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不是花瓶,选择确定后是要任用的。任人不能无谋,不恰当的方法,不合适的位置,不正确的使用都会造成人才浪费、人才压制、人才流失的。
任人极有学问,任人大有谋略。家国兴衰,事业成败,都系于任人之上。
1.量才任贤,罗荣桓终成良帅
毛泽东很喜爱叙述三国历史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并常结合《三国志》、《三国演义》中的历史故事来阐发他的人才思想。
借鉴古代的用人艺术,首先是识才。只有知人之长,方能用人之长,只有“知人”,才能“善任”。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善于识别干部。这也就是说:要知人。
毛泽东的知人,首先在于他相信伟大的人民革命中会产生千千万万的优秀干部,因而能够吸引五湖四海的俊才。他反对那种无视人才辈出的现实的糊涂观点,强调“只要丢掉错误的观点,干部就站在面前了。”
毛泽东的知人,还在于他不要求“完人”和“全才”。他曾经说过:一个人,有长有短,性情习惯有恶点亦有善点,不可执一而弃其一。他善于抓住人的品质个性的优点,根据每个人的专长,安排其工作,做到人尽其才。所以,在毛泽东领导下,许多有用之才总能脱颖而出。
1930年春末夏初,毛泽东为安排红四军政委一职颇伤脑筋。他需要为23岁的军长林彪选择一个合适的搭档。林彪是黄埔四期毕业生,打起仗来比较灵活,毛泽东对他是器重的。但林彪这个人性格却很古怪,个性强,不愿听别人批评,平时一副沉默寡言的样子,别人颇难同他共事。自从他担任二十八团团长以来,同届党代表大都搞不好关系。下井冈山时,二十八团党代表何挺颖在大余战斗中负了重伤。虽然当时军党代表毛泽东曾指示一定要照顾好,但林彪对党代表何挺颖仍不关心,结果这位身负重伤的党代表在夜行军中从马上摔下来牺牲了。后来,担任了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又对纵队党代表谢唯俊横挑鼻子竖挑眼,把他挤走了事。林彪当了军长,但军政委未到职,代理军委书记赴党中央开会未归,作为红四、五、六军前委书记,毛泽东必须物色代理红四军政委的合适人选。这个人除了具备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还必须既有坚定的原则性,又有在非原则问题上的灵活性。经过他的慎重考虑,终于选中了貌不惊人的罗荣桓。
罗荣恒是个老实人。他是在武昌中山大学读书时参加中国共产党的。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际,他在鄂南组织农民自卫军,担任自卫军的党代表,因为他是大学生,又兼任管账先生。在率领农军参加秋收起义的途中,竟让两个自告奋勇前来“帮忙”的农军士兵把盛钱的箱子拿走并逃之夭夭。丢了两百块钱,他才明白到革命队伍里来混饭吃、找出路的,大有人在,果然到三湾改编时,原参加秋收起义的四个团只剩下两个营了。罗荣桓坚定地留了下来,毛泽东喜欢这位革命意志坚定的大学生,任命他为特务连党代表。在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中,毛泽东进一步发现了罗荣桓许多可贵的素质;凡是要求战土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打仗时冲锋在前,退却时掩护在后;行军时为病号扛枪;宿营时下班查铺;吃饭时带党员出去站岗放哨——尽管这意味着有时要饿肚皮。罗荣桓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成为战士的知心朋友,他深为士兵所爱戴。罗荣桓担任三十一团三营党代表后,由于他出色的工作,三营成为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红色“铁军”。1928年湖南省委代表造成“八月失败”,毛泽东率三营南下接二十八团,行程数百里,打了十几仗,却没有一个开小差的,创造了巩固部队的好记录。
毛泽东发现罗荣桓是个人才,经过他的介绍,罗荣桓以一个下层工作干部在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前委委员。他相信罗荣恒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政工干部。几年后,毛泽东还曾感慨地说:“荣桓是个老实人,而又有很强的原则性,能顾全大局,一向对己严,待人宽,做政治工作就需要这样的干部。”
罗荣桓走马上任,不少人为他捏了一把汗。但罗荣桓在红四军开展既生动活泼又扎扎实实的政治工作,使全军指战员始终保持了非常旺盛的战斗情绪。罗荣桓把军事训练、后勤工作也搞得井井有条。性格偏狭的林彪也感到没有什么好挑剔的了。于是,军长和政委之间,一时也相安无事。老实、厚道、忍让,有时不免要吃亏,在有些人看来是软弱的表现。但毛泽东却从罗荣桓的朴实中,发现了他在原则问题上的坚定不移,在非原则问题上的容人之量。毛泽东发现的这位人才,成了人民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巨匠。罗荣桓后来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政委、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并且是军队政治干部中惟一获得元帅军衔的人。
