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海上之王
45022500000009

第9章 潜艇(1)

最早的潜艇

公元前350年,有个叫马其顿的王国,它的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是一个酷爱游乐的人,他想尽办法到一切地方转一转,以显示自己的帝王威风。也许真应了人们常说的“有什么帝王就有什么样的臣子”这句古话,一位饶舌的大臣为了讨好亚历山大大帝,竟在他面前胡编乱造:“尊敬的国王,茫茫大海时而风起云涌,时而风平浪静,那是因为海底国的国王喜怒无常所致。那个海底国真是奇妙无穷,如果大王能够亲临视察,那可是全国民众的荣耀。”这个亚历山大大帝是个独裁之王,哪管有无可能,立即命令掌管舟船的大臣以最短的时间拿出完善的办法,以让他一饱眼福。

舟船大臣冥思苦想,几个月过去了也没有能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亚历山大大帝气得暴跳如雷,发誓如果再没有人能拿出方案来,所有大臣一律削职为民。不知是老天有眼还是舟船大臣运气好,在亚历山大发誓后的第二天,有一舟师提出用晶莹透亮的玻璃制成一个能容纳一个人俯卧的玻璃桶。亚历山大一见方案有了,精神大振,在一个星期之后,便兴致勃勃地卧在玻璃桶里,进入那迷人的海底了。如痴如醉的亚历山大大帝兴趣盎然地在海底饱览了几天几夜后,怀着异常留恋的心情回到了他的皇宫之中。

亚历山大大帝海底探奇纯属早期人类的幻想,但是在古代和中世纪时代的历史上却记载着很多潜水员(当时称为蛙人)与大海搏击的事例,潜水的最基本原理也很早就被人们所发现。但是,真正能潜入水中并能在水下推进的潜艇的出现,却是在1578年英国人威廉·伯恩关于潜艇理论的一本书出版之后。1620年,荷兰的一位名叫科尼利斯·德布雷的物理学家,按照伯恩的理论研制成功的潜水船便是这种能潜入水中,并能在水下推进的潜艇。据说这种潜水船最多可载12名水手,用桨推进。这种早期的潜水船的船体是由一个木柜和在木柜外面所蒙的涂油牛皮所组成的,它能下潜到5米左右,船体内装有作为压缩水舱用的羊皮囊,下潜时在羊皮囊中注水,上浮时则将水从羊皮囊中挤出。这种潜水船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潜艇雏形了。

“海龟”艇

自从德布雷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潜艇之后,除了一些为游戏而造的工艺很差的潜艇之外,一个半世纪的时光过去了,潜水船都没有什么发展,一直到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才出现了用于作战的潜艇。

1776年7月4日,北美人民宣布了举世闻名的“独立宣言”,并同时宣称脱离一切对英的隶属关系,成立“自由独立的合众国”,这激怒了英帝国主义者。当时英国借助于强大的海军舰队,调集35万多人马,企图一举侵占三面临水的纽约城。

英国军舰封锁了纽约港,并且命令拥有64门大炮的旗舰“鹰”号不停地向乔治·华盛顿领导的纽约保卫军进行炮击。美国人民对英殖民主义者的暴行深恶痛绝,可惜由于当时的北美既无重炮又无海军,对英军无可奈何。那时,刚刚从耶鲁大学毕业不久的戴维特·布什内尔一直从事水下旅行的研究,在华盛顿的支持下,他终于制造成功了高约2米,外壳由橡木制成,可容纳一人的作战潜艇,并将这艘作战潜艇命名为“海龟”号。“海龟”艇内的空气储量可供驾驶员在水下连续呼吸半小时左右,为了能够补充新鲜空气,在艇上还装有两根通气管,通气管通过浮阀在艇体上浮时自动打开,在艇体下潜时启动关闭,从而进行换气。另外,在艇上还设置有压载水舱,用手动泵操纵以控制潜艇的潜浮。艇体上还设有一块重约90千克的压铁,当潜艇发生故障或有特殊需要时,可释放压铁,以利于迅速脱离险境。“海龟”艇还设有水平和垂直两个螺旋桨,以便艇体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运动。在“海龟”艇的背上还装有一个重约68千克的水雷,水雷的一端系在一个钻头上,当潜艇潜至敌舰艇底部时,驾驶员则将钻头钻入敌舰,然后解开水雷与潜艇的连接,这样等到潜艇远离敌舰之后,在定时机构的控制下炸毁敌舰。由此可见,“海龟”艇与早先其他作战兵器相比,是一种巧妙而又具有巨大潜在杀伤力的武器。

