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明白人不做糊涂事
44980500000005

第5章 懂得变通——偏激往往要办糊涂事

梁启超说:“变则通,通则久。”在变化几率日益增多和变化不断加速的今天,因循守旧是不可能进步的。知变与应变的能力是一个人的素质问题,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办事能力高下的一个很重要的考察标准。每个人都有一种求变的心态,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办好每一件事情。

做人做事要学会变通

坚持是一种良好的品性,但是有些事情,过度的坚持,则容易偏激,最后导致失败。因此,做人也要学会变通。梁启超说:“变则通,通则久。”办事时更要学会变通,放弃毫无意义的固执,这样才能更好地办成事情。

知变与应变的能力是一个人的素质问题,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办事能力高下的一个很重要的考察标准。聪明的人做事懂得变通,所以能够进退自如。要想成为一个明白人,就要学会分清形势,权宜机变,不能墨守成规,固执己见。

听过穆罕默德唤山的故事吗?穆罕默德向群众宣称,他可以叫山移到他的面前来,等呼唤了三次之后,山仍然屹立不动,丝毫没有向他靠近半寸;然后,穆罕默德又说,山既然不过来,那我自己走过去好了!穆罕默德非常懂得变通。

我们做事一定要开动脑筋,想些效率更高更快捷易行的办法,这样不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将许多人从毫无意义的劳作中解放出来。

美国威克教授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些蜜蜂和苍蝇同时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里,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结果,那些蜜蜂拼命地朝着光亮处挣扎,最终气力衰竭而死,而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

只知道执著的蜜蜂走向了死亡,知道变通的苍蝇却生存了下来。这个试验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著努力,而是在随机应变中寻找求生的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我们不能否认执著对人生的推动作用,但也应看到,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灵活机动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执著和变通是两种人生态度,不能单纯地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单纯的执著与单纯的变通,二者都是不完美的。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我们要学会执著与变通二者兼顾。随机应变,灵活变通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让人受益匪浅。

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中,讲述了著名的伯乐孙阳的故事。孙阳是战国时期秦国人,精通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目的是使真正的千里马能够被人发现,尽其所才,也为了自己一身的相马技术能够流传于世。

孙阳的儿子也喜欢马,他以为相马很容易,特别是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后,心想,有了这本书,还愁找不到好马吗?于是,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画的图形去找,没有找到。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在野外发现一只癞蛤蟆,与父亲在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非常像,便兴奋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马蹄短了些。”父亲一看,气不打一处来,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蠢,悲伤地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可惜了孙阳的一肚子相马经,竟然成为他儿子的本本主义,他儿子只知机械地照老方法办事,不知变通。种子落在土里长成树苗后最好不要轻易移动,一动就很难成活。而人就不同了,人有脑子,遇到了问题可以灵活地处理,用这个方法不成就换一个方法,总有一个方法是对的。做人做事要学会变通,不能太死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前面已经是悬崖了,难道你还要跳下去吗?不要被经验束缚了头脑,要冲出习惯性思维的樊笼,执著很重要,但盲目的执著是不可取的。

一个机智的人可以灵活运用一切他所知的事物,还可巧妙地运用他并不了解的事物。能在恰当的时间内把应做的事情处理好,这不只是机智,也可称之为艺术。

那些百折不挠、牢牢掌握住目标的人,已经具备了成功的要素,如果再学会变通,那么就如虎添翼,能更顺利地走向成功。

学会变通,首先要告诉自己“总会有别的办法可以办到”。每年有几千家新公司获准成立,可是五年以后,只有一小部分能够继续营运。那些半路退出的人会这么说:“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只好退出为妙。”他们遭遇障碍时,只想到失败,因此才会失败。你如果认为困难无法解决,就会真的找不到出路。因此一定要拒绝“无能为力”的想法。

其次,先停下,然后再重新开始。这样,经过休整的大脑会有新的思路,你也会找到新的途径。

总之,要想成功,没有坚强的毅力很难,但是每一件事情都不知道变通,一味执著,不愿进行新的尝试,也无法成功。请你坚持你的目标吧,不要犹豫不前。但也不能太生硬,不知变通。如果你确实感到行不通的话,就尝试另一种方式吧。

愤世嫉俗无济于事

有人对杨澜做电视访问,问她最怕什么?杨澜说,她最怕她的观众愤世嫉俗。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也曾经说过:“有机会看见愤世嫉俗者就应远远避开。”明白人从不愤世嫉俗,因为他们知道愤世嫉俗于事无补,徒增烦恼。

