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美元的诡计
44979700000003

第3章  中东家丑:联姻的石油和美元

新石油战略地图

在20世纪初,著名的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了一个“世界地理中心”的概念,由此地缘战略地缘战略学是现代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战略理论,该学说的鼻祖叫麦金德,是一个英国地理学家,他在20世纪初首先提出了一个世界“地理中心(地理枢纽)”的概念,奠定了地缘战略学的理论。的理论被奠定。他认为,世界可以划分为几个大岛,欧亚非、南北美和澳洲,其中,欧亚非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处于地球的心脏位置。这个心脏地带的东西方向囊括了俄罗斯的叶尼塞河至东欧平原,南北方向包括蒙古高原、伊朗高原、克什米尔等地。

这位地缘政治学家曾经一语惊人,他说:“如果有人统治了东欧平原,那么他就控制了心脏地带;如果他统治了心脏地带,也就意味着控制了世界岛;而假如他统治了世界岛,他就统治了全世界。”

很显然,这一核心地带为二战后的苏联所控制,这也是最让美国痛心的地方。基于此点,美国发展出了一个新的地缘政治理论——边缘地带论。这一理论的奠定者(美国的斯派克曼)指出仅仅控制了心脏地带是不足以称霸全球的,只有控制了欧亚非的沿海地区才能称霸全球,这也是美国历来非常重视掌控沿海的原因。但是,随着世界金融体系的变化,各个国家都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于是,美国摒弃了地缘政治学说,将控制能源作为了统治全世界经济和政治的武器。

地缘政治学说出现后,能源对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间的重要作用被人们重视起来,由此“石油政治”这一新名词随之诞生,石油成为划分全球势力范围的重要依据。

在一段时期内,石油资源的分布状况和消费区域出现了巨大的错位。北美、亚太、西欧等地区的石油储存总量仅占世界的1/5,但是消费总量却占全世界的4/5.历经上百年的发展,到20世纪末,形成了以北美、亚太、西欧为主的世界石油消费区,而其中美国是最大的消费国。中东地区的石油总储量占世界的2/3,然而其消费总量却不到世界总消费额的1/10.正是因为这样的消费比例和储存不均,才使得能源的争夺战异常的激烈,这也为美国提供了掌控世界命脉的契机。

在这场争夺战中,美国一直是主角。

美国副总统切尼所组织的国家能源政策发展小组曾经提出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未来20年内,美国石油消耗量仍然会呈上升趋势,将增加33%,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的石油产量将下降12%,截止到2020年,美国仍然坚持以消费进口油为主导。为了本国的利益,控制石油并让美元走势趋于平稳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中东无疑是美国的战略要地。基于此点,美国副总统切尼曾明确指出:“只要控制了海湾石油的流量,就能对本国经济,甚至对世界其他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拥有钳制的力量。”很显然,控制了中东地区的石油,就等于控制了全世界。

在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初,美元的战略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石油展开的。美国一意孤行地发动石油战争,致使中东战火连连,其战略目的无非就是控制中东,控制石油。如,发动伊拉克战争,就是为了控制伊拉克的石油。“911”事件后,美国与沙特关系变得紧张,石油仍是主因。

在展开石油战争之后,美国也试图围绕着自己所提出的“边缘地带论”而进行。如,在阿富汗战争后,美国的军事力量借机渗透到中亚地区。在此之后,美国一方面争夺里海的石油资源,另一方面打压中亚地区为拓宽能源渠道作努力。此外,美国在马六甲海峡进行巡逻,也是出于其控制海上石油的战略。

伊拉克是中东各个国家中最受世人瞩目的石油大国之一,这不仅是因为美国对其采取的军事行动,还因为它本身就是世界上第二大产油国,其探明的石油总储量约占全球的1/4.伊拉克的前景也令人看好,因为在伊拉克目前所发现的80个大油田中,开发的仅有17个。由此可见其潜在的石油储量之丰富。伊拉克的石油储量高,而开发成本却相对较低,因此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而美国无疑是战胜的一方。

