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和钟鼓文
本讲概要
★甲骨文的发现
★钟鼎文和石鼓文
一、古朴烂漫的甲骨文
在距今三四千年以前,是我国的殷朝和商朝时期。当时没有纸,人们记录文字和工具,是野兽的骨头和乌龟的甲壳,文字一般都是用刀刻上去的,我们现在叫它“甲骨文”。
日转星移,苍海桑田,社会不断进步,文字也几经变迁。人们早已用纸写字文,并在热衷于研究真、草、隶、篆笔墨和结构,再也没有人用兽骨和龟甲了。甲骨文似乎被遗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后来人只能从古书的记载中,知道曾经有过甲骨文,但它是什么样子,却无从知晓。
直到清朝光绪年间,居住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的小屯村的村民们,在刨地、打井、挖菜窖时,不时翻出一些石片,有的形似兽骨,有的形似龟甲,上面还刻着一些奇形怪状的花纹,迷信的人们认为这是“神石”。当家中有人生病的时候,就把它焙干,研成末,就水喝不去,有时还真灵验,病竟真的好了。于是“神石”的名声越来越大,后来传到城里的药铺掌柜的耳朵里,他们便派人下乡来收购,拿回去一研究,原来是石化了的龟甲和兽骨。龟甲是可以入药的,于是便大量收购来充当药材,上面刻的花纹,却没有引起注意。
公元1899年的一天,我国著名的金石学家(研究碑文、篆刻的专家)王国懿,得了疟疾。他和前来探望他的朋友刘鹗,从家人为他抓来的中药里,发现了刻有奇特花纹的龟甲,引起他极大的兴趣。于是他们追寻到药铺,买下药铺所有的这种龟甲。又进一步探查到小屯村,原来那是商朝国都的所在地。他们几乎震惊了,经考证,这些龟甲上的花纹就是消失了几千年的甲骨文。此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了中外考古学家、历史学字、书法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来到小屯村猎奇,掀起研究甲骨文的热潮。
甲骨文
我国研究甲骨文有四位最著名的学者,被称为“甲骨四堂”。他们是:罗雪堂(罗振玉)、王观堂(王国维)、董彦堂(董作宾)和郭鼎堂(郭沫若)。
甲骨文一般刻得很精细,有的刻完后还用朱砂镶嵌成红字,相当漂亮。它的字体,是属于最原始的大篆。字形总的看来偏长,上下舒展,但字体的大小长短、线条的粗细方圆、结构的疏密婉转,却大都不拘一格。因而,像画又像字,变化多端,饶有趣味。在布局上,也是顺其材料的形状自然伸展,洋溢着一种质朴的美(如图)。
甲骨文主要是占卜吉凶的卦文。传说,当时刻时,往往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以求吉祥。一般要由专人来刻,这些人被称为“贞人”,就是当时的史官。在甲骨文中,往往都刻上贞人的姓名,这些贞人就是当时的书法家了。看来,现在的书法家,在书法作品后面要题款的做法,是从甲骨文时就延续下来的。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得最早的文字,它向我们展示了我国书法源远流长的历史。
二、雄浑苍凝的钟鼓文
钟鼎文和石鼓文都属于我国书体中的篆书,而且是秦以前的大篆。
钟鼎文是古代商朝和周朝时期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那时人们总是把记载重要事情的文字,铸或者刻在青铜器上,称为“铭文”。当时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最多,一般便以“钟鼎”代表青铜器。因此,青铜器上的文字就统称为“钟鼎文”。因为青铜是铜和锡两种金属的合金。所以又叫做“金文”。周宣王时的太史史籀,所著的《史籀篇》,文中的字体很美,很多人效法,所以晚期的钟鼎文又叫“籀文”或“籀书”。为了前后统一我们还是叫它钟鼎文。
钟鼎文是从甲骨文直接变化而来的,但无论是笔画、字体还是章法(一篇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都较甲骨文有了明显的发展。周朝是我国钟鼎文发展的鼎盛时期,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艺术局面。
当时,字的笔画总的趋向于细长、均匀、圆转,但风格又是多种多样,有的纤巧婉丽、有的圆润流畅、有的细如游丝、有的柔中有刚……字体向瘦长发展,亦有圆有方,但仍不失其秀丽。在章法上,可以说是十分讲究的,有的既注意纵行的连贯,又顾及横向的平整,展现出整齐美;有的因字势而上下参差,但错落有致,呈现变化美;有的因容器的形状,或向长方延伸,或成扇面放射,与容器珠连璧合……所以评论家们说:“中国古代商周铜器铭文里所表现的章法的美,令人获得自然界最深妙的形式的秘密。”
钟鼎文石鼓文
周宣王时代铸造的《毛公鼎》上面的铭文有497个字,是钟鼎文的杰出代表。它是现存的青铜器中字数最多的艺术价值最高的。有人称赞它“如楷书中之鲁公”(即颜真卿),也就是把它称为钟鼎文之“最”了。字的笔画细匀、圆转盘屈,很有韵律。(见上左图)
《石鼓文》(见上右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其石似鼓状,目前共发掘四块。每块上刻一首四言诗。据考证,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刻石。字体属于典型的籀文。笔画苍茂自然,圆劲挺拔。字体朴实浑厚,雄强典雅,被称为划时代的书法作品。
可以说,钟鼎文和石鼓文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第一页。因为在这之前的甲骨文,虽然也很美,但那是意趣天成,人们才逐渐自觉地追求书法艺术效果,使书法步入艺术领域。
你至少可以知道:
我国发现得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书法何时步入艺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