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情况远还不是这样,针对儿童的软饮料铺天盖地,提神醒脑、补充体力的能量饮料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市面上大多数的能量饮料的咖啡因含量严重超标,达到普通汽水的3~4倍。长期饮用能量饮料,过量摄入咖啡因会导致孩子头痛和失眠,会增加孕妇流产和婴儿体重不足的危险。尽管其售价较普通碳酸饮料、矿泉水饮品要略贵3成,但因其标榜“提神醒脑、补充体力、解渴”等特殊功效,故在夏季深受节民追捧,不少年轻人,尤其是一些中小学生甚至以其替代了可乐等碳酸饮料,一天要喝上2~3瓶。
欧洲市场上的能量饮料中,每升饮料的咖啡因含量若超过了150毫升,就会标注“高咖啡因”字样。但中国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能量饮料及其咖啡因含量的相关规定和标准,我国目前市场上售卖的任问一款能量饮料均没有“高咖啡因”的警示字样。而一罐250毫升的“红牛”能量饮料含有咖啡因高达13毫克,其他多种能量饮料也几乎都属于超标之列。如果儿童、孕妇和心血管病患者在不知不觉中摄取大量咖啡因,就会对他们的健康构成伤害。
1.牙齿放在可乐中10天后被部分溶解
网上有报道说,有人将掉下来的牙齿放在某某可乐中10天,它居然被部分溶解了,汽水是腐蚀牙齿的凶手之一。
很多人在夏天喝了太多的饮料以后,到医院去补牙,为什么呢?牙齿放在可乐中10天,相当于240个小时,夏天的天数共计90天,每天喝1瓶可乐,假使说可乐作用于口腔的时间是2~3小时,共计约240小时,到医院去补牙,也就不足为奇了。
英国研究人员指出,汽水之类的气泡饮料,是青少年牙齿釉质逐渐被破坏的主因,可是许多家长对这个问题浑然不觉。这些饮料慢慢破坏了保护牙齿的釉质,使牙齿开始变薄或碎裂。刊载在美国牙科期刊的研究报告指出,12岁青少年一天喝4杯或4杯以上这种饮料,釉质破坏的几率提高252%。喝得更多的I4岁青少年,这种危险性增加到513%。
汽水中的糖、糖精、咖啡因、酒石酸素和苯甲酸盐等对人体健康有所损害。吃白砂糖太多会上瘾,令人疲倦,造成体质酸化,降低身体抗菌能力。糖精因属人工化学物,已证实会令动物患膀胱癌。汽水含有另外两种化学物质酒石酸素和苯甲酸盐,前者由煤焦油生成,可把无色液体变成橙色,可令儿童过度活跃,后者则是常用于汽水的防腐剂,证实可令哮喘发作,皮肤出疹。
2.一些软饮料可能产生致癌物——苯
英国食品标准局在其官方网站公布消息称,一些软饮料可能产生致癌物——苯。该局认为,如果汽水同时含有苯甲酸钠(防腐剂)与维生素C(抗氧化剂)这两种成分,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生成苯,而苯是致癌物。
美国FDA于1990年公布的测试报告显示,软饮料中包含的维生素C和苯甲酸钠相互作用,可形成苯。一些行业测试报告表明,如果软饮料直接暴露在光和热下,问题将更糟糕。
3.美国饮料分类及消费指南
除了食物以外,水分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之一。近几十年更从水演化出了许多美味可口的饮料。可是有的饮料反而造成人体超重及肥胖,而引发出许多“富贵病”。鉴于此,美国一些专家组成的饮料指导小组于《美国临床营养杂志》发表报告,提出新的饮料分类及消费指南。
美国近几十年超重及肥胖者越来越多,原因是每天多摄入了630~1255千焦热量,而其中的一半是来自含热卡的甜饮料。研究小组将饮料以热量多少及对健康的利与弊等分为6个级别,将利多弊少作为1级,而利少弊多作为6级。