美国借反恐战争控制了阿富汗,此后又“顺便”立足中亚,将里海变成了囊中之物。然后,美国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2年8月12日,美国、加拿大及墨西哥三国签署了一项三边自由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1月1日,该协定正式生效。其简要的内容有:①关税相互减免;②取消进口限制;③坚持产地规定;④政府采购协定;⑤鼓励投资;⑥扩大相互金融服务;⑦发展相互自由运输;⑧鼓励保护知识产权;⑨协商争端解决机制等。掌控了加拿大、墨西哥的油气资源。而在西非,美国也没有丝毫的懈怠,频频发动外交攻势并谋划着调兵进驻几内亚湾,目的就是为了稳固“后备油库”。

在发动了数次战争之后,如果再解决伊朗的问题,那么整个中东油气资源的控制权就被美国紧握手中。这样,美元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就通过石油实现了。

在美国得志之时,其他国家也并未懈怠,欧美等国争夺世界石油资源控制权的战争从来没有停息过,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世界石油市场各种利益矛盾的交织,将使市场的角逐更为激烈而残酷。

首先,俄罗斯在二战之后正不断地通过发展石油工业来重塑自己的大国形象;欧佩克国家为确保自身的利益而积极地维护油价政策和市场份额……这些举动无疑都在牵动着世界石油市场矛盾的演变,国家与国家之间力量的此消彼长促进了不同利益集团进行重新组合。而当石油与各种非传统安全因素(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分裂主义、跨国犯罪、环境生态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紧密交织在一起时,世界各个大国都在研究符合自身利益的石油战略。这也是美国将石油与美元绑定在一起,并不断地采取军事行动来确保其地位的国际背景。

美国政府在稳固“石油美元”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政策:

第一,为解决能源危机,美国开始加强同加拿大、委内瑞拉、墨西哥等美洲产油国的联系。

第二,美国也极力地缓和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的关系。

第三,在苏联复苏的过程中,美国加紧步伐开发里海和俄罗斯的石油资源。

第四,在亚洲方面,美国尤其关注中国的石油动向。

美国的前国务卿基辛格认为,美国只有牢牢控制住中东这个石油宝藏,才能稳住“欧洲民主桥头堡”。这样,美国才能使高加索国家接受“自由世界”的经济模式和民主制度,走上美国设计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除了实施影响中亚等国的民主制度之外,美国还支持其内部的石油公司主动开发中亚地区的石油。美国的这些举动旨在建立一条不经过俄罗斯或伊朗,直接将各地区石油与欧美市场联系起来的石油运输通道。

俄罗斯则全面拓展能源外交布局,其出台的《俄罗斯联邦能源发展战略》该战略主要包括下面一些影响:①深化俄罗斯与欧洲能源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市场。②对里海能源开发产生了重要影响。③加强了与亚太国家的能源合作。④加强了与美国之间的能源战略合作。,重点就是强调要通过强化能源外交促进经济复苏、维护地缘利益。

此外,法国和德国等西欧主要国家开始积极地寻求新的能源合作伙伴,他们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能源新战略计划。其主要内容有:加强与伊朗合作,并加大对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的投资,同时与俄罗斯建立战略性的能源伙伴关系,并大力地拓展东南亚市场,积极地进军非洲。

日本也不甘示弱,除了积极加强与中东等主要产油国之间的联系,还提出了针对中亚石油的“欧亚大陆外交计划”,同时日本采取“金元外交”,凭借提供经济技术的方案来展开自己的石油资源争夺战。其主要步骤为:加强与中东产油国的关系,加强同俄罗斯的经济合作,同时觊觎北非,力图实现石油来源的多元化。

各个国家都开始为自己寻求生存资本,在石油这一领域,一场伟大的博弈即将上演。

“一切为了尊重资本的意志”

在二战时期,美国的罗斯福总统进行了一次秘密的谈话,谈话的对象是著名的地质学家——德戈里尔,当时罗斯福总统非常迫切地想知道两个问题:“石油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有多重要?海湾地区的石油储量会影响世界的格局吗?”

