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地,天高地广,地理气候不同,民风民俗各异。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风俗,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名字,这些名字既是这地方特有的符号,也是当地人信奉的图腾。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于是,便创造了关于龙的图腾。龙是至高无上的,是形象广大的,当然也是变幻无常无所不能的。龙是大通特有的符号,是大通人信奉的图腾。长龙山青龙卧波,河南嘴乌龙点水,祠堂湖是龙戏水之处,那口有着一千多年的佘家龙井,据说是龙的一个喷嚏打出的深坑。连楚时的三闾大夫屈原,也化身为一条白龙来到大通。
屈原诗《九章·哀郢》:“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屈原一生中曾有过多次放逐,其中一次的放逐地即为当时地处偏远的陵阳。今日青阳县,即旧时陵阳城。青阳今仍有陵阳镇,并有“富贵陵阳镇”一说。几年前我去陵阳,就曾在一座石孔桥的碑记中看到“为当年屈大夫流放此处时所建,后屡有兴废”云云。
青阳与大通一水相连,这条水,就是长约八十里的青通河。明清以后,地藏道场九华山开始兴盛,朝山信众日渐增多,江浙一带信众但凡朝山,必由大通下船,过大士阁“九华山头天门”,沿青通河溯流而上,至童埠河直到青阳,九华山便遥遥在望了。
据文史学者吴华先生的研究,屈原的这次放逐,是由湖南顺江而下的,这一趟水路的终点就是大通,于是,屈原沿着青通河,来到他的伤心地陵阳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前后达九年之久。这九年里,作为当时水运交通枢纽和重要商品集散地的大通,不可能不是屈原经常要到的地方。他在这一带游历、会友、写诗、饮酒,也与大通结下不解之缘。由此,吴华先生认为,大通地区每年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并非受其他地方习俗的感染,而是大通人自发地对三闾大夫的哀悼。而在每年的龙舟竞赛中,其中一条白龙即是屈子的化身。
在大通,正月初一被认为是龙聚会的日子,人们也开始从这一天举行舞龙活动。首先是单个的表演,第一天大通的青龙,第二天和悦洲的黄龙,第三天是河南嘴的乌龙,依次而来。正月十二龙抬头,龙的表演在这一天也达到高潮,江上、岸上、水龙、旱龙、青龙、黄龙、白龙、乌龙,游龙、滚龙……这是一次龙的聚会,是一次人与龙的狂欢。而在每年端午举行的龙舟竞赛中,更是江上龙舟竞渡,岸上观者如云,锣鼓声、鞭炮声、江上龙舟选手的口号声,岸上观众的呐喊助威声,一阵阵来,一阵阵去,小贩小商们也趁着这一年一度的好日子摆开他们的摊点,煎炸烹煮,亮起嗓门,极尽招徕,鹊江两岸,青通河边,上演着一场生动活泼的清明上河图。
在每年端午的龙舟竞赛中,河南嘴的乌龙与和悦洲划子班的黄龙好有一拼。河南嘴人以打鱼为生,划子班以在鹊江摆渡为业,江是他们的舞台,水是他们的战场,难道还有谁比他们更熟悉水,更熟悉舟吗?竞赛的奖品不过是一块红布或是几条糕点,但人们在水上享受着竞赛的快乐,在搏浪中渲泄着雄性的力量,对于一河两岸的居民来说,这是一次真正的狂欢,是一年中又一个难得的节日。
划子班和渔民们总是分享着冠亚军的殊荣,有些地方自知不是他们的对手,便寻找另一种表演以吸引观众的视线,于是便有了彩船的发明。船被彩绸或鲜花装扮着,前有化装为媒婆的丑角摇着扇子,船尾有惊险刺激的吊梢表演,而舱正中有一方舞台,吟风弄月的李太白,哀怨离愁的许仙白娘子,或者被爱情折磨得死去活来的蔡鸣凤,都在那舞台上一展风姿。如果说龙舟竞赛是钢、是阳,彩船上的表演则是柔,是阴,钢与柔的相济,阳与阴的调配,这才构成这大千世界生生不息的动力。
群龙聚首,竞相展露,在众多的龙中,有一条龙与众不同,那就是河南嘴的闭眼乌龙。
河南嘴是与大通街一河之隔的渔村,总共不过三四十户人家,家家以打鱼为生。对于他们的闭眼乌龙,他们有不同的解释。有说是这一天群龙聚会,也是任由鱼虾逍遥的日子,龙入江河,难免不看到一些难容之事,于是便闭一闭眼,“眼不见为净”。另有一种说法,乌龙闭上眼睛,当然就不会再吃鱼虾了,这也是青通河及鹊江鱼虾不论价的原因所在。
江有江的规矩,海有海的法则,但渔民们总能想出变通的方法,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圆润些,更人情味些。让掌管水中世界的龙闭上一只眼,该是河南嘴渔民的智慧的创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