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你会教孩子吗2:情商和智商是培养出来的
44981500000008

第8章  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观察力是形成智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观察又必须要用心,要集中注意力。当一个孩子对于世界产生好奇,认真地去看、去听、去触摸的时候,在孩子观察一些人、事、物的时候,孩子一定会把注意力放在他所感兴趣的人、事、物上。因此,在培养孩子观察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注意力。

50 培养孩子专注的能力

父母箴言

注意力分散是孩子的一个普遍问题。一般来说,孩子的注意力是不太稳定的,往往对什么事都感兴趣,注意力容易随兴趣转移;同时,孩子的注意范围较小,注意力常会受情绪影响,注意分配能力也较差。所以,父母要对孩子的注意力加以引导。

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专注。一旦孩子养成了专注的习惯和个性,那么他的智力活动便进入了一个质的提高期,而这种让他专注的事物也必将成为他日后极其重要的部分。所以,当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专注。那些今天想当歌唱家,明天想当影视红星,后天又想当艺术家的孩子,注定要一生无所适从,一事无成了。

培养孩子做事专注的习惯,将会在他的人生中产生重大的影响。要知道,只有让孩子先形成一种专心的习惯,才有可能在日后对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投入,不会被其他事情所干扰。所以,父母就要在孩子小的时候把孩子的专注能力给激发出来。当孩子在做某件事的时候,父母可以要求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帮助他排除外界的干扰;让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问题不断寻根问底,深入思考;让孩子在兴趣广泛的基础上,选择最着迷的对象深入下去,父母还要有意识地强化孩子这方面的兴趣。

1.让孩子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学习

想要让孩子能够在学习的时候集中精力,父母就应该让孩子在一个安静的、没有任何干扰的环境中学习,因为,孩子周围的环境往往会导致孩子注意力的不集中。所以,在孩子的学习环境中一定要物品摆放整齐有序,也不要有太多不必要的东西,更不要布置一些照片或是图画等和学习没有关系的装饰品,书桌上面也不要放和学习没有关系的东西,这样就不会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别的地方而忘了学习。当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父母要尽量不要讲话,保持安静,更不要打开电视机,从而达不到让孩子专心学习的效果。

很多父母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当他们让孩子认真学习的同时,自己在孩子学习的周围,制造出一些让孩子不能专心学习的声音。比如,有的父母会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在客厅看电视,有的父母会用很大的声音彼此聊一些事情,甚至有的一些父母会在孩子学习的时候总是问孩子一些问题。一定要记住,当孩子开始学习的时候,父母要尽量避免和他说话,也不要在孩子学习的周围制造出声音,更不要在孩子学习期间询问孩子一些问题,因为这些都可能会成为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的原因。

2.让孩子按时完成作业

一般父母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要求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的话,孩子就会按时完成甚至是超时完成,而且正确率非常高。这个时候,孩子在学习时的注意力是绝对集中的,可是如果孩子没有被这样要求,那么,他用的时间就会很长,并且正确率明显得低。虽然他用了很长时间来做,但是他的注意力却没有集中。所以,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作业量订出时间,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认真完成作业,如果孩子可以按时完成或者是超时完成的话,父母可以让孩子做一些适度地放松。

如果孩子的作业实在是太多的话,父母可以把孩子的作业分开,让孩子一部分一部分地来完成,这样不但对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有所帮助,而且还能够让孩子的学习有松有紧,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可是,如果父母要让孩子一次性把大量的作业做完,不许孩子在中途休息,并且还在孩子的身边不停地唠叨的话,就会让孩子开始产生抵触的心理,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注意力当然也就不会集中了。

3.给孩子玩的时间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把大把大把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成天趴在书桌上认真的学习,最好从来不会有想要玩的念头。可是,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如果父母把孩子的天性都剥夺了,那他怎么可能会专注于其他事情上呢?如果父母硬要孩子只是学习,一点儿玩的时间都不留给孩子的话,那么孩子就会在学习的时候有意地拖延时间,有时候明明可以一个小时就做完的功课,他可能会花上二到三个小时,那么,多出来的那些时间他就会用到走神、发呆或者是玩铅笔上。因为他知道,父母只有在看到他学习的时候才会高兴,为了取悦父母,他只能这样做。

可能有的父母对于专注的含义不是太了解,专注的意思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高度地集中注意力,而不是说必须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更何况,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对于孩子来说,不但不是什么好事,反而会让孩子不能更好地专注于一件事情。