德戈里尔给罗斯福总统的答案是:“非常重要,那里是未来世界的重心……”

时隔半个世纪之久,伊拉克政府在2007年初通过了一份“新石油法草案”。而世人所不知的是,在这一法案的起草过程中,美国政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这份法案的通过引起了轩然大波,法案的基本意志是:将出口原油的收入按照公平的方式分配到各个省,并向其他国家开放自己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这个第二大石油储藏国的石油法案让很多西方国家开始蠢蠢欲动,其中不乏一些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大国,其中当然不会缺少美国这一头号资本主义国家。一场关于权利与财富的博弈展开,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尊重资本的意志……

在新法案中,还包括了成立联邦委员会的决议。这个联邦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便是监管与国外石油的交易事宜,同时还要审议以往的领导人萨达姆执政期间所通过的一些石油交易协议。

这时,很多国家都知道:只要控制了伊拉克的政府,就等于控制了伊拉克,控制了新成立的联邦委员会,及控制了让世人为之疯狂的石油。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一直以来,美国都暗中操纵着伊拉克政府,新成立的联邦委员会早落入美国的掌控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毫无疑问,美国又将成为赢家。果然,伊拉克官员揭晓了这些荣幸的国家名单,其中美国排在首位,另外两位便是英国和挪威。

对于美国政府来说,这一切并不是一份意外的惊喜,一切本就在他们的掌控之中。

美国人霸道、自私、贪婪,但是他们并不虚伪,尤其在追逐资本的过程中,这一切都显得理所当然。作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国度,美国对于石油的争夺向来就不加掩饰,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当那位一语中的的地质学家与伟大的罗斯福总统密谈之后,美国政府还没有立刻认识到石油的重要性。由于那时布雷顿森林体系尚未瓦解,美国又是能源大国,所以并未对石油表现出过度的热衷与追逐。但是,20世纪70年的石油危机,让美国见识到了石油的威力,石油涌入了美国人的视线,并深入到了美国人的心中……

1973年10月,中东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突然宣布停止对一些国家输出石油,其中包括美国。这次意外的禁运使得美国国内陷入了危机之中,油价开始大幅度的上涨。

此次原油危机的根源是二战,当阿拉伯人看到战后自己的家园变成了犹太人的乐土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武力报复活动。此时,西方很多国家也纷纷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参战,英国和法国为了掌控苏伊士运河,便站在了犹太人的一方,这使战争初期的犹太人占尽了先机。阿拉伯人不甘示弱,在苏联支持下疯狂地对犹太人进行了反击。

在这次战争中,阿拉伯国家意识到了石油这一政治利器的威力,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将石油运用到了政治交涉中,发明了“禁运”这一个举足轻重的制裁西方国家的筹码。阿拉伯人明白,即使自己不禁运,只要石油的定价权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也能对各国产生威慑力。阿拉伯人的这一“伟大发现”让西方世界陷入了恐慌。很多投资家和石油公司都发现,由于油价的变化,整个西方世界陷入了混乱之中。

阿拉伯人的这一举措所带来的后果是相当富有戏剧性的。油价在数月内便涨了4倍,当时很多西方国家的加油站常常在一周内都没有燃料供应,很多司机为了加油,经常要等待几个小时。

美国政府无奈之下,开始尝试采用其他的方法来解决紧张的供油局面。首先,国会发布了对汽车进行限速的通知(国会发布了对在公路上行驶车辆每小时55英里的速度限制)。此外,税额减免在当时也成了可能。尼克松总统还着手成立了能源部门,希望找到更好的办法解决危机问题。在美国的家庭中,很多人把空调的温度调到了25℃。总之,阿拉伯人的“禁运”让很多西方国家学会节省。

虽然这场噩梦持续的时间前后不过一年,但是欧佩克国家已经成功地使西方市场的石油价格上涨了4倍。这种石油禁运的方式在国际关系上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也带领着中东国家进入了新的时代。这无疑是中东国家的一项政治和经济的重要成就。

这次“禁运”,也让第三世界的国家发现了自己的新型武器,这种武器不亚于美国先进的战斗机和航母,那就是本土的自然资源。然而,这一举措也惊醒了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尤其是当美元失去了黄金这一信用代表之后,美国人就开始寻找新的替代物在这次危机中,美国人意外地发现了最合适的信用支撑物——石油。

