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发制人,后发同样也制人。关键在于运谋施之。在和敌人作战中,如果敌我实力悬殊,我军兵力不足,地形不利,无法同敌人直接抗衡,就应该立即撤退以避其锋芒,这样可以躲开敌军,保全自己。这一兵法谋略的要义便是:发现自己难以战胜敌军,就应以退为进,设法迅速撤离,在机动中寻机消灭敌方。
1.频更其阵,四渡赤水化被动
著名的四渡赤水,也是毛泽东精彩战术的一个典型例子。
中央红军进入遵义后,休整了十几天,然后转移北上,1月下旬红军经桐梓、习水在川黔边境一带一渡赤水河,进入川南,准备渡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蒋介石急调用黔、滇、川军和国民党中央军阻截红军渡江,川军刘湘重兵沿江布防,另外还有其他国民党军追击我军。在此情况下,根据情况的变化,毛泽东决定放弃北渡长江的意图,出其不意,由川南折向云南扎西。蒋介石命令部队紧追我军,敌军就又改变了部署。敌军主力部队被引到川黔边境,此时黔北空虚。毛泽东甩开敌人,挥戈东进,2月下旬,从二郎滩一带再渡赤水河,然后毛泽东令一部分兵力把追击的敌人引向温水方向,主力部队重占桐梓、娄山关和遵义,一举歼灭敌军20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红军第一次重大胜利。
蒋介石看到红军在遵义,就急调上官云相第九军参战,令郭勋祺部由北向南,周浑元部、孙度部和王家烈部由西向东;吴伟奇部由南而北,企图把红军包围歼灭于遵义地区。
毛泽东在敌人将要逼近时,于3月由遵义西进,由茅台三渡赤水,重入川南。蒋介石以为我军又要北渡长江,急调重兵沿江防堵,大建碉堡。为了进一步调动敌人,实现我军战略转移的目标,红军突然由川南回师贵州,在茅台附近四渡赤水,迅速南下乌江,用主力佯攻贵阳,以一部兵力把敌人引向黔东。这时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一面急令滇军驰援“保驾”,一面急调军队东往余庆、石阡等地防我军东进与二、六军团会师。于是,我军用一部分兵力包围贵阳东南的云里,虚张声势、迷惑敌人,其余主力直插云南,与驰援贵阳的滇军背道而驰,渡过北盘江直逼昆明,时滇军主力已东调,龙云急调各地民团集中昆明守城,红军则乘虚向西北方向的金沙江边挺进,迅速会集于绞平渡,巧渡金沙江,通过彝族地区,夺取安顺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把蒋介石和川黔滇三省军阀的匪军远远甩在后面。与此同时,我军留在乌江北岸牵制故人的部队亦经云南会泽渡过金沙江,这样我军就跳出了数十万敌人追击的圈子。
评析
兵法上说:“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也就是说,采用欺骗的方法,使敌人多次变更他的阵容,调动它的主力,等待敌人有被我战胜的机会,就乘机攻击它或控制它。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我军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忽南忽北,声东击西,在滇、黔、川广大地区开展了高度机动灵活的运动战,使敌人疲于奔命,不断改变部署,多次被我军抽去主力,我军利用战机,歼敌有生力量,甩开敌人的围追堵截,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意图,跳出了敌军包围圈,从此红军战略转移从被动走向主动。
2.以退为进,库图佐夫退中败敌