4.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

有意地注意一件事情或是一个东西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有一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差并不是因为他的智力差,而是因为他的注意力太过涣散,精神也集中不起来,所以,才导致了他们学习成绩不好。大家都知道,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听老师讲课。如果孩子不能在刚刚接触听讲时养成良好的听讲习惯的话,他的学习生活将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父母要在孩子上学之前让孩子多做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进行的活动,这样对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是很有好处的。

很多孩子会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没有什么兴趣,所以他们的注意力才会涣散,才不能专心听讲,但是孩子又必须要注意听老师所讲的内容,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学到知识。针对孩子的这种情况,首先,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听老师讲课的重要性,然后再找出对老师讲的有兴趣的地方,提高自己在听课时的注意力。如果孩子对于老师讲的实在是提不起什么兴趣,父母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告诉自己,一定要认真听课,如果把这堂课听懂,下次考试的时候就会容易得多了,自己就会轻而易举的取得好成绩了。另外还可以让孩子告诫自己,如果自己今天能够把这堂枯燥乏味的课听下来,就说明自己有很好的控制能力,这样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控制力还可以让自己多学一些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5.不要对孩子重复交待

总是有一些父母在对孩子交代的时候重复好多遍,生怕孩子记不住,孩子听多了也总会感到厌烦,所以当父母说话的时候,他们总会显得漫不经心。而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也就没有办法准确地抓住别人所讲的主题,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别人不断地重复。所以,当父母在对孩子说某件事情的时候,只要说一遍就可以了。这样,可以让孩子在听父母讲话的时候集中注意力,抓住事情的主要内容,就会提高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了。

6.通过玩游戏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游戏是让孩子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也是能够让孩子的注意力在一定时间内保持高度集中的一件事情。父母不要认为孩子做游戏是在浪费时间,其实游戏是可以用来培养孩子注意力的最好方法之一。因为,如果孩子想要在游戏中取得胜利的话,他就必须在游戏时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上,克制自己不分散注意力。所以,让孩子多做一些游戏,这也是一项提高孩子注意力的法宝。

51 关注孩子的注意力障碍

父母箴言

有些父母常常会抱怨,自己的孩子越来越马虎了,做什么事情都是丢三落四的,注意力一点也不集中。但是,很多父母没有想过,孩子如果有这些症状,很可能是患了“注意力障碍”这种病。父母要对孩子的“马虎”找好原因,对症下药。

父母们常常会抱怨,孩子越来越马虎了,做事情丢三落四,注意力不集中,一点也坐不住,还经常和小朋友打架。但是,父母有没有想到没有,你的孩子如果有这些症状,很可能不是一般的“马虎”,而是患了病,这种病的名字叫“注意力障碍”。

注意力障碍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都会产生很大的危害,那么这种病会有哪些表现呢?

1.注意力缺损

这类的孩子主要表现为主动的注意功能异常,他们很难根据一定的任务和要求自觉地把他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一项活动或是任务上面去;另一方面,这类孩子还会表现出被动的注意功能相对亢进,非常容易就会被外界的一点细小的变化吸引住,进而把注意力转向和他没有关系的事情上去。

2.多动

这类孩子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特别的好动。比如,在课堂上,他们会不断地扭动身体,还会无故地离开自己的座位;在家里的时候,也会时常地翻箱倒柜,把房间里弄得到乱七八糟,就连睡觉的时候也会来回滚动,睡不安稳。有的孩子还有一些不良的习惯性动作,像是眨眼睛、咬手指甲等。另外,他们虽然有很多动作,但是他们的动作都非常的不协调,运动水平通常也会比较差。在走路或是奔跑的时候会经常摔跤,做操的姿势也不正确、不协调。

3.冲动

这类孩子在行动之前往往缺乏思考,不会在做出某一行动或是某一件事之前去思考这种行为的后果。当然,他们也不会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进行什么反思。具有这种冲动行为的孩子常常会不等老师说完问题,就会把答案抢先说出来,或是硬生生地打断别人的回答;在集体活动中,他们也不能耐心地等待;在需要排队的场合,他们也总爱插到队伍的前面。

4.精力不足

这类孩子可以花很长时间去投入一个游戏当中,并且会相当兴奋,但是,当他们在面对学习的时候,却会时常表现出倦怠、懒散。他们在做游戏以外的一些事情的时候也经常是边做边玩,对一些目标明确的活动更是表现出冷漠。

5.角色管理失控行为

这类孩子往往会在学校中表现得非常幼稚和任性,一旦他们想要得到什么就必须要满足他们,稍有一点不顺心就会大发脾气,并且还会摔东西。他们一般对挫折的忍受能力比较差,会经常哭闹。他们还会经常违反纪律,对于老师的要求不服从,还会与老师争辩。

还有一些父母经常问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说,患有“注意力障碍”的孩子,应当在游戏和玩的时候也会表现出注意力的不集中,可是我的孩子看电视或玩游戏机时候,注意力特别集中,只是一到学习就注意力不集中了,这是真正的注意力障碍吗?如果是注意力问题,为什么在玩的时候或者在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中,孩子却能专心致志呢!

