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勤奋好学是一个人成功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任何杰出的成就都与懒惰、不学无术的人无缘。只有勤奋好学,才能使一个人提高才能、学识。要想在任何领域中获得成功,辛勤奋斗是唯一的途径。
成功垂青勤奋好学的人
名人名言
上帝保佑起得早的人。
——西班牙谚语
纵观古今中外的成功者,有异常聪明的人,也有智力平常的人,竟还有许多天生愚笨的人,虽然智力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异于常人的好学勤奋。由此可见,成功并不按智力对人筛选,它只垂青于勤奋好学的人。
天道酬勤是永恒的真理,伟大的成功者首先对勤奋的力量给予了无限的信任,并通过实践把勤奋演变成他们最为突出的品质。他们坚定不移地相信:他们成功是因为他们异常的勤奋。
爱迪生留下许多伟大发明的同时,也留下了一句不朽的名言:“勤劳是无可替代的”。
曾经有人问牛顿:“你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牛顿回答说:“假如我有一点微小成就的话,没有其他秘诀,唯有勤奋而已。”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是几乎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中国大文学家郭沫若说:“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每周工作60小时,是他所创建的微软公司里最勤奋的员工。
卡耐基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演讲艺术家,他的座右铭是:第一是诚实,第二是勤奋,第三是专心工作。
勤奋是为成功所必须付出的代价,通向成功的道路从头到尾都需由辛勤的汗水铺就。因此,一个人要成功,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有勤奋好学的品质。不论他天资如何,不论当时环境如何,不论他的目标近远,只要能勤奋刻苦,总有一天,他会来到成功面前。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1963年考上大学,在大学毕业时被分配到青海做铸造工人。铸造的工作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毫无关系,在当时的情况下,看不到任何今后还有从事科研的希望,所以很多同时分到青海的同学都放弃了学习,放弃了努力。但朱清时校长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整天打扑克、喝酒,他出于对学习的热爱,依然终日钻研数理化和英语。6年后,中国科学院要在青海做一个重要的项目,这时朱校长脱颖而出,开始了他的科研事业,后经刻苦研究,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于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可能很多人会说朱清时院士运气好,被分配到当时缺乏人才的青海,才有这种机会。但是,和他同去的同学也面临了这样的机会,为什么他们没有成功?为什么成功单单青睐勤奋好学的朱清时?反过来想,如果当时朱清时院士也像其他同学那样整日玩耍,不勤奋学习,他能成功吗?再进一步想,即使他因为以前的勤奋抓住了这次机会,以后不再勤奋刻苦地钻研,他能做出后来的成就吗?看看他的那些同学的现状,答案不揭自晓。朱清时院士的经历又一次证明了:只有勤奋好学,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获得成功的青睐。
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勤奋,聪明人也是如此。一个人生来聪明,是上天的厚爱,若能勤奋学习,极有可能会取得异于常人的成绩,但若自持聪明,懒惰、怕吃苦,放弃了“勤奋好学”四字,天资再好也终会一事无成,没有作为。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古时有,现今也有。
宋代有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聪明过人,5岁便会作诗,名扬乡里。但他出名后,不再勤奋上进,整天由他父亲带着到处表演,以便吃喝受礼,结果学业荒废,诗才枯竭,到20岁时已变得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曾有报刊报道一现代“方仲永”的事情:
有一少年钱某,12岁就会微积分,被认为神童,作为少年大学生进了安徽科技大学。在大学里他不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高中文化补习班,认为没有用处。平时,同学们去上课,他却在校园里闲逛,成绩很快一落千丈。学校按规定让他休学一年。复学后一个时期故态复萌,他狂妄地认为在大学里学不到什么,学习时间经常拿气枪在校园里“巡猎”。最后学校只得让他退学。退学后钱某当上了油漆工,从此结束了“神童”的生涯。
上面的事例无不证明,即使有高人一等的天赋,也需勤奋好学才可能有所成就。天资聪颖,只不过是站在了起跑线的前面,比别人能早一点起跑,但若不用力奔跑甚至驻足不前,结果也是毫无成就可言。