美国政府经历了这次危机之后,便开始觊觎中东这一“奶酪”。首先借助中东内部发生战争(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良机,美国政府成功地让几十万的部队登陆中东。当美国接管了英国掌控下的过半的石油资源后,他们又确定了新的目标——伊拉克。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美国是消费大国,满足内需成为其发动石油战争的主要原因。而事实上,在美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只占国内总消费量的1/5.而且美国本来也是能源大国(据探测,美国本土的储油量占世界的27%),而且它还拥有加拿大、委内瑞拉和墨西哥等进口渠道。可见,对于美国而言满足内需并非难事,而美国发动石油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霸权的稳固。

掌控了中东这一要塞,事实上就等于掌控了世界,在美国将石油资源地占为己有的时候,美元的腰杆就挺得更直了。

中东计划是美国战略中的重要一步,着力点是中东,而影响的却是欧元区的国家。当美国将这一财富尽收囊中的时候,美国也就拥有了撬动全球经济的杠杆。

说到底,一切都是为了尊重资本的意志!

在遵循这一理念的过程中,石油与政治、经济最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就了一段巧妙的联姻。

在货币经济时代里,石油无疑成为一个新的主题、新的利器,谁掌控了它,谁就驾驭了全世界,谁就成为财富的宠儿。

“终止英国人的托管权!”

历史的教科书上清楚地记载着:1947年11月末的联合国大会上,成员们通过了终止英国对巴勒斯坦“托管”的决议。此次大会将巴勒斯坦地区进行了划分,分别建立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个国家。此后,1948年5月,以色列宣布成立。然而,就在以色列成立的第二天,阿拉伯联盟军队便开进了以色列境内,并对其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至此,第一次中东战争打响了……

英国人被夺权并不是偶然,事实上,在国际要务上,从来就没有偶然。战后的英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成为美国麾下的“亲密盟友”。当联合国要员手里握着美国发放的美元贷款时,他们也就成为美国的办事员,而为美国所办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收回英国的监管权。

英国是美国接管中东事务的首要障碍,这一过去的“亲密盟友”显然已成为美国眼中的绊脚石。在核心利益的面前,美国首先遵从的是资本的意志,这是不可动摇的铁律。此时,将英国踢出局,就意味着顺从了美国最高的利益。

犹太人流离失所而此时的犹太人,历尽千辛万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颠沛流离后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国家,然而,在这一“迁徙”的过程中,美国显然是煞费苦心。

以色列的人口总数仅有巴勒斯坦地区总数的1/10,但是美国人却让他们分得了超过一半的土地,而且在位置的选择上也引人争议。以色列无疑成了美国的“盟友”,仰仗美国的鼻息,成了其手中的棋子。

第一次中东战争打响后,最初以色列军队节节败退,为了扭转战争局势,保住刚刚得来的土地,以色列总理急电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埃班,要求其向联合国申请,暂时中止这场战役,让以色列人得以喘息。于是,在第3天,这一要求便得到了满足。5月17日,美国驻联合国的代表便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议案,提出了开战双方停火3天的请求。

这份议案引起了一连串的反应:处于冷战状态中的苏联希望取得与西方国家的合作,因此顺从了美国的意志,也提出了相同的请求;刚刚被美国人“夺权”的英国开始不赞同双方停火,并恐吓说自己还会继续增派部队支援阿拉伯国家。但是英国的反对声音也没有持续多久,不久便同意双方停火,撤走了原来派去的军队,并不再向埃及、伊拉克等国家提供武器。而英国的这一转变,原因在于“美元”之上。不论美国是“威逼”还是“利诱”,英国必将会妥协。英国国内处于一片慌乱之中,一切都等着战后重整,没有美元,这一切都将成为幻想。

就这样,在联合国内部达成了统一的意见,以色列人获得了4周重整军备的时间。在此期间,美国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支援。再次交战,结果以色列反败为胜。战争以一种令美国和以色列都满意的方式圆满地结束了。此外,这次战争中,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分布状况也发生了些许变化。除了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80%的土地,这实际上比当时联合国为其划分时多了6700多平方公里。于是,失去了土地的近百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成了第三世界最底层的人。此后,巴勒斯坦、以色列之间的和谈与冲突不断,“渔翁得利”的故事在中东这片富饶的土地上不断重演。