过去人们认为,注意力有问题的孩子在游戏中注意力也不能集中。现在,专家却认识到,注意力障碍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假定在游戏中,我们观察两个孩子,其中一个是有注意力障碍的,另一个是正常的,就会发现两个人在玩游戏时都会很兴奋和投入,但面对枯燥的学习任务,两者就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正常的孩子能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而障碍儿童则磨蹭、效率低下。

给许多孩子一些玩具,告诉他们当老师出去时不许碰这些玩具,然后老师出去3分钟。结果发现,患有“注意力障碍”的孩子触碰玩具的次数为正常孩子的两倍。正常组的孩子能够使用一些延迟满足的策略来控制自己,比如对玩具说话,数一数有多少玩具等,而有“注意力障碍”的孩子却没有这样的策略。

让孩子对颜色进行快速联想:首先用彩色墨水涂染一些小方块,然后让孩子说出根据某种颜色能联想到什么事物,如“绿色”能联想到树叶、草坪等等。还有,在红颜色墨水涂染的方块背面写上“绿”这个字,然后先给孩子看字,再问他们方块正确的颜色是什么。在这些实验中,“注意力障碍”孩子童的准确性通常都比正常的孩子差,他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做出反应,并且会出现更多的错误。

一系列的实验表明,这种症状的关键不在于注意力的缺损,而在于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低下和自我管理的缺陷。正如美国研究注意力障碍的著名学者巴克利所言:注意力障碍的背后是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游戏与学习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前者能够带来即时的快乐满足,而学习带来的满足是将来的;游戏只需要人们按照现有快乐去做,争取更多的快乐,而学习则需要计划,要不断地向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总之,游戏不需要自我控制,而学习则需要自我控制。

现在,这种病症已经成为影响孩子学习和身心健康的一大问题。那么,应该怎样正确的治疗它呢?一般来说可以用药物校正和教育矫正。

1.药物校正

治疗“注意力障碍”的药又称心理刺激类药物,因为它们的功能主要是增进或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唤醒或警觉能力,如果正常的孩子服用了这类药物也会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和唤醒程度。但服药有一定的副作用,个别孩子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或头痛等症状,甚至可能会影响身体发育或身高。所以,用药物校正时必须经过医生的同意,父母千万不能私自给孩子吃药。而且,如果可以不用药物就尽量不要用这种方法。

2.教育矫正

相对于药物校正,教育矫正是一个比较安全的方法。父母可以设计一个个别化的教育方案,对孩子进行听觉、视觉或者阅读能力、自我控制及身体动作协调性的训练,这样做虽然不如药物治疗效果那样迅速,但有利于孩子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习的自动化、熟练化,使学习成为一件轻松的事情。长期的训练确实可以提高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准确性和学习的速度。

52 怎样才能克服孩子注意力涣散的毛病

父母箴言

有很多成绩不理想的孩子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注意力涣散,他们做什么事情都是漫不经心,粗心大意。为此,父母们非常着急。其实,这和孩子的自信心、心情等密切相关。

许多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注意力涣散,上课时思想容易开小差,阅读课本时不专心,做习题时精力不集中。做什么都漫不经心,懒懒散散,粗心大意,这样的孩子怎样能把学习搞好呢?这些孩子只有克服掉注意力涣散的毛病,才能把学习搞好。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这种缺点呢?

1.培养注意重点的习惯

不管是听课、读书或者是做作业还是做别的事情,都要让孩子学会动脑子综合分析和比较,通过思考区别出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非重点、本质和现象。动脑子思考的过程不仅能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而且一旦区别出重要的与一般的内容,使认识得到加深,还会产生愉快地体验,使注意力稳定得更久。

训练孩子的注意力,一方面要让孩子将注意力稳定于注意对象不断发展变化的各个过程,另一方面要注重各种不同过程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让孩子区别出主次轻重缓急。有的心理学家指出,具体训练应该这样做:要使每一客体的一般知觉保持得相当好,同时还要从次要的东西中分出主要的东西来,并把注意集中在主要的东西上。在孩子每次活动或上课时,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动脑子分析内容的主次。这样坚持下去就能增强孩子的注意力。

