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心理学
44996000000081

第81章 心理健康与咨询概述

一、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

所谓健康,是指个体的生理、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健全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不正常现象的存在,还包括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由此可见身心平衡、情感理智和谐是一个健康人必备的条件。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不仅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而且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心理健康包含有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三方面的意义。

从生理上看,心理健康的个人,其身体状况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应当是没有疾病的,其功能应在正常范围之内,没有不健康的体质遗传。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健康的身体特别是健全的大脑乃是健康心理的基础。只有具备健康的身体,个人的情感、意识、认知和行为才能正常运行。身体不健康特别是大脑出了毛病,就会影响心理健康。

从心理上看,心理健康的个人对自我必然持肯定的态度,能自我认知,明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发展自我;其认知系统和环境适应系统能保持正常、有效的运作;在发展自我的同时融洽的人际关系也得到发展;现实中的自我既能顾及生理需求又能顾及社会道德的要求,能面对现实问题,积极调适,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从社会行为上看,心理健康的个人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能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其行为符合生活环境中文化的常模而不离奇古怪,所扮演的角色符合社会要求,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并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二)心理健康的特点

心理健康有无具体的标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是心理健康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正常人包括青少年和儿童在内,其智商必须在85以上(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规定,智商在80以上),这是智力正常的最低要求;70~79是智力缺陷的范围,已属心理缺陷;70以下则属于低能,在心理疾病范畴;智商超过130为智力超常,但亦属心理健康范畴。

2.积极的自我观念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正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并对此有适当的自我评价,不过分自我炫耀,也不过于自我责备;即使对自己有不满意的地方,也不妨碍其感受自己较好的一面;悦纳自己,同时也觉得自己能为他人所接纳。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比较不受自己的动机或自我防卫的影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真实地感知自己,理想的我与真实的我基本上是一致的。

3.对现实有正确的知觉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能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并能作出正确的解释。心理健康的人能与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对环境作出客观的观察,进行有效的适应,而不是歪曲现实环境。他们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打击和困境,而不是回避,陷入幻想。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对现实缺乏正确的知觉能力,杯弓蛇影,心神不宁。

4.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之中,并享受人生的乐趣,而不会视生活为重负。他们乐于学习,积极工作,在学习和工作中施展才能,并从学习和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对学习和工作的投入,能使人获得成就感并提高自我价值感,有益于心理健康。

5.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既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认可他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因而也能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人际关系较融洽。在人际交往中,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待他人,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嫉妒、厌恶等反面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一定要有许多好朋友,但一定是有一些与之亲近的朋友。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个人思想、目标、行动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能重视团体的要求,接受团体规范,并能控制为团体所不容的欲望。

6.能面对现在,吸取过去经验,策划未来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时间维度上:从过去经现在,走向未来。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对现在的生活,而不会沉湎于过去或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他能吸取过去经验,针对现在,策划将来。他既能重视现在,也能预见即将来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事先设法加以解决,权衡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当然心理健康的人在时间维度上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但他却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应对现在,从而逐渐走向成熟。

7.真实地感受自己的情绪,能恰当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各种情绪:喜、怒、哀、惧、美感、理智感、罪疚感、羞耻感等等。心理健康的人能恰当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其心情以喜悦、愉快、乐观、满意的积极情绪状态为主,虽然也会有沮丧、愤怒、悲伤、恐惧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但不是长期占主导地位;他对情绪的表达是适度的,控制是恰如其分的,不会太过或不及。因此,心理健康的人,心境通常是开朗的、乐观的。

二、心理咨询

(一)心理咨询的概念

1.心理咨询的定义

由于研究者、咨询专家对心理咨询的机能、性质、内容及方法论等的认识、看法的不同,对心理咨询的含义、定义及其规定性也就自然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罗杰斯(G.R,Rogers,1942)将心理咨询狭义地解释为,通过与个体持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援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变化的过程。

朱智贤教授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与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和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心理失常分轻度和重度两种,心理咨询以轻度、属于机能性的心理问题为主。

