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宝宝吃好,妈妈放心:0~6岁宝宝健康食谱
44999500000002

第2章 宝宝的营养均衡原则

营养是宝宝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只有在良好的营养饮食情况下,宝宝才能够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

0~3岁是宝宝发育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宝宝发育迅速,所需的热量和营养较多,但是,宝宝的胃肠消化功能尚不成熟,消化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这个阶段应该根据宝宝的生理特点给予合理的饮食。

可以发现宝宝在36个月生长发育的情况,单从身体的这些指标就可以看出宝宝在这个阶段发育是非常迅速的。在这个时期,宝宝的大脑也在迅速发育,脑神经细胞数在不断地增加。

0~3岁的宝宝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每一个月都会给父母带来新的欢乐和新的问题。而宝宝并不能独立,甚至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父母给予体格上、营养上、感情上各个方面的需要和照顾。因此,父母应当了解婴儿的生理需求,为宝宝提供均衡的营养,满足宝宝对热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需求,这对保证宝宝的体力与智力的正常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重要成分,也是保证生理作用的物质基础,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生命的主要营养素。人体除尿和单质不含蛋白质外,其他器官和组织,都含有一定比例的蛋白质。蛋白质的生理作用,在于生成和修复组织细胞,也是能量的重要来源,还能维持酸碱平衡。

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已经发现的有20余种。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要看所含氨基酸的种类及比例是否符合人体需要而定。宝宝在生长发育时期需要8种必需氨基酸,即: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这些氨基酸在体内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供给,几种食物混合食用时,各种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在体内互相补足,使混合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比较接近婴幼儿所需的模式,这就是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供给量:

1岁内母乳喂养的宝宝,每日需要人乳蛋白质1.5~3克/千克体重,而人工喂养的宝宝约需要3.5~4.0克/千克体重,稍大的宝宝及学龄前儿童需要2.5~5.5克/千克体重。

橙色警示:

蛋白质对于宝宝骨骼(包括骨头、软骨、韧带、牙齿和指甲)的生长、内分泌系统、肌肉的化学反应及神经系统都是非常重要的。蛋白质摄入不足,宝宝就会发育迟缓,体重不增或减轻,免疫力下降,甚至影响智力。而蛋白质供给过多,则会引起大便秘结,食欲不振。

要特别提醒的是,很多父母错误地认为必须大量地摄食蛋白质,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危险是蛋白质摄食太多而不是太少。蛋白质会产生一种氨基副产品,这种副产品过量将会给孩子的肾脏带来过重的负担。

食物来源:

各种食物中,不仅蛋白质的含量各不相同,而且质量差异也很大。其中以母乳蛋白质的质量最好,能被婴幼儿完全利用。

含动物蛋白多的食物有:牛奶、鸡蛋、鸡肉、牛肉、猪肉、羊肉、鸭肉、鱼等。其中鸡蛋、牛奶、鱼类所含的蛋白质为优质蛋白质。植物蛋白含量最多的是大豆,其次是麦和米,花生、核桃、葵花子、西瓜子等也含有较多蛋白质。

母乳中只含有15%的蛋白质,但在最初的6个月,婴儿只需要这些就可以长到原来的两倍。

一点诀:

为充分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食物种类应广泛,米、豆、畜、禽、鱼、虾、奶都属于不同种类,应互相搭配来吃,同时食用。

喂食宝宝时,父母要培养宝宝各种食物都吃的良好习惯,克服食物结构单调和偏食的缺陷。

脂肪

脂肪也称脂类,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人体生理活动如消化、循环、组织合成、细胞代谢、维持体温、肌肉活动等都需要能量。1克蛋白质产生3.99千卡的热能,1克碳水化合物供热能3.99千卡,而1克脂肪可供热能9千卡。初生婴儿的脂肪与成人不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少,经母乳喂哺一年之后,脂肪组成即与成人相仿。

脂肪还是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如细胞膜、神经组织、激素等都含有必需脂肪酸。婴幼儿食物中要有充足的脂肪才能保证大脑的高度发育。

脂肪主要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脂肪酸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某些不饱和脂肪酸人体不能合成,也称为必需脂肪酸。膳食中主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亚油酸和亚麻酸,由于人体不能自行合成,必须由膳食提供,因此称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花生四烯酸(AA)及其亚麻酸的代谢产物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婴儿大脑和视网膜的发育有重要作用,脑重量的20%由必需脂肪酸构成。如果膳食中缺乏可导致大脑和视觉功能受损。

必需脂肪酸缺乏可引起生长迟缓、生殖障碍、皮肤受损(出现皮疹等)。还可引起肝脏、肾脏、神经和视觉等多种疾病。

母乳中含不饱和脂酸多,牛奶中含饱和脂肪酸多,因此母乳喂养对宝宝更有益。

供给量:

随着年龄的增长,脂肪占总能量的比例下降。1岁内宝宝每日每千克体重需要脂肪4克,1~3岁宝宝每日每千克体重需要脂肪3克。3岁以上宝宝每日每千克体重约需脂肪2.5克。

橙色警示:

脂肪摄入量不足时,宝宝身体消瘦,面无光泽,还会造成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K的缺乏,从而发生相应的疾病。而且,宝宝的视力发育会受到严重影响,表现为视力功能较差,出现弱视等倾向。