此外,英国人在战争中的出尔反尔激怒了阿拉伯人,致使英国的“托管权”不再仅以书面的形式被终止,英国在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力也被美国终结了。

中东:精英们的战争“俱乐部”

在中东的问题上,美国政府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态度常常随着局势的转变而发生变化,除去一些不为人知的暗箱操作,显露在表面的各种政治产物——协议、路线图等也不断地更新,但是没有变化的是,中东石油的控制权属于美国。欧洲在不断地做出努力,希望能从美国手中分得一些权益。他们从未放弃过重返中东的愿望,因为其深层利益过分诱人。

美国及欧洲部分国家都在伺机而动,希望找到一个完美的切入点。机会很快到来,1956年7月26日,埃及的纳赛尔总统突然宣布要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埃及的这一举措深深地触犯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于是,过了3个月,英国、法国以及以色列的联军便采取了对埃及的军事行动,至此,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

中东战场上的美国士兵作为中东的“东道主”,美国自然不甘落后,因为美国政府深知,英、法的这一举动无非是想再次插足中东事务。于是,不久之后美国也加入到了这一战局之中。

美国不欢迎欧洲插手中东事务,而这一次它又胜利了。美国手里握着铸币权,英、法只能俯首帖耳。入侵者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便宣布停火,在宣布停火的下一个月,即12月,英法联军便撤出了埃及。

欧洲人登陆中东的梦想又一次破灭了,这一次次的破灭让原本的“东道主”——英国离中东越来越远。与英国人遭受同样命运的法国人,他们只能在巴黎博物馆中面对着法老文物聊以自慰。

在中东战场上爆发的历次战争,无一不是石油开采权的争夺战。对于阿拉伯人来说,石油既是上天的恩赐,也给中东人带来了灾难性的宿命。在中东战场上出现的对峙局面,是建立在美苏冷战和美欧对抗的背景下的,世人看着这些大国为争夺石油而大打出手,但是,美国人心里真正算计的确不仅于此。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一次中东访问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一些端倪……

“大媒婆”——基辛格

自1974年起,中东常常会接待一位重要的客人,他就是美国的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基辛格对中东展开的一系列访问中,石油与美元成了不变的主题。

当美元失去了黄金这一信用支撑之后,便寻找到了新的替代品——石油,一场蓄谋已久的经济联姻由此展开,而国务卿基辛格成了举世瞩目的“牵线人”。

基辛格的目的很简单,即迫使石油输出组织以美元作为石油贸易结算的唯一货币。

早在1973年,在美国支持下的以色列又一次打赢中东战争之后,美国便开始为这场经济联姻进行暗箱操作。

美国的第一个棋子便是沙特阿拉伯。这个富饶国家的大部分资产都在美国,这让美国轻而易举地从沙特阿拉伯身上打开了缺口,而沙特也乖乖地为美国政府做了3件事情:首先,沙特同意以美元作为石油贸易结算中的唯一货币;其次,沙特还会将美元再以投资的形式回流到美国;第三,沙特帮助美国游说其他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让他们也使用美元作为贸易结算中唯一货币。

就这样,在这个星球上,2/3的石油贸易结算都需要以美元来支付,美元的地位被稳稳地固定在了石油身上。人们都知道,每个国家都需要石油,那么购买石油所需要的美元便成了必要的外汇储备——尽管它的成本只有4美分。

至此,前面的数次中东战争便一目了然。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及它与欧洲国家的暗战,都是货币经济时代争夺货币霸权的战争。很显然,美国获胜了,并一直以胜利者的姿态凌驾于世界之上。

石油美元这一词汇在这场经济、政治联姻中被成功地绑定在一起,美国先掌控了中东,控制了全球2/3的石油,然后将美元“嫁”给了石油。自此,美国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再一次巩固了自己的货币霸主地位。