1776年9月7日深夜,担任警卫任务的“鹰”号战舰停泊在纽约港外的斯塔顿岛附近。“海龟”艇经过两个半小时与海潮的搏斗,到达“鹰”号战舰的尾部,此时驾驶员的心情就别提多高兴了,以为这次任务定能完成。也不知是上帝不想成全这位准英雄还是他自己的心情过于紧张,当他潜入敌舰下方,用钻头钻敌舰时,正好钻到一块加固舵钮的金属片上。本来舱内的空气够驾驶员半小时呼吸用的,一处不行,他应该另找一个地方作第二次尝试。可是心情过于紧张的驾驶员怎么也没有想到会钻到金属片上,他使尽全身力气,始终不能钻进去。半个小时过去了,空气不足使驾驶员不能再战,他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浮出水面。正在这时,英国巡逻艇发现了像怪物一样在水面缓缓移动的“海龟”艇,于是前往追赶。人力驱动的“海龟”艇哪里是巡逻艇的对手;在拼命逃跑之时,驾驶员急中生智,连忙扔出水雷,英国巡逻艇不知这海上怪物施放的是何种武器,不敢恋战,匆匆逃离现场。大约20分钟之后,水雷在定时器的操纵下爆炸了,吓得封锁纽约港的英国军舰纷纷起锚。“海龟”艇尽管未能直接给敌舰有力的打击,但从冲破英军的封锁这一点来看,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海龟”艇的水下爆破未能成功,却揭开了水下进攻战斗的序幕,成为首次使用潜艇携带水雷作战的战例。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叶,潜艇正式为各国军事家所关注,潜艇从早先的缓慢发展进入到正常发展时期。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这个多才多艺的科学家对潜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796年,富尔顿开始改进“海龟”艇,他将依照“海龟”艇改型设计的“鱼”号的方案献给法兰西和荷兰,由于两国政府软弱无能,故未能使“鱼”号及时投入建造。直到拿破仑执政之后,法国海军才于1801年正式决定建造“鱼”号。“鱼”号潜艇是一艘铁架铜壳、形,如雪茄、小巧玲珑的潜艇。该艇长7米,最大直径近3米,艇上设有水柜,以使潜艇能够浮沉。艇上装有一根可以折叠的桅杆,用以在水面航行时利用风帆推进;当潜艇在无风或,水下航行时,可收起桅杆,使用艇上装设的一台手摇螺旋桨推进。“鱼”号无论从艇体材料、武器和设备等方面都比“海龟”艇有较大的改进,所以能潜入水下8米~9米深处。

这种风帆潜艇主要载有水雷,当作水下兵器进行战斗,不过,“鱼”号在战斗中一次也没能取得超群的战绩。为此,连早先支持富尔顿的拿破仑也视“鱼”为废物,从而挫伤了富尔顿研究潜艇的积极性。

19世纪中叶,德国正与丹麦作战,为了能击破丹麦对德的封锁,德国炮兵下士威廉·鲍尔按照富尔顿的式样改进制成了名为“火焰”的潜艇。“火焰”号潜艇的动力装置与当今的自行车驱动装置很相像,是用脚踏飞轮带动螺旋桨转动,从而驱动潜艇前进。但是,在一次试验中,由于操纵失灵,“火焰”号一头扎向海底,艇员差点全部丧命。“火焰”