土耳其与俄国的战争,从1808年一直持续到1811年,先后指挥俄军作战的有米赫尔松、普罗佐罗夫斯基、巴格拉季昂和小卡缅斯基。这些将军在俄国都是出类拔萃的军队统帅。
在战争的艰难时刻,普罗佐罗夫斯基元帅请求沙皇准许他任命库图佐夫为自己的副手,但不久,库图佐夫的声望就超过了他,他害怕起来,又请求亚历山大将库图佐夫调为维尔诺任督军之职。
1811年,亚历山大才醒悟到,只有库图佐夫能够挽救局势,他被迫任命库图佐夫为多瑙河集团军总司令,负责对土耳其作战。
库图佐夫打败了土耳其人,但他也被调离多瑙河集团军。
库图佐夫被解除职务,他又回到沃伦省戈罗什基村自己的庄园。
库图佐夫没有忘记法国人使他蒙受的耻辱,他一直盼望有报仇雪恨的机会。
1812年5月,拿破仑集中了强大的兵力,总兵力51万人,编为11个军,另加老近卫军、青年近卫军、奥军和骑兵预备队。整个军团包括40个步兵师和25个骑兵师。
6月24日,拿破仑大军在柯夫诺越过涅曼河进入俄国国境。
与拿破仑相对抗的俄军有巴克莱·德·托利指挥的15万人和巴格拉季昂指挥的5万人,另有普拉托夫率领的8000哥萨克骑兵。
拿破仑进攻俄国的计划,不切合实际,没有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偶然因素。他根本没有预见到会在俄国打一场冬季战役。他只考虑到进攻俄国时交通线要长,军粮难以在当在当地筹集这些连一般指挥官也能考虑到的问题。
拿破仑企图以其右翼包围巴格拉季昂,由于拿破仑的弟弟热罗姆率领的右翼军队行动迟缓,而让巴格拉季昂溜掉了。
俄军主力避而不战,向东撤退。
拿破仑在维尔纳停留了18天,这18天的停留违背了兵贵神速的作战原则,使敌军从容撤退。
7月8日,达武的第一军达到明斯克,由于热罗姆行动迟缓,拿破仑命令达武指挥包括热罗姆的整个右翼,热罗姆一气之下,回到他在卡塞尔的王国。
沙皇亚历山大命令巴克莱退往斯摩棱斯克,同时命令巴格拉季昂与巴克莱会合,并受巴克莱指挥。8月3日,两军会合。
8月16日,内伊率前卫部队赶到斯摩棱斯克对面的第聂伯河,俄军在用大块石筑成的城墙上防守。拿破仑赶到后,命令进攻,遇到俄军顽强的抵抗,俄军撤离了该城。
如果拿破仑认识到,法军在损失严重的情况下,未能取得决定性的战果,如果继续向前推进,敌军就可能切断他的退路的话,拿破仑就不会彻底的失败了。
战争之初拿破仑尚考虑到战线过长,粮食的补给等问题,
在维尔纳停留18天的时候,土兵们就因气候不适而得了痢疾,战马由于燕麦不足,改喂黑麦,而成批地死亡,由于拖拉火炮的骡马不足,被迫抛弃了100门火炮和500辆弹药车。
现在法军如果从前进基地柯尼斯堡算起,已推进了480英里,如果进军莫斯科还要再向前推进240英里。
狂妄自大的拿破仑,在此时已成为战争疯子,不顾基本的军事原则。又推动他的大军向莫斯科进军,这一错误决定,是导致他失败的关键原因。
在俄国万分危急的时刻,库图佐夫从戈罗什基来到彼得堡,被选为彼得堡义勇军和莫斯科义勇军司令。
库图佐夫知道,迟早会任命自己来统帅军队,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彻夜研究战争形势图,想找到打败拿破仑的方法。
一天夜里,沙皇差人给他送来一封信。
亚历山大在信中任命库图佐夫为总司令。他写道:“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您在军队中的崇高威望,你对祖国的真诚热爱,您屡建奇功的丰富经验,使您有权赢得这一信任。在选择您担当此重任之际,我请求上帝保佑您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不负众望。亚历山大谨启。”
“这可是一只‘北方老狐狸’!拿破仑得知库图佐夫的任命时,意味深长地说。
库图佐夫在得知拿破仑的反应后,谦逊地说:“我将努力向这位伟大统帅证明:他说得对!”