在“石油美元”成功问世之后,美国便开始一场持久的、不懈的美元保卫战。任何威胁美元地位的举动都不能被容忍,任何想要颠覆“美元政权”的阴谋都将被覆灭。

渔翁得利——中东上演“模仿秀”

在1979年2月11日这天,伊朗爆发了二月革命,这场革命是由霍梅尼领导。革命宣告了长达2500年的王权统治的结束,伊朗境内江山易主,同年4月1日,伊朗成立了伊斯兰共和国。

共和国的成立,使伊朗与美国的关系急剧恶化,美国辛辛苦苦打造的中东着力点就这样同伊朗王权一起被颠覆了。更让美国政府气愤的是,伊朗开始向中东其他国家“输出革命”,妄图将美国及其他西方强国一同赶出中东本土。

在中东这片饱受蹂躏的土地上,残存着少数不屈的灵魂,这些灵魂集结于什叶派“什叶”,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党人”、“派别”。是伊斯兰教中除逊尼派外人数最多的一个教派。该派以拥护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穆斯林领袖伊玛目,故又称作阿里派。与“逊尼派”相对。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0%~15%的穆斯林属于这个教派,约80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伊拉克、伊朗、印度、土耳其、阿富汗、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巴基斯坦、巴林等地区。教会的门下,宣扬该教会的教义,他们拒绝接受传统伊斯兰文化,并反抗不公正的待遇。在这一教义的指引下,倔强的伊朗新统治者揭竿而起。

伊朗的这一举动深深地刺伤了美国,也严重地威胁到了石油美元。美国人当然不会容忍这一公然的反抗,于是,充满戏剧性的一幕再一次在中东上演。

伊朗江山易主不到半年,伊拉克的总统便在美国的“操作”下称病辞职,而美国当时的宠儿——萨达姆顺利地登上了总统的宝座,成了伊拉克新的领导人。

萨达姆是深受美国栽培的新总统,他在开罗大学攻读法学学位时,便时常与美国的“FBI”接触。

萨达姆一上台便身兼数职,他除了担任总统之外,还兼任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总理等重要职务。在美国的影响下,萨达姆上台后不久,两伊战争便爆发了……

战争爆发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最主要的看法是伊拉克与伊朗正在争夺波斯湾西北部的“Shattal-Arab”水道。而事实上,伊拉克对伊朗宣战之前,所提出的借口是伊朗参与了刺杀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行动。不论是哪种原因,在中东的战场上,伊拉克人知道自己的后盾正是头号帝国——美利坚合众国。而伊拉克发动此次战争的目的更是不用说,伊拉克已成为了美国的棋子。在中东这个棋局上,美国总是高高在上又隐约在后。美国不仅为伊拉克提供了巨额的战争贷款,还为伊拉克提供军火。美国又一次成为了得利的渔翁,而伊朗和伊拉克在历时8年的战争后,富饶的土地变得贫瘠,无数人在战火中失去了生命。

两伊战争让明眼的欧佩克成员国感到害怕,幕后巨大的美国黑手随时等待着操纵另一个木偶。迫于压力与威胁,很多国家不得不向美国靠拢。石油美元在新一轮的动荡中重新站稳脚跟,而此时,捆绑着中东的美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垄断计划,把矛头直接指向了美国的头号军事劲敌——苏联。

沙特——压垮苏联的一根稻草

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苏维埃政府覆灭了。苏联这个大骆驼终于倒下,而让世人疑惑的是:到底是谁压垮了苏联?

二战后的苏联一心想着通过出口能源来振兴千疮百孔的民族经济,此时石油出口成了苏联新生的一线希望。众所周知,苏联是重工业大国,其国内的轻工业和农业都较为落后,所以,苏联通过出口重工业产品及进口轻工业产品和农产品来促使经济平稳复苏。

就在此时,沙特出现了。让苏联没有想到的是,沙特这根微不足道的“稻草”竟然成了摧毁苏联经济的元凶。

沙特每年都以低于35美元/桶的原油出口价格,极力地打击苏联的石油出口业,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苏联经济内部的运转。此外,由于美苏之间的冷战,苏联拒绝使用美元,因此在进行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不得不以黄金作为支付品。到了80年代末,卢布的信用破产,最终导致克里姆林宫上空悬挂着的“镰刀斧头旗帜”悄然降落。而此时,为此庆祝的正是美国。