从古到今,无数的事实已证明:勤奋与成功成正比关系,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勤奋好学是由成功颁发的唯一通行证。
品质点睛:
勤奋好学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品质,不勤奋哪怕再聪明也只会平庸无为,小勤奋只能有小成就,异于常人的勤奋才会成就伟大的成功。
笨鸟先飞,勤能补拙
名人名言
在日常生活中靠天才能做到的事情,靠勤奋同样能做到;靠天才不能做到的事情,靠勤奋也能做到。
——外国名言
在我们的周围,常常会看到一些并不很聪明的人,靠着刻苦勤奋,取得了成就,成为有所作为的人。在世界伟人的名单里,也能看到一些原本天生愚笨的人,他们最终靠一生异于常人的勤奋努力,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站在了世界伟人的队列里。
天生笨拙并不表示与成功无缘,因为决定成功的不是智力而是勤奋学习。天资聪明的人,不勤奋一样会无所作为;天资愚笨的人,若能以“勤”补“拙”也一样能成为同辈中的佼佼者,甚至是全国或者世界的佼佼者。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有名的政治家之一,他的学识连毛泽东主席都钦佩不已。然而,他小时的天赋却不高。曾流传这样一个关于他的故事:
一天夜里,少年曾国藩还在灯下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有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那贼想等这个年少的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篇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这个贼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国藩要聪明,但是他的聪明没有加上勤奋,只知不劳而获,他只能成为贼,不仅无所作为,还祸害他人。而曾国藩愚笨于常人,却因为他这种异于常人的勤奋,最终使他成为一位学识渊博、成就显赫的政治家,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这是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一个“勤”字道出成功的秘密:勤是做任何事情成功的基础和关键。也只有“勤”才能补“拙”,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梅兰芳是中国著名的京剧艺术表演大师。他小时候拜师学艺,学的是旦角。男孩子学旦角,唱、念、做、打都要模仿女性。刚开始学的时候,一出戏由师傅教了很长时间,他还没有学会。师傅说他不行,不适合唱戏。梅兰芳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下决心一定要学会唱戏。他用心思考,反复练习。一段唱腔,别人唱几遍就不练了,他总要坚持练二三十遍。经过刻苦练习,他终于练出了圆润甜美的嗓子。
梅兰芳小时候眼睛有点近视,没有神。而旦角的眼神特别重要,师傅说他根本不是学戏的材料。先天的欠缺没有使梅兰芳灰心,反而促使他更加勤奋。他养了几只鸽子,每当鸽子飞起的时候,他的眼睛就紧紧盯着飞翔的鸽子。他还经常注视水中游动的鱼儿。渐渐地,他那双眼睛变得灵活起来。
经过不懈的努力,梅兰芳终于成为了一代京剧大师。
不聪明但取得了成功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要成功首先要勤奋,只有勤奋才可以弥补不足,笨鸟必须先飞。
中国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认识的字可能不会超过百个,以这样的文化水平,要成为语言大师,谈何容易,但侯宝林深信勤能补拙的道理,文化底子不足,就靠勤奋自学来补。他靠死记硬背来记相声台词,靠听戏看戏折子学习认字,靠广泛阅读来增加文学修养。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18天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靠着不懈的努力,侯宝林大师由不识几个字到能自己整理古籍资料,能写相声段子,能写论文,并担任北京大学的兼职教授,被人民尊为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大师自己常说:“我是靠勤奋学习才有了现在的成绩。”
爱因斯坦小时被人称做“智力迟钝、差劲的笨瓜”,连手工课上做的凳子也粗劣笨拙不堪;爱迪生小时在学习上能力低下,被学校拒之门外;牛顿年少时也曾是被伙伴们歧视的笨蛋;世界杰出女性海伦·凯勒自幼双耳失聪,双目失明。他们先天的智力条件哪一个能比得上我们现在的一个普通人,可是他们都没有因为笨拙而放弃勤奋努力,而是用不平常的勤奋补上了不足,取得了成就。在我们当中,大多数人的智力平常,有的人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智力稍微低一些,但这样也要比爱迪生或海伦小时强许多,我们有什么理由因自己智力一般或者稍拙就自卑,就放弃勤奋努力呢!