1级:饮用水。为了满足每天对水分的需求,饮用水是最好的饮料。只要是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水,应该多喝。
2级:茶及咖啡。茶有红茶、绿茶及乌龙茶,咖啡有一般咖啡及去咖啡因的咖啡等。
3级:低脂(1.5%及1.0%脂肪)、脱脂(无脂肪)牛奶及豆奶。
4级:无热卡的甜饮料。即以无热卡的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及安赛蜜等)代替蔗糖的各种甜饮料。
5级:有部分营养的饮料。包括100%果汁及蔬菜汁(如番茄汁),蔬菜汁含钠较果汁多。全脂牛奶、各种酒及运动饮料。
6级:甜的含热卡低营养饮料(如可乐类)。有的加蔗糖,有的加高果糖玉米糖浆、蜂蜜或糖蜜等。
原则上以1级饮料(水)作为基础,级别越高者越应少饮。因对健康人来说,饮用水可满足人体对水分的全部需要。
碳酸饮料的六大危害
碳酸饮料独特清爽的口味以及消暑解渴的功能,使得它成为夏季最受人们欢迎的饮品之一。但是,近年来的很多医学研究都证明,常喝碳酸饮料对人体的副作用会大大超过其带来的感官刺激,这也成为诱发糖尿病、骨质疏松、肠胃功能紊乱、食道癌、儿童龋齿等多种疾病的一大隐患。
1.破坏消化系统功能
碳酸饮料深受人们喜爱,大多因为其具有消暑解渴的功能,那么,你知道它消暑解渴的原理是什么呢?
碳酸饮料的发泡和刺激味道来自二氧化碳,饮料内的二氧化碳使用量取决于特定的口味和品牌。饮用时,由于温度增高,使二氧化碳汽化,产生刺激感并带走人体热量,所以给饮用者以消凉感。
不过,如果碳酸饮料喝得太多对肠胃没有好处,而且还会影响消化。因为大量的二氧化碳在抑制饮料中细菌的同时,对人体内的有益菌也会产生抑制作用,所以消化系统功能就会受到破坏。
2.增加肾脏负担
碳酸饮料的主要成分为糖、色素、香料及碳酸水等。它不含维生素,也不含矿物质。
人体吸收了过多的糖分,就会产生大量热量,长期饮用非常容易引起肥胖等疾病。更重要的是,它会给肾脏带来很大的负担,是引起糖尿病的一大隐患。
3.导致骨质疏松
调查表明,碳酸饮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长期的。它不但影响儿童时期的骨骼发育,而且容易导致中老年人,特别是妇女在更年期时出现骨质疏松。也就是说,碳酸饮料是引起骨质疏松症的“罪魁祸首”之一。
当碳酸饮料中的大量磷酸进入体内后,体内磷元素含量迅速增加,导致血液中钙元素相对缺乏,为了维持血液中钙、磷元素的平衡关系(血液中的钙元素与磷元素必须保持在一定的比例才能发挥作用),骨骼、牙齿中的钙元素便会溶解到血液。骨骼中的钙质经常发生这样的流失便会导致骨质疏松。
4.食道癌几率增加
据《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印度研究人员发现,全世界碳酸饮料人均消费超过70升的国家,患食道癌的人数就比其他国家要多,他们认为,碳酸饮料可能增加人们患食道癌的危险,这种关联性并非巧合,因为碳酸饮料使胃扩张,这样会导致与食道癌有关的食物反流。
5.影响肠胃消化酶的正常分泌
为了增加饮料的口味,减少成本,许多厂家喜欢选择甜度较高、成本却低于蔗糖的人工合成的甜味剂作为食品添加剂,但是,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只能提供甜味,它们不参与人体的体内代谢,没有任何营养价值。人体摄入过量的人工合成甜味剂,会影响肠胃消化酶的正常分泌,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使食欲减退,短时间内大量摄入人工合成甜味剂还会导致急性中毒。
适量饮酒益健康
逢年过节,适量饮酒,有益健康。但无论什么事都要讲究适可而止,如果每次喝酒都酩酊大醉,人仰马翻,那又何必呢?
