草,也可使菊香梅艳;逆境似激流,它既可以溺人殒命,也能够济舟远航。逆境具有二重性,就看人怎样正确地去认识和把握。

古往今来,凡立大志、成大功者,往往都饱经磨难,备尝艰辛。逆境成就了“天将降大任者”。如果我们不想在逆境中沉沦,那么我们便应直面逆境,奋起抗争,只要我们能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奋力拼搏,就一定能冲出逆境。

费希特在年轻时,曾去拜访大名鼎鼎的康德,想向他讨教,不料康德对他很冷漠,拒绝了他。

费希特求教无门,但他并没有灰心,也不怨天尤人,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他想:我没有成果,两手空空,人家当然怕打搅喽!我为什么不拿出成果来呢?

于是他埋头苦学,完成了一篇《天启的批判》的论文,呈献给康德,并附上一封信。

信中说:“我是为了拜见自己最崇拜的大哲学家而来的,但仔细一想,对本身是否有这种资格都未审慎考虑,使我感到万分抱歉。虽然我也可以索求其他名人的函介,但我决心毛遂自荐,这篇论文就是我自己的介绍信。”

康德细读了费希特的论文,不禁拍案叫绝。他为其才华和独特的求学方式所震动,便决定“录取”,亲笔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邀请费希特前来一起探讨哲理。

由此,费希特获得了成大事者的机会,后来成为了德国的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

费希特得以成为大教育家的机会是哪里来的呢?

一言以蔽之,是他从来不因别人误解而不平,不因人生艰难而不平,励精图治,尽情显现自己的才华,自己努力争取机会。如此个性,如此勇气,如此人生,总会有机会光临,总会有伯乐赏识,只不过在时间上有早晚,在形式上有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