品质点睛:
想成功的人不要为没有高人一等的天赋而悲观,要相信天才在于勤奋,只要自己肯勤下苦功,以人一己百的学习和做事态度朝着美好的目标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就一定会成功。埋怨自己天资不高只是徒劳,于事无补。而当勤奋成为自身的品质时,就意味着自己正在朝着成功的方向阔步前进。
勤奋的实质是惜时如金
名人名言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24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24小时。
——赫胥黎
对时间的认识和对时间的利用是划分勤奋与懒惰的标准,勤奋者珍惜时间,将一分钟当做60秒来使用;懒惰的人轻视时间,最喜欢说的是明天,很少有时间的概念。
勤奋的人认为他们的时间很少、很珍贵,所以他们把时间牢牢抓在手中,充分利用,一分一秒都不肯浪费。懒惰松散的人认为自己有的是时间,他们大把大把地将时间挥霍。最后勤奋的人变得富有,因为他们把时间变成了精神或物质财富;懒惰的人变得无比贫乏,因为他们让时间都白白地溜走了,什么也没留下。
时间是公平的,不论贫富贵贱,每个人每天所拥有的时间都是一样多;勤奋的人一天是24小时,懒惰的人一天也是24小时。勤奋的人惜时如金,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
法国伟大的作家巴尔扎克说:“时间是人所拥有的全部财富,因为任何财富都是时间与行动结合之后的成果。”正是他把时间当做自己的全部财富,不肯虚掷一刻,才最终成为世界级的文学巨匠。让我们来看看巴尔扎克是如何惜时如金的。
深夜12点钟,当巴黎的居民进入梦乡时,巴尔扎克紧紧地拉上窗帘,在桌上点起蜡烛,开始写作,连续工作五六个小时。
凌晨时分,他停下来,喝一杯浓浓的咖啡,然后振作一下精神,又继续写下去。
上午8点钟,他休息一会儿,洗个热水澡,然后处理日常事务,接待印刷商、出版商。
9点钟,他又坐回到工作室,修改文章校样,有时候大段大段地重写。这样,他一直工作到下午5点钟。
晚上8点钟,当别人去寻欢作乐的时候,他跳上床,睡上三四个小时,然后便开始新的工作。
对于巴尔扎克来说,没有什么东西能比时间珍贵。在20多年的创作生活中,巴尔扎克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以惊人的速度,一本接一本地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如《贝姨》、《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篇章。
发明大王爱迪生,在79岁生日时对客人说:“我有135岁了。”原来爱迪生每天工作18小时以上,比一般人要每天多工作近10个小时,这就等于爱迪生比别人多活了几十年。正如鲁迅先生说过的话:“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我们的生命。”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将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测量计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助手的脸红了。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爱迪生真正做到了惜时如金,这使他在有限的一生里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总计1000余种东西,为世界创造了无限的财富。
想要成功,那意味着你必须要勤奋,而想要勤奋,则意味着你必须惜时如金。不珍惜时间,勤奋和成功只是空谈。
人生的时间如果可以分段,少年的时间则比黄金还宝贵。这同“一日之季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的道理一样,人生之季在青春。青春时期,人的精力最充沛,学习能力最强,几乎所有有作为的人都是在青少年时就珍惜时光,勤奋努力,习得才能,积累知识,为将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若将青春时光白白浪费,那么人生也就相当于虚度了一半。
对于青少年来说,惜时如金并不是要求不睡觉,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这样也不利于成长。但如果我们把睡觉之外的时间珍惜起来,充分利用好,勤奋苦学,由此取得的成绩也是非常可观的。正如聂耳说过的一段话:“如果知道光阴的易逝而珍贵爱惜,不作无谓的伤感,并向着自己应做的事业去努力,尤其是青年时代一点也不把时光滥用,那我们可以武断地说将来必然是会成功的。”
品质点睛:
如果要让自己出类拔萃,就意味着在你所做的事情上要比别人投入两倍、三倍或更多的时间精力,要实现这一点,唯有珍惜你的每一分钟,把它充分利用起来。
成功从勤奋读书开始
