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心理学
44996000000047

第47章 催眠

一、催眠与催眠术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而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通过催眠师的诱导而形成的。催眠术即是由催眠师所设计的特殊情境和所采用的诱导方法的合称。

(一)催眠术简史

催眠术有一个长久的、多变的历史。它始于一个名叫麦斯麦的十八世纪的奥地利医生。麦斯麦本人相信星相学,认为星球的引力与人体的健康有密切关系,可以对人体内的液体或固体微粒产生影响,他称这种影响为“动物磁”。通过将这种“动物磁”传给病人,就会减轻病人的症状。而麦斯麦传递“动物磁”的方法就是早期的催眠术。他运用这种方法在巴黎为病人治疗。不幸的是,最后,他被当成吹牛的庸医,被当地的当权者打发离开了巴黎。虽然受到官方的不信任,麦斯麦激励了他的追随者们——催眠术的实践者,他们继续使用着催眠术。

后来,一个苏格兰医生布莱德,开始对催眠术实施者所诱导出的精神恍惚的状态感兴趣。正是因为布莱德的缘故,在1843年,催眠术这个术语流行起来,布莱德是把希腊语中睡眠这个单词借用来而形成的。他进一步思考,认为催眠术可以用来在手术中使病人麻醉。然而,正当催眠术正在被用来作为普遍的麻醉手段时,更有效的、更可靠的药物麻醉剂被发现,对催眠术的兴趣也随之消失了。

从那时开始,对待催眠术就有了两种态度。一方面,它成为许多科研的对象。而且,一个世纪以来,内科医师、牙医和心理学家将它作为临床工具大量使用。另一方面,表演者和庸医则继续着对催眠术的不尊重的传统,把它用作江湖把戏和欺诈的骗术。而催眠术也是在现代才正式进入心理学研究的领域。

(二)催眠步骤

催眠是一个系统的程序,用来引导出增强的易受暗示性状态。它也可能导致消极的放松、狭窄的注意范围和扩大的幻想。在催眠之前需要注意两点:(1)周围的环境。催眠一般在安静的室内进行,室内的灯光宜暗淡,干扰人的刺激需减少到最低程度。让被试放松地坐在椅上。除特殊情形下采用团体催眠之外,一般是采用个体方式进行。(2)良好的情绪关系。让被试相信催眠师,以及催眠本身的无害性。如果被试对催眠怀有恐惧或怀疑,比如害怕催眠之后不能醒来,催眠师就应该向被试解释,打消被试的疑虑。同时,催眠师应该表示出和善的态度,应理解、悦纳被试的担心,也要使被试了解催眠术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在以上两点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催眠师就可以开始对被试进行催眠了。如果只是在通常的电影中,人们看见的催眠诱导是用钟摆实施的。事实上,有许多技术可以诱导出催眠状态,但大体上都会遵循以下的顺序:(1)暗示被试眼睛疲倦,无法睁开。(2)暗示被试感官逐渐迟钝,将不会感到刺痛,即在催眠状态下失却痛觉。(3)暗示被试忘却一切,只记得催眠师所讲的话与要他做的事。(4)暗示被试将经验到幻觉。(5)暗示被试催眠过后,醒来时,将忘却催眠中的一切经验。(6)暗示被试醒来做某些活动。

被试进入催眠状态后好象是睡着了,但其实并不是睡眠。通过脑电图显示,催眠时的脑电波和被试清醒时是一样的。惟其在催眠状态下的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试的暗示下进行的,而不像在清醒状态下是受自己意识控制的。

资料:催眠诱导语示例

催眠诱导语,是催眠师在诱导被试进入催眠状态时,对被试所讲的一些暗示性的话。其内容不一定相同,但基本都符合三个原则:(1)语音平和;(2)语意单调;(3)语句重复。下面是其中一个例子:

“请把眼睛闭起来!希望你专心仔细听我所说的话,心里不去想其他任何事情。眼睛闭起来……眼睛闭起来!希望你觉得很舒适,轻松,保持内心清静。除了我的话以外,什么都别想……你觉得双臂双脚都很重吧,放松双臂,全身放松;仿佛你已回到冥冥之中,回到冥冥之中。你在冥冥之中,你会觉得更加放松,更加舒服……你更加放松……更加舒服……你现在只能听到我的声音,只听到我的声音……只听到我的声音。要保持内心清静,要保持内心清静。全神贯注,只听到我的声音。现在你会觉得很舒服,全身很松弛。你开始想睡了……开始想睡了……很想睡了……非常想睡……保持内心清静……只听到我的声音。你觉得全身放松,全身舒适。有规则地呼吸……有规则地深呼吸……深深地呼吸……放松全身……只听见我的声音,保持内心清静。你已开始入睡……开始入睡……保持内心清静……你已入睡……你已入睡……你已睡着了……深深地睡着了。深深地睡着了。舒舒服服地睡吧……深深地,舒舒服服地睡吧……你睡得更深,更舒服……你睡得更深,更舒服,更深……更舒服……更深,更舒服;你深深地睡着,保持内心清静,你睡得更深,更舒服……你睡得更深,更舒服。睡着……睡着……睡着……全身舒舒服服地睡……睡着……睡着……睡着。你睡得很舒服……睡着……当我从一数到十的时候,你会睡得更深……你会睡得更深。当我从一数到十的时候,你会睡得更深……更深……更深……更深……更深……睡得更深……更深……更深……更深。我从一数到十的时候,你会睡得更深……更深……更深……更深。”

(三)催眠感受性

不同的个体接受暗示的难易程度不同,所以,有些人容易被催眠,而有些人则很难。在人群中,大约有10%到20%的人很容易接受催眠,约10%的人根本对催眠没有反应。个体接受暗示的难易程度可以称为催眠感受性,它与个体的性格和身心条件关系非常密切。催眠感受性高的人通常有以下特征:(1)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2)想象力丰富;(3)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4)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的指点;(5)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移;(6)有经验分离的经历,即体验过记忆或自我的一部分与其余部分分离开来。

心理学家已经研究出多种测量工具用来测量催眠感受性,其中最著名的是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它包括十二个项目,每一个项目表明一种活动,由被试跟随催眠师的暗示去行动,每通过一个项目得一分。得分越高,表示在接受催眠时,可能进入催眠状态就越深,也即催眠感受性越高。

催眠感受性与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的深度是紧密相关的。催眠感受性越高,进入催眠状态的深度就越深。历来学者就有将催眠状态分为种种阶段。一般的说来,催眠的深度可以分为三级,由浅至深依次为动作支配期、知觉支配期,以及记忆与性格支配期。绝大多数人均可在适当的催眠下,进入动作支配期。在这个阶段中,被催眠者身体的肌肉原本由本人控制,逐渐转而接受催眠师的言语控制。例如,催眠师可以暗示被催眠者:“我现在从一数到三,当我数到三时,你的眼皮就会变得非常非常重,重得睁不开了。”当催眠师数到三时,只要被催眠者已经进入浅层的催眠状态,就会很惊讶的发现,自己似乎突然忘记如何控制眼皮肌肉的动作,因此即使努力睁眼,眼皮也无法抬起。随着催眠程度的加深,催眠师所能控制的肌肉数及肌肉群就越来越多。如果被催眠者的催眠感受性高,催眠师便能继续将其带入下一个深度。在知觉支配期中,被催眠者的知觉经验可被暗示控制,而体验到嗅觉、味觉、肤觉、听觉乃至视觉上的幻觉。在更深的记忆与性格支配期中,被催眠者的记忆状态会接受催眠师一定程度的控制,而能在暗示下回忆平时不易浮现的儿时的记忆细节。如果能到此催眠深度,几乎可以说他就是极为优秀的演员了,他能够配合催眠师的暗示,模仿出各种与他平时性格截然不同的角色。

(四)催眠的应用

现在催眠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其领域主要有心理治疗、医学、犯罪侦破和运动等方面。在心理治疗方面,催眠可用于治疗酗酒、梦游、自杀倾向、过量饮食等。但一般来说,催眠不会立即获得明显的效果,除非病人有着非常强烈的动机。另外,如果将催眠与其他治疗相结合,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

