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象的概念和分类
当对象不在面前时,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的形象称为心象。例如,当提到你中学的语文教师时你头脑里就能浮现出他(她)那栩栩如生的形象。心象是一类很重要的表征,它能使我们在对象未出现的情况下去表征和加工这些对象。心象按照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视觉心象、听觉心象和运动心象
从心象信息的感觉道来源来看,可以把心象主要区分为视觉心象、听觉心象和运动心象。视觉心象是指在头脑中出现具有视觉特征(颜色、形状、大小、方位等)的形象。它生动地保持在头脑中,就好像在内心看到似的。文学家、艺术家往往运用视觉心象进行创作。听觉心象是指在头脑中浮现出具有听觉特征(如音高、响度、音色、旋律等)的形象,犹如听见似的。音乐家往往运用听觉心象从事创作,同时听觉心象有助于我们掌握和欣赏乐曲。运动心象是指在头脑中浮现出与动作系统相联系的形象。例如,打乒乓球、游泳、体操、跳远等体育活动以及驾驶汽车、操作车床等劳动都会在头脑中浮现出动作形象。
(二)遗觉心象、记忆心象和想象
从对心象信息的加工深度来看,可以把心象区分为遗觉心象、记忆心象和想象。看过一幅风景画,我们只能记得大致的轮廓,有一个模糊的心象。但也有的人能像照相机一样,把画中的所有东西都记下来在心中重现,其特点鲜明、生动、富有细节,好像在眼前“看见”一样。这种心象称为遗觉心象或遗觉象,遗觉象只有在少数儿童中出现,成人中极为罕见。据林传鼎等的研究表明,我国儿童遗觉象的出现频率为22%。记忆心象是指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重新出现该事物的心象。例如,当我们熟悉的中国地图不在面前时,头脑中浮现出中国地图的形象。这种心象就是记忆心象。它通常是由某种有关的事物或语词作用而引起的。想象是指经过我们的头脑对记忆心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的新心象,这些心象是我们未曾亲身经历过的,或许世界上还不存在的,因而具有新颖性。
(三)表象与想象
表象也叫记忆心象,就是在记忆中保留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它是记忆的主要内容。例如,当我们回想一个朋友时,他的身材容貌就立即浮现出来,俨如看见他一样。这种心象的引起,常常是由于某种有关事物或语词的作用。
想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对记忆形象进行加工、改组后形成的新形象。这些形象是人们未亲身经历过的,或者是世界上还不存在的,因而具有新颖性。例如,人们根据言语描述,可以想象贫苦农奴生活的情景,人们在听音乐会时,伴随着乐曲的旋律,可以形成各种视觉心象、听觉心象和触觉心象等。
二、表象
表象与感知形象不同,是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出现该事物的形象,是由其他事物或语词而唤起的。但是,表象与知觉又有密切的联系。表象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如果没有知觉经验,表象就不可能产生。表象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直观性
表象与感知觉一样具有形象的特征。当我们唤起视觉表象时就好像在“内心视觉”上“看到”那个事物一样。当我们唤起听觉表象时就好像在心灵中“听到”那声音一样。但表象的形象却没有感知到的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
(二)表象的概括性
表象虽然近似知觉,但是,它不是知觉的简单翻版。表象的产生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是反映事物的个别特点,而是反映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具有概括性。它有感知的原型,但又不限于某个原型。例如,我们关于大象的表象,可能知道长鼻子、大耳朵、庞大的身体等主要外部特征。这些特征代表了大象的一般的、概括的形象,而不包含大象的某些个别特征。
(三)表象是由感知觉过渡到思维的中间环节
表象具有直观性,同时又具有概括性。因此,表象离开了具体的事物,摆脱了感知觉的局限性,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的基础,如,“树”这个概念就是在桃树、柳树、松树等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例如,在幼儿进行数的运算过程中,直接由实物计算过渡到抽象计算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表象参与的话,就能够比较快地过渡到数字计算。
三、想象
(一)想象的特点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根据他人的口头或文字描述,人能够形成他未曾见过的事物的形象。如,一个不曾到过祖国江南的人,读着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词句,头脑中可以浮现出祖国江南秀丽景色的形象等。人还能够形成现实中未曾出现过的、有待于创造的新形象。如,发明家在设计新机器时,可以在头脑中创造出尚未存在的新产品的形象等。人也能够形成现实中没有的、今后也不会出现的新形象。如,作家在创作神话故事时,可以在头脑中形成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离奇形象等。人脑形成这些形象的心理过程都属于想象。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心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主要处理图形的信息,即以直观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而不是词或者符号。例如,人们虽然没有去过美国对越南的战争前线、亲自见过战争的情景,但是,人们见过高山、洞穴、树林、河流、壕沟、烟雾等,听过枪声、炮声、人喊等,从银幕上见过战争的情景,从报纸上读过有关的报道等。人们运用头脑中已有的各种心象,就可以创造出美越战争的形象。想象不仅可以创造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或不可能有的形象。例如,三头六臂、牛头马面以及神鬼妖魔等等。尽管这一类形象离奇古怪,有时甚至荒诞无稽,但它们仍来自现实之中,来自对人脑中记忆心象的加工。
(二)想象的作用
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它是人们一切劳动活动中的必要因素。在劳动活动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没有先想象出劳动的成果,就不可能着手进行某项工作。在劳动过程中,想象指导着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同时,想象的新颖性、形象性也是人们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科学家的发明、工程师的工程设计、作家的人物塑造、艺术家的艺术造型、工人的技术革新、学生的学习……所有这些活动都离不开人的想象。