愤世嫉俗是这个世界的灾难,不但让自己不痛快,而且让周围的人不痛快,他们看不起周围的人和事物,而又没有能力去改变现状。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让自己更舒服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个世界,然而他们又不能改变自己,只有变着法儿地给自己和别人找不痛快。

有这样一个帖子,出现在北大未名BBS上:“我没有钱,我只有花样的年龄,未加修饰的容貌。我每天穿着朴素的衣服,站在花枝招展的同学中间。我每周都要坐4个小时的公交车,去给那个高傲的小女孩做家教。她有钱,可是连水都不想给我喝。我的家庭很穷:我的妈妈每天割猪草,双手布满老茧;我的父亲,风烛残年,可还要在建筑工地打工。为了可怜的学费,我不期待爱情,我没有衣服,没有化妆品,我的电脑也是二手的,所以我恨这个世界……”

这个帖子的开头,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这个世界的确不公平,很多人没有经历任何艰辛的努力就可以获得物质享受,可是另一些人付出辛勤和汗水,也不一定能享受到丰富的物质生活。可是看到最后,这个帖子又容易让人失望,一句“我恨这个世界”轻易地抹杀了她所有的努力。这一腔怨气,这样的愤世嫉俗,只能让她在愤怒中心理失衡。

人活一世,不能偏激,要以快乐为本,第一是让自己快乐,第二让周围的人快乐。对于上面这个案例,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就会发现世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第一点,这个女孩子经过十年寒窗,考上大学,是实现了自我奋斗的价值了,因为在大学录取上,可没有贫富贵贱之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她用自己的努力,证实了自己的实力,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为什么要抱怨呢?

第二点,这个女孩子在读书阶段已经能够自食其力,通过家教挣钱赚学费,这是多么值得自豪的事情,因为这是许多城里娇生惯养的孩子做不到的,就凭这一点,又为什么抱怨呢?即使“没有衣服”,“没有化妆品”,你依然很漂亮,因为你有能力,有自信,这是多少金钱都买不到的。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苦难给人的磨炼往往能给人带来提升的机会,这要比金钱给人的享受要积极得多。这个女孩子通过家教,与人打交道,认识各式各样的人,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也为将来步入社会积累了经验,这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同时,这也将是自己上大学的一份独特经历。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竞争,竞争就会优胜劣汰。而自己较早地体会到这些,加上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将来就可以脱颖而出。如此分析之后,相信那个女孩就不会再愤世嫉俗了。

曾有人说,人是有气场的,和一个乐观走运的人待在一起,可以把自己的运道带起来;和一个走霉运而又愤世嫉俗的人待在一起,除非你的气场力量大于他,否则也会让你的运气变坏的。因此,很多人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愤世嫉俗的人。

这话可能没有科学性,但是却富含深刻的哲理。日常聊天中,经常听到某某说另一个人气色不错云云,一般来说,和这样的人说话,你总是能被他的快乐所感染,相反,一个眉头紧皱、愁云密布的人,他一张嘴,就是愤世嫉俗,和他聊上几句,你也会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阴暗,你的心情自然也随之变得暗淡。

一个少年在人格没有成形的时候,遇到一个年长的愤世嫉俗者是一生的不幸与一生悲剧的铺垫。因为在一个人年幼的时候,还没有真正的判断能力,他会刻意或者不刻意地模仿这些人的举动,愤世嫉俗也许也会成为他的习惯。破坏总比创造容易,批评总比建设容易,特立独行总比包容容易。因此,不但不要做愤世嫉俗的人,而且离那些有此倾向的人也要远些。

当然,愤世嫉俗的人不排除一些有才气的人,他们讨厌世俗的规矩,与世俗抗衡,但他行吗?即使他胜利了也只是精神上的胜利,他会把他的失败变成痛苦,施加在他自己和爱他的人身上。那些愤世嫉俗者的爱人一面要给自己疗伤,另一方面还要抚慰愤世嫉俗者脆弱的心灵,他们其实脆弱得不堪一击。

《国际歌》里有一句歌词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对一个人的一生,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愤世嫉俗的过程,也可以选择一个轻松快乐的旅程。何去何从,相信明白人心中早已有数。

尊重自然,因势而变

培根说: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自然是伟大的,生命是崇高的,在自然面前,人类只不过成了一枚脆弱的受到自然羽翼庇护的薄壳鸟蛋,不过成了在母亲慈爱的目光下蹒跚学步的孩子。大自然总会用一只无形的手巧妙地平衡各种关系,所以我们要做的只是和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规律,因势而变。

