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决定一生的8种理念
44978200000020

第20章 勤奋缔造无穷的财富

再美丽的辞藻堆砌出的也只是虚无;唯有切实的行动才能赢得真正的功绩。我们需要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我们希望青少年朋友秉承这样的精神……

1.勤奋造就机遇

俗话说:“有恒为成功之本。”这句话一语点破了勤奋出机遇的道理。机遇的出现是同个人的打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勤奋是实现机遇的动力,它体现出了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的机遇。本职工作是一个外因,它只是为机遇提供了可能的场所;而是否能够创造机遇、抓住机遇,关键还是要看每个人的内因,即是否勤奋好学。

梅兰芳创造的舞台艺术形象经久不衰,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戏剧代表人物,但你是否知道他曾经被认为笨得无法学戏呢?著名的音乐家莫扎特在音乐上取得非凡的成就,除靠其个人的天赋以外,更重要的是,他每天都进行十六七个小时刻苦训练。正如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所说:“勤勉是好运之母,上帝把一切事物都赐予勤勉。”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机会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要想在工作中出人头地,创造机会,达到自己事业的高峰,都离不开个人的勤奋努力,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有些人对自己办事的效果不满意时,往往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主观地将一切都归咎为自己没有机会,或是没有识人才的伯乐,于是整日满腹牢骚,哀叹自己空有大好身手,却无法施展开来。这当然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努力,照样可以创造出机遇。机遇首先应该是热爱的化身,只有了解到本职工作的内涵意义时,才能让满腔的热情化为勤奋工作的动力。关键一点就是要转变自己的观念,要认识到其实工作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付出总会有回报。

机遇就如同一粒粒种子,在黑暗的泥土中汲取营养,慢慢地积蓄力量,一旦听到春风的呼唤,它们就会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而这个“春风”就是“勤奋”。

我们说勤奋出机遇,其中的勤奋应该是终生的。如果只想凭借一时勤奋就能换来机遇女神的青睐,这无异于痴心妄想。因为要深入全面地揭示工作中发展规律并把握这个规律,使之创造出成功的机遇,往往要历尽无数次的失败与考验,没有恒心和毅力是无法坚持下来的,正所谓“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所以说,如果你一直在勤奋地工作,那么,请相信,机遇不久就会出来叩响你的大门。

2.勤奋才能成才

什么是天才呢?

真正的天才总是埋头苦干,他们最为崇尚的就是勤奋,认为勤奋就像万能的上帝一样,具有无穷的力量。

罗斯金说:“当听到年轻人对天才羡慕不已、啧啧赞叹时,我常会问他这个问题,‘天才勤奋工作吗?’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两个词的差别:‘应付差事’与‘勤奋工作’。”在生活中,你会发现,凡是误解“天才”含义的人,都不会把取得成功的秘诀归结为勤奋工作。

一个非常愚蠢的想法是,勤奋与出色的能力是矛盾的,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人还很多。人们还有一种错误的观点,似乎有着超人天赋的人不需要勤奋与苦干,这种思想也断送了不少人的大好前途。有些年轻人以为,生来就是天才的人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于是,如果自己也是天生智商很高的话,不费吹灰之力就会成为伟人。他们认为,天才不需要刻苦学习,或者是一日曝,十日寒,在不经意中,就取得了巨大成绩;或者是为了生活所迫,偶尔拿起笔来挥舞一番,只要生活境况稍一改善,就重新贪图享乐起来,不做一事;或者是作息毫无规律,时而到处漂泊,时而在火炉边胡思乱想。他们甚至认为,天才生来就对规则和体制深恶痛绝,反对束缚,要求“潇洒自如”,对纠缠细节、辛勤劳动不屑一顾。在这些幼稚的人看来,只要轻松一跃,成功就唾手可得。

写出一篇表现出很高构思技巧的文章,画了一幅一挥而就的图画,作了一次即兴发挥的精彩演说,或者是经商过程中偶尔的出色表现,都会让人们津津乐道,只要他不再犯什么大错,时间一长,就会在人们的“以讹传讹”之中,把自己推向顶点。抱有这种思想的人,只是有着成就一番大事的期望与雄心,期望在某一个特殊时刻,一夜成名,震惊世界;但他们从来就无视尽心尽力工作的作用,也没有对工作坚持不懈的信念,更不理解经年累月的辛勤劳作可以创造出奇迹。

看看英国诗人琼森写下的诗句吧!

虽然,诗人首先得有天赋,

但是,天赋不等于一首美丽的诗。

没有汗水就没有一句好诗,

即使是缪斯的灵感,

没有千锤百炼,也难成诗篇。

是的,女作家艾略特长年累月刻苦阅读,笔耕不辍,才写出她的成名作《亚当·比德》。德国诗人席勒称自己“勤奋一生但壮志未酬”。意大利的但丁说自己在写作《神曲》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天天消瘦下去。

“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皇冠上的明珠”,陈景润为了摘取它,规定自己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学外语,同时每天去图书室。他沉浸在数学符号的海洋中到了入迷的境界。有3天中午,管理员临走时曾大声喊叫,问里面是否还有人,但全神贯注看书的陈景润什么也没有听见,于是他被反锁在里面。等他发现大门已被紧锁,竟毫不在意地微笑了一下,不知饥饿,不觉疲倦地重回到书堆中去了。