同时,脂肪的摄入必须适度。如果长期进食高脂肪食品的宝宝,会有肥胖、维生素缺乏、智力发育较同龄儿缓慢运动能力差等表现。

食物来源:

除食用油脂含约100%的脂肪外,含脂肪丰富的食物为动物性食物和坚果类食物。猪肉含脂肪量在30%~90%之间(腿肉和瘦猪肉脂肪含量只有10%),牛、羊肉脂肪含量比猪肉低很多,仅为2%~5%。禽肉和鱼肉脂肪含量一般在10%以下,但多为不饱和脂肪酸。蛋黄含脂肪30%。坚果类含脂肪较高,最高可达50%以上,且多以亚油酸为主。

一点诀:

活动量大或在冬季身体需要保暖的时候,宝宝热量消耗得多,这些都是应该给宝宝多吃高脂食品的时候。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包括食物中的单糖(葡萄糖、果糖),双糖(蔗糖、麦芽糖)、多糖(淀粉)和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最主要和最经济的供能营养素。我国居民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素以碳水化合物所占的比重最大,一般说来,机体所需能量的50%以上是由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提供的。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经消化产生的葡萄糖被吸收后,有一部分以糖原的形式贮存在肝脏和肌肉中,一旦机体需要便迅速分解为葡萄糖以提供能量。碳水化合物释放能量快,是神经系统和心肌的主要能源,也是肌肉活动时的主要燃料。脑组织消耗的能量相对较多,在通常情况下,脑组织消耗的能量均来自碳水化合物的有氧的条件下的氧化,因而脑组织对缺氧非常敏感。另外,脑组织细胞贮存的糖原极少,代谢消耗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血糖,所以脑功能对血糖水平有很大的依赖性。

碳水化合物是婴幼儿一切内脏器官、神经、四肢、肌肉等器官发育及活动的强大动力。婴幼儿大脑细胞的增殖和神经系统的发育都需要大量葡萄糖。糖类也是维护心脏及神经系统正常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身体糖类的供给,保持肝脏含有丰富的糖原,既可保护肝脏本身免受有害因素的损害,又能保持肝脏正常的解毒功能;它还具有抗酮作用,能帮助脂肪氧化,使婴幼儿机体免于酸中毒。

供给量:

1岁以内的宝宝,母乳喂养的每日每千克体重需要12克,人工喂养儿略高;1岁以上的宝宝每日每千克体重需要10克。

橙色警示:

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供给不足,宝宝会显得全身无力、精神疲乏不振,有的宝宝会有便秘现象发生。由于热量不足,会引起体温下降,宝宝表现为正常的温度下也畏寒怕冷。如果长期得不到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还会影响其他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使体内蛋白质和脂肪消耗增加,因而形成营养不良症,使身体消瘦,发育也不好。

但是,如果宝宝食物中含碳水化合物过多,则碳水化合物在肠内经细菌发酵、产酸、产气并刺激肠蠕动引起腹泻。还会影响蛋白质和脂肪摄入,引起宝宝虚胖和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

因此,要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的量,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

食物来源:

膳食中淀粉的来源主要是粮谷类和薯类食物。粮谷类一般含碳水化合物60%~80%,薯类中含量为15%~20%,豆类中为40%~60%。单糖和双糖的来源主要是蔗糖、糖果、甜食、糕点、甜味水果、含糖饮料和蜂蜜等。

一点诀:

婴儿在出生后数月即能消化果糖、葡萄糖、乳糖、蔗糖等,但由于缺乏淀粉酶,淀粉类食物应在4个月后添加。

宝宝做了较大量的运动后,吃点糖可以补充体内消耗的能量。为保护牙齿,在吃糖后要立即给宝宝刷牙。

水是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它的重要性仅次于空气。水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及血液、淋巴液、消化液、汗液、内分泌液和尿液等体液的主要成分。水在人体内的含量约占体重的60%以上,血液中90%以上是水。婴幼儿体内65%~80%是水。同时,由于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热量需要较多,肾脏浓缩功能较差,使水分的排出量增加,因此所需的水量相对要多。

小宝宝都贪玩,往往顾不上喝水。不要等到宝宝渴急了,才给喝水。因为当有口渴的感觉时,宝宝体内的细胞已经脱水了。提倡让宝宝宝时定量饮水,这样有利于保持体内经常性的水平衡,维护肌体生理功能和新陈代谢。

供给量:

1岁以下的宝宝每日每千克体重需水量125~150毫升,以后每长3岁,每千克体重需水量减少25毫升。

此外,每天需水量还与宝宝活动量大小,外界气温高低和食物种类有关。

橙色警示:

宝宝如果因排汗过多、供水不足而缺水,特别是腹泻引起脱水时,就会造成体内代谢紊乱,水盐代谢失去平衡。假若失水量超过体重的20%以上就会引起死亡。如果缺水造成便秘尿少则容易引起中毒。

很多妈妈愿意给宝宝买饮料喝,他们认为饮料营养多,宝宝愿意喝,这种认识是不对的。饮料中含有添加剂、防腐剂,对宝宝身体有害。此外,饮料中的糖分过多,会影响宝宝食欲,日久天长导致宝宝身体黄瘦。

食物来源:

婴幼儿需每日定时饮水喝汤,以便摄取大量的水分。此外,从水果中也能获得水分。

一点诀:

给宝宝喝水,最好喝白开水,因为它口感清爽,不甜腻,不影响食欲,对宝宝生长发育最有利。

各种维生素

维生素是人体内含量甚微的有机物质。它们不提供热量,也不能构成身体的成分。但对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有极重要的作用。大部分维生素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须通过食物补充。通常按其溶解性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两大类。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5、维生素B6、维生素C等,在烹饪过程中容易损失,被肌体吸收后不能贮存,组织达到饱和后,余者随尿排出,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它们的吸收与脂肪密切相关,吸收后可在体内贮存,过量则蓄积中毒。

1.维生素A

维生素A以视黄醇和维生素A原两种形式存在于食物中,维生素A原在小肠黏膜和肝细胞内转变成维生素A。维生素A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构成视觉细胞内的感光物质;保护上皮组织结构的完整与健全,促进伤口愈合;促进骨骼与牙齿发育;是免疫刺激剂。维生素A不足可导致暗适应能力降低、夜盲、结膜炎、泪腺上皮不健全、干眼病、角膜软化、甚至穿孔、失明;皮肤和黏膜角化,骨骼和芽釉发育障碍,生长发育受阻,免疫功能下降,极易患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供给量:

1岁内婴儿每天的维生素A推荐摄入量约400国际单位。母乳中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A,用母乳喂养的婴儿一般不需额外补充。牛奶中的维生素A仅为母乳含量的一半,因此用牛奶喂养的婴儿需要每天额外补充维生素A大约150~200国际单位。

1岁以上幼儿每天的维生素A推荐摄入量约500国际单位。

橙色警示:

维生素A缺乏的宝宝皮肤变得干涩、粗糙,浑身起小疙瘩,形同鸡皮头发稀疏、干枯、缺乏光泽。指甲变脆,形状改变。眼睛结膜与角膜(俗称黑眼仁)亦发生病变,轻者眼干、畏光、夜盲,重者黑眼仁混浊,形成溃疡,最后穿孔而失明。

维生素也不可超量,否则会引起中毒。中毒的表现为食欲不振,易于激动,严重的会毛发脱落,肝脾肿大,皮肤干燥、奇痒难忍、皲裂。

食物来源:

维生素A含量较高的食物主要有动物的肝脏、乳类及蛋类,以鸡肝的含量最在大,其次为羊、牛、鸭、猪的肝等。

植物中的维生素A以胡萝卜素的形式存在,富含胡萝卜素的植物如荠菜、菠菜、黄花菜、胡萝卜等,此外,南瓜、番茄、红薯等深色蔬菜及柿、桃、香蕉等水果中维生素A的含量也很丰富,且一般颜色越深含量越丰富。

一点诀:

维生素A的添加应当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谨慎选择剂型,并根据宝宝年龄大小及时调整药量及服药期限。一些宝宝食品中已强化维生素A,如果再有规律地给宝宝服用的话,也需要相应减少维生素A的添加量。

2.维生素B1

维生素B1也称硫胺素,是脱羧辅酶的主要成分,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中丙酮酸及α-酮戊二酸的氧化脱羧作用;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维持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还对神经生理及胃肠、心脏、肌肉等组织有特殊作用。维生素B1能促进胎宝宝生长发育,维持正常的代谢。

供给量:

1岁以内宝宝维生素B1推荐摄入量为每天0.4毫克,1岁以是宝宝维生素B1推荐摄入量为每天0.7毫克。

橙色警示:

维生素B1缺乏会引起消化不良,有时还会引起手脚发麻及多发性神经炎和脚气病。缺乏维生素B1时,宝宝容易出现口臭、睡眠不佳、精神倦怠、皮肤“出油”、皮屑增多等,有时会产生口腔黏膜溃疡、口角炎等严重症状。

食物来源:

维生素B1广泛存在于天然食物中,但含量随食物种类而异,且受收获、贮存、烹调、加工等条件影响。最为丰富的来源是葵花子仁、花生、大豆粉、瘦猪肉;其次为粗粮、小麦粉、小米、玉米、大米等谷类食物;鱼类、蔬菜和水果中含量较少。

一点诀:

维生素B1、维生素B2在碱性条件下会分解,而在酸性环境中可耐热,所以可以在烹调时适量加一点醋。

3.维生素B2

维生素B2又称核黄素,是人体许多黄素酶辅酶的组成成分,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广泛起着递氢作用,并参与肌体内三大生热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过程,与热能代谢直接相关。

有些病人有先天遗传缺陷,影响维生素B2正常吸收。

供给量:

6个月内宝宝维生素B2推荐摄入量为每天0.4毫克;6个月至1岁内宝宝维生素B2推荐摄入量为每天0.5毫克;1岁以上宝宝维生素B2推荐摄入量为每天0.8毫克。

橙色警示:

维生素B2缺乏会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如腹泻、感染性肠炎、过敏性肠综合征。人体如果3~4个月不供应维生素B2就可引起单纯维生素B2缺乏,呈现特殊的上皮损害、脂溢性皮炎、轻度的弥漫性上皮角化并伴有脂溢性脱发和神经紊乱。维生素B2缺乏常伴有其他营养素缺乏,比如维生素B6和烟酸。维生素B2缺乏可在小肠产生黏膜过激反应。引起继发性铁营养不良,引起继发性贫血。此外,严重维生素B2缺乏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和胎儿畸形。