有的专家认为,集中注意就是将精力指向特定对象,专心的意思主要是专注地思考,对所关注的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和系统化、具体化的思维,或者进行发散思维和聚合性的创造性思考。可以说所有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学者都具有高度集中注意于思维的非凡能力。想要让孩子们成为人才,就必须训练他们的注意力,特别是要训练他们专心思维的能力。

2.专心训练

培养孩子注意力的可靠途径就是训练孩子能在各式各样的环境条件下都专心学习或做事。一旦孩子确定了要干的事,就要有计划有目的的集中注意力,去干好要干的事,不要受其他刺激的影响和干扰。坚持无论读书学习,还是干其他事情,都把它们当作锻炼注意力的机会和场合,经常训练就会逐步形成良好注意的习惯。

原苏联心理学家普拉托诺夫说:“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注意力很强的人,最好的方法是,无论干什么事,都不能漫不经心!”

3.学会不想自己

人们都有这样一个毛病,常常以为自己是被注意的中心,因此不自觉地把注意力指向自己。例如,当我们穿一件新衣服,或者戴一顶异样的帽子,就总会以为众人都在注视自己。当一个学生考试不好,或做了件错事,他就会觉得众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甚至觉得没脸见人。一个同学站在座位上回答问题,虽然紧张但是还能说出话来,但如果站到讲台前面对着全班同学,他就会吓得说不出话来。因为他害怕答错了惹人耻笑,怕老师批评,怕同学会议论等,其结果是越想越怕,以致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其实这种总以为众人在注视自己的想法多半是或完全是自己的臆想,自己的许多不自然的态度和表现都是自己遐想的结果。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有着自己的事情,每个人的思想重点或注意指向都不相同,他们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注视别人,正像你自己常常把注意力指向自己一样,可能众人也还没有顾得上注意你呢。

有的学者说:“自我的感觉是臆想的一种形式。别人并不会如你所想象的那样关心你。他们都有自己的事要忙。记得这一点,你在他们面前便不会感觉不舒服了。”

让孩子克服这种恐惧感的方法首先是让他不想自己,不要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其次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要解决的任务上,专心致志做事的人,就不会因为其他事情 引起不安。

4.关键是要有信心

能不能使孩子注意力集中,他的自信心是一个关键因素。静下心来以后,就要相信自己能够集中注意,全神贯注地听课,于是就能获得好的效果。所以要教会孩子自己对自己说:“我能够集中注意力,能够很好地听课!”如果孩子没有信心,认为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不起来,那就会真的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出现失败。

5.疲劳是集中注意力的大敌

孩子长时间地连续学习,彻夜不眠地看书会使他感到疲劳,因而大脑神经兴奋水平降低,注意力难以集中。比如长时间开车的司机,会因“疲劳驾驶”出现事故,这是非常危险的,有些人还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劳逸结合,保持精力充沛的生理状态,这样才能增强注意力集中的水平。

6.心情愉快有利于注意集中

心情舒畅或联想愉快的事情能帮助集中注意力。有些研究生一想到学习的结果能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能戴上博士帽,心情就充满愉快,注意力就能集中。在出外旅游时,旅途劳累辛苦,但一想到它是一次难得的有意义的活动,也就不觉得苦了。常常跟孩子说一些愉快或是孩子有兴趣的事情,教他把克服注意力涣散当成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来做,这样注意力增强的速度就会很快了。

7.心情平静有益于注意力

心里平静,情绪稳定,有助于个人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使之集中精力,指向学习目标。所以在需要注意力集中之前,先使心神安定下来。有人说:“只要能静下心来,就等于集中了一半的精力。”反之,当孩子在心情焦躁、烦乱的时候,要想让他集中注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那么如何才能使孩子的心理安静下来,下面再推荐几个放松的技巧,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一些来做。

(1)深呼吸法

坐好,轻轻闭上眼睛,慢慢地呼气,吐气的速度越慢越好,然后慢慢地吸气。如此重复数次,心情就会平静下来,就能把与学习无关的杂念赶出脑海,干扰一旦被排除,就能全神贯注地去学习了。

(2)静坐法

静静地坐着,脑子里不要想任何事情,眼观鼻、鼻观口,约半分钟左右,这样就会渐渐地达到无私、无欲、无我的一种精神境界,这时脑子就会平静下来。“宁静致远”,这时学习的效果会格外好,思考问题也深刻,有人说这也是发挥个人潜力的一种有效措施。