号失败后,鲍尔跑到奥地利和英国,企图在那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可是结果使他很沮丧。不屈的鲍尔还是不放弃自己的努力,终于在俄国建成了一艘新的潜艇“水鬼”号。这艘潜艇仍靠人力踏踩推进,但是,尽管“水鬼”比“火焰”

的结构、性能等优越得多,但在漫长的岁月里,“水鬼”一直未能一显身手。

潜艇史上最后一艘人力推进的潜艇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建造的“亨莱”号潜艇。“亨莱”号潜艇是由一台锅炉改建而成的。它的艇体像一支细长的雪茄,由8人转动一根曲轴来推动艇体前进,这根曲轴贯穿了长达60多英尺的大部分艇体,艇内有压载物和压载水舱,用来控制艇体的沉浮。艇内空气可供艇员短时间内呼吸,故从这一点上讲,“亨莱”

号可空舱下潜,以完成短时间突击任务。艇上装有水雷,可以每小时6千米~7千米速度进行作战。

由于“亨莱”艇是由锅炉改建而成的,所以存在着长宽不相称的巨大缺点,使得它仅在试航时就先后沉没4次。第4次试航沉没之后,美国南部海军还是将它打捞上来进行初步改装,并在艇首装有撑杆水雷。1864年2月17日,“亨莱”号潜入查理士顿港,直逼北军停泊在港内的轻巡洋舰“休斯敦”号的尾部,只听一声轰响,“亨莱”号和“休斯敦”号同归于尽。

“亨莱”号先后葬送了35人的生命,为此人们将它称为“水下棺材”。不过,尽管它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却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击沉敌舰的潜艇。

正当“亨莱”艇屡建屡沉之际,一艘新奇的潜艇正在诞生。从德布雷发明的第一艘潜艇到“亨莱”艇,由于一直以人力推进作为惟一动力,所以拖延了潜艇技术的发展,而蒸汽机在这个时代早就用于铁路运输和水面舰船了。18世纪50年代末,法国海军的一名工程师终于提出了改装机械动力潜艇的建议。1863年,装有一台80马力的压缩空气发动机的潜艇“潜水员”号在法国下水。由于这艘潜艇安装有80马力体积较大的新式发动机,因此其尺寸超过当时所有的潜艇而成为20世纪以前最大的一艘潜艇。它长达140英尺、排水量达420吨。“潜水员”号的艇体是模仿海豚外形设计的,由于设计水平的限制,当增加压载使潜艇的浮力等于零时,潜艇下潜就失去了控制能力。因此,“潜水员”号艇无可奈何地以失败而告终。

中国的“水下机船”

也许人们不信,就是今天,他的子孙们也曾抱有怀疑的态度,在19世纪80年代,在中国--一个机械制造业十分落后的国度里,也曾建造成功一艘在当时居世界领先地位的潜艇。

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介绍一下这一艘理应值得华夏子孙自豪的潜艇。

1880年初夏,位于海河岸边的天津机器局内,一群民工正头顶烈日建一座谁也不知道干什么用的“围墙”。别说民工了,就是指挥施工的负责人也不知道这围墙的用途,其机密程度在整个人类海军建设史上也极其罕见。

围墙建成后,天津机器局这个清政府最大的军火生产基地平添了一种神秘的气氛,因为,从不见围墙内人员的出入,只是每天见到指定的差役定时将饭食、物品送入围墙之内。

天律机器局与福建船政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同一时期创办,是中国近代第一批军事工业。该局由清朝中央统治集团中的有识之士奕诉提议,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于1867年创办,最初几年忙于选址,一无所成。1870年,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等因作恶多端被群众打死,法国教堂、育婴堂、领事署及英、美教堂被焚烧,发生了所谓的天津教案。