评析
毛泽东任用罗荣桓与林彪搭挡的事例说明,知人善任,要求在一个人才结构中,各人才因子之间最好有一种相互补充的作用,包括才能互补,知识互补,性格互补,年龄互补,综合互补。毛泽东充分地掌握好“林彪”和“罗荣桓”的两个人才结构的状况,使他们“才能因子”各得其位,各展其能,相互补充。从而和谐地组织成所向披靡的“林罗”大军。
2.知人善任,伊丽莎白治国有方
英国“血腥女王”玛丽留给伊丽莎白的是一个烂摊子。正如爱德华六世在位时的一位枢密院官员所说:“女王经济拮据,王国耗尽财源,贵族贫穷没落,军队缺少优秀官兵;民众混乱,法纪废弛,物价昂贵,酒肉和衣服滞销;我们内部互相倾轧,对外同法国和苏格兰同时作战。法国国王一只脚站在加莱,另一脚站在苏格兰,横跨在我们的王国之上;我们在国外只有不共戴天的敌人,没有坚强忠实的盟友。”困难重重,百业待兴,治理国家,从何入手?伊丽莎白认为,用什么样的人是头等大事。必须依靠一批有真本事的大臣,王位才能巩固,国家才能向前发展。即位前多年的坎坷经历使伊丽莎白具备了一个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应有的基本素质,那就是机智、审慎和用人。
她首先选中了在即位前就比较了解的前秘书大臣威廉·塞西尔,塞西尔是个谨慎、善于应变的政治家。他以国事为重,勤于职守,判断准确,是当时英国最杰出的人物。女王交给38岁的塞西尔国务大臣的重担,并且一直与他密切合作达40年之久,直到他去世。女王对他说:“我可以肯定,你不会为任何礼物所收买,会忠心报国,同时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影响,能对我直言进谏。塞西尔任职期间果然颇有政绩,在英国新教教会的最后确立和英西大海战等重大事件中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针对当时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的不断挑战,伊丽莎白还重用了塞西尔的助手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把他放在特务机关首脑的位置上,沃尔辛厄姆是一位才思敏捷、行动果断的新教徒,在玛丽女王执政期间一直流亡国外,他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和特工专家,对欧洲各国政治十分了解。以后,他历任英国驻法大使、国务秘书等要职。他组建了第一流的秘密警察队伍,对外搜集欧洲各国政治情报,对内探查、监视、破坏反对女王的地下活动,为维护英国的安全和巩固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伊丽莎白女王继承了祖父享利七世的长处,善于理财,她经常“用极为精审的目光核查账目上的细节”。是她发现了富商汤姆斯·格勒善在财政、金融和商业上的超人才干,提拔他担任女王的财政顾问和王室交易所的主人。他是当时英国财政、金融、商业、外贸等方面重大政策的参与和决策者,有了格勒善的指挥调度,英国的财力得到不断地增强。
伊丽莎白从小就是新教徒,登上王位后,她身边马上聚集了一批最能干的新教徒,马修·帕克就是其中之一。女王任命他做坎特伯雷大主教,让他参与建立英格兰教会方面的工作,成为女王的宗教方面的高级助手,此外掌玺大臣尼古拉斯·培根、著名学者罗杰阿夏姆每人也被女王所倚重。
有了这样一批忠心耿耿、颇具才能的大臣,再加上英国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以及广大人民的拥护,伊丽莎白女王便雄心勃勃地开始实施她的治国方略了。
评析
明君之治,患不知人。作为一国之君,要想使国家得到治理,就必须知人善任,做到“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伊丽莎白女王识任塞西尔、沃尔辛厄姆等人正是说明这样的道理:国家大政,没有各方面的贤才就得不到治理,天下大事,没有各方面的贤才相佐就不能成功。
3.求贤若渴,波音善任领头雁
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取得骄人的成绩,就必须有一位好的领头人,要选择一位好的领头人,首先要善于任人。波音公司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
早在1976年,威尔逊就着手物色继任者。一位名叫比尔·巴顿的董事建议他制订一份波音高层主管的发展计划,以挑选出波音的末来领导人。按照这个计划,威尔逊首先列出了包括十几个人在内的候选人名单,将可能的人选任命为自己的副手,并给他们施加压力,使之经受实际工作的考验。
这时,一些客户特别是一些大的航空公司,也在通过各种途径影响波音公司,希望能够挑选自己熟悉的人进入领导班子,成为最高主管。但是威尔逊不为所动,他坚决地按照唯才是用的原则,不管是谁,只要干得好,工作有成绩,就提拔、任用。杰克·史达培曾经担任董事长,但是在实际的选择考核中成绩不十分突出,最终被威尔逊从候选人名单中排除了。这样经过近10年的筛选,最后候选人名单上只剩下两个人:简·桑特和弗雷特·冯茨。两人都来自美国的爱达华州。桑特的专长是工程,而冯茨的专长是企划。
能干不能干,实践中干干看。威尔逊决定在实践中去检验一下两个人的能力。他先找到了桑特。
“嘿,桑特,你先暂时离开767专案组,来总部搞企划,好吗?”