(3)目标转移法

请仔细观察眼里的某一件物品,看清它的形状、颜色、材料和其他特点,然后闭上双眼,回忆所观察到的物品,再睁眼观察一下所看物品,检查回忆得是否正确。这时就会发现,脑子里原有的想法或杂念都被“扫除”出去,大脑变得平静了。

(4)回忆法

上课前,让孩子提前2分钟坐在座位上,认真地回忆这门课程上一次讲到什么地方了?主要内容是什么?自己已经掌握了多少?这样的考虑会不知不觉地引导孩子的思路,使之纳入这堂课的轨道。

在晚上做作业和复习功课时,如果心理状态不安静,也可以用回忆法,回忆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内容,这样既复习了功课,又能使心理平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做作业或复习功课。

(5)聆听法

聚精会神,仔细倾听某一种声音,对周围其他的声音则听而不闻。被倾听的这种声音愈轻微,注意力也就会愈容易集中。如此反复训练,注意力就能集中。例如,有位中学生,放学回家后,每天练习听时钟的滴答声。第一天10次,第二天15次,第三天20次,逐渐增多,每次都训练自己只听到钟的“嘀嗒”声,周围声音都听不见。半个月后,他的专注能力大大提高,而且能排除外来干扰,专心致志的学习,长时间训练,就可以养成专注的良好习惯,则受益会更多。

53 为什么要让孩子拥有善于观察的能力

父母箴言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这是人对客观事物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表现,是有意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是孩子增长知识的主要手段,它在孩子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大的作用。

观是看,察是想。让孩子观察问题,不仅仅应该让孩子知道事物是这样的,而且必须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孩子要认识一个事物,总是从观察开始的,有了观察,便开始有了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如果把孩子的观察比作蜜蜂采花粉,那么思维等心理活动就好比将花粉酿成蜜,没有花粉就酿不出蜂蜜。没有良好的观察,孩子的思维就会因为缺少材料而得不到良好的发展。所以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思维的触角。

观察是孩子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手段。它在孩子的一切实践活动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孩子通过观察,获得了一些知识,对一些事物有了一些鲜明的印象。观察和随便看看、随便听听是不一样的。而孩子观察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孩子智力发展的水平,因为观察力是一个人智力活动的基础,想要发展孩子的智力,首先就必须把观察的大门敞开,让外界的信息源源不断进入孩子的大脑。如果把孩子观察的大门堵住,老是让信息吃闭门羹,那么,他的智力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会每况愈下。

心理学专家认为,如果让孩子生活在缺少日常刺激使感觉起作用很少的环境下,会使他们的知识内容显得苍白无力,而且注意力涣散,容易受到暗示,并且缺乏学习能力。另一个实验表明:“仅仅遮断触觉刺激,也会使被试者智力迟钝,手指尖的灵巧性下降,感情容易冲动,并出现离奇古怪的思维。”既然缺少一般性的感知,就会使孩子的智力活动受到如此明显的不良影响,那么,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对孩子智力活动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大量的事实证明,观察力是一个学者不可缺少的品质。认识来源于经验。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以他敏锐洞悉各种现象的观察力著称于世。他走到哪里,就观察到哪里,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观察机会和意外情况。无论是出国讲学,参加国际会议,还是旅行、散步,他都要找机会进行地质观察。

一个有作为的人是否能够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前提也是观察力。人类如果要进步,就要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一个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即使在众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也能发现新问题。我国古代的名匠鲁班上山时被草叶划破了手指,他从草叶边缘呈锯齿形的特征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锯。德国著名的科学家魏格纳病在床上,仔细观看起一幅世界地图来。普通的一张世界地图,人们不知看了多少遍,而魏格纳却通过观察发现,各大洲的边缘,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互相拼接在一起,由此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后来得到证明,一举成名。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有一次发现许多昆虫落到一种特殊植物的叶子里面,植物受刺激后,分泌出一种消化液,把昆虫吃掉,变成这种植物体的营养。后来达尔文经过16年的观察研究,写出了《论食虫植物》一书,为生物学研究做出了贡献。我国著名的药物学家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都是他们不辞劳苦,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实地观察的结晶。这些大量的事实证明,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有什么新的发现,也就不会有人类的进步。

观察力还是孩子进行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学习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智力活动的基础就是观察。没有一点观察力就无法写作文,孩子就无法解数学题,无法听课。观察力在孩子的一切活动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将来要当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或领导人都应具备高度敏锐的观察能力。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经过几十年研究,发现学习成绩差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观察力差。学习的基础是以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为辅。而观察是孩子们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观察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