库图佐夫一上任,就组织了强大的后卫,阻止拿破仑的追击,并决定先打一仗看一看,而后就有了博罗季诺阻击战。
战场距莫斯科110~112公里,这里有两条斯摩棱斯克大道直通莫斯科,并有科洛恰河这道天然屏障,地形开阔,适宜骑兵大部队作战。
俄军的阵地:
面起自位于莫斯科河畔的马斯洛沃村,中经博罗季诺村,迄于舍瓦尔季诺村,几乎全线都得到科洛恰河的掩护。
右翼有莫斯科河为屏障。
左翼有舍瓦尔季诺村附近的多面堡为依托。
弱点在左翼。
9月5日,法军开始攻击舍瓦尔季诺村的多面堡,激战一整天,深夜,库图佐夫命俄军撤出战斗,1.1万名俄军,顶住了近3.5万名法军的进攻。
俄军损失6000人,法军的伤亡大致相同。
多面堡不在俄军的主防御系统,是前沿阵地。
9月6日无战事。
俄军的右翼构筑了坚固的工事,中央有库尔干纳西炮垒。左翼由巴格拉季昂防守,构筑了钝角垒。
博罗季诺至钝角垒之间宽2.5—3公里的左翼是法军的主攻方向。
库图佐夫将2个步兵军和炮兵留作预备队。
俄军共计12万人,其中1万人是从未参加战斗的义勇军,有7000名哥萨克骑兵和640门大炮。
拿破仑用于战场的总兵力为13.5万和587门炮,近卫军留作预备队。
拿破仑集中13.5万人中的8万人和587门大炮中的400门攻击俄军左翼中部,打算在这里突破俄军阵地,然后迂回部署在中央和右翼的俄军主力。
而库图佐夫却决定在左翼只留少量部队,而将主要兵力部署在右翼,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这个决定是极其高明的,在交战过程中,库图佐夫将部队从右翼调到左翼。
库图佐夫为什么将部队部署在左翼的少,右翼的多呢?
他在9月4日的给沙皇信中也谈了左翼薄弱的问题,但他希望拿破仑从左翼进攻,库图佐夫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
库图佐夫是为了撤退。
左翼只有战术意义,右翼有战略意义。
战场右翼的新斯摩棱斯克大道与左翼的旧斯摩棱斯克大道相比,前者比后者短而且路况更好,事实正是如此,当交战结束,俄军撤退时,尽管天色漆黑,部队混乱,俄军仍以四路马车纵队沿新斯摩棱斯克大道撤退,如果是旧斯摩棱斯克大道,后果不堪设想。
更重要的是,沿新大道退守后,可以封锁两条大道的交汇点,重新封锁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从而获得主动。
这场战役是库图佐夫防御,拿破仑进攻。
9月7日,法军向俄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法军首先攻占了不在阵地的博罗季诺村,这是俄军的一个前沿支撑点,俄军向科洛恰河对岸撤退,由于来不及炸毁桥梁,法军冲过了科洛恰河。
俄军调来数个猎骑兵团,投入战斗,将法军逐过河去,经过一场激战,俄军终于烧了桥梁,但俄军损失了693名猎骑兵团士兵和11名水兵。
左翼的战斗更加激烈,法军向钝角垒发起全面进攻。
俄军名将巴格拉季昂防守左翼。
法军科姆潘师率先进攻钝角垒,科姆潘受伤,达武元帅亲率先头旅发起冲锋,突入钝角垒,但被新调来的俄军第27步兵师逐出。法国将军戴斯特和德塞身负重伤,达武的坐骑被击毙,他本人被震伤。
拿破仑又调了三个军攻钝角垒。
左翼危险。
库图佐夫从右翼和预备队中调兵支援左翼。
俄军打退了法军的四次进攻。
在钝角垒法军投入3.5万名士兵,俄军投入1.8万名士兵。
在阵地中央,法军占领了中央炮垒,把俄军第一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隔开。但又被俄军击退。
仅在10小时内,俄、法两军伤亡就达10万人。
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当法军发起第八次冲锋时,巴格拉季昂率军进行反冲锋,战斗中,他受了致命伤,士兵们只得把他送回谢苗诺夫斯科耶村,法军乘机攻取了钝角垒,出现在第1集团军的翼侧。
科诺夫尼岑接替巴格拉季昂指挥第2集团军,他把部队撤过了谢苗诺夫斯基沟,又把部队组织起来。在乌季察村的图奇科夫为了避免被敌人分割,也开始后撤。