车文博教授主编的《心理咨询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心理咨询者通过和咨询对象的商谈、讨论,帮助、启发和教育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以便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心身健康。该定义强调重视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心理治疗的关系。

概括而言,所谓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2.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心理治疗同心理咨询一样,其定义备受争议,了解两者的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心理咨询不无裨益。大量心理学家和咨询者认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之间存在部分一致关系。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以下几个方面是一致的:(1)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都强调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运用心理学方法解决心理或精神方面的问题。(2)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所遵循的理论和方法是一致的。在心理治疗中传统的三大理论体系——精神分析、行为疗法、人本主义,20世纪中期在美国兴起的合理情绪疗法、再后来的家庭治疗等各种理论,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都是通用的。(3)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所要遵循的原则是一致的。二者都必须遵循理解、尊重、保密、促进成长等基本原则。另外,在从业者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上二者也有相同的要求。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主要区别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二者的工作对象有差别。心理咨询主要面对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心理问题的正常人,内容主要是现实生活中的适应和发展问题,主要涉及意识层次;而心理治疗的主要对象是心理有障碍的人,更多的是与无意识层面打交道。由此也衍生出称谓的不同:从事心理咨询的人通常称为咨询者或者咨询心理学家,求助者通常被称为来访者或咨客;从事心理治疗的人主要是临床心理学家,通常称作心理医生,求助者被称作来访者或患者。(2)二者工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心理咨询主要侧重于帮助来访者获得信息,学习并获得新的适应机能,解决所面临的生活问题,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而心理治疗主要是“医治”、克服、消除各种精神症状、心身疾病,所以,它注重行为方式的改造和改变来访者的人格。正是因为这一点上的差异,才导致了二者在方法上各有侧重,心理咨询多倾向于支持、领悟,心理治疗多侧重矫正、训练、重建。同时,也产生了两者所遵循的工作模式上的差别,心理咨询多采用发展与教育的模式,心理治疗则多采用医疗模式。(3)二者工作的目标不同。心理咨询通常是直接地针对某些有限的具体目标,心理治疗的目的则较难确立,目的是使人产生改变和进步。(4)二者的从业人员有所差别。心理咨询的从业人员主要是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心理治疗的从业人员则应有医学和心理学知识。

(二)心理咨询的原则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原则非常重要,它指导咨询者的工作,并保证咨询工作能顺利地进行。一般来讲,在咨询过程中咨询者应遵守以下一些重要原则。

1.保密的原则

保密是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其基本含义包括:咨询者必须严格地为来访者的谈话内容保守秘密,在未得到来访者允许的情况下,不得将来访者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和求询问题等泄露给任何人,拒绝任何关于来访者情况的调查,尊重来访者的合理要求,在需要公开案例教学举例或写作时,应该隐藏一切可辩认出该来访者真实身份的特征,保护其利益和隐私权。

保密原则是一项咨询者必须严格遵守的重要原则,该原则是有道德和法律的双重意义。但咨询者要认识到,保密并非绝对,一般来讲,当出现以下的情况时,咨询者需要考虑打破保密限制,公开来访者的资料:首先,当来访者可能对自己或别人造成伤害时。其次,当来访者年龄在16岁以下,曾遭受近亲乱伦、强暴、虐待或其他的迫害时。遇到这种情况,咨询者要及时与公安部门、来访者所在学校或来访者的父母进行联系,告诉他们来访者的现状,各个方面共同努力以真正保护来访者的安全和权利。再次,当向有关人士如其他咨询者、来访者的父母或配偶公开来访者的一些信息可以更好地帮助来访者时。最后,当需要在本学科的教学、研究中引用来访者的个案时。咨询者可以在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中使用来访者的资料,但必须确认是在纯专业的情景下进行的,同时应隐去任何可能会辨认出其个人特征的信息。