酒这东西,是好还是坏,就看你是否饮用得当了。适量饮用有益健康,过量饮用则有害健康。“反面典型”古已有之。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有酒必饮,每饮必醉,结果这位大诗人英年早逝,他的两个妻子为他生下的5个儿子,全部都是低能儿,愚钝不堪。
酒就像一把双刃剑。摄入适度,助你健康;摄入过度,就会伤身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长期嗜酒,会引起慢性酒精中毒,导致严重的营养缺乏症,诱发胰腺炎、食管炎、脂肪肝及慢性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对心、肺功能等都有影响。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大约有5%恶性肿瘤与饮酒有关。另据统计,1986年我国因酒精中毒死亡者就有9832人;1987年因酗酒而死于心血管病的病人达57万人。有统计表明,嗜酒酗酒者的平均寿命比不喝酒的要短15年左右,更让人感到触目惊心的是,目前全国7480万低能儿的父亲中,50%以上是酗酒者。
人体对酒精并没有生理需要,何必为了逞一时之快,无节制地狂饮呢?反之,因为一知半解地对酒有了认识,于是一些人谈“酒”色变,对酒忍痛割爱,滴酒不沾。其实,这样做没必要。对一般的人来说,适量饮酒有益健康。
适量饮酒能扩张血管,加强循环,振奋精神,解除疲劳。饭前饮少量“开胃酒”能增进食欲。不仅如此,据观察,人体在适量饮酒60分钟之后,可使胰岛素增高,增强消化功能。对于消化能力不是很强的老人来说,稍微喝点酒,利大于弊。当然,医嘱不宜喝酒的则另当别论。
事实胜于雄辩。美国一家老人院自从每日给每位老人供应一餐啤酒两个月后,可以自主行动的人数从21%猛增到74%。另据一份对12万人的调查表明,少量饮酒者患心血管病的机会较不饮酒者少30%。日本的一位博士经调查也发现:在不饮酒的人群中,心血管发病率为43.6%,高于少饮酒者。
饮酒量宜少,至于“少量”及“中量”饮酒概念,按北美标准,中等量是指男性每日饮酒精24克,女性12克,少量则应该更少些。至于有酗酒史者及妊娠者必须戒酒。对于有胰腺炎、血脂紊乱,特别是高三酰甘油(甘油三酯)者,以及有糖尿病神经病变者,应该减少饮酒量或者戒酒。
我国饮酒习惯与国外不同,目前对饮酒量的多少尚无正式的规定。一般认为,啤酒半瓶,或葡萄酒、绍兴黄酒100克,但不超过2100克;白酒最好不喝,非喝不可应以25克为度,不宜超过50克,每天饮酒次数不超过2次。
酒疗得当才能发挥保健功效
适量的饮酒不但可以增添生活情趣,使人产生愉悦感,还具有放松情绪、促进食欲、帮助睡眠的作用。最新医学研究还发现,适量饮酒可有效改善血液中胆固醇的分布,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数量,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血液循环。
1.药酒的保健功效
“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出自《汉书·食货志》,这是古人对酒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功效所作出的高度评价。将酒应用于医学上,是中医医药学的又一伟大发明。中医的“医(醫)”字从“酉(酒)”,即是由于酒能治疗疾病演化而来。我们的祖先在长期饮酒的过程中,发现酒具有“通血脉,散湿气”、“温肠胃,御风寒”、“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开胃下食”、“除风下气”、“止腰膝疼痛”等功效。
