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海上之王
45022500000012

第12章 潜艇(4)

该级艇是世界上首型采用燃料电池AIP的潜艇,燃料电池为液态氧与氢发生的化学反应而成,功率为300千瓦。水下排水量1830吨,水面排水量1500吨,艇长559米,舰宽7米。采用1台MTU16V396柴油机,功率3120千瓦,1台交流发电机,1台西门子PEBMASYN推进电机,功率2850千瓦,水下最大航速20节,水面航速12节,水下航行时间是常规潜艇的5倍。

武器系统有6枚DM2A4鱼雷及TAU2000鱼雷对抗系统,可发射德国最新研制的DM2A4型鱼雷;还可携带24枚水雷,执行浅海布雷任务。电子设备包括电子侦察设备、MSI-90U火控系统;水声设备包括艇首的DBQS-21DG声呐、艇体下部两舷的FAS-3舷侧阵列声呐、TAS-3拖曳声呐等。对抗设备包括TAU2000鱼雷对抗系统。

该级艇由德国霍瓦兹与蒂森两家造船公司组成的ARGEV212集团公司承建,首批4艘,合同金额30亿德国马克。首艇2003年服役,2006年将全部建成。

瑞典“哥特兰”级潜艇

斯特林发动机不依赖空气即可运转,且运转平稳,与柴油机相比,工作噪声降低40分贝,整机无故障运行时间超过5000小时。由于向艇外排放的废气经过冷却,可大大降低红外特征,还可以提高潜艇的水下续航能力。

该级艇装备了2台最大输出功率各为735千瓦的V4-275R型斯特林发动机,每台可持续发出660千瓦的功率。“哥特兰”

级上的生活居住设施,如照明、烹调、加热器等设备要消耗1102千瓦的功率,剩余的能量则用于推进潜艇,并可使其获得最高速度为5节的水下航速。如果以5节的航速进行水下航行的话,可以连续在水下航行几个星期而不用上浮。

该级艇长60米,水下排水量1500吨,水下航速20节。

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被布置在首部呈“一”字形水平排列,可发射2000型高速线导鱼雷,总共可携带18枚鱼雷。

该艇1996年服役,共建3艘。

美国“乔治·华盛顿”级核潜艇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强烈反响,美国政府也因此受到了谴责。

为改变被动局面,美国动员全国力量开始研制潜射弹道导弹,以期从海上同苏联的空间力量抗衡。由于研制新的搭载“北极星”导弹的核潜艇周期太长,美国海军将1957年11月已开工的“鲣鱼”级核潜艇“锯岫”号从中部切开,插入一段长约40米的导弹舱,建成了历史上第一艘核动力弹道导弹核潜艇。

该级艇共建5艘。首艇“乔治·华盛顿”号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电船分公司承建,1959年6月下水,1959年12月服役。该艇采用水滴形艇型,艇长1163米,宽101米,排水量6700吨,水下航速31节,下潜深度300米。人员编制112人。

装备“北极星”A-3弹道导弹16枚,射程4600千米;533毫米鱼雷发射管6具。配备BQS-4主动声呐和BOR-2B被动式声呐。发射指挥仪为MK-84型,采用蒸汽发射装置进行发射。导航设备有MK-2惯性导航系统,“劳兰”

导航系统,星光导航系统,无线电六分仪、重力仪、特殊计程仪、潜望镜与导航数据处理计算机等。艇上设有WSC-3卫星通信收发机。

该艇于20世纪80年代末改装成攻击型核潜艇。

美国“大参鱼”级核潜艇

该级艇原为“长尾鲨”级,由于首艇“长尾鲨”号始建于1958年,1961年7月下水,1962年5月服役,服役后不久于1963年4月在大深度试航时失事沉没,故此级艇改称“大参鱼”级。

首艇“大参鱼”号攻击型核潜艇于1959年7月开工,1961年下水,1962年5月服役。艇长849米,宽96米,水下排水量4300吨,水下航速30节。采用1座S5W型压水堆和2台蒸汽轮机,续航能力5万海里。编制127人。