食物来源:

维生素B2广泛存在于奶类、蛋类、各种肉类、动物内脏、谷类、蔬菜和水果等食物中。储存和加工不当易导致维生素B2的破坏和丢失。粮谷类的维生素B2主要分布在谷皮和胚芽中,碾磨加工可丢失一部分维生素B2.如精白米维生素B2的存留率只有11%,小麦标准粉维生素B2的存留率只有35%。因此,谷类加工不宜过于精细。绿叶蔬菜中维生素B2含量较其他蔬菜高。

一点诀:

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容易氧化,所以最好采用焖、蒸、做馅等方式加工食物。

4.维生素B6

维生素B6是宝宝正常发育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参与神经、氨基酸及脂肪代谢,促进血红蛋白合成。维生素B6的需要量随蛋白质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维生素B6与蛋白质摄入量保持适宜比例时,就能够维持维生素B6适宜的营养状态。

供给量:

参考摄入量为6个月以内每天0.1毫克,6个月到1岁每天0.3毫克,1岁到4岁每天0.5毫克,4岁到6岁每天0.6毫克。

橙色警示:

维生素B6不足时可导致皮炎、口腔炎、唇裂、末梢神经炎、精神异常、低色素性贫血,婴儿可发生惊厥。

食物来源:

维生素B6各种食物中均有,通常肉类、全谷类(特别是小麦)、蔬菜和坚果中最高,也可以由肠内细菌合成。

一点诀:

B族维生素是水溶性物质,主要参与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和神经传导功能。B族维生素是一个大家庭,分为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许多种。B族维生素之间有协同作用,如果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摄取比率不均的话,是没有效果的。因此,一次摄取全部B族的维生素,要比分别摄取效果更好。

5.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是人体三大造血原料之一。它是惟一含有金属元素钴的维生素,故又称为钴胺素,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B12的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使肌体造血机能处于正常状态,预防恶性贫血。促进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具有活化氨基酸、促进核酸的生物合成和促进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维生素B12除了对血细胞的生成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完整起很大的作用之外,还有消除疲劳、恐惧、气馁等不良情绪的作用,更可以防治口腔炎等疾病。

供给量:

6个月以内宝宝每天摄入量为0.3微克,6~12个月宝宝每天摄入量为0.5微克,1~3岁宝宝每天摄入量为0.7微克,4~6岁宝宝每天摄入量1.0微克。

橙色警示:

维生素B12是神经细胞代谢所必需的物质,缺乏时可表现出皮肤感觉异常、毛发稀黄、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呕吐、腹泻、营养性贫血等症状。

食物来源:

维生素B12只存在于动物食品中,如牛奶、肉类、鸡蛋、动物脏器、鱼、蟹类、蛋类、干酪等。

一点诀:

由于B族维生素都是水溶性的,多余的部分不会贮藏于体内,而会完全排出体外,所以需要每天补充。

6.维生素C

维生素C又称为坏血酸,是一种酸性多羟化合物,易溶于水,在干燥及无光线条件下比较稳定。很容易被氧化,加热或暴露于空气中、碱性溶液及金属离子(Cu2+Fe3+)都能加速其氧化。维生素C具有以下功能:参与体内氧化还原过程,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能量代谢和调节细胞内氧化还原电位;促进体内胶原合成;将血浆运铁蛋白中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促进铁的吸收;增加肌体的抗病能力,促进伤口愈合;阻断亚硝胺在体内形成,具有防癌和抗癌作用;大量维生素C还可促进心肌利用葡萄糖和心肌糖原的合成。

供给量:

维生素C的推荐摄入量6个月内宝宝为每天20~35毫克;6个月到1岁内宝宝为每天50毫克;1岁至4岁宝宝为每天60毫克;4岁以上宝宝为每天70毫克。

橙色警示:

维生素C缺乏可导致坏血病,早期症状为烦躁不安、生长缓慢、皮下及长骨骨膜下出血,出牙后可致内牙龈出血,伤口愈合慢,牙质和骨样组织形成停滞。

维生素C过多可引起高草酸盐尿,肾结石。婴幼儿生长时期过量服用容易患骨骼疾病。

人工合成的维生素C补充剂,效果不如从天然食物中摄入的维生素C。长期大量服用人工合成的维生素C补充剂,会在体内形成大量的草酸,影响身体健康。

食物来源:

维生素C主要来源于新鲜蔬菜和水果,水果中以酸枣、猕猴桃等含量高;蔬菜中以番茄、辣椒、豆芽等含量高,其他蔬菜也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蔬菜中的叶部比茎部含量高,新叶比老叶含量高,有光合作用的叶部含量最高。牛奶因为消毒,维生素C被破坏。

一点诀:

维生素C是水溶性维生素,对热度很敏感,在烧煮的过程中会被部分破坏。在烹制的过程中要注意烹饪方法,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

不要将食品切得太细;尽量用蒸的办法,如果煮食物,少用水,以减少维生素C的浸出;用水煮时,应先将水烧开,然后将食物放入,将锅盖紧,减少氧的进入;烹调时间尽量缩短;食品不要暴晒,以免阳光破坏维生素C。