“没问题,威尔逊先生,我明天就来总部。”桑特没有考虑就立即答应下来。威尔逊接着又把电话接到了弗雷特·冯茨那里。
“冯茨,准备一下,公司决定让你暂时离开企划部去管理707、727、和737部门。”
“可是,我根本不了解那儿的情况。”冯茨提出了疑问。
“你是害怕承担责任吗?”威尔逊皱起了眉头。
“不,当然不是,威尔逊先生,我只是认为不应当冒险承担失败。”冯茨果断地回答。
威尔逊的眉头舒展开来,他故意用生气的口气说:
“公司已经决定了,你努力去做吧!”然后挂上了电话。
当然了,只凭这一点是不能对两人的高下做结论的。在一个不熟悉的部门是否能有出色的表现才是至关重要的。威尔逊等待着结果。
结果令迪·威尔逊大失所望,不是两人表现太差,而是他们表现都太出色了。冯茨在管理707、727和737部门时,成功地开发了737—300型机,这种飞机为波音赢得了大量的订单。后来,冯茨又被派到民用机集团做飞机销售工作。他以律师的雄辩口才,在各类谈判中屡建奇功,在与空中客车公司、道格拉斯等等的市场争夺战中,为波音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样,在企划部门工作的桑特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在波音的天平上,桑特和冯茨都有同样的份量,但作为末来的领导人,二者只能择其一,到底选谁呢?如果采取扔金币的方法,实际上扔中任何一面都是光闪闪的,因为两面都是真金。无论是确定谁做主管,都只是猜单双的机率,这对失败者是不公平的。
波音是个技术人才密集的地方。工程师管理工程师,内行管理内行,自然不会有问题;但律师管理工程师,外行管理内行,实践证明也同样可行,这方面波音公司是有过先例的,律师出身的比尔·阿伦已经出色地管理了波音1/4个世纪。
两位帅才,究竟谁登宝座呢?
在波音,董事会更倾向于冯茨,认为他是个充满活力而又谨慎的领导者,能准确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而且冯茨还有其无可匹敌的优势,那就是他曾经在五角大楼任职,与军方的关系较为密切。这是波音的董事们比较感兴趣的,因为波音与军方的渊源已经很久了,军方的订单曾经是波音的血脉,对波音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波音内部则对雷厉风行且又颇具个人魅力的桑特充满信心,认为他肯定能战胜平时文质彬彬的冯茨,甚至于连冯茨也看好桑特。
谜底终于在1985年元月的一天揭开了。这一天,波音召开了董事会,宣布主席的最后人选。
当冯茨走进会议室时,他看见桑特和几位提名委员会的委员一同走进了威尔逊的办公室。冯茨心想:大局已定,桑特已成人选。但他还是轻松地坐了下来,因为他认为这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但是,不一会儿,威尔逊出来宣布:“董事会决定任命冯茨为董事会主席!”
冯茨一下子愣住了,反问道:“怎么会是我?”