在古代,用酒防治疾病,特别是将具有药性的动植物与酒混合制成药酒用来防治疾病的现象非常普遍。例如,用酒浸泡白术、大黄、桂枝、桔梗、防风等药材制成的屠苏酒,是古代除夕夜男女老幼必喝的饮品。民间还有端午节饮艾叶酒以解毒,重阳节饮菊花酒以预防瘟疫的风俗。《千金方》中记载:“酒者,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可见,药酒在古代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药酒还有益气补身、延年益寿之功效。这在历代的医疗实践中已得到了证实。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列举了69种不同保健效果的药酒。其中对中老年人具有益气血作用的寿星酒,如当归酒可以“和血脉,壮筋骨,止诸痛,调经”,人参酒可以“补中益气,通治诸虚”;补肾强阳、乌须黑发的回春酒,如五加皮酒可以“去除一切风湿痿痹,壮筋骨,填精髓”,黄酒可以“壮筋骨,益精髓,褒白发”等。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用酒浸泡药材,不仅可以将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出来,便于人体吸收,而且酒性善行,有利于疏通血脉,还能借血液循环引导药物的药性成分直接抵达需要治疗的组织,从而提高药效。另外,酒精中含有防腐成分,药物常久浸泡其中不容易腐坏变质,便于长期保存,随时可以取出饮用。
药酒不仅在中国大放光彩,饮酒疗法在国外也很流行。乔姆希立科在其著作《临床医药的酒饮料》中这样记述:在激素尚未被发明以前,在欧洲,许多医生将酒精饮料特别是烈性佐餐葡萄酒作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药物。即使在能够使用激素治疗的今天,酒精饮料仍然被作为辅助治疗一些慢性疾病的饮品。
经临床试验和科学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每天饮用1杯(200毫升)左右的烈性佐餐葡萄酒,血液中的糖分基本不会上升;又如早在几个世纪以前,酒精饮料就被应用于治疗心绞痛,甚至直至今日,许多医生仍认为酒比硝酸盐在缓解心绞痛症状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由冠状动脉硬化而引起的心绞痛患者在发作时饮用1~2小杯(150毫升左右)不经稀释的蒸馏酒(如白兰地、威士卡、烧酒等),在2~3分钟内即可明显缓解剧痛。
2.酒疗的注意事项
(1)饮量适度
这一点至关重要,任何食疗方法都需讲究适度。药酒虽含药物营养成分,但还是酒精饮料,饮用太过也会损伤身体;反之,饮量太少又起不到治疗养生的作用。
(2)饮酒温度
关于冷饮还是温饮的问题,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争议。元代医学家朱震亨认为,酒“理直冷饮,有三益焉。过于肺入于胃,然后微温,肺先得温中之寒,可以补气;次得寒中之温,可以养胃。冷酒行迟,传化以渐,人不得恣饮也”;而提倡温饮的学者认为,酒性本热,热饮会伤肺、损胃,冷饮则伤脾。比较折中的做法是酒可温饮,但最好不要热饮。至于温饮、冷饮哪种比较适宜,这可随自身情况的不同而区别对待。
(3)辩证选酒
不是每种药酒都适合每个人,选择时应根据自身体质、病情所需。据中医理论,就单纯的酒而言,中老年人、气血运行不畅者、阳气不振者及体内有寒气、瘀滞、痹阻者较适宜饮酒治疗。
药酒因所用药材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和疗效,补者有补血、滋阴、温阳、益气的区别,攻者有理气、化痰、燥湿、行血、消积等差异,因而用药时也应因人而异。如受风寒所伤者用酒宜温,而虚热者用酒宜清;体虚者可以选择补酒,血脉不通者则可以选用具有活血通络作用的药酒。想进行药酒疗法的人,如果缺乏中医药知识,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作选择。
(4)坚持饮用
健康不是一天半日就可以获得的,需要点点滴滴的积累。任何养身方法其实都是健康的积累过程,只有持之以恒,久而久之方能受益,酒疗养生亦是如此。古人认为坚持饮酒才可以使酒气相接。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说:“凡服药酒,欲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得药力。多少皆以和为度,不可令醉及吐,则大损人也。”这里所说的坚持,并不一定要终生饮用,至少在一定阶段,几个疗程中坚持饮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5)酒不可杂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