例如在语文学习中,两个字的字形、写法只有细微差异,观察力较强的同学就能看出来,观察力较差的同学就常常把它们认错或写锗。在写作上,如果观察力较强,就可以抓住现实生活中的大量材料,感到有东西可写,对人物、事件的描写就细致、深入、具体、生动;反之,在这方面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感到没有什么可写,写不具体,或就事论事,空洞无物。

在数理化的学习中,如果有较强的观察力,在老师用实验演示或图形说明某一个概念时,就能抓住本质,看到数量关系的变化,理解概念的实际意义。在简便计算和速算过程中,也需要有较强的观察力,才能发现运算的各个数的特征,选择合适的简便方法。例如,要求同学们找出下列数的关系,在()中填上适当的数1,2,3,5,8,()。观察力好的同学,很快能从数的顺序上观察出数量关系的变化,填入恰当的数,而观察力差一些的同学可能感到无从下手。

在理化实验中,观察力更为重要,特别是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推断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例如:初三学生做钠和水反应的实验,观察力强的同学,能全面而细致地观察到钠与水激烈反应的现象:钠与水激烈反应而熔化成小圆球,浮在水面上,做无规则运动,发出嘶嘶声,并且钠球不断变小,最后全部消失。而观察力差一些的同学,只能看到钠浮在水面上着火了,而描述不出更多的现象,这种观察力的差别必定造成对钠的结构性质进一步思维和记忆的能力的差别。

通过以上的说明,父母要让孩子在做好功课的同时要尽量多参加科技活动,进行实践中的认真观察。

我们下面谈谈观察力的特点。观察力的特点又称作观察力的品质。了解观察力的特点对提高孩子的智商有着重要的意义。

1.观察的目的性

如果一个人在进行感知时,没有明确的目的,那么就只能算是一般的感知,不能称作为观察。只有当那种感知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时,它才能算是观察。因此可以说,目的性是区分一般感知和观察力的重要特点之一。

作为观察的目的性,至少应当包括:明确观察对象、观察要求、观察的步骤和方法。而这些内容,可以在观察前的观察计划中以书面的形式写下来。一般来说,不论是长期的观察,系统的观察,还是短期的、零星的观察,都必须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的目的性,还要求我们在进行观察时,必须勤做记录。这种记录是我们保存第一手资料最可靠的手段。记录要力求系统全面,详尽具体,正确清楚,并持之以恒。实践证明,要做好观察记录,特别是长期的系统的观察记录(如观察日记),必须坚持到底,持之以恒。切忌半途而废,功亏一篑。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气象学专家竺可桢在北京几十年如一日,对气候变化,进行长期观察,从不间断。他每天都坚持测量气温、风向、温度等气象数据,直到逝世的前一天。而他的观察和记载也为编写《中国物候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2.观察的条理性

观察是一种复杂而细致的艺术,不是随随便便、漫无条理地进行所能奏效的。观察必须全面系统,有条不紊地进行。长期的观察需要如此,短期的观察也需要如此。

一般来说,有这样几种方式。

按事物出现的时间,可以由先到后进行观察。

按事物所处的空间,可以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地进行观察。

按事物本身的结构,可以由外到内,也可以由内到外,或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可以由局部到整体,也可以由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

按事物外部特征,可由大到小或者由小到大进行观察。

观察力的条理性,可以保证输入的信息具有系统性、条理性,而这样的信息,也就便于智力活动对它进行加工编码,从而提高活动的速度与正确性。如果一个人做事杂乱无章,那么通过他所获得的信息也就必然是杂乱无章的。这样,他要想在一堆乱麻中理出一个头绪来,必然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还可能影响到结果的正确性。

3.观察的理解性

观察力包含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一是感知因素(通常是视觉),二是思维因素。

思维因素是观察力的主要作用,它可以提高观察的理解性。理解可以使我们及时地把握观察到客体的意义,从而提高我们对客体观察的迅速性、完整性、真实性和深刻性。

在观察过程中,运用基本的思维方法,对事物进行有效地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就易于把握事物的特点。考察事物的各种特性、部分、方面以及由这些特性、部分、方面所联成的整体,就会使我们易于把握事物的整体和部分。