格罗培斯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迪斯尼乐园就是他设计的。1971年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可是在设计接近尾声时,格罗培斯发现各景点的路该怎么连接还没有具体方案。于是心里十分焦躁,巴黎的庆典一结束,他就让司机驾车带他去地中海海滨。

法国南部的乡间公路是他们的必经之地,在那里,漫山遍野都是当地农民的葡萄园。当他们的车子拐入一个小山谷时,格罗培斯发现那儿停着许多车。原来这是一个无人看管的葡萄园,你只要在路边的箱子里投入5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据说这是当地一位老太太的葡萄园,她因无力料理而想出了这个办法,可在这绵延上百里的葡萄产区,却总是她的葡萄最先卖完。格罗培斯忽然灵光一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就是最美的设计啊。

他匆匆回到住处,立即给施工部拍了份电报:撒上草种,提前开放。在迪斯尼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游人踩出许多小道,这些踩出的小道有宽有窄,优雅而自然。第二年,格罗培斯让人按这些踩出的小道铺设了人行道。

格罗培斯的设计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懂得变通,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因势而变。这是一种创造,却是最简单、最容易的创造。之所以说它是创造,因为很多人都不懂得依据自然的规律;而说它简单、容易,则是因为它不必像其他的设计那样绞尽脑汁、设计图纸。

生活中,当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选择顺其自然,也许是最佳选择。同样的,人在生活无所适从的时候,选择顺其本性,也是一种聪明的变通。

尊重自然,顺从自然的事物很多。水是一种能够适应环境、顺从自然的东西。水本无形,也可以有形。放在桶里的水是圆的,放在箱子里的水是方的,它随势而变,不拘一格。

蜥蜴也是一种能适应各种环境的高手,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环境时,身体结构能随之做出最适应的改变。这主要就是因为它能够顺从自然,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它可以生活于海洋、栖息于树上、游玩在沙漠、潜藏在地底,甚至能够飞翔于空中。

哲学家讲:“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想要改变环境,就必须改变自己。”我们在地球上生存,有时也应该学会像水、蜥蜴一样,善于随着周围的环境改变而改变,随行就市,不断调整自己,改变自己,使自己能够适应周围的大气候,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当环境恶化、污染日渐严重时,我们应该警醒,尊重自然,因势而变才是最好的变通,最好的改造。因为自己的利益,妄图以人力改之,容易造成痛苦和悲剧。只有自觉地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把人为引发的事故降至最少,把不可抗拒的自然灾难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人的头颅再高,高不过天空,高不过自然,变通和改造只有在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成功。

世界上不少曾经辉煌的古代文明已然黯淡,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至今薪火相传;世界上不少古老民族已经销声匿迹,我们中华民族却长久地生生不息。这与中华民族的先祖以天为崇拜对象,格外敬畏自然力,努力顺应自然、因势而变有着重要的关系。

有一段时间,为了改变落后状态,我们国人开始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更多地想怎么改造自然,使自己生活得更舒适,却忽略了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有了超出以往的物质文明,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尝受改变自然带来的恶果。

其实,古代尊重自然的做法有一定的进步性。美国人墨非所著的《亚洲史》中写道,尽管19世纪中叶中国国力明显衰落,“欧洲观察家依然承认,大多数中国人的物质生活要好于大多数欧洲人”。只是在近两三百年来,中国在现代科学、工业方面比西方国家落后了。

而西方的进步,很有些急功近利的成分。西方发达国家在享受工业革命二百多年来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物质成果后,也面临着强大的自然力的反扑,他们因为违背自然规律遭受了严厉的惩罚。例如,在科技最发达、经济最强大的美国,一场飓风令城市成为一片汪洋。认识到这一点后,上世纪70年代后,许多发达国家开始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开始强调保护环境,顺应自然。

国家如此,做人也是如此,尊重自然,顺其自然,依势而变,才会成功,才会为人所接受。苏东坡《与程秀才书》中讲道:“我将自己整个人都交付给了老天爷,听其运转,顺流而行,遇到低洼就停止,这样不管是行,还是止,都没有什么不好的了。”苏东坡主张,人应当任凭自然,进退不强求。这就像大自然有阴晴,月亮有圆缺,季节有冬夏,天气有冷暖。万事如意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人生难得一帆风顺。