左翼出现缺口。
库图佐夫派多赫图罗赤去指挥左翼部队。
多赫图罗赤就地组织防御,抵抗法军铁人师的进攻。
法军元帅们请求拿破仑投入近卫军,只要再发动一次猛攻,就能解决战斗,缪拉用脑袋担保他能取胜。
拿破仑投入了青年近卫军和骑兵预备队。
正在这时,在博罗季诺村以北,出现了哥萨克骑兵和俄国的正规骑兵,威胁着法军的后方,法军的左翼垮了下来,禁卫军只得停止对炮垒的进攻,转而迎击哥萨克骑兵。
由于库图佐夫及时在关键时刻使用了骑兵,使敌人陷入慌乱,为自己赢了时间,及时把预备队调到炮垒和左翼,巩固了已陷入瘫痪的左翼。
库图佐夫没有让骑兵深入到法军的后方,他打乱了拿破仑的部署后就命令撤退了。
拿破仑的参谋长贝蒂耶、几名元帅以及拿破仑身边的其他人,低声商量了一阵,然后请拿破仑的亲信之一达吕,要求拿破仑把老禁卫军投入战斗。
拿破仑拒绝投入老楚卫军,他说:“如果明天再交战,你说,达吕,还让谁去打仗?”这是拿破仑的一次失误,不投入老禁卫军就难以取胜,当时只奋力一击,全歼俄军。
博阿尔奈倾尽全部兵力,进攻拉耶夫斯基炮垒,步兵从正面进攻,骑兵从两翼进攻。
在法军的两次进攻中,俄军第24师的官兵几乎全部阵亡,第26师伤亡惨重。希尔万斯基团1400名士兵中,幸存者只有92人。
第9巴黎团牺牲了1116名士兵。科连库尔本人阵亡。库尔于纳炮垒被攻克。
第1集团军总司令巴克莱大怒,他冲入敌阵,像一个士兵一样冲杀,他已换了4匹马,几名副官被打死。
整个俄军的阵线开始动摇,钝角垒和炮垒已失守,博罗季诺村、谢苗诺夫斯卡亚村和乌季察村已陷敌手,巴格拉季昂已经不存,巴克莱坚持要撤退,俄军正从两翼压上来,而且主要预备队——老禁卫军尚未投入战斗。
巴克莱亲自来到指挥所,劝库图佐夫下令撤退。
库图佐夫却发出准备反攻的命令:“明天进攻敌人。”他派人向所有的指挥员和部队宣布了这一命令。
法国元帅也来到指挥部,要求拿破仑投入老禁卫军战斗。
拿破仑又拒绝了。
法军停止了进攻,转入防御。深夜,战果查明他占领了库图佐夫的全部工事和阵地。他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他没有投入老禁卫军发动新的进攻,他失去全歼俄军的机会。
退到新阵地的俄军做好9月8日再战的准备。
库图佐夫的侦察人员告诉他,拿破仑的军队已转入防御,他们放弃了拉耶夫斯基炮垒、钝角垒和整个博罗季诺域。
巴克莱和多赫图罗夫都认为俄军进攻是有利的。
但库图佐夫下了命令:向莫斯科撤退。
9月8日凌晨,俄军放弃阵地,实行全线撤退。
这一仗:
俄军损失了4.4万人和23名将军。
法军损失了4.7万人和47名将军。
评析
无论哪一种战斗,谁都不会只进不退,谁都没有常胜不败,在战斗过程中的小胜小败,若隐若晦状态,瞬息万变,不机警不能应付,不变通无以达胜。以退为进,所争取的并非暂时得失,而是最后胜利。库图佐夫巧妙地把握局势,施此谋而见奇效。
库图佐夫为什么不在最危险的时候撤退,而在易于反攻时撤退,这正是统帅与名将的差别。
在巴克莱要求撤退时,是不能退的,一退就会全军覆没。因为数万人的军队不同于一个营,这么多的军队一刻也未与敌人脱离接触,根本不能从容撤出战斗;如果撤退,只是溃散之军的败退,而败退就必然变成逃跑,就不可避免地在敌人追击下全军覆没。
为什么在易于进攻时反而没有进攻呢?库图佐夫认为进攻不可能击败拿破仑,因为他的老禁卫军还未投入战斗,进攻只能使俄军损失有生力量,不如耐心等待战机。
正因为如此,库图佐夫选择了撤退。
3.以逸待劳,三通鼓后曹刿败齐
公元前684年,齐国派大军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率军迎战。
一个叫曹刿的人听说鲁庄公要与齐军作战,便要进宫为庄公出主意。乡里人劝曹刿说:“庄公身边谋臣很多,要你参与干什么?”曹刿说:“他们都是一些鄙陋不通之人,没有远见卓识。”于是便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根据什么决定与齐国作战,鲁庄公说:“我有好衣服好食品,从不敢独自享受,一定要分给周围的人。”