名人名言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多读书对于做学问和写文章的作用已不言而喻,若要做得高学问,写得好文章,不读书是不行的,甚至书读的不够多也不行。如果以书读的精透为前提,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学问高度同他读过的书叠加起来的高度成正比,也同他一本书读的深度成正比。书读得越多,读得越深,学问就越大,这是个古今通用的道理。
被称为“诗圣”的唐朝大诗人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
有几个世人皆知的故事:匡衡凿壁借光、苏秦用锥刺股、孙敬头发悬梁,所说的无不是靠勤奋读书而成就大学问的事情。
那么有的人可能会想:我的理想不是做学问,而是当个企业家、政治家、舞蹈家、画家或其他什么家,而这些是用不着读书的,我不用读书也能成功。果真如此吗?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全面分析了丘吉尔、戴高乐等人作为一个成功领导者的道征后写道:“所有我认识的伟大的领导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是伟大的读书者。”中国伟大政治家孙中山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进行革命、参与政治活动,需要智慧,需要判断力,需要宣传能力,他的这些能力从哪里来的呢?这一切都来自他天天读书的积累。毛泽东主席为了多读书曾在图书馆勤工俭学,并一生手不释书,他常说:“饭可以少吃,觉可以少睡,书不可以不读”。美国前总统林肯只上过三年学,却也是嗜好读书。卡耐基的《林肯传》中曾有这样的记载:
林肯在断断续续的求学过程中,养成了人类最珍贵的特质:对知识的热爱,对学问的渴求。
学会阅读,使得林肯见到了另一新的神奇世界——一个他从未梦想过的世界。这就改变了他整个人生。他的视野宽阔,有了梦想;而且二十几年间,阅读始终是他生命中最热爱的事情之一。他的继母为他带来了五册藏书:《圣经》、《伊索寓言》、《鲁宾孙漂流记》、《天路历程》以及《水手辛巴达》。小林肯将它们视为无价的珍宝,仔细地精读。他把《圣经》和《伊索寓言》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反复阅读,正因为如此,不论他的文风、说话方式、提出的论点都深受这两本书的影响。
他渴望有更多其他读物,却苦于无力购置,只好向别人借阅书、报和任何印刷品。他向一位律师借阅修订版的印第安纳法典;接着,又尝试阅读《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
他向一个农人借阅两三本传记,威姆斯牧师写的《华盛顿传》正在其中。林肯看了此书后很着迷,傍晚总是尽量利用月光看到很晚,当第二天日光一照进小屋,就又拿起来看。
在他借得的书之中,最有价值的莫过于《史考特教本》。这本书教他如何公开发言,引导他认识西塞·狄莫西尼斯(古希腊的雄辩家)和莎翁名剧中的精彩演说。他常常手捧着《史考特教本》,在树下走来走去,朗读其中精彩的章节。
后来,他自己做了一本粗陋的贴簿,写下所有他心爱的句子,随身携带,仔细研读,很多长诗和演讲词就这么背会了。
下田工作的时候,他也将书本带在身边,一有空闲,他就坐下来看书。中午进餐,他一手拿着玉米饼,一手捧书看得入神。
为了训练自己的推理和表达能力,他买了一本《几何学》,每次骑马出巡时就带在身边读。
林肯出身农村,小时家境贫困,不读书,林肯只能做个无闻的农夫,而通过广泛阅读,林肯开阔了视野,也开阔了胸怀,练就了不凡的口才,并使他在成为政治家的道路上不屈不挠坚持到最终取得成功。
从政需要读书,经商也需要读书。现在的社会已进入儒商时代,要成为成功的企业家,不能没有资金,更不能没有知识资本。香港大企业家李嘉诚以自己的经验告诫别人:要想成功,请多读书。他把他的成功90%都归功于多读书、多思考。
有什么样的事业不需要读书呢?在现今的年代,想在任何一个行业做出成绩,不读书就不能很好地承传行业文化,不能博采众长,也就不能做得出色。
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越多,他成功的几率就越大。我们知道知识来自实践,但人类的知识浩如烟海,一个人要把每一种知识都亲历、实践是不可能的,而读书无疑是取得更多知识的最重要的手段。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犹如在同历史上最优秀的人物交谈。书是一种奇迹,那里面藏着的是作者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位良师益友,通过读一本好书,你可以领会到作者的心路历程,领会人生感悟或见解,让你的人生目标变得更加清晰、明朗起来。也有人说,读书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看世界,是通向成功的起点。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哲学家培根的话被广为流传。读书增进智慧,增进才能,使人获得内在的能量,从而在成功的路上不停走下去,一直走向成功。
多读书不一定能成大事,但要成大事,就首先而且必须要多读书。
若要成功,请从勤奋读书开始!