7.维生素D

维生素D是所有胆骨化醇生物活性的类固醇统称。其中维生素D2与维生素D3是最重要的维生素D。两者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皆为脂溶性维生素,对热、氧、酸、碱均较稳定。主要区别在于来源不同,维生素D2来源于植物,大多数植物中含有微量的麦角固醇,植物叶暴露于日光后形成维生素D2.维生素D3来源于动物。人体的表皮和真皮内含有7-脱氢胆固醇,经阳光或紫外线照射后形成前维生素D3,然后再转变为维生素D3,产生量的多少与季节、纬度、紫外线强度、年龄、暴露皮肤的面积和时间长短有关。母乳中维生素D的水平较低,需要给宝宝专门添加。可给婴儿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D的鱼肝油或维生素D制剂,预防维生素D缺乏所致的佝偻病和婴儿手足抽搐症。

维生素D对骨骼形成极为重要,其主要功能是调节钙磷代谢,使钙从肠黏膜吸收到血中,还可调节磷从肾中重吸收,维持血中钙和磷的正常浓度,同时促进血中的钙沉积于新骨形成的部位,有利于骨质的钙化。

供给量:

每天需要量约为400国际单位。

橙色警示:

维生素D缺乏在婴幼儿可引维生素D缺乏病,以钙、磷代谢障碍和骨样组织钙化障碍为特征,严重者出现骨骼畸形,如方头、鸡胸、漏斗胸、O型腿和X型腿等。

过量摄入维生素D会导致中毒,早期表现为厌食、恶心、倦怠、烦躁不安、低热、呕吐、便秘和体重下降。后期会出现惊厥、血压升高、心律不齐、烦渴、尿频、夜尿,甚至脱水酸中毒。宝宝户外活动较多时,要适当减少添加量。

食物来源:

维生素D在天然食物中存在并不广泛,植物性食物如蘑菇、蕈类含有维生素D2,动物性食物中则含有维生素D3,以鱼肝和鱼油含量最丰富,其次在鸡蛋、乳牛肉、黄油和咸水鱼(如鲱鱼、鲑鱼和沙丁鱼)中含量相对较高,牛奶和人乳的维生素D含量较低(牛奶为每100克含411微克),蔬菜、谷物和水果中几乎不含维生素D。

一点诀:

阳光是天然的维生素D营养源。按照我国婴儿衣着习惯,仅暴露面部和前手臂,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即可维持血中维生素D3在正常范围内,可预防维生素D缺乏病的发生。

8.维生素E

维生素E是一种很强的氧化剂,可以保护维生素A、维生素A原、亚油酸在小肠不被氧化,抗血管硬化,促进生育,合成或调节体内某些必需物质,如维生素C、核酸等。维生素E对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特别是对T淋巴细胞的功能很重要。还有保护神经系统、骨骼肌、视网膜免受氧化损伤的作用。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容易发生维生素E缺乏。引起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增加及硬肿症,肌肉注射维生素E可以改善症状。

供给量:

宝宝维生素E的每日推荐供给量为:0~1岁为3毫克;1~3岁为4毫克;4~6岁为5毫克。

橙色警示:

在婴幼儿时期,维生素E缺乏主要表现为皮肤粗糙干燥、缺少光泽、容易脱屑以及生长发育迟缓等。过量摄入维生素E会导致中毒,表现在宝宝出现视力模糊、皮肤皲裂、唇炎、口角炎、呕吐、胃肠紊乱、腹泻和一些类似于流感的症状,有的宝宝还会出现免疫功能下降,易患病和伤口不易愈合的现象。

食物来源:

维生素E只能在植物中合成。植物的叶子和其他绿色部分均含有维生素E。绿色植物中的维生素E含量高于黄色植物。植物油(豆油、香油、玉米油)、坚果(核桃、瓜子)、菌藻类(木耳)及蛋、乳、牛肝中富含维生素E。

母乳初乳维生素E含量为14.8毫克/升,过渡乳和成熟乳分别含8.9毫克/升和2.6毫克/升。牛奶中维生素E含量远低于人乳,约0.6毫克/升。

一点诀:

维生素E易溶于脂肪溶剂,对热与酸稳定,对碱敏感,可缓慢地被氧化破坏。饮食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鱼类油)的宝宝必须补充维生素E;饮用以氯消毒的自来水的宝宝必须多摄取维生素E。

9.维生素K

维生素K又叫甲奈醌、凝血维生素。维生素K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脂溶性维生素,即从绿色植物中提取的维生素K1和从微生物中提取的维生素K2.另一类是水溶性的维生素,即由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最重要的是维生素K1和信生素K2.

