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百年哈佛教给学生的人生哲学
45000100000074

第74章 济难救急,做个乐善好施者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在情感上更需要新的支柱,不是利益,而是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责任感。

济难救急,助人为乐,可以说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在帮助他人、造福民众的义举、善举中,助人者、造福者无疑会有一种情感的升华,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慰藉,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应该算是心灵上的最大幸福。

富翁们大都是乐善好施者,他们常常热心于公益活动和慈善事业,常常投资或提供赞助资金,修建育婴堂、孤儿院、老年福利院、为残疾者办福利工厂等。在各种捐资助款的慈善活动中,在各种赈灾义演的场合里,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富翁们往往会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这一切,似乎与-些人心目中富翁们大都是些精明的理财鬼的形象大相径庭,因为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那种什么都舍不得吃、什么都舍不得穿、什么都舍不得用,满脑子只是攒钱想法的吝啬鬼形象,至今还存留在个别人的头脑里。

其实,现代富翁们的行为是很可理解的。理财的精明与乐善好施并非必然的矛盾,这是两种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的优秀品质。前者表现的是致富能力上的品质,后者表现的是对待金钱的使用态度。前者不能决定后者,但可以为后者提供财富上的支持;而后者则体现出一种博大的仁爱之心,为前者寻找到一条使用金钱的最好出路。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也有为富不仁的富翁,但这毕竟是个别现象。

在斯坦利博士的调查报告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在733位百万富翁一年的30项活动的排序表中,“参加社区或城市活动”和“为慈善事业筹集资金”就高居第三位和第五位。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公益活动、慈善事业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以现代企业集团的首脑郑周永来说,从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赤手空拳打下503亿美元资产的江山,一跃而成为世界瞩目的超级大亨、财界巨头,但他在日常生活中却出奇地“小气”:一条裤子可以穿上好几年;衬衫直到领子、袖口磨破了才换新的;一只旅行皮箱能用十几年,直到把手坏了才换新的。他没有自己的专用餐厅,经常在员工餐厅里与职员们一起用餐。他的办公室朴实无华,墙上只挂了一幅韩国国花的绘画和一幅“淡泊以明志”的字轴。他对六个弟妹、九个子女的管教也非常严格,要求他们都像他那样,过一种俭朴的生活。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严于律己,如此崇尚俭朴的亿万大富翁,在对待公益事业、慈善事业上却是豪气冲天,大把大把的钱花起来毫不痛惜。1977年,他把自己拥有的“现代建设”的50%的股票捐了出来,建立了“峨山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还出资创办了医院、幼儿园等社会福利事业,充分显示出了他的仁爱之心。

有人或许会说:“不能以钱的多少来衡量爱心,很多并不富裕的人也有爱心,也在以他们微薄的财力帮助别人。”我们完全承认这样的说法,也丝毫没有在爱心上区别高下的意思。普通人的爱心和富翁的爱心一样,都是值得人称道的。然而,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要助人之多、助人之众,并形成一种规模和组织形态,那是需要很多钱来保证的。正是在这个基点上,富翁们比普通人有太大太多的优势,说白了,就是钱的优势。拥有很多很多的钱才可以办很多很多的公益事业、慈善事业,对此,富翁们的贡献之大,是足可以引以为豪的。

这些看起来似乎都是出于一种功利的目的,许多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富翁的举动当时是否是出于功利的目的才这样行动,还是因为有了这种举动才带来这种功利的结果呢?这一切并非我们所讨论的核心。其实,世界上许多东西都是义利分不清的。作为一个有眼光的人,应该把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取其一端,因为无论取哪一端,作为商人,他都不是成功的。

这个道理在现在应该是被许多商人看清了,所以许多大商人往往又是大慈善家,他们到处捐款救济孤老,兴办学校,受到社会的好评,他们的商业机构或产品也因之受到更多人的认可。

一个跨国公司的总裁曾如此说道:“我们可以不要广告部,但却不能不要慈善事业。广告让人们觉得想赚他们的钱,但慈善事业却使他们丢失了防备心理而不自觉地接受我们。”

确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在情感上更需要新的支柱,不是利益,而是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责任感。假如你是一个富有的人,应从这些道理中去寻觅投资方向,寻求公众支持,获取利益,才会有所发展,大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