想象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补充的作用。当认识对象的客观信息不足或很难直接感知认识对象的时候,想象可以弥补对对象认识的不足。例如,当我们感知一幅墨汁图时所获得的信息模棱两可,这时想象可以填补感知内容的空白,从而把它看成不同的形象。历史上的事件,远距离的事件,我们的感官无法达到,但通过想象却可以加以认识。例如,人们在感知北京猿人化石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北京猿人的形象和原始社会部落生活的图景等。
想象具有代替作用。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例如,幼儿想当一名汽车司机,但由于他们的能力所限而不能实现,于是他们就在游戏中,把排列起来的小板凳想象成小汽车,手握方向盘开起了汽车。人们在精神失常时,有时也从想象中得到寄托和满足。
想象具有超前的认识作用。想象蕴涵着许多潜在的可能性,其中有些可能性在现实中是尚未实现的。符合客观规律性的想象,是一种超前反映现实的形式。科学家、文学家的创造性想象是超前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想象的超前认识作用也是屡见不鲜的。例如,外出旅游前对旅游情景安排的想象就具有超前认识的作用。
想象具有满足需要的作用。人类从事的各种活动都在于满足自身的需要。但现实却不一定能满足人的需要(无论是合理的需要或不合理的需要),通过想象可以满足现实中不能获得满足的需要。
总之,想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想象的种类
根据产生想象时的目的性,可把想象区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有意想象是带有目的性的、自觉性的想象,它包括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无意想象是没有特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它是当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如看到天上的云彩自然地想到它像奇峰异兽等。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又可以分为下面的种类。
1.再造想象
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称为再造想象。如,建筑工人根据设计图纸想象出未来的建筑物的形象等,就属于再造想象。
2.创造想象
在开创性活动中,人脑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称为创造想象。在创造新作品、新艺术、新产品、新理论时人脑构成新事物的形象,都属于创造想象,创造想象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形象不仅新颖而且是开创性的。
3.幻想
属于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神话、童话故事中的形象,科学幻想中的形象,宗教迷信中的形象都属于幻想。
4.梦
梦是一种漫无目的、不由自主的奇异想象。梦境的内容是过去经验的奇特的组合。做梦,是脑正常功能的表现。它不仅无损于身体健康,而且对脑的正常功能的维持是必要的。
5.疾病或药物引起的无意想象
精神病患者由于意识发生混乱,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失调也会引起无意想象和幻觉,这种想象常见于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些无意想象也可能由某些药物引起。如由吸服大麻、迷幻药等引起的离奇的幻觉等就是由药物引起的无意想象。
(四)想象的形成方式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所形成的新形象。那么,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呢?这主要是借助于综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等方式而实现的。
1.粘合
粘合就是把各个生活领域和生活现象的不同方面和特征组合在一起,具体地说,就是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形象。通过这种粘合活动,人们创造了许多形象。童话、神话中产生的许多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美人鱼等,就是人们通过粘合活动而产生的想象;再比如,水陆两用的坦克,就是坦克与船的某些特征的综合。想象的综合不是按照事物的特征和方面之间的固有的相互关系进行的,而是从已有的表象中分析出必要的元素,按照新的构思重新加以结合。
2.夸张
夸张又称为强调,这是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而略去另一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例如,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猿猱欲度愁攀援”,“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以及千手观音、七头龙、龙头鸟等形象,都是运用夸张方式而形成的想象。
3.拟人化
把人类的特性、特点加在外界事物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我们在加工改造各种表象时经常运用拟人化的方式形成新的形象。例如,“雷公”、“电母”、“风婆”、“龙王”及《聊斋》、《西游记》中的许多形象,都是运用拟人化的方式创造出来的。
4.典型化
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典型化在文艺作品、雕塑、绘画中被广泛运用。高尔基在谈到艺术创作时曾指出,主人公的性格是由他的社会集团中,多种不同人的许多特征构成的,为了能近乎真实地描写一个工人、和尚、小商人的肖像,就必须去观察一百个其他的和尚、小商人、工人。再比如,装饰图案画中的花瓣、树叶等形象,就是来自各种植物的共同特征。
5.联想
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事物,也可以创造新的形象。想象联想不同于记忆联想,它的活动方向服从于创作时占优势的情绪、思想和意图。例如,一位诗人在某种情绪状态下,看到“修理钟表”几个字,便会联想到“修理时间”,进而想出这样的字句“请替我修理一下年代吧!它已不能按时间度过”。这是一种异乎寻常的联想,它打破了日常联想的习惯,因而产生了新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