维生素K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可以控制血液凝结。维生素K是四种凝血蛋白(凝血酶原、转变加速因子、抗血友病因子和司徒因子)在肝内合成的必不可少的物质。

新生儿是对维生素K营养需求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相当大数量的患新生儿出血病。一般见于产后1~7天,可表现为皮肤、胃肠道、胸腔内出血,最严重的病例是颅内出血。迟发性出血病可见于产后1~3个月,临床表现与上述相同,通常伴有吸收不良和肝脏疾病。如果母亲曾摄取乙内酰脲抗惊厥剂、头孢菌素抗生素或香豆素抗凝剂,婴儿出血性疾病的危险性均会增加。因此母乳喂养的婴儿维生素K缺乏仍是世界范围内婴儿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因此,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出生初期要注射补充维生素K。出生1个月以后,一般不容易出现维生素K缺乏。在宝宝患某些疾病需要应用抗生素时,常常将大肠杆菌大量消灭,有引起维生素K缺乏的可能。

供给量:

宝宝每天需要10~20微克的维生素K。

橙色警示:

维生素K缺乏可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表现为凝血缺陷和出血。

食物来源:

维生素K多存在于鱼、鱼卵、肝、蛋黄、奶油、黄油、干酪、肉类、奶、水果、坚果、蔬菜及谷物等食物中。肠道内的大肠杆菌也能供给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K。

一点诀:

长期使用抗生素时应注意补充维生素K。

10.叶酸

叶酸又称为维生素B9或维生素M,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是蛋白质和核酸合成的必需因子,在细胞分裂和繁殖中起重要作用;血红蛋白的结构物卟啉基的形成、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快速增生都需要叶酸参与。使甘氨酸和丝氨酸相互转化,使苯丙氨酸形成酪氨酸,组氨酸形成谷氨酸,使半胱氨酸形成蛋氨酸;参与大脑中长链脂肪酸如DHA的代谢,肌酸和肾上腺素的合成等;使酒精中乙醇胺合成为胆碱。

维生素C和葡萄糖可促进叶酸吸收,锌对叶酸的吸收也有重要作用。

供给量:

1~6个月的宝宝每日需求量为25微克,7~12个月的宝宝每日需求量为35微克,1岁以上的宝宝每日需求量为50微克。

橙色警示:

叶酸对于细胞分裂和组织生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期缺乏叶酸,可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舌炎、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

食物来源:

叶酸广泛存在于各种动、植物食品中。富含叶酸的食物有肝、肾、豆制品、甜菜、蛋类、鱼、绿叶蔬菜(如莴苣、芦笋、菠菜等)、坚果、柑橘以及全麦制品等。

一点诀:

高温、暴晒和长时间放置于室温中,都会破坏食物中的叶酸,所以对于含有叶酸的食物要注意保存,但也不宜久放。尽量让宝宝每天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不要一次买很多,而且最好是买应季的蔬菜水果。

食物中的叶酸在煮沸、加热烹调过程中极易遭到破坏。在不加热时,人体对叶酸的吸收率均为50%,加热后则可能丧失掉80%~90%的叶酸。因此,想要多摄取叶酸,应尽量缩短食物的加热时间。另外,有些适合生吃的蔬菜,最好不要煮熟再吃,以免破坏蔬菜中的叶酸。

矿物质和必需的微量元素

矿物质又称无机盐,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它们主要以无机化合物形式在体内发挥作用,也有一些元素是体内有机化合物(如酶、激素、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根据它们在体内含量的多少分为常量无素和微量元素。体内含量大于体重的0.01%的称为常量元素,包括钙、磷、钠、镁、氯、氢、硫七种,它们都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含量小于体重的0.01%的称为微量元素,种类很多,目前认为必需的微量元素有14种:锌、铜、铁、铬、钴、锰、钼、锡、钒、碘、硒、氟、镍、硅。微量元素在体内含量虽小,却有很重要的生理功能。

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与其他的营养素一样,并不是“多多益善”,要正常发挥其生理功能有一定的适宜范围,小于这一范围可能出现缺乏症状,大于这一范围则可能引起中毒,因此,一定要很好地掌握它们的摄入量。

1.钙

钙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矿物质,大部分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之中。钙和磷相互作用,制造健康的骨骼和牙齿。钙还和镁相互作用,维持健康的心脏和血管。

钙是构成骨骼的重要成分,对保证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维持骨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骨骼组织由骨细胞和钙化的骨基质组成。骨基质中65%为矿物质,决定骨的硬度;35%为有机物质(95%为胶原蛋白),决定骨的韧性;被骨基质包围起来的是骨细胞,细胞之间有许多突起互相连接。占骨重2/3的矿物质,其中钙占39.9%。骨骼通过新骨不断生成和旧骨不断吸收,使其各种成分与血液间保持动态平衡。这种骨钙的更新速率因年龄而变化。足月新生儿钙相当于其体重的1%,1岁以前婴儿每年骨钙转换100%,以后逐渐降低,每年可转换50%,即每2年骨钙可更新一次。

分布在体液和其他组织中的钙虽然还不到体内总钙量的1%,但在机体内多方面的生理活动和生物化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参与调节神经、肌肉兴奋性,影响毛细血管通透性,参与调节多种激素和神经递质的释放,还是血液凝固过程所必需的凝血因子。

钙在肠道内吸收很不完全,食物中的钙约70%~80%随粪便排出。这主要是由于膳食中的植酸和草酸与钙结合成为不溶解难吸收的钙盐。谷类食物含植酸较高,有些蔬菜,如菠菜、苋菜、竹笋等,含草酸较高。膳食中纤维素过高也会降低钙的吸收率。过量的蛋白质与脂肪则会促进钙质的排泄,造成钙质的流失。

