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上帝。
如果你听过德彪西的音乐戏剧《圣塞巴斯第安的殉教》),你不禁会有这种感觉。
塞巴斯第安是公元3世纪罗马的基督教先驱。因为当时的罗马信奉的是希腊诸神,对于基督耶稣的神明自然是严重摈弃的。于是塞巴斯第安被捆绑在树,被乱箭射死。上帝的神灵使塞巴斯第安的灵魂升上了天堂,成为圣人。
德彪西本人并无任何宗教信仰。这部神剧是1911年戏剧作家Gabriele DAnnunzio的编剧,他邀请刚刚因为作曲了神话歌剧(也是德彪西惟一一部歌剧作品)《佩莉亚斯与梅丽桑德》(Pelléaset Mélisande)而大受欢迎的德彪西来写其中的音乐。于是德彪西在3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并使之公演了。最初的版本长达5个小时,并因为其中个别片断(恺撒为塞巴斯第安的英俊相貌所倾倒,企图诱惑他)与基督教信条格格不入而被法国教皇封杀。后因DAnnunzio的妻子对剧本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使该剧得到重新上演。修改后的版本就是现在在世界各地的音乐厅、录音室、歌剧院中大家所听到的。
全剧共分5幕。故事情节相对来讲比较简单,主要的手法是通过塞巴斯第安的独白以及一些合唱,独唱来叙述的。因为是音乐戏剧,其性质决定了舞台表现形式:主要由舞蹈,合唱,独唱,独白(旁白讲解)等组成。
德彪西的音乐风格又一次在本剧中得到完美的展现:《大海》的宁静与狂怒,《月光》的纯洁与流畅。在Martyrdom of St.Sebastian中,德彪西更加入了宗教意义上的圣洁(女声高音部合唱以及精雕细琢的前奏曲)。他的《佩莉亚斯与梅丽桑德》虽然也是一部神话题材的歌剧,但两部作品有本质的区别。充满《佩莉亚斯与梅丽桑德》全剧的是压抑、痛苦、无奈与沉闷——人对周围的一切所作的无用挣扎。而圣塞巴斯第安中,德彪西表现的是一种精神的升华——短暂的痛苦换来的是永久的超脱——对上帝的爱与信任使塞巴斯蒂安超越了一切恐惧与折磨。
在德彪西的制造的音乐氛围中,你绝对听不到莫扎特,也没有贝多芬,更不会找到巴赫的影子。德彪西就是德彪西,自成一道风景。他的音乐是一幅色彩绚丽的油画,近看层次分明,远观主题明朗。听他的音乐,多数时候我们往往被其中多姿多彩的内涵与意境所吸引,而无心去追究作品本身的音乐理论结构等。德彪西的音乐经常会给人这种感觉:他的音乐好像一座座一望无际的绿色山坡,虽然也时常起伏不定,但那些弧线永远是绵延舒展的,是纯纯粹粹大自然的产物。
毋庸置疑,这是一部法语戏剧,其中有大篇幅以音乐为背景出现的塞巴斯第安个人独白。虽然从整体上讲,法语的抑扬顿挫,词句重音等对于不懂法语的人来说听起来会比较怪异(至少不像英文的音调那样流畅平稳),但是法语有它自己的艺术性。具体到这部作品,塞巴斯第安的话语好像与音乐合成了一体(并不是从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这个角度,而是指它的整体感和意境层次),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音诗”。
塞巴斯第安明白,只有死亡才能证明自己对上帝的忠诚,于是最后临刑的时候他对周围的人说:“是的,我会复活的。但是复活之前,啊,射手们啊,我必须死,我的命运必须被完成——我死在人的手中……你们的手中……你们兄弟般的手中。我告诉你们,我告诉你们:谁伤我最深,爱我最深。”当他被四周的飞箭狂射的时候,他用尽最后的力量大喊:“祝福他,他是第一!祝福他,他是第一颗星!再一次(射我吧)!你的爱!你的爱!再一次!再一次!再一次!再一次!爱为永恒!”
接着,全剧达到了最高潮:使徒,少女,天使,殉教者陆续唱出了挽送塞巴斯第安的合唱。塞巴斯第安的灵魂升上了天堂,所有的圣人高歌上帝的光明与爱,Alleluia!
德彪西可以没有信仰,但是他的音乐却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上帝的神圣,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