曹刿说:“您这是小恩小惠。小恩小惠是不能使全国人得到好处的,所以百姓不会跟从您。”
鲁庄公又说:“我在祭祀神灵的时候非常虔诚,祭祀所用的牲畜物品从不敢随便增加,祭祀时的祷告之词全都有真实情感。”
曹刿说:“您这是一己之诚,并不能代表一切,神灵也不会庇您。”
鲁庄公想了想,又说:“还有一点,对于国内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洞察清楚,但是,只要经我处理,我一定要使其结果合情合理。”
曹刿赞许道:“这才是打胜仗靠得住的前提。因为您这样做,表达了一种为百姓尽力的心意,凭这点,可以与齐国打一下,但我请求您让我和您一同前往。”
鲁庄公答应了。曹刿便与鲁庄公同乘一辆战车,来到前线。齐、鲁两国军队在长勺这个地方摆开阵势,鲁庄公便要击鼓作战。曹刿劝阻道:“还不到时候,等等再说。”这时,齐国军队便开始擂鼓作战。等齐军擂击三遍鼓时,曹刿才说:“是时候了,可以擂鼓迎战。”结果,鲁国军队一鼓作气,将齐军打败。
齐军打了败仗,向后撤退。鲁庄公准备下令追击。曹刿说:“请等一下。”说完,走下战车,仔细观察齐军的车辙,然后又登上车前的横板极目远望,最后说:“可以追。”这一战,鲁军大获全胜。
战斗结束之后,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在齐军三鼓之后才击鼓迎战?曹刿说:“作战是要靠士兵的勇气的。当齐军擂第一遍鼓时,其军勇气正盛,第二遍鼓,其勇气就减弱了,到第三遍鼓时,他们的勇气就没有了。齐军勇气竭尽,而我军勇气正盛,所以会一战而胜。”
鲁庄公又问:“为什么齐军败后,你不让马上追击呢?”
曹刿说:“齐国是个大国,大国作战,难以琢磨。我怕他们退中有诈,设下埋伏。我仔细看过他们撤退时的车辙,发现其车辙杂乱不堪。又登高远望他们的旗子,发现其战旗已经倒下。由此断定他们是真的溃败了。所以才下令追击。”
评析
作为古代一次著名的战役,长勺之战推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也由此而展现了我国古代闪闪生辉的军事思想。这些军事思想是较为系统的。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败的关键所在,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人民就会支持;失“道”就会失去人民的支持,这是从战争性质上着眼。“一鼓作气”是等待敌方三遍鼓之后才出现的,这是“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高度实践。敌方是真败或是诈败,下辙观察,登高望远方能了然于胸,在胜利面前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显示了一位军事家的良好素质。曹刿论战,一气呵成,环环相扣。战争也是一门艺术,曹刿堪称是一位军事艺术家。
4.因势利导,张齐贤巧计破辽兵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听信边臣的情报,认为辽帝刚死,主幼国疑,是伐辽的大好时机,于是他下令兵分三路夺取幽州(今北京市),志在收夏燕云十六州。战争初期,宋军势如破竹,连接夺地克城,可是,由于曹彬率领的攻打幽州的主力部队没按宋太宗事先布置的计划行事,而是在众将的要求之下,贪功昌进,直取涿州(今河北涿县),因粮草不济,不得不退出涿州,结果给辽军造成可乘之机,10万大军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县西南)被辽兵打得大败,伐辽取燕云十六州的计划破产了。中路和西路宋军也不得不后撤。
西路大军由潘美、杨业率领。在后撤时,宋太宗下令将辽境内的百姓迁入内地,在掩护百姓后撤过程中,主帅潘美不明形势,听信谄言,临阵逃走,致使杨业兵败战死。杨业作战英勇,人称杨无敌。辽兵对他十分害怕。杨业的死,使得北部边防缺少了一员大将,由谁来填补这一空缺,令宋太宗颇为费神,于是他向近臣寻访合适的人选,这时,左谏议大夫张齐贤主动请求镇守北边,宋太宗便任命张齐贤为代州(今山西代县〕知州,同潘美一道统领兵马抗击辽兵。