2.主体原则

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既是咨询的对象,又是咨询活动的主体。来访者的任何改善都是在来访者自身努力改变的内因和咨询者等外部因素进行推动的双重努力下达到的,没有来访者的主观努力,咨询很难起到效果。这也就是说,咨询过程要以调动来访者的积极主动性为主要目标,使他们能积极地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地配合咨询者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地改变自己;而不仅仅只是被动地接受咨询者的指导和安排。这是保证咨询效果的非常重要的一条原则。要保证主体性原则的顺利实施,咨询者在咨询过程中要努力做到:首先,转变自己是“救世主”、“万能”的错误认识和观念,不把自身凌驾于来访者之上而忽视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咨询过程中充当“协助者”和“推动者”的角色。再次,相信每一个来访者都有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潜能,咨询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将来访者的这些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以帮助来访者在接受咨询的过程中逐步地成长。

3.转介原则

转介原则是指当咨询者认为一个个案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或时间不够,使自己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时,将这个个案转介给其他的专业人士或机构。在心理咨询中,个案间的转介非常常见,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来访者的最大利益得以实现。转介体现了咨询者对来访者利益和咨询本质的深刻认识。来访者来咨询的目的在于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当来访者的问题超出咨询者的能力范围之外时,理智的咨询者会在充分分析来访者和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提出合理、恰当的转介要求,以使采访者能在更适合的地方接受咨询和治疗。

4.时间限定的原则

时间限定的原则是指心理咨询必须遵守一定的时间限制。一般来讲,一次咨询的时间不能超过2小时,最好控制在1小时左右。咨询过程中控制时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限制时间可以使来访者产生一种安定感。每次恒定的咨询时间使来访者预先有所期待。其次,限制时间是促进来访者成长的需要。当咨询的规定时间已到而来访者仍不想结束咨询时,咨询者就应该通过语言和体态语明确地告诉来访者:“今天的咨询到此为止,我还要进行下一个咨询。”这种做法使来访者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不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准则。这种认识并不是咨询者特意用语言告诉他的,而是来访者自己在咨询过程中体验到的,因此能有效地推动采访者去反思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促进自己的成长。当然,咨询者在结束咨询时要注意自己的方法要恰当,不能伤害来访者的自尊。最后,限制时间充分反映了咨询者对咨询过程的监控和调节,是咨询者咨询技能的体现。有经验的咨询者清楚地知道每一次咨询的目的和重点,能很好地监控整个咨询的过程,并避免整个咨询过程为来访者所左右。

5.态度中立的原则

态度中立原指咨询者在咨询过程中应保持中立的立场,不将自己的私人情感搀杂到咨询中,不过度卷入到咨询中,并始终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中立的态度有助于咨询者客观地分析和判断来访者的问题,对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要做到咨询中保持中立的态度,咨询者应坚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咨询者在面对来访者时,要采取共感、尊重和真诚的态度。其次,咨询者要处理和调节好个人的情绪和态度,摆正自己在咨询中的位置和角色。咨询者应尽量避免任何缺乏根据的主观判断和评价,应努力帮助来访者客观、冷静地分析当前的问题。同时,当来访者的问题与咨询者的自身经历有相似之处时,咨询者一定要防止将自己个人的情绪卷入到咨询中。此外,咨询者应尽量避免来访者的痛苦对自己心理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咨询者本身是有较好的心理调节能力、敏锐的觉察力和健全的人格。最后,咨询者应尽量避免与来访者有超出咨询室以外的个人接触。避免与来访者的私人接触是咨询者在咨询过程中应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

6.咨询、治疗和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这条原则指在咨询中,应将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预防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三个方面的工作来促进来访者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理解这条原则可以帮助咨询者突破思维定势,对咨询过程有一个动态、全面的认识,从而确保在咨询过程中采用多种咨询和治疗方法,对来访者的问题有更透彻的认识,并最终有效地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咨询、治疗的目的是减少或消除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而预防重在防止心理问题的出现,因此,心理咨询、治疗和预防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这就要求咨询者在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同时,也需要将预防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上来。例如,当咨询者在咨询中发现来访者有悲观厌世的消极心态时,则需要运用有效的咨询和治疗方法改变采访者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激发来访者内在的动力,帮助来访者解除消极意念,并做好必要的预防措施,以避免来访者出现更严重的消极倾向甚至是轻生的念头。由此可见,在咨询工作中,只有将咨询、治疗和预防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并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来访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