4.观察力的敏锐性

观察力的敏锐性是指迅速而善于发现容易被忽略的信息。科学家和发明家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此。牛顿根据苹果坠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规律,瓦特根据水蒸气冲动壶盖发明了蒸汽机。在学习活动中,同学之间的观察力也是千差万别,同是一个问题,有的同学一眼就看出问题的要害和内在联系,有的同学则相反。敏锐性的高低是观察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观察力的敏锐性与一个人的兴趣往往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人在观察同一现象时,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而注意到不同的事物。兴趣可以提高人们观察力的敏锐性,例如,同在乡野逗留,植物学家会敏锐地注意到各种不同的庄稼和野生植物;而一个动物学家则又会注意到各种不同的家畜和野生动物。达尔文曾经谈到自己和一位同事在探测一个山谷时,如何对某些意外的现象视而不见:“我们俩谁也没有看见周围奇妙的冰河现象的痕迹;我们没有注意到有明显痕迹的岩石,耸峙的巨砾……”显然,达尔文对各类生物的观察力是非常敏锐的,但对于地质现象却没有什么兴趣。

观察力的敏锐性是与一个人的知识经验密切相关的。一个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他在错综复杂的大千世界中,自然容易观察到许多有意义的东西。相反,一个知识面狭窄、经验贫乏的人。他面对许多被观察的对象,总有应接不暇的感觉,而结果是什么都发现不了。当然,知识对观察的敏锐性有时也有消极作用。有些人常常凭借知识对一些事物进行主观臆断。歌德曾说过:“我们见到的只是我们知道的。”

5.观察力的准确性

首先,正确地获得与观察对象有关的信息。在观察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搜寻那些预期的事物,而且还要注意那些意外的情况。

其次,是对事物进行精确地观察,既能注意到事物比较明显的特征,又能觉察出事物比隐蔽的特征;既能观察事物的全过程,又能掌握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既能综合地把握事物的整体,又能分别地考察事物的各个部分;既能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又能辨别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再次,搜寻每一细节。一个具有精确观察力品质的人,他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就会避免那种简单的、传统的、老一套的方式,选择那种不寻常的、不符合正规的、复杂多变的创新方式,这往往是富有创造力的表现。例如,让被试者在30分钟之内用22种不同颜色,一寸见方的硬纸片,拼成24厘米长、33厘米宽的镶嵌图案时,创造能力高的人通常会尝试把22种颜色全部用上;而较平凡的人则趋于简单化,利用颜色的种类较少。不但如此,创造能力较高的人所拼的图案,近乎奇特,无规律,不美观,他们不愿意依样画葫芦,仿拼任何普通图形,而愿意大胆地独出心裁,标新立异,不怕冒险,向通俗的形、色挑战。

各种观察力的品质在学习活动中有各自不同的作用。观察的目的性是学习目的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保证我们的学习能够按照一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观察的条理性,是循序渐进地从事学习的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它有助于我们获得系统化的知识。观察力的理解性可以帮助我们在学习中对由观察而获得的知识的理解,不至于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为了获得某些看来平淡无奇,实际上意义较大的知识就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精确性可以帮助我们对所得到的知识深刻准确地领会,不至于似是而非,以假乱真,错误百出,纰漏丛生。在学习中,我们必须把观察力的各种品质结合起来,按照预定的目标去获得系统的、理解的、深刻的、真实可靠的感性知识。

54 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

父母箴言

现在的孩子生活范围狭窄,对于社会和自然的接触机会少,所以他们缺少一些实践,进而对他们的观察力也就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引导孩子发现事物间的区别、现象的各种变化,可以使他们逐步养成仔细、严谨的观察习惯。

观察是孩子积累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虽说有眼有耳就能看能听,但同时接触同样的事物,有的孩子能在脑子里留下准确、完整、丰富、深刻的印象,有的孩子却只有支离破碎甚至错误的印象。可见,观察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观察也不是一种消极的知觉活动,而是知觉与思维结合的积极的活动。孩子观察能力的培养也是智力开发的重要内容。

观察是一个人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智慧的眼睛。没有良好的观察习惯,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谈不上聪明,更谈不上成才。这也是很多孩子的学习始终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观察能让人更透彻地了解到自然、社会。养成了观察的习惯,就如同登山者获得了一把开山大斧,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荆棘、迷雾都会被清除干净,隐藏在丛林深处的真理就会清晰地展现于眼前。观察力既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也是孩子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孩子学习知识需要从观察开始,即使是间接地从书本上获得知识,也离不开眼睛、耳朵等感官的观察活动。许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就是观察力极差,从而导致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低下,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观察力呢?