张齐贤从小便勤学苦读,颇有远大志向。宋太祖到西京洛阳(今河南洛阳)巡幸时,张齐贤以布衣百姓的身份,拦住宋太祖的马,向宋太祖献上10条治国之策。宋太祖回到京城后,对宋太宗说;“我去洛阳,惟一的收获便是得到了一个张齐贤,我不打算给他封官,还是让他以后来为相辅佐你吧。”
宋太宗继位后广开料举,张齐贤中进士。入朝为官后,张齐贤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看法,对北征伐辽,他认为人民为本,疆土为未,宜先本而后未,安内养外。
张齐贤到代州上任后不久,辽兵便自湖谷(今山西崞县西北)入寇,大军直抵代州城下。代州城中的神卫都校马正率所部在城南门外列阵迎敌,但是人数太少,而副部署卢汉斌贝又畏懦不战,躲在城中自保,张齐贤见到这种情况,便在从事劳作的厢军中挑选2000人,慷慨誓师,然后亲自率领,从马正的右侧杀出,辽兵见宋军来势凶猛,于是便从城下退走。
当初辽兵来犯时,张齐贤便派人给潘美送信,让他发兵,以便联手将辽兵击退。但是,张齐贤派出送信的人在回来的路上被辽兵俘虏,张齐贤因此很担心潘美出兵的事已泄露,万一潘美率军前来、就会遭辽兵伏击。正在张齐贤担心的时候,潘美派人来送信,说大军从并州(今山西太原市)出发,刚到柏井(今山西阻曲县东北)便接到了宋太宗的密诏;宋军在君子馆(今河北广县西北)同辽军的会战中大败,数万人战死、并州的兵马不准出战,所以潘美率大军已退回并州。张齐贤得知潘美的大军不再前来,心中松了一口气,但如何击退眼前的辽兵,张齐贤又开始了思考。当他问明目前辽军的分布和四周的山川形势之后,一个破敌计划在心中形成了。
张齐贤先将潘美派来的送信的密使软禁起来,严密封锁潘美退兵的消息,然后对众将说:“辽兵知道潘美要率兵前来会战,却不知道潘美已退兵,这正是我们破敌的大好时机。”于是半夜时分,张齐贤派出200人,每人手持一面旗帜,肩背一捆柴草,到距代州西南3O里的大山中,遍地插旗,燃烧柴草,虚张声势,然后又派出2000步兵,在土寨(今山西宁武县东)设伏。辽兵远远望见代州城西南有火光,火光中还有旗帜飘动,以为潘美的大军已然到达代州城外,便慌忙向北逃走,这正让土寨设伏的宋军候个正着,宋军一通掩杀,打得辽军大败。这一仗,宋军俘获了北大王的儿子和一名帐前舍利,斩首数百级,缴获了2000匹战马,还有许多兵器、铠甲,后人在评论宋军歧沟关大战失利后的对辽作战时说:大小几十余战,唯有张齐贤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
评析
张齐贤克敌制胜之法,采用了“因势利导”、“虚张声势、“巧设埋伏”等战术。当宋军新败,士气低落之时,张齐贤却能够稳住代州兵马之军心,虚张声势,佯称宋军援兵前来会战,以诈谋乱敌士气,并于地形险要之处,巧设伏兵,遂将辽军杀得大败,正所谓是“知兵之将,民之司令,国家安危之主也。”
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武主张作战时要讲究“诈术”及分合之术”。他在《孙子兵法·军争篇》中说:“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并在《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说:“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意思是说:作战要用诡诈的方法隐蔽自己的意图,要根据有利的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以分散和集中兵力作为自己战略战术变化的方法。所以善于进攻敌人,要使敌人不知道如何防守;善于防御敌人,要使敌人不知道如何进攻。张齐贤以诈术乱敌,陷敌于死路,集中兵力聚歼之,实为孙子兵法之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