庄子曾讲,穷通皆乐;苏轼则言,进退自如。无论是庄子的穷通,还是东坡的进退,同指一种做事的策略。穷通是指人实际的境况遭遇,进退是指人主观的态度和行动。庄子认为,凡事顺应自然,不去强求,才能过着自由安乐的生活。苏轼认为,人只有安于时代的潮流,顺应自然法则,才能进退自如,穷通皆乐。如此看来,进退即是做人的大道理、大智慧。

变通的意义在于变的结果,而不是过程。改变固然重要,但是逆势而为,造成混乱,则不如不变。明白的人总是尊重自然,因势而变。

洞察时局,顺势而行

我们可能没有生活在风口浪尖上,但是洞察时局,却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明白人做事要能够“顺势而行”。

韦恩·让是美国一家缝纫机厂的厂长,刚开始建厂时,缝纫机的销售量非常可观,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硝烟弥漫,民不聊生,缝纫机的销售量每况愈下。不用说缝纫机,其他任何一种行业都处于半停滞半瘫痪状态。只有军火是个热门。

韦恩·让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他自然知道战争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做出改变,可是如何改变呢?他的儿子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韦恩·让回答说:“改成生产残疾人用的轮椅。”

儿子大惑不解,不过还是遵照父亲的意思办了。没过多久,经过设计和改造部分设备后,一台台残疾人的小轮椅生产出来了。但是销量却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中,儿子抱怨不已,韦恩·让却胸有成竹。

战争结束后,那些受伤的伤兵和伤残的百姓,纷纷购买小轮椅,一时小轮椅成为奇缺之货,可这种小轮椅只有韦恩·让工厂有大批现货,这样小轮椅不但在本国销售很快,连外国也来购买了。

看到一笔笔可观的收入落入囊中,韦恩·让的儿子若有所悟,他问父亲:“未来的三十年和五十年之后将有什么变化呢,战争已经快结束了,小轮椅要是再大量生产,可能需量不多。”

韦恩·让看到儿子有些开窍,就顺势利导,说:“战争结束了,那人们想的是什么呢?”

儿子回答说:“想的是生活,美好的生活,人们厌倦了战争。”

韦恩·让进一步说:“美好的生活靠什么呢,要靠健康的身体,将来人们要把健康列为重要的追求目标,我们现在要做好生产健身器的准备。”

生产小轮椅的机械流水线改成生产健身器并不太难。一批批健身器生产出来了。但当时销售得并不太好。年事已高的韦恩·让已经去世了。但儿子坚信爸爸的超前思维,依然生产健身器,十多年之后,健身器渐渐开始走俏。当时,韦恩·让健身器在美国只此一家,别无分号,随着人们的需求,韦恩·让工厂生产的健身器品种也多了起来,韦恩·让儿子根据市场的需求,扩大生产量。韦恩·让家族很快进入亿万富翁的行列。

几乎所有成功的改变都来自于洞察时局,韦恩·让成为富翁就是最好的证明。学会变通要洞察时局,顺势而为。所谓洞察时局、顺势而为,就是要明察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和相似事物的不同之处,在细微的差距中寻找出路。

人的一生总是处在选择当中,而每种不同的选择往往对以后的人生轨迹带来不同的反响。有时甚至迈出一小步都关系到以后人生的大方向、大结局。更何况面临大抉择的重要关口。因此,要想给人生导航,必须要把握那些足以决定社会发展潮流和天下大事的事物的状态和方向,由此来正确地决断自己的下一步计划。

洞察时局,顺势而为,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这种心态可以概括为两个字“静”与“空”。静故撩群动,空故纳万景。具体说来,就是不要被喧嚣、浮躁所累,沉浮于不可名状的繁杂中。那样,你很难作出最好的抉择。

其次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即能站在利益人群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韦恩·让就是站在了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结果他抓住了时局变化的大势。

第三,要有勇气应付变化。一个人要想学会变通,并且洞察时局,必须鼓起勇气。勇气是人的一种非凡力量,它虽然不能具体去处理某个问题,克服某一困难,但这种精神和心态,却能唤醒你心中的潜能,帮你应付一切变化和困难。

第四,要有信心开发潜能。所谓信心,就是一种潜能。一个人对自己充满信心的时候,常常就是他获得成功的时候。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充满信心的人,你有信心克服困难,有信心处理问题,有信心获得成功,那么你身上的一切能力都会为你的信心去努力,你也就可能成为你希望的那样,反之,如果你缺乏信心,总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做这一切,那么你的能力也就随之沉寂,自然,你也成为一个没有能力的人。