迫于英、法、美等国威胁,清政府派崇厚为钦差大臣,向法国道歉,天津机器局便由新任直隶总督李鸿章接办。

李鸿章创办过江南制造总局,接办天津机器局后,他将江南制造总局的总办沈保靖调入局内主持工作。

务实的沈保靖一调入局内,就整顿局务,购买机器,扩建厂房,逐步使天津机器局的生产规模、制造水平达到了相当程度。1876年,天津机器局生产出第一批水雷。1880年,又建成引军桥船130余只(这大概称得上中国最早的军用舟桥了),而制造枪、炮、子弹及炸药,更是该局所长,仅炮弹一项,年生产量就达到27万颗。

天津机器局的成就受到了世人的关注,而机器局内的围墙,更引起人们的兴趣,人们纷纷猜测、打听。1880年6月20月,敏感的新闻界经多方了解,最先披露了围墙之谜:

“试造轮船”。

新闻界的披露并未能够真正解谜,因为,此时的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建船政局早就公开造船,而且已达相当水平。在这以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两局已先后建成轮船、军舰近30艘,甚至曾接待过英国军舰官兵的参观,所以人们认为天津机器局围墙内决不会仅仅是“试造轮船”。

几个月后,新闻界终于摸清了详情,围墙之内确实是造船,但造的不是普通的轮船,而是“水下机船”。“水下机船”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潜艇”。据介绍,提出试造这艘“水下机船”的人是一个姓陈的“道员”。他带着设计图纸及说明,主动找到清政府大员,要求建造,并表示愿以合同保证,若建成后经过试验证明不适用,工费分文不取,照价赔偿。当时清政府正为获得先进舰船加速“水师”建设而努力。陈道员所提建议,引起清政府的兴趣,很快就被批准,陈道员及10余名大臣不几日便在围墙内开工了。为了保密,负责建造的工匠被隔绝了一切对外联系,吃、住及日常生活全被限制在围墙以内,即使是天津机器局的工师,也不能接近围墙。

。经过整整二个夏季的努力,“水下机船”终于在当年秋天建成完工。它“式如橄榄,上有水标及吸水机,水标人船一尺,船即入水一尺。可于水底暗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

这是当时的记载,尽管比较简单,但它已经说清楚了潜艇潜浮的原理,后人曾争论这“水下机船”有否建成,是不是不负责的“文字匠”胡言乱语,其实,没有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是不会了解这些原理的,有了这些原理,造潜艇已经不太困难了,充其量仅仅是工艺问题罢了。

1880年9月18日,这天正是中秋节,这艘“水下机船”

在海河内进行试航,船半浮水面航行,灵捷异常,颇为令用;沉入水下,水标浮出水面尺许,令水面一无所见,而布雷无不如意。

从这些介绍来看,中国人自行研制、建造的第一艘潜艇,在当时绝对称得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不知何故,它竟销声匿迹了,以后既没有见到任何文字介绍,也没见官方消息,更没见到它留下的一舱一室、一片甲板。史学家认为,有可能是“水下机船”的消息披露后,昏庸的清政府迫于西方列强的压力而下马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海军重新开始了中国潜艇的建造。

德国潜艇U-9

潜艇诞生并用于海战场之初,人们并不太看重它,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辅助作战的军舰,直到1914年9月22日,德国潜艇U-9在1小时内击沉3艘巡洋舰之后,人们才对其给以了巨大的关注。

故事从1914年9月22日清晨开始。

当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一个极端歹毒的恶魔也悄悄浮出海面:德国海军U-9潜艇奉德海军总部的命令,来到比利时奥斯坦德西北海区设伏,以切断英国的海上运输线。

U-9潜艇的艇长名叫韦迪根,是一位早在大战之前就被公认为优秀潜艇艇长的德国人。此刻,他正和副艇长斯皮斯一同伫立在舰桥上,双眼圆瞪着远方的海面。

突然,韦迪根和斯皮斯几乎同时发现西方水天线上跃出一个黑点,只见两人悄悄地耳语了几句,又聚精会神地看着这个黑点。

果不出韦迪根所料,当黑点渐渐靠近时,他们终于看出这是一艘正在喷吐浓烟的军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