一个近10年的挑选接班人的工作,终于在这个时候落下了帷幕。现在波音公司要由这位来自爱达华州的律师接手了。
事实证明,冯茨确实是个出色的领头雁,在他的带领下,波音公司开始走向辉煌。
订单在逐年上升,1986年和1987年都保持了300多架的订单额。1988年上升到632架,而1989年达到了883架,订单总计金额达到1000多亿美元的天文数字。而最初由于公司内部的劳资不和引起的生产速度慢和产品质量低劣等问题,也随着冯茨推行的改革措施而得到了解决。
可以说波音公司的发展离不开领头雁的作用,他们是波音的掌舵人。在一定程度上,波音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的手里。波音公司的浮沉与这些领头雁们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从首任当家人,波音公司的创始者威廉·波音先生开始,波音先后有过几个当家人,每个当家人的背后都有着传奇的故事。继承威廉·波音先生事业的是斐尔·强森,他曾因故一度出走加拿大,之后有克莱尔·艾吉维特,他是一位航空动力学专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强森又回到西雅图领导波音走出了二战时期的低谷。然后再传至律师出身的比尔·阿伦,他领导波音进入到喷气机时代并且攀升到航空工业的领袖地位。比尔·阿伦选下的接班人是航空工程师出身的梯·威尔逊。这位冒险家式的人物领导波音走出了17个月卖不出一架飞机的艰难,使波音公司岿然屹立在航空业的顶峰之上……
评析
人才不是全知全能的完人,但各有特点和所长。有的善于做政治工作,有的善于做经济工作,有的精通某种专业,有的具备多方面的才干,有的懂专业但缺少组织领导能力,有的二者兼而有之。威尔逊选任冯茨,就是看中冯茨的能力在波音公司的综合指数高于同是人才的“桑特”。领导的责任,就是按照他们这些不同的长处和特点,量才使用,为各类人才提供最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和条件,使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费尽心机,内纳廷巧挖克莫
1982年,内纳廷的公司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主要是加工的食品保鲜技术不过关,造成积压。
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内纳廷派人四处寻找能解决食品保鲜技术的人才,终于打听到另一家食品公司有一名叫保罗·克莫的工程师在这方面有专长。
内纳廷说明来意后,克莫无动无衷。他显得有些急躁不安,不仅拒不接受礼物,还在会见刚开始几分钟时,就下了逐客令:
“我现在什么也不想干,请你另请高明。”
内纳廷碰了一鼻子灰,但他并不气馁。一个星期后,他再度拜访了克莫。
这一次情形与第一次大同小异,正在准备晚餐的克莫甚至有点不耐烦了:
“我已经说了,我不想再做什么,就是现在这份工作都不想干了,我不会考虑到你的公司任职。”
内纳廷再一次失望而归,他认为克莫一定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倒可以利用这一点做做文章,说不定还有希望使他回心转意。
于是,第二天,内纳廷派秘书“跟踪”克莫,以便尽可能了解他和他的家庭的情况。
秘书的发现证实了内纳廷的猜测。原来,保罗·克莫虽年届五旬,膝下却无子女,一直与爱妻维莉共同生活,二人感情甚好。不久前,维莉在一次车祸中受了重伤,住进了医院。从此,克莫一面要照料妻子,一面又要上班,加上由于维莉受伤带来的痛苦和烦恼,使他心绪不宁。
内纳廷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
第二天,维莉的病房里又住进了一位“病员”内纳廷的女秘书,并且很快与维莉交上了朋友。
随后,内纳廷每天都派人给女秘书送鲜花、小礼物,使维莉“眼红”不已。
女秘书趁机大夸其领导内纳廷,说他如何关心部下,爱护部下,而他每天派人来看望自己就是最好的证明。
维莉丝毫没有怀疑。这样,当每天傍晚克莫来给她送饭时,她就要美言女秘书的领导几句,女秘书也要借此机会渲染一番。
于是,克莫也知道了女秘书有一位不错的领导。
一天中午,内纳廷亲自出马了,他手持鲜花,满面笑容地来“看望”他的秘书。
与秘书寒喧几句后,内纳廷把话题引到了维莉身上,他问女秘书:“这位是……?”
“与我一样不幸的人,她在一次车祸中受了伤,已住了很长时间了,现在我们是朋友。我有一位好领导,她有一位好丈夫—她丈夫每天都给她送饭。
内纳廷热情地向维莉伸出了手:“认识您很高兴,希望您早日康复。”
就这样,维莉认识了内纳廷,并对他留下了良发的印象。
从这一天起,内纳廷派来的人,几乎每次都要送来两份鲜花和礼物——一份给女秘书,一份给维莉。
维莉深受感动,克莫也听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内纳廷的好话。
终于有一天,正当克莫把晚餐送到妻子床头时,内纳廷也来“看望”女秘书了。
内纳廷刚一进门,维莉就欢呼起来,马上向克莫介绍:“这位就是我常向你说起的那位好领导。”
克莫还末反应过来,内纳廷就“吃惊”地说:“原来是你!”