一个具有超强洞察力的人,必然能掌握时局变化的态势,在大环境的变化中,适时做出自己的下一步选择,因此,他们总是能够在风云突变中稳坐钓鱼船。要想做个明白人,就要学会掌握时局,历练洞察力,做到适时变通。

审时度势,打破常规

变通需要审时度势,打破常规,从这个角度上说,变通就是以变化自己为途径,通向成功。文学家讲:“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我们每天面对层出不穷的矛盾和变化,是刻舟求剑以不变应万变,还是采取灵活机动的变通方式应万变,这是我们需要确立的一种做人做事的心态。

有一个作家,在家里写稿时,他的四岁儿子吵着要他陪。作家很烦,就将一本杂志的封底撕碎,对他儿子说:“你先将这上面的世界地图拼完整,爸爸就陪你玩。”儿子感到很好玩,他就走了。

安静了没有五分钟的时间,儿子又来拽他的手说:“爸爸,我拼好了,陪我玩!”

作家很生气:“小孩子要玩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说谎话就不好了。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拼好了世界地图!”

儿子非常委屈:“我没有说谎,我是真的拼好了呀!”

作家一看,果然如此:不会吧?家里出现了神童?他非常好奇地问:“你是怎么做到的?”

儿子显得很得意,说:“世界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头像。我反过来拼,只要这个人好了,世界就完整了。”

小孩子并不是神童,但是他没有按照作家既定的思路拼图,而是将整个图翻了一下,问题迎刃而解。

同理,很多问题,只要换个思路,就容易解决得多。灵活机动的人总是能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可是一般的人还沿袭过去的思维方式,习惯于某一种固定的模式。他们认为:“我过去做得很好啊!为什么要改变?”他们丝毫没有察觉,失败已经从现在开始酝酿。你应该相信一件事,当愈多的人说“不”的时候,就是必须改变的时候。

在1993年美国大选中,克林顿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要改变游戏规则……”而布什总统却说:“我有丰富的经验!”也许布什落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输在“往后看”,而不是“向前看”。

很多人总是在遭遇很大危机的时候,才想到要改变,但到了这一步已经太晚了,变通最有效的时间就是在于提前。在最好的时候,发展最快、最得意的时候,就要考虑改变。因为,绝大多数的人并没有预见未来,他们只相信现在看到的,认为现在已经做得很好了。而过去的成就只需留下脚印,而不是让你感到自满。如果你想改变,却遇到阻力,别人不相信你,最好的方法就是做给他看!有句话说,最大的风险是不敢冒险,最大的错误是不敢犯错。大多数的人之所以不敢冒险,也不敢犯错,因为他们只相信看得见的事。那些他们还没见到的事,他们习惯用经验去分析,而经验告诉他们的答案往往令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但对那些成功的人就不一样了。

我们的生活,必须要有很多的游戏规则,社会也订立了很多的游戏规则,结果这些规则既有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面,但又丧失了我们的创造力。因此,做任何事没有规则不行,但过于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也不行。适当之时,要善于改变众人所循的规则,才能成功地打造自己。

人的潜力,很多是被后天的环境框死的。而那些明白的人之所以比别人挖掘出了更多的潜力,主要在于,他们善于审时度势,打破常规。成功的人通常具有一种特征:喜欢做梦,善于思考,而且不怕尝试错误。他们相信,心中的梦是支撑他们勇往直前的力量,善于思考,让他们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而不怕犯错,才能做出应有的变化,并不断累积成功的资本。

人的思维方式,常常出现两大定势:一是直线型。不会拐弯抹角,不会逆向思维和发展思维。二是复制型思维,常常以过去的经验作为参照,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只要我们不拒绝变化,并且善于变化自己的思维习惯,善于改变自己的观点,我们就能走出困境,进入新天地。我们只要掌握变通之道,就会应付各种变化,在变化中寻找机会,在变化中取得成功。

突破思考是一种心态,可以鼓励人不断学习,不停地创造。所以,如果你想改变习惯,尝试新的挑战,那就突破规则,改变游戏方法吧!所谓改变游戏规则,就是要掌握主控权。要改变规则不难,关键在于有没有求变的决心。一般人遇到没有把握的状况常常会犹豫,所以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通常情况下,你决定“变”还是“不变”的标准是,如果你从前的经验中找不到任何成功的例子,你就做最坏的打算——可以赔多少?只要赔得起你就做,更何况它可能会赢。是否求变,还有一个规则:愈多人说不,就愈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