沙特为什么以如此低的出口价格将矛头直接指向苏联,这也成了全世界最为公开的秘密。

在除掉了军事劲敌苏联之后,美国开始向世人亮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而此时,机会再次悄然降临……

回顾中东上空的风云变幻,人们永远看不清这片不安宁的土地上到底发生着什么。在生灵涂炭的同时,很多中东国家也都因为美国而举世闻名,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伊拉克。为了帮助美国制服伊朗,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欠科威特的债务高达140亿美元。为了化解巨大的财政危机,萨达姆在“泛阿拉伯主义”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在反对外来侵略者斗争中要求实现民族独立,并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或联邦的政治主张和运动。也指中东各阿拉伯国家谋求政治上协调一致的运动。

它的基本纲领是:摆脱异族统治和殖民压迫,阿拉伯人应当在团结斗争中实现民族独立;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上,各独立的阿拉伯国家联合组成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或联邦;阿拉伯国家之间加强团结和合作,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协调彼此政策和实际活动。野心的驱使下,指挥海军、空军共3个师越过边境,进军科威特。

此时,野心勃勃的“解放伊朗独裁统治的英雄”——萨达姆总统,将自己公然置放在了全世界的对立面上,而让他诧异的是,昔日的“亲密盟友”——美国,一反从前温文尔雅的常态,派出了45万士兵,在波斯湾沿岸整装待战,伊拉克顿时成了众矢之的。

事实上,经过近8年的两伊战争之后,萨达姆已经把伊拉克打造成了闻名遐迩的战争机器。在战争结束后,萨达姆的军队是其唯一的筹码。而在海湾战争中,令世人所惊愕的是,这部曾经将伊朗打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国的著名战争机器,在与美军交锋的过程中,很快就崩溃了。萨达姆所仅存的希望被美军击碎了,只有他本人知道,在美国的重压之下,重新整合中东大陆,是可望不可即的梦想。

萨达姆的事例是美国向中东其他国家敲响的警钟,这个方法十分有效,沙特和科威特等国都感到了来自于美国的强大力量。而这个事件又成为美元回流的推动力,大批的军火订单飞向美国,沙特和科威特等军事大国除了成为美国的石油王牌之后,又成了美国军事体系中的一部分。

沙特已经帮助美国压垮了苏联,美国再无后顾之忧,美国部队直接进驻中东,大肆地炫耀自己的军事装备,让战斗机随心地开到中东的每一处领空。

随着美苏冷战的结束,笼罩在美欧大陆上的阴云渐渐散去,欧洲也开始计划自己的将来。而此时,美国明显地感觉到与“盟友”们的距离越来越远。

战争在中东留下一地废墟离开美元一直是欧洲人心中潜藏的梦想,但是,由于美国紧紧地控制了东欧的石油,并将美元和石油捆在了一起,这一梦想变得难以实现。在这种无奈之下,欧洲和日本只能帮助美国“收拾”萨达姆,但为此次战争买单的日本政府在回忆战争时,不禁暗叹:又被美国人给耍了!

美国并不是天生的好斗,换句话说,美国并不会无原则的出兵。无论美国以哪种形式发动的战争,都牵扯到了美国切身的利益。如,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首要目的就是为了捍卫自己手中的铸币权。

翻开历史的教材,可以看到中东半个世纪的战火与美元的相关性。自从货币经济的主导地位确立之后,“石油美元”这一经济联姻使美元稳坐于世界货币霸主的宝座上。中东不息的战火向世人昭示,战争与美元之间的联系越来越近、越来越直接。然而,正当美国坐享胜利果实之时,新的危机又一次悄然来临……

伊拉克——最合适的“减压闸”