另一方面,膳食中的维生素D,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C、牛奶中的乳糖以及膳食中钙/磷比例适宜(1:1)等因素均可促进钙的吸收。

供给量:

6个月内宝宝每天需要钙400毫克;7个月至3岁宝宝每天需要钙600毫克;3岁以上的宝宝每天需要钙800毫克。

橙色警示:

由于婴幼儿期生长发育旺盛,对钙需要量大,如长期摄钙不足,并常伴随蛋白质和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生长迟缓、骨骼变形,发生佝偻病。

但是钙摄入并不是越多越好,补钙一定要遵医嘱。给宝宝过量补钙会导致钙中毒,中毒患儿可出现呼吸深而有力、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嗜睡、口唇发白或青紫等症状,严重的可发生昏迷抢救不及时,甚至危及宝宝生命。

食物来源:

奶和奶制品中钙含量丰富且吸收率也高。虾皮、芝麻酱、大豆及其制品是钙的良好来源,深绿色蔬菜和小萝卜缨、芹菜叶、雪里蕻等含钙量也较多。大骨汤也是良好的钙质来湖,大骨应剁开,并加些醋,以利钙质流入汤中。

一点诀:

体育锻炼、多晒太阳均可促进钙的吸收和准备,所以最好能让宝宝多参加户外运动并多晒太阳。

2.铜

铜是肌体内蛋白质和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内至少有20种酶含有铜,其中至少有10种需要靠铜来发挥作用。铜与锌、镁的化合物有抑制恶性肿瘤的作用。此外,铁的储存和血红蛋白释出,是以铜为催化剂。结缔组织的形成,造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发挥作用,都需要有铜参与。

供给量:

婴幼儿期的宝宝每天约需铜1毫克。

橙色警示:

铜缺乏症主要见于6个月以上的宝宝,一般表现为缺铜性贫血,症状特征与缺铁性贫血相似。部分患儿还有食欲不振、腹泻、肝脾肿大等症状。缺铜性贫血还会影响骼的生长发育,发生骨质疏松,甚至出现自发性骨折和佝偻病。

宝宝摄入铜过量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症状,如嗜睡、反应迟钝等,严重的话会使宝宝智力低下。

食物来源:

含铜较多的食物有:柿子、柑橘、番木瓜、苹果、栗子、芝麻、红糖、蘑菇、海鲜(特别是水生有壳类动物,如牡蛎和蟹,它们在海洋取食的过程中汲取了大量的铜),动物肝、红色肉类、豆类、小米、玉米、绿色蔬菜等。

一点诀:

体内的铜缺少时会影响儿童的身高发育,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体内铜缺乏使得酶在细胞里活性会降低,蛋白质代谢缓慢,结果抑制了骨组织的生长。因此,要想宝宝身高发育正常,父母就要注意调配膳食,增强富含铜的食物摄入。

3.铁

铁是人体含量最多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70%为功能性铁,主要存在于血红蛋白中,30%储存在肝、脾、骨髓中。人体内的铁可反复利用。铁是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和其他酶系统的主要成分,运输氧和二氧化碳,是参与免疫功能的细胞及因子所必需的。

足月新生儿体内约有300毫克左右的铁储备,通常可防止出生后4个月内的铁缺乏。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铁储备相对不足,在婴儿期容易出现铁缺乏。婴儿在4~5个月后急需从膳食中补充铁,如强化铁的配方奶、米粉、肝泥及蛋黄等。

因我国儿童膳食铁主要以植物性铁为主,吸收率低,幼儿期缺铁性贫血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

供给量:

婴幼儿时期的宝宝每天铁的需要量为10~12毫克。

橙色警示:

宝宝铁摄入不足会导致缺铁性贫血、免疫功能下降,易感染。

食物来源:

铁主要来源于动物肝脏、蛋黄、血、豆类、瘦肉、绿色蔬菜、杏、桃中,其中禽类肝脏和血含量达40毫克/100克。蛋黄中含铁虽高,但因为含有干扰素,吸收率仅为3%。

母乳1~3个月时的铁含量为0.6~0.8毫克/升,4~6个月时约为0.5~0.7毫克/升。牛奶中铁含量约0.45毫克/升,低于母乳,且吸收率亦远低于母乳。

一点诀:

咖啡、奶类、植物纤维素等都会抑制铁的吸收。茶、菠菜含有鞯酸,易与铁形成难溶性的混合物,所以通常所说的吃菠菜补铁的观念是不正确的。

4.镁

镁是人体骨骼和牙齿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体内酶系统的激活剂,还可以调节并抑制肌肉收缩及神经冲动。镁可帮助身体吸收维生素B6,缺镁的人易缺乏维生素B6,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镁占人体体重的0.05%,其中约60%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38%存在于软组织中,2%存在于血浆和血清中。

供给量:

婴幼儿时期每天需要摄入镁30~100毫克。

橙色警示:

镁元素缺乏会引起神经与肌肉的功能失调,出现肌肉震颤、手足抽搐、惊厥等症状。

食物来源:

镁比较广泛地分布于各种食物中,新鲜的绿叶蔬菜、海产品、豆类是镁较好的食物来源;荞麦、全麦粉、燕麦、黄豆、乌梅、苋菜、菠菜及香蕉也含有较多的镁。

一点诀:

母乳喂养可以避免宝宝低镁症。低镁症主要见于人工喂养的宝宝。母乳中磷和镁的比例是是1.9:1,这个比例较合理;而牛奶中磷镁之比为75:1,这个比例会使宝宝产生高磷血症。血液中磷、钙、镁是相互影响的,磷的含量增高,钙和镁的含量就会降低。

5.锌

人体内有70多种酶和锌有关系。锌通过对蛋白质和核酸的作用,而促进细胞分裂、生长和再生。对生长发育旺盛的婴幼儿有重要的营养价值。锌还和脑下垂体分泌生长激素有关,因此补锌能使小儿身高、体重明显增长。锌还能维持正常的食欲和味觉。锌能增强吞噬细胞的杀菌功能,促进创口愈合。

经口摄入的锌,约20%~30%被身体吸收,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和小肠近端。吸收率受多方面因素所影响,包括锌的来源。动物食品中的锌一般比植物食品中的锌易于吸收。其他如磷酸盐、铁、铜、铅、银、钙等,也能抑制锌吸收。

供给量:

6个月以内宝宝每天需要摄入锌3毫克,7~12个月的宝宝每天需要摄入锌5毫克,1岁以上宝宝每天需要摄入锌10毫克。

橙色警示:

缺锌的宝宝普遍食欲差,有异食癖、皮肤色素沉着等现象,还会在皮肤和黏膜的交界处及四肢末端发生皮炎。缺锌导致宝宝生长发育障碍,使身材矮小。宝宝缺锌会影响神经行为发育和动作发育的改变,对宝宝智力的发育损害也是无可挽回的。

此外,锌缺乏还会使宝宝免疫力降低,增加腹泻、肺炎等疾病的感染率。患有佝偻病和贫血的宝宝多有缺锌现象。

补锌过多可使宝宝体内维生素C和铁的含量减少,并且抑制铁的吸收和利用,从而引起缺铁性贫血。锌元素过多还会抑制吞噬细胞的活性,使免疫力下降,反复感染。由此导致的体内锌铜元素比值增大,还会影响胆固醇的代谢,使血脂增高。

食物来源:

动物性食物含锌量高于植物性食物,人体对动物性食物中的锌也有较好的吸收率。锌在牡蛎中含量十分丰富,其次是鲜鱼、牛肉、羊肉、贝壳类海产品。

植物性食物,如坚果和豆类中锌含量也较高,但其中常含有较多的植酸,妨碍人体对其中锌的吸收。全谷类食物中也含有较丰富的锌,但其大部分存在于胚芽和麦麸卡,大粮食加工中常受损失,因此,因此,食物不要加工太精细。经过发酵的食品含锌量增多,如面筋、麦芽都含锌。

一点诀:

味精是引起宝宝缺锌的祸首之一,所以哺乳期的母亲和婴幼儿应尽量减少味精的摄入量。

6.硒

硒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微量元素。有专家研究微量元素与宝宝智力发育的关系时发现,先天愚型患儿血浆硒浓度较正常儿偏低。母乳中硒的含量基本可以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而牛奶中硒含量仅为母乳的5%,所以牛奶喂养的宝宝容易缺硒。

供给量:

婴幼儿每日硒的必需摄入量为10~20微克。

橙色警示:

宝宝缺硒易患假白化病,表现为牙床无色,皮肤、头发无色素沉着以及大细胞贫血。缺硒还会诱发肝坏死。

摄入过量的硒将引起硒中毒,其症状为:胃肠障碍、腹水、盆血、毛发脱落、指甲及皮肤变形、肝脏受损。

食物来源:

动物食物中硒含量普遍高于植物食物。动物食物中以动物内脏含量最高,如猪、牛、羊的肝、肾、心等;其次为海产品,如蟹、虾、鱼等;蛋乳类食物中硒含量也较高,一般蛋黄高于蛋清;各种动物肉次之。

植物性食物中含硒以谷类最高,蔬菜次之,水果的含量最少。

一点诀:

婴儿出生时,血硒水平很低,需及时从母乳中摄取大量的硒,以保证婴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因此,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每日补充适量的硒,对新生儿及自身的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7.碘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人体各个时期均需要。它是人体甲状腺素的组成成分,对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调节能量代谢,使产能物质如碳水化合物等产生能量,供给细胞利用,以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更重要的是,甲状腺素能促进幼小动物的生长发育。碘还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维持正常的生殖功能。

供给量:

1~6个月宝宝每日需摄入40微克,6~12个月宝宝每日需摄入50微克,1岁以上宝宝每日约需摄入70微克。

橙色警示:

婴儿期缺碘易引起克汀病,表现为智力低下,听力、语言和运动障碍,身材矮小,上半身比例大,有黏液性水肿,皮肤粗糙干燥,面容呆笨,两眼间距宽,鼻梁塌陷,舌头经常伸出口外。幼儿期缺碘则会引发甲状腺肿大。

食物来源:

含碘丰富的食物有海带、紫菜、海蜇、海虾等海产品以及含碘食盐。

一点诀:

碘遇热易升华,因而加碘食盐应存放在密闭容器中,且温度不宜过高,菜熟后再加盐,以减少损失;海带要注意先洗后切,以减少碘及其他营养成分的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