随即转向维莉:“你丈夫是一位不错的技术人员,我曾经邀请他到敝公司任职,但他不愿意,真没想到,他竟是你丈夫,太巧了。”
维莉一听,立即“批评”克莫:“你真是难以理解,这么好的领导,你竟然不愿为他工作,你看看你现在任职的公司,什么时候派人来看过我?甚至连假都不许你请,若不是这位小姐住进来,我不知会有多寂寞。”
内纳廷立即接过话头:“克莫先生因为夫人受伤,心绪不佳,我现在才理解当初克莫先生为何拒绝我的邀请。现在,我有一个请求,希望克莫先生能帮助我们公司解决一个难题。”
在维莉的怂恿下,克莫当时就答应了,他在帮助内纳廷公司解决食品保鲜技术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到内纳廷的确是一位尊重、关心、理解部下的好领导。因此,克莫最后辞掉了原职,进入了内纳廷的食品公司。
内纳庭的食品公司因为克莫的加入,生意不断兴旺起来,成为美国最知名的食品公司之一。
评析
人才是宝,大家都想得到。
虽然像诸葛亮那样把姜维逼得走投无路然后再收服的做法并不适于现代人才的争夺和延揽,但是,为了得到人才,动一动脑筋,想一想办法却是必须的。
内纳廷,为了得到一位对本公司发展有举足轻重意义的技术专家,绞尽脑汁,想了很多办法,最终如愿以偿。拓揽人才为自己的公司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慧眼任能,恰科终成“银行大王”
事物是由无数个局部构成的,因而局部可以反映整体的某些特性。一个人也是如此。一般来说,人的整体形象反映在一个个有意无意的小动作、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中。精明的企业家就应该具有从这些小动作、小事情中了解一个人的本质和特性的本领。
法国“银行大王”恰科,就是因为得到这样的“伯乐”赏识才获得成功的。
恰科年轻时,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待业在家。为了找工作,他拜访了51家公司,得到的只是51次失败。一天,恰科开始了第52次寻找工作的努力。他来到法国BELLJU银行找董事长求职。然而刚一见面,董事长就以他没有银行工作经验和不需要人手为由,将他打发出了办公室。
恰科第52次努力的失败似乎已成定局。
可就在他退出办公室时,他自己并末在意的一个动作改变了他的命运。
当时,失魂落魄的恰科一出门,突然瞥见门前地面上有一根大头钉。为了不让它伤到人,恰科不假思索地把它捡了起来。
这一切恰巧被董事长看见,他马上认定,如此精细小心、考虑周全的人,很适合在银行工作,所以,董事长改变了主意,决定雇佣恰科。第二天,银行给恰科发了录用通知单。
评析
事实证明,董事长的“慧眼”所看中的,确是一匹“良马”。恰科的精细、谨密加上勤奋和刻苦,使他在法国银行界迅速崛起,成为有名的银行大王。
恰科的成功固然与他自身素质有关,但是,如果没有董事长那种见微知著的眼力,恰科即便最终能获得大显身手的机会,但至少也要被埋没一段时间。
6.不问出身,杜邦重用拉斯科布
人才固然可贵,但能够发现人才并且善于使用人才的人更为可贵。如果没有识千里马的伯乐,谁会知道跟前站着的就是奇才呢?在现代化的大生产中,一个企业的成功需要各种各样的专门人才,包括经济学家、统计学家、管理人员、科研人员、法律专家等,只有把这些专门人才的智慧集聚在一起,合众人之力,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向成功。而把如此众多的人才最在效地组织在一起,并且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皮埃尔·杜邦慧眼识珠,非常明智地将约翰·拉斯科布网罗进杜邦的人才宝库,并且给他提供充分发挥其才能的机会,使他心甘情愿地一直追随着皮埃尔,为杜邦公司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拉斯科布来自法兰西,长得矮矮胖胖,看上去很普通。一次偶然的机会,皮埃尔·杜邦结识了他,通过交谈,发现他头脑清楚,思维敏捷,分析问题有条有理,而且能说会道,很适合做公关工作,于是皮埃尔请拉斯科布但任自己的私人秘书。当拉斯科布显示出外理财政问题的才能时,皮埃尔马上用其所长,提升他为得克萨斯州有轨电车轨道公司的财物主管,不久又将之晋升为杜邦公司的财物主管。
当杜邦公司买下通用公司后,拉斯科布随着皮埃尔从杜邦公司来到通用汽车公司,在董事会执行委员会工作,并任该公司的财物委员会主席。这一职务为他进一步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而使他成为美国证券市场上引人注目的人物。拉斯科布协助皮埃尔创建了杜邦证券经营公司、通用汽车承兑公司,为杜邦染指金融界,进一步向金融寡头发展立了大功。后来他还担任皮埃尔的银行家信托公司、克蒂斯航空公司以及密苏里太平洋铁路公司的董事。1928年,《美国评论之评论》杂志将拉斯科布称为“杜邦公司的金融天才”,又称其为“华尔街的奇才”。