美联储于1913年12月成立,到了2001年,其国债总额达6万亿美元。一次令美国人发指的“911事件”“911事件”,又称“911恐怖袭击事件”或“美国911事件”。这是发生在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民航客机撞击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的历史事件。,致使美国的股市泡沫迅速破灭,美联储迅速将利率由6%降至1%,而这一做法的直接结果便是致使美元信贷额暴涨。此后,大量的美元注入了房地产市场,而贵金属和原油也成了投资者的首选。这样一来,美元迅速地涌入国际市场。据统计,2001年之后,在1秒钟内美国就将增加2万美元的国债,强势美元无法支撑美国的巨额债务,国际资本开始流出美国。

美国削减国债的惯用手法便是宣布美元贬值,这样便可以让那些外汇持有者们空欢喜一场,但是,随着欧元的诞生,如果美元采取一贯的做法,只能使自己的信用破产,给欧元以可乘之机。如果美国一意孤行,宣布美元贬值,那么国际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很可能就会成为欧元。美联储不得不暂时放弃贬值的惯用伎俩,苦苦地找寻万全之策来保障美国的货币霸权地位,并希望美元一直传递在世人的手中。

回想中东战争的一幕幕,人们会发现,种族冲突并不能完整地解释其内幕。美国在中东战场上的布局是一举数得。首先,牢牢地控制了石油,掌控了资本的流向。其次,将美元与石油联姻,使美元成了不变的货币霸主。最后,美国人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致使很多西方国家站在美国的身边,使用美元为美国买单。

在美国发动了战争之后,很多人不禁暗忖,就地理位置而言,欧洲更容易遭受袭击,而美洲大陆则相对安全。加上美国的军事实力,致使很多人相信,手持美元要比手持欧元安全得多。一旦战争爆发,恐慌的人群一定会将巨额资本由欧洲转向华尔街……

而这一次,正当美联储办公人员处于焦虑之中时,欧洲人开始变聪明了。欧元区建立之后,其大部分的贸易都在欧盟内部成员国之间进行。中东的战火让欧盟各国坐立难安,争夺铸币权这一概念又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成了欧盟内部秘密的、主要的议题。

争夺铸币权的手段无非两种,一种是“一方比另一方好”。此时的欧洲大国与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当,想拉开差距并不容易;另一种是“一方比另一方差”,这一想法让欧盟国家开始静静地等待时机。

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被美国打断了脊梁,而紧随其后的制裁与核查等事务让伊拉克奄奄一息,成了中东战场上的“鳏寡孤独者”。而伊拉克战争的真正内幕也成了公开的秘密。

21世纪初,伊拉克开始以欧元进行石油结算,而这一举动引起了许多产油国的共鸣,大家都蠢蠢欲动。然而,这直接触碰到了石油美元的最高利益,此时的美国政府也感到危机四伏。

从中东的数次战争来看,再也没有比伊拉克更合适的“减压阀”了。但是,当美国通过导演战争成功减压之后,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

传统的阿拉伯社会中,人们对教派的认同感远远要强于对国家的概念。当美国颠覆了萨达姆政权之后,伊拉克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之中。失去了强有力的统治机器,伊拉克境内出现了无人治理的尴尬境地。

自古以来,伊拉克境内的“什叶派”和“逊尼派”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对立情绪,萨达姆的倒台使这两个对立者失去了束缚,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中,美国倍感尴尬。

虽然伊拉克人缺少国家概念,但是他们并不是不懂得仇恨。在美国为他们扶植一个新政府后,又亲手推翻的过程中,伊拉克人民的生活也被美国撕毁了。这些贫苦的百姓看到的是:巴格达被“解放”了,共和国卫队“消失”了,萨达姆“落网”了……伊拉克人民的生活全乱了。

当美国深陷伊拉克混乱泥沼中拔不开腿的时候,便不得不请求西欧盟友们的帮助。此时,原本感到绝望的欧洲又看到了新的机遇……很显然,美国在解决中东事务之后,必然又将面临新的困境,欧盟这一劲敌绝不会放过任何可乘之机……

纵观全局,货币经济下的利益角逐早就已经突破了地理的限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相渗透注定每个国家的利益体系中都是相互交融的,世界货币体系走向多元化正是一个历史的必然。然而在这些变化中,世界将承受更多的变故,人类脚下的大地将经受更为彻底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