二、催眠状态

(一)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催眠是意识状态的一种特殊形式,既似睡眠又非睡眠。在催眠状态下被试的心理一般会出现以下七种现象:

(1)主动性反应减低。被试在刚进入催眠状态时,虽然仍具有意识,但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却大大减低,也就是他们不主动进行任何活动,而是倾向于接受催眠师的指示去活动。并在随后的催眠过程中也是按照催眠师的指示行动。

(2)注意层面趋窄化。进入催眠状态的被试,虽然知觉意识仍然存在,但其注意的范围却大大缩小。他们对周围环境中的刺激不再注意,而是只注意催眠师的指示。如果催眠师暗示被试周围的声音均听不见,而只能听见催眠师的声音,那么,被试就会听不见周围的其他声音。

(3)旧记忆还原现象。被试在清醒的时候,记不起自己曾经历过的一些的事情,但是当他们进入催眠状态后,如果催眠师问到相关的情况,他们却能清清楚楚的讲述出来。在讲述的内容中,多以视觉影象为主,并且非常的生动,俨然就像又回到当时的情境中一样。

(4)知觉扭曲与幻觉。在催眠状态下,被试的知觉产生扭曲和幻觉是一个显著的特征。

在催眠师的诱导下,被试会将一种物品说成是另一种物品,或者歪曲物品的属性,比如很甜的东西尝起来是酸的,不好闻的气味闻起来是香的。他们也会将不存在的事物当成是存在的事物,或者存在的事物当成是不存在的事物。比如,被试面前并没有一个苹果,但如果催眠师指示他面前有一个苹果,那么被试就可能真的认为他面前有一个苹果。

(5)暗示性增高。暗示,指向对方表达一种非强迫性的意见,能使对方在不加怀疑的心态下接受,并在行为上实践。而暗示性,在催眠上来讲,是指被试接受催眠师暗示的程度。毫无怀疑的全盘接受,而且完全依照暗示去行动,说明暗示性高;反之,暗示性低。当被试一旦进入催眠状态后,其暗示性就大大地增高,被试会完全接受催眠师的指示。这种被试由于增高了的暗示性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有时会达到令人们惊讶的程度。比如,催眠师暗示被试身体僵直,那么被试的身体就会变得像木头一样僵硬,这时,如果被试是用两张椅背凌空支撑着而横躺着的,那么在他身上可以再站上一个人,而他仍然是僵直的。

(6)催眠中角色扮演。这是指被试在催眠状态下,听从催眠师的指示,可以扮演与本人原来性格不同的另一角色,并表现出符合该角色的一些复杂行为。比如,如果催眠师暗示被试是一个小孩,那么,被试就真的像变成小孩一样,在言语行为上表现出小孩的特点。

(7)催眠中经验失忆。被试在被催眠期间所受的暗示会影响他们以后的行为,其中一种就是催眠中经验失忆。也就是,催眠试暗示被试他们在被催眠期间什么也没有发生,那么,正如被暗示的一样,被试在事后宣称什么也记不得了。

(二)对催眠的不同解释

虽然催眠的存在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对它的研究也有所发展,但多年来,研究者只能肯定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对于催眠状态的成因,以及它究竟代表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历程,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期尚无系统性的理论。后来虽然发展出了许多理论解释来解释催眠,但人们仍未能很好的理解它。近年来最常用来解释催眠现象的观点有两类:角色扮演的观点和意识分离的观点。

1.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

心理学家大多数都认为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但有部分心理学家的看法却与之相反。因为被催眠者的EEG活动模式却与正常的醒着时的状态一样,而且在催眠状态下也没有其他任何特殊的生理改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斯班诺斯(1986)等理论家的观点是催眠情境下的人,所表现的一切行为,只不过是接受催眠师的指示扮演的一个社会角色而已,就像是影视演员在演戏一样。他们认为催眠术引导出了一种平常的意识状态,处于其中的暗示感受性高的人会根据催眠者的指示进行期望,并按其期望行动。根据这种观点,正是受催眠者的角色期望引起了催眠效果,而不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恍惚的意识状态。这种观点很重视催眠师与被催眠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在被催眠者完全相信催眠,并自愿与催眠师充分合作,才会产生催眠的效果。