品质点睛:
勤奋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开明智力,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读的书多,读的次数多,就“积的越厚”,在适当的时机,知识与智慧便自然而然地得到利用,为事业、为人生增添助力,增添光彩。
成功需要自学能力
名人名言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托夫勒
一个人想要一生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就需要终生身学习。而终身学习的关键是获得自学能力。
只有获得自学能力,才能在离开学校后仍然不断地学习,只有自学能力强,才能高效地学习,从而在有限的一生里获得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大的成绩。
自学能力就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可以说它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一个人博学广闻、知识丰富或术业精深,大部分都是靠自学得来的。世上没有天才,有些人更有能力、更能成功,只是因为他们更爱学习,更会学习。
许多人已借着很强的自学能力取得了不凡的成就。这些人中,有的接受过完整的学校教育,像牛顿、居里夫人等,他们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在小学时期就于课程之外进行自学,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学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大约在五岁时,牛顿被送到公立学校读书。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儿,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
进入中学后,牛顿越发爱好读书,喜欢沉思,做科学小实验。他读几何学、哥白尼的日心说等。他还分门别类地记读书笔记,又喜欢别出心裁地做些小工具、小技巧、小发明、小试验。
在中学阶段,牛顿曾停学在家务农,赡养家庭。但牛顿一有机会便埋首书卷,以至经常忘了干活。每次,母亲叫他同佣人一道上市场,熟悉生意经时,他便恳求佣人一个人上街,自己则躲在树丛后看书。有一次,牛顿的舅父起了疑心,就跟踪牛顿上市镇去,发现他的外甥伸着腿,躺在草地上,正在聚精会神地钻研一个数学问题。牛顿的好学精神感动了舅父,于是舅父劝服了母亲让牛顿复学,并鼓励牛顿上大学读书。牛顿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本上的营养。
19岁时,牛顿以减费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靠为学院做杂务的收入支付学费。在大学里,牛顿迷上了数学,依靠自学,他学习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笛卡儿的《几何学》、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巴罗的《数学讲义》及韦达等许多数学家的著作。其中,对牛顿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要数笛卡儿的《几何学》和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它们将牛顿迅速引导到当时数学最前沿——解析几何与微积分。4年后,牛顿获得了大学学士学位,之后离校返乡。
由于牛顿在剑桥受到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熏陶和培养,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以后他以旺盛的精力进行学习和创造。他的三大成就: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分析的思想都是在他大学毕业后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中孕育成形的。
也有很多人只在学校念过几年书,像爱迪生只经历了3个月的小学生活;林肯所受的正规学校教育总计起来上学的日子不过12个月左右;就连我国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也只上到了小学四年级。但他们都或在学校或走出学校后,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获得、提高了自学能力,并在一生中自学不辍。让我们来看看郑渊洁写的《我家三代小学生》一文中的部分内容。
自我父亲起……最高学历为小学。
郑家第一代小学生郑洪升……最高学历为5年私塾小学。郑洪升靠自学成为华北军政大学、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哲学教员,创造了小学生教大学生的童话。其当年的学生和部下今日遍布全国,有官至将军的军界精英,有转业后成为一方父母官的市委书记,有演艺界炙手可热的大腕,有屡获大奖的电影故事片编剧,可谓桃李满天下。
郑家第二代小学生郑渊洁……小学读到四年级时……“文化大革命”爆发,自此中断学业,顶级学历为小学四年级。郑渊洁靠自学获得无性繁殖和转基因繁殖之秘诀,成为皮皮鲁、鲁西西、舒克、贝塔和罗克之父,其多种族文学子女不计其数。
郑家第三代小学生郑亚旗,1983年出生……小学毕业后在家接受其父教育,全部学历为小学毕业,较之前两代有长足进步。郑亚旗完全靠自学计算机成为北京某著名网络媒体技术总监。
有人会问,你家有什么秘诀?当然有……我们只有不停地自学,自学,再自学。有人说现在是电脑时代,有人说是汽车时代。依我说,现在是自学时代。
自学成就了成功,如果没有自学能力,如果没有获得持续学习的能力,即使是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也只会在学过的教材或者老师划定的圈子里转来转去,最终平平无甚业绩。而有了自学能力,无论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长短,都能在一生里持续学习,不断进步。
在知识飞速更新的今天,自学能力已成为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如果认为在校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只为毕业,离开学校后就不会学习或停止学习,这样的人等于是选择了自取灭亡的道路。我们应具有这样的观念: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今后的终身自学打下基础——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两者如同“鱼”与“渔”的关系,知识基础如鱼,让你现在有鱼吃,不至于挨饿;自学能力如渔,让你有鱼吃时就能捕到更多鱼,吃了鱼后能接着再捕到鱼,一生不挨饿。
品质点睛:
要做到一生都勤学不辍,需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学校所教给的只是一些最为基础的知识,而一个人的博学广闻、知识丰富或术业精深,大部分都是从实际工作中靠自学得来的。因此,若要做到终身学习,必须先要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