该级艇首次采用了HY-80高强度低合金钢,使艇的下潜深度增加到300米,从而增大了艇的机动空间。在推进方面首次采用了主、辅助和应急三套推进装置,首次采用了BOO-3多用途综合声呐系统。鱼雷发射管位于中部,首部装设主动式和被动式搜索和攻击用的大型声呐,与安装在艇体上的贴壳形声呐基阵连接,用于进行目标搜索与识别。这种布置方式可减少湍流噪声对声呐接收性能的影响,并保证尾部无障碍遮拦,因此美国海军随后建造的各级攻击型核潜艇均采用这种布置方式。该级艇还首次装备了远射程的“萨布洛克”反潜导弹、先进的多用途综合声呐等先进设备,大大提高了潜艇攻击能力。

美国“俄亥俄”级核潜艇

“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是美国海军现役最先进的战略导弹核潜艇,也是在航率最高的潜艇,平均海上巡航70天,返回基地补给和修理25天,又再次出海巡逻。该级艇服役年限为30年,每9年大修1次,在航率可达65%--70%,续航力达11210万海里。装备“三叉戟”弹道导弹,用以对敌方重要战略目标实施核打击。

该级艇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电船部格罗顿船厂建造,首艇“俄亥俄”号于1976年4月开工,1979年3月下水,1981年11月服役,共造18艘。“俄亥俄”级潜艇艇长1707米,宽128米,排水量18750万吨,水下航速24节,下潜深度244米。编制155人。装备“三叉戟”-1潜地弹道导弹或“三叉戟”-2潜地弹道导弹24枚,采用垂直发射系统,可在40秒内发射4枚导弹,10分钟将全部导弹发射完毕。装备533毫米MI-68型鱼雷发射管4具。

艇上的声呐系统包括BQQ-6综合声呐、BQS-13主被动式球首声呐、BQS-15主/被动式近距离探测声呐、BQR-19主动式导航声呐和BQN-4测深声呐;导航系统包括惯性导航、卫星导航和无线电导航等;指挥系统包括MK-118鱼雷射击指控系统、MK-98导弹射击指挥仪和MK-2(3)型作战数据系统。

英国“征服者”号核潜艇

“征服者”号攻击型核潜艇是“勇敢”级的第四艘,属第二代核运输攻击型潜艇,代号为548,于1970年11月9日服役。它全长869米,宽101米,编制人数108人,标准排水量4400吨,在备足给养的情况下,可在水下连续航行3个月。艇首配备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装置,装备有MK8、MK20、MK24鱼雷,1003型、2001型、2007型声呐,是一艘作战能力很强的潜艇。

在1982年马岛海战中,英国“征服者”号攻击型核潜艇于5月2日下午3时左右发现了阿根廷13000多吨的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在克里斯·雷德福特-布朗中校的指挥下,发射3枚鱼雷,一举击沉了“贝尔格拉诺将军”

号巡洋舰,从而迫使阿海军水面舰队全部撤离战区,创造了核潜艇首次击沉大型水面舰艇的战例。

美国“洛杉矶”号核潜艇

该级艇于1964年开始预研,首艇由美国纽波特纽斯船厂承建,1972年开工,1976年建成服役,至1996年共建成62艘。

艇长1103米,宽101米,水下排水量6927吨,水下航速32节,最大潜深530米。艇员133人。动力装置为厂座自然循环压水反应堆,寿命10年,主机为2台蒸汽轮机,功率25725千瓦。潜艇中部装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发射MK48“阿德卡普”线导重型鱼雷和“鱼叉”舰舰导弹。

1986年,从第三十二艘开始在航首部耐压壳的外部加装了12具“战斧”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并装备有反舰型和对地攻击型“战斧”巡航导弹。此外,该艇还可布放MK60和MK67水雷。

该艇装备了BQQ5D/E型综合声呐,包括数字多波束系统,在主动搜索、被动识别、联机性能监视、故障定位及显示技术等方面都比较先进。艇上还装有WBR-7型低频、甚低频接收机、WSC-3UHF卫星通信系统等十余部通信设备组成的系统。指挥系统包括MK-2或BSY-1作战数据系统;USC-38极高频指控系统、MK-117鱼雷射击军事卫星通信终端和MK-81(3)超视距目标跟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