有两个方面的证据支持角色扮演的观点。首先,许多看起来很令人惊奇的催眠的效果已经由没有被催眠的被试所复制,或者其效果更加夸张。例如,人们所熟悉的一个现象:被催眠者可以被用作“人板”,即前述的身体僵直现象,但也发现没有被催眠的人也能容易的做到,还有其他的神奇的催眠效果(Barber,1986)。这个发现表明不用以特殊的意识状态来解释催眠效果。

第二个方面的证据包括对被催眠者是在扮演角色的证明。例如,有催眠师(Orne,1951)令被催眠者回到他们的第六个生日那天,并要求他们进行描述。被催眠者的描述非常详细,这些描述明显地具有由于被催眠而提高的记忆的特点。接着,催眠师将这些描述和他从被催眠者的父母那里得到的信息进行比较,结果是,被催眠者的回忆中很多是不准确的,是臆造的。许多其他的研究也发现被催眠回到较小年龄的被试对遥远过去的回忆也倾向于是幻想的,而非事实(Nash,1987)。所以,对催眠的角色扮演的解释表明情境因素导致受暗示性高的被试以一种非常合作的态度扮演着某个角色。

2.意识分离的观点

虽然角色扮演的解释提出了质疑,许多杰出的理论家仍然认为催眠效果应归因于一种特殊的、改变了的意识状态。这些理论家争辩说角色扮演观点是否能解释所有的催眠现象还具有疑问。例如,他们说甚至是最合作的被试也不可能只为了取悦他们的医生而在手术中不使用药物麻醉,而依靠他们期望的角色。

近来,在将催眠当作改变了的意识状态方面,最具有影响力的解释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希尔嘉(Hilgard,1986,1992)提供的。他认为,被试经催眠后,其意识分离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被试接受暗示之后所意识到的一切新经验;第二个层面是催眠中隐藏在第一个层面之后,不为被试所意识到的经验。换句话说,在催眠状态下,被试的意识状态分离成两层:第一层的意识是在催眠师的暗示下产生的,其性质有可能不是真实的,扭曲的,但这一层意识可以与外界进行交流;第二层的意识是被试根据自己的感觉产生的,其性质是比较真实的。只是因为当时受到催眠暗示的影响,第二层面意识被第一层所掩盖,所以被试不能以口头方式表达出来,希尔嘉称之为“隐秘观察者”。他相信许多催眠效果是这种被分裂的意识的产品。例如,他指出,被催眠者可能对疼痛表现出没有反应,是因为疼痛并没有在与外界进行交流的那部分意识上登记。

希尔嘉通过实验研究,证实了他的观点。在实验中,催眠师先暗示被试,催眠后他的左手将失去一切痛觉。当被试进入催眠状态后,催眠师就将他的左手放置入冰水中。一般情况下,手放入冰水中数秒钟后会引起无法忍受的刺痛感,如果这时要求被试口头回答他的左手是否感到刺痛,他的回答是不痛。但如果将他的右手放在按钮上,并告之如果感到左手刺痛,那么就用右手按按钮。结果发现,虽然被试在口头上报告没有刺痛感,但他的右手却会将按钮按下。这表明,在催眠状态下,口头回答的不痛是在催眠暗示下所产生的意识经验,是失真的、扭曲的。右手按按钮的行为表达出了被试自己的感受,是真实的。这个实验说明了,在催眠状态下,意识的确一分为二。

此外,希尔嘉也认为分离的意识是一个普通的、平常的现象。例如,人们常会将车开出很长一段距离,其间会对交通信号和其他的车辆做出反应,但过后却回想不出自己是如何做出的反应。在这些例子中,意识明显被分开,一部分用来开车,另一部分用来想其他的事情。这种寻常的体验在较早时就被称为“高速公路催眠”。在这种条件下,支配开车那部分意识中甚至也存在“记忆缺失”,与催眠后遗忘类似。总之,希尔嘉的观点表明催眠是意识的一种可以解释变化,这种变化可在日常的经历中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