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郎在城里早已绝迹,但我那年在贵池山区看傩戏时,居然还见到一个从江北来的货郎。当时这个从江北来的汉子摇着手中的拨浪鼓,挑着沉沉的担子沿着村巷一路走来,他的身边很快就围上来一群妇女和孩子。我注意起他的货郎担子,袜带、扣子眼、针头线脑,一切都如几十年前一样,只是少了一样物件:画片。
想到画片,就想到画片上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西游记、水浒一百单八位好汉、杨家将人物等等。一张比练习薄大点的马粪纸上,居然花花沓沓印了几十幅画面,每一片的画面都只有火柴盒大小。货郎的生意做得活络,可以用现钱,也可以用鸡内金或其他废铜烂铁等值交换。一般的家长,都不会让自家孩子热巴巴的眼神落空,于是,孩子们的手上就有了一张硬崭崭,散发着马粪纸香气的画片了。
依着画片的精致,画片的制作者们不可谓不花费相当的功夫,而销售的价格却如此低廉。由此可见,当时的艺术家们(故且可以这样称呼他们)制作这些画片,并不完全用以赚钱为其目的。如果当时有“德艺双馨”一说,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投这些画片的制作者一票。
画片是用来“读”的,犹如连环画,但更是用来游戏的,这种游戏,带有“赌博”的性质。游戏者可以两人,也可多人。把一张张火柴盒大的画片剪下来,来到一处墙下,各人将一张画片按在墙上,任其飘落,按照画片飘落的远近,排定游戏的顺序,再各自用自己的这张画片去拍打对方的画片,对方的画片被拍翻过来,那张画片就归赢家了。
我家里穷,即使是这样二分钱一大幅的画片,不是过年,我也是不敢有非份之想的。像其他孩子一样,当我口袋里拥有一叠画片时,也禁不住参与了街道上孩子们的这种游戏。然而我天生不是一个赢家,就像我前些年偶尔为之的打麻将一样,往往不到一个上午,好不容易用压岁钱买来的画片,转眼就从口袋里消失了。失意、心疼、恼恨,顿时就化作满眼的泪水,直到回家,才让那无尽的泪水流下来。哥比我大八岁,哥了解原委后,就脱下他身上那件二五大衣说,穿上这个,你再去试试。于是,我穿上哥的短大衣,宽大的袖子一直拖到手掌以外,再次参与了同伴们的游戏。奇迹发生了,不到一顿饭时光,那些落入别人口袋里的画片再次回到自己的口袋里。直到我的口袋重新又是满当当的,小伙伴们谁都不明白我哥究竟教给我什么秘密武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