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海上之王
45022500000007

第7章 护卫舰(1)

“海上守护神”的诞生

如果有人要问,世界上哪一种军舰建造数量最多,哪一种军舰分布最广,哪一种军舰参战机会最多,那么,回答只有一个,那就是护卫舰。

护卫舰是以导弹、火炮和反潜鱼雷等为主要武器的轻型水面战斗舰艇,其主要任务是为舰艇编队担负反潜、护航、近海巡逻、警戒、侦察及登陆支援作战等任务,人称“海上守护神”,它和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一样,也是一种传统的海军舰艇。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各国没有专职护卫其他军舰的舰艇,军舰在码头或集结地锚泊时,经常受到敌对国舰艇突如其来的袭击。在1904年~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海军的舰艇就曾多次闯到旅顺口附近,对停泊场和港湾内的俄国军舰进行多次袭击,并布放水雷和用沉船堵塞港口,限制俄国舰队的行动,这说明对基地港湾组织巡逻警戒的必要性。

起初,专职护卫的舰船是由驱逐舰和民用船只改装而成的。但是,由于驱逐舰的功率大、航速高、排水量大,用来担负港口或舰艇其他停泊场所的护卫任务显得很不合算,而且还会因驱逐舰无法完成自身的任务而失去部分作战能力。

同样,由民用船只改装而成的舰艇由于其船体宽大和装置的非军用布局,其作战性能很差。于是,专门建造的护卫舰便应运而生。首批护卫舰由于当时设计思想主要是用于港湾警戒和护卫,所以排水量仅400吨~600吨,抗风浪能力差,而且主机功率小、航速低、武器系统很差,只能在港湾及近海作巡逻、护卫之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广阔无垠的海洋上也发生过激烈的战斗。当时,英法等协约国需要其他国家和殖民地输送大量物资来支援战争,于是在海洋上形成了漫长的交通线。

而德国则利用潜艇优势,大打潜艇战,仅1915年,就有259艘英舰船被德国潜艇击沉。而且德国的海上袭击舰也十分活跃,1914年德国的“埃姆登”号巡洋舰击沉了15艘协约国的军舰和商船。

潜艇和袭击舰的出现,对海上交通线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战争告诉人们,不仅港口和停泊场需要警戒和护卫,而且海上运输船队也应进行护航,否则,海上运输船队就有被全歼的危险,因而,迫切需要建造能够在远海担负护航任务的护卫舰,这样,对护卫舰的作战能力和作战范围的要求又进一步扩大和加强了。为适应反潜护航的需要,英、法、俄、美等国先后建造了护卫舰,当时,这种护卫舰称为护航舰,其排水量仍在400吨~600吨左右。

然而,也许是教训不深的缘故,世界各国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仍然醉心于改进和建造战列舰和巡洋舰等大型军舰,而对护卫舰的发展掉以轻心。与此相反,法西斯德国却继续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无限制的潜艇战”,在北海、地中海和大西洋等海域偷袭同盟国驻泊地,伏击其运输船只。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悲剧一次又一次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重演。当时同盟国海上交通线由于护卫能力较弱,常常受到德国潜艇的袭击。交战头一年,同盟国和中立国就损失舰船1000余艘,总吨位760万吨,其中534%是被德国潜艇击沉的。面对德国的潜艇战,美英等国当时已有的水面舰艇显得无能为力。它们只能与敌人的水面舰艇抗衡,根本无暇顾及敌人对漫长海洋交通线的袭击。

再说,若用巡洋舰或战列舰护航,不仅不合算,而且也显得笨拙,炮艇和鱼雷艇只能在海岸附近运动,根本无法实现漫长悠远的海上船航行。驱逐舰虽较为适合,但也显得大而不太适用。战争迫切需要建造吨位比早先护卫舰略大、威力更强的新型护卫舰。于是一种造价低、机动性好、反潜护卫能力较强的中型军舰--护卫艇诞生了。这种护卫舰平均排水量1140吨~1450吨,多装有雷达和火箭深弹发射装置。

然而,这些新建成的护卫舰仍然未能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从1942年8月起到1943年第一季度,德国潜艇平均每月击沉的舰船吨位超过50万吨,可见当时舰艇的护航能力是何等之弱。1942年,一支从英国开往苏联北方港口的船队缓缓起航了,它由35艘运输船组成,为了确保安全,同盟国派出了11艘护卫舰担任运输船队的警戒,外国还有6艘驱逐舰护航,并且还派有巡洋舰在周围巡洋掩护,尽管这样,英国的运输船队仍未能逃脱“德国狼群”的吞食。7月4日,当这支船队进入挪威西北外海时,幽灵一般的德国潜艇出现了,它们时隐时现地向船队发起进攻,同时德国的机群也出现在船队的上空。在空中和海上的轮番攻击下,24艘运输船很快就被击沉。像这样的惨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司空见惯的。