1.指导孩子明确观察目的

孩子在观察当中,往往目的性不明确,喜欢凭自己的兴趣观察那些自己感到好奇的事物。事实上,孩子的观察任务,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观察目的越明确,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也就越细致、深入,观察的效果也就越好。指导孩子明确观察目的,不仅要教育孩子树立观察的意识,认清观察对于发展自身智力的好处,而且要教育孩子在观察任何事物时,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也就是说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

2.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好奇心很重要,要搞科学就离不开好奇。道理很简单,只有好奇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

一个人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越强烈,就越具有探索的眼光。如果一个人对周围的事物都熟视无睹,就不可能发现新事物。正如爱迪生所说:“谁丧失了好奇心,谁就丧失了最起码的创造力。”

3.教孩子通过观察去验证所学的知识

在现实生活中,当孩子学了新的知识后,如果对某些内容持有怀疑的态度,父母这时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因为答案太死板,孩子接受起来比较机械。事实上,可以让孩子通过实验观察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力,而且孩子从中学到的知识会更多,记忆会更深刻。

当然,在观察之前,父母应该教孩子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在观察的时候就会主动地去认识事物、观察事物。因此,在要求孩子观察某个事物时,可以让孩子先做准备,特别是知识上的准备,比如,在孩子观察猫的习性时,让他先看一些猫的相关资料,这样有利于孩子根据已有的知识去辨别事物,取得有效的观察效果。

4.让孩子有计划地观察事物

父母要帮助孩子拟订观察的计划,让孩子明确观察的对象、任务、步骤和方法,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观察。

让孩子观察的事物应该从简单到复杂、观察的范围从小到大、观察的时间从短到长,这样有计划地指导孩子观察事物,有利于逐渐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例如,父母可以鼓励孩子自己种一盆花或其他植物,每天观察其变化,并写观察日记,父母则不断给以指导。这样,孩子在观察过程中充满了兴趣,往往可以观察到丰富的内容,效果也会很好。再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观察父母怎样做菜,然后让孩子一边观察,一边学着做。这样,孩子不仅提高了观察力,而且还锻炼了动手能力。

5.在观察后对孩子进行提问

许多孩子观察后就把观察的过程放在一边,这时,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观察后进行提问,不但可以检查孩子观察的结果,而且可以促进孩子确定观察的内容和重点。

可见,生活中,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提问,可以让孩子问父母、问老师,甚至是问陌生人,然后通过不断的观察去找答案,并抓住事物的本质。父母要鼓励孩子在观察之后进行整理,把获得的材料做必要的分析和综合,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6.开阔孩子视野、激发观察兴趣

家长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和自然界千变万化的特点,扩大孩子生活的范围,开阔他们的眼界,随时随地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引导他们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以及变化过程,如大树、小草、小动物、日出、刮风、下雨、霜冻等自然事物和现象。晚上看星星,就给他讲一讲星系,讲一讲与星星有关的故事;白天看云,就讲一讲云的形成。家长要利用有限的空间,种植树木花草,饲养小动物,为孩子提供一个观察的场所和氛围。到商场,就观察商品的摆放、商场的布置等等。将日常生活细节融入学习中。

7.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

观察要讲方法,有了科学合理的方法,观察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在一些范围大、事物多的场所观察,可以采用重点观察法。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引导孩子有选择地观察一部分重点景物,如在野生动物园里,着重看几种珍稀动物。黑格尔说,培养观察的最好方法是教给他们在万物中寻求事物的“异中同,同中异”。观察松树叶子的形状,可用比较观察法,比较松叶与一般树叶形状的差别;参观一道工艺品的制作过程,适宜采用顺序观察法,以便清楚地了解工艺品的制作步骤;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天气变化等都可采用顺序观察法。总之,家长要逐步把适合观察特定对象的科学的方法教给孩子。

8.把观察和表达结合起来

观察是从外界获取信息的手段。将所获信息表达出来,才能真正达到观察的目的,才能提高孩子整体的智力水平。当父母带孩子去公园玩,回来以后,父母可以让孩子把游览公园的过程,所见到的花草虫鱼,所听见的鸟鸣禽声一一叙述出来,这样不但增加了观察的力度和深度,同时训练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9.观察加想象

引导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想象、联想,孩子看到月亮,就问他:月亮像什么?孩子也许就会说,像镜子、像孩子的脸蛋、像盘子……这样将观察同联想、想象结合起来,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全面、深入,而且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这对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大有好处。

10.纠正粗心、马虎的毛病

很多孩子写作文困难,口头表达简单、粗略,这与观察时粗心大意有很大关系。家长要及时纠正孩子不仔细、粗心马虎的毛病。观察事物尽量落实到事物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环节及其他更细微的地方。

引导孩子发现事物间的区别、现象的各种变化,还可以使他们逐步养成仔细、严谨的观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