就是这位奇才,1928年出任艾尔·史密斯竞选运动的主持人,并且担任了民主党全国主席,被称为“民主党的救星”,在整个美国的社会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皮埃尔·杜邦这样善于发现人才、善于使用人才的“伯乐”,拉斯科布恐怕难以有如此大的发展。
评析
知贤不用,国不祥。
鉴古察今,贤才对于国家来说,就像利器对于高明的工匠,绳墨对于灵巧的木匠一样必不可少。如果缺乏贤才,就不能使国家得到治理。国家缺乏贤能之才,如同风凰缺少翅膀,而想直上云霄,背负青天一样,终究是不可能办得到的。如果国家启用众多贤才,就如同乘上造父驾驶的马车,搭坐越人制作的舟船。自己不费力就可以到达千里之外,脚不行走而能到达蓬莱岛。不仅治国如此,在商业经营中也同样如此。杜邦慧眼识珠,非常明智地将约翰·拉斯科布网罗进杜邦的人才宝库,并向他提供充分发挥其才能的机会。最终使杜邦公司成为世界上最一流的企业。
7.任人唯贤,齐桓公不计私仇
战国时,齐国的齐襄公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两个弟弟,他们各有一个很有才能的老师。齐襄公十分荒淫,公子纠便随老师管仲去鲁国避难,公子小白则跟老师鲍叔牙去了莒国。
后来,齐襄公在内乱中被杀,大臣们派人到鲁国去接公子纠回国当国君。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公子纠的老师管仲担心公子小白抢先回国夺取君位,因为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较近,他得到鲁庄公同意,先带了一批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
管仲带人赶到即墨附近时,果然发现公子小白正往齐国去。管仲上前劝说公子小白别回去,但小白听不进去,管仲便向小白偷射了一箭。小白立刻倒下,管仲以为他死了,于是不慌不忙地回去护送公子纠返齐。
然而,公子小白没有死,鲍叔牙救了他,并赶在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说服大臣立公子小白为国君,即齐桓公。
公子纠在鲁国军队护送下赶到齐国时,齐、鲁两国打了起来,结果鲁军大败。鲁庄公被迫同意齐国的要求,逼死公子纠,把管仲抓起来。但齐国提出,管仲射过齐桓公一箭,要报一箭之仇,将他押送回齐国,由齐桓公亲自处置。鲁庄公只得同意。
在被押往齐国的路途中,管仲吃了不少苦头。到了绮乌时,管仲去向那里的官员要饭吃。一位官员跪着把饭端给管仲,十分恭敬地等他把饭吃完,然后问道:“要是您回到齐国没有被杀而受到重用,将来怎么报答我?”
管仲回答说:“如果我真的受到重用,我要任用贤明有才能的人,奖赏有功的人。我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那位官员听了这些话,心里很不满意。
管仲被押到齐国后,没想到受到鲍叔牙的亲自迎接,而齐桓公不仅没有报一箭之仇,反而让管仲当上了相国。鲍叔牙则甘愿作管仲的副手,因为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远在自己之上,才说服了齐桓公这样做。
评析
对统治者和领导人来说,用人毫无疑问是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真正的用人之谋,惟一的标准,理所应当是才能和德行。只要是真正想干点事,而不是尸位素餐和混日子,就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要任用贤明有才的人,需要宽阔的胸襟和气度。鼠肚鸡肠,容不得异己的人,迟早成不了大气候,下场也好不了。
任用贤明有才的人,还得要有工夫和时间来进行考察。听其言,观其行,然后再决定取舍。“是马是骡牵出来遛遛,”话虽不高雅,却包含用人的至深道理。
任用贤明有才的人,也要对他们给予充分的信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用人的一个起码准则。既用又疑,不但自己揣上一桩心病,也使被用的人离心离德,身在曹营心在汉,说不定还会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