不过,就在德国潜艇在大海上肆无忌惮地袭击盟国舰船时,人们终于发现在海防基地400英里之内,从没有任何舰船被击沉。原来海防基地内驻有远程侦察机和轰炸机,人们意识到在今后建造的护卫舰上只有配备舰载飞机才能“克狼制胜”。

战争的血腥惊醒了人们,于是掀起了一阵建造护卫舰的热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仅英、美、法、德、意5国就建造了1800多艘护卫舰。这些在血水刺激之下建造的护卫舰,在反潜能力和防空能力上不断加强,装备了大功率声纳和深水炸弹,用以搜索袭击敌方潜艇,装备各种口径的舰炮用以对付敌人大型舰艇和空中袭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改进后的护卫舰广泛参战,屡建战功。1943年,由25艘德国潜艇所组成的“狼群编队”,利用盟军大西洋上的一支运输船队因天气恶劣而使空中掩护被迫停止的机会,重施故技。可是这次德国人大失所望,因为盟国的护卫舰已今非昔比,作战能力比起早先的护卫舰已发生了质的变化,此战一举击沉德国潜艇4艘,重创多艘,这支运输船队在护卫舰的严密护卫下平安到达预定的港口。

日本“石狩”级护卫舰

“石狩”级护卫舰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四代护卫舰的试造舰,也是首次采用柴燃交替动力装置的护卫舰。该级舰于1979~1981年建造,仅建有1艘。

该舰标准排水量1290吨,满载排水量1450吨,舰长85米,宽106米,吃水35米。动力系统为1台“奥林普斯”燃气轮机(功率12160千瓦)和1台6DRV柴油机(功率3460千瓦),航速25节。

主要装备为1门76毫米火炮,1座6管20毫米“密集隈”近程武器系统,2座四联装“鱼叉”导弹发射系统,2座三联装鱼雷管,1座4联装“博福斯”火箭深弹发射装置。该舰配备2-21火控系统,采用QYQ作战数据处理系统、OPS28型对海雷达和OPSl9B型导航雷达、OLT-3型干扰发射机、SQS36D舰壳声呐。

英国“大刀”级护卫舰

英国“大刀”级护卫舰建于1978年,舰长131米,满载排水量3860吨,最大航速30节,续航力4500海里,舰员240名。

该舰的主要作战使命是反潜作战,因此全舰武器系统旨在提供探测、搜索和击毁敌潜艇,以及侦察和攻击水面目标和对空点防御的作战能力。舰上携载有2架“山猫”型反潜直升机,装有2座MK32型三联装反潜鱼雷发射管,2座六联装“海狼”对空导弹发射装置,4座“飞鱼”MM38舰对舰导弹发射装置和1座八管箔条干扰火箭发射架。以后,英国对“大刀”级护卫舰进行了改进,称为“大刀”级Ⅱ型护卫舰。

1999年3月13日,英国海军“大刀”级Ⅱ型护卫舰“拳师”号在舰长伊博森上校的率领下,驶抵我国上海扬子江码头,对上海进行为期6天的友好访问,海军上海基地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欢迎来访的英国军舰。

以色列“埃拉特”级护卫舰

该舰是一级多用途战舰,具有反舰、反潜和防空等多种功能,既可独立执行作战任务,也可以作为指挥舰使用。该舰首次采用了综合指挥控制系统,具有可以重新组合的标准操纵平台。

舰长766米,宽119米,吃水32米;标准排水量1062吨,满载排水量1200吨。动力装置为1台LM-2500燃气轮机和2台MTU柴油机,总功率20580千瓦,最大航速33节。

尽管该级舰舰体小,吨位不大,但舰上装备的武器与电子设施却样样俱全。包括2座四联装“鱼叉”舰舰导弹发射系统,8座“迦伯列”舰舰导弹发射系统,2座32管“巴拉克”垂直发射系统、2座三联装NK-32鱼雷发射管、2门76毫米炮、2门25毫米炮、1座“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

在轻型护卫舰中,该舰不仅是火力最强的,而且隐身性能也是极为突出的,是火力和隐身系统都比较突出的轻型护卫舰。

在一定意义上讲,它开创了新一代轻型护卫舰的先河。

该舰首舰于1992年2月开工建造,1994年2月正式服役。

日本“筑后”级护卫舰

“筑后”级护卫舰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代护卫舰,主要任务是为船队护航和反潜,为平甲板型反潜巡逻护卫舰。舰型以20世纪60年代初的“五十铃”级为母型设计,上层建筑用铝合金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