英国小说家特罗洛普说:“如果谁只是为钱而写作,而不是用自己的心灵来写作,即使他有写作的天赋,并强迫要求自己每天写出2000字,风雨无阻,也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小说家。”在特罗洛普的写作生涯之初,一个作家的建议使他受益颇多,后来,他又把这句话送给了罗伯特·布坎南。他说:“如果你想成为伟大的作家,在坐下来写作之前,先放一点鞋匠的粘胶在椅子上,只有具备这样的精神才行。”

关于成功,牛顿是怎么说的呢?他说:“如果说我为人类做出了贡献的话,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我的勤奋工作和耐心思考。”

不管在什么领域,你都会发现一些杰出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名气、荣誉和地位,都是用长年的辛勤劳动与自我牺牲换来的。历经一次次试验的失败,尝尽了无数次挫折的打击,体验过恐惧、伤心、失望,终于苦尽甘来。那些伟大的诗人、演说家、政治家、历史学家以及许多才华过人的精英分子,无不是在艰苦的努力中锤炼出来的。他们优于其他人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他们比一般人付出更多。

天才出自勤奋。当然,并不是说,如果没有一点点天赋,或者没有一定的基础,光靠勤奋本身就可以创造出天才。这里强调的并不是具备天赋和很高能力的人才能取得成功,即使一个智商平常的人,只要他认真锻炼自己的能力,掌握必要的技巧,付出艰辛的劳动,同样可以取得成功。

3.正确看待勤奋

成才的决定性因素是勤奋,这可以说是科学家们的共同看法。

勤奋在“大脑开发”过程中和“才能增长”过程中都起着重大作用。没有勤奋,就不能使大脑的天赋素质得到有效的开发,就不能把大脑的潜在能力变为现实的大脑能力,即记忆力和思维力——识记记忆力和动作记忆力(模仿记忆力)、推理思维力和想像思维力(即推理力和想像力)。同时,没有勤奋,就不能使记忆力变成知识、经验和技能,就不能使思维力变成智能。这也就是说,没有勤奋,就没有才能,更没有天才。

在人世间,财产和权力以及其他一切东西,都可以通过不正当的渠道而获得,甚至可以通过极卑鄙的手段得到,但是,唯有才能——知识、经验、技能,必须通过诚实和辛勤的劳动而获得。

因而,一切要成才的人,都必须面对一个重大而严肃的问题,那就是准备艰苦奋斗10年、20年、30年,甚至奋斗一生。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珍惜时间,要随时同客观上的各种困难进行艰苦的斗争;同时,还要同自己本身的各种弱点,特别是懒惰进行艰苦的斗争。这就是说,要在两条战线上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不这样做,就不能成才。

勤奋包括脑勤和体勤。一般说来,在成才的过程中,脑勤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但是,体勤也是重要的,甚至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脑勤,就不可能成才;没有体勤,也会严重地影响成才过程,甚至使人不能成才。

所谓脑勤是指多用脑、多思考,尽可能地把一些问题多方面多角度考虑,要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

巴尔扎克在写作时,几乎每时每刻都和小说中的人物在一起,与他笔下的人物同呼吸、共叹息,倾注着深厚的感情。巴尔扎克写完《高老头儿》后,脸上挂着泪珠,神情凄惨。当别人问他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时,他沉痛地说:“不,是高里奥老头儿死了。”还有一次,他正创作《欧也妮·葛朗台》,朋友来访,巴尔扎克突然满脸怒容地走到朋友跟前,大声叫嚷:“你,你,使这不幸的少女自杀了。”朋友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他说的是小说中的人物欧也妮。因为巴尔扎克写作时,整个身心都沉迷在人物上,所以产生了幻觉。

世界大文豪之一的法国作家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闻名于世,那时雨果曾想把它改名为《一瓶墨水的内涵》。1830年雨果同出版商签订合同,约定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他买了一瓶墨水和一身毛衣,从头到脚紧紧裹住,其他衣服全部锁在柜子里,以拒绝它们的诱惑。从此,他像被关在牢里一样,一头钻进小说里,除了吃饭与睡觉,从不离开书桌,结果作品提前两周脱稿,那瓶墨水也刚刚用完,这部文学巨著仅用5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那年雨果只有28岁。

上面的这两个例子正说明了脑勤的特点。多思考一些问题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

至于体勤,顾名思义就是侧重身体生理方面的勤奋,古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体勤就是要求青少年能静下心来吃苦学习。

宋代学者任末14岁时,学习并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箱,不顾路途遥远和险阻,到处寻师求学。他常说:“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有时,他在树林里,搭个小茅屋住下,白天削树枝作笔,汲树汁当墨写作;晚上,他一有心得,就写在衣服上,以免忘掉。学生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都愿用洁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了字的旧衣服。他临终时告诫学生们说:“好学不倦的人,虽死犹生;不学无术的人,即使活着,也只是行尸走肉罢了!”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学者。他一生勤奋读书,后人说他“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

不管是在行军或避乱中,他总是用两匹马、两匹骡子驮着满满的书箱。每逢到了关口要塞,就进行调查访问,如发现同平时所学的有不一致的地方,就认真记录下来,回到茶房旅店,打开书来检查核对。旅店主人怕多耗灯油,连续催他休息,他说:“我多付油资就是了。”有时行进在平原大道上,他就骑在马背上诵读古书,默背考证注释。从此,人们就用“马背书馆”来赞扬顾炎武的苦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