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中国篆刻
45042800000012

第12章 中国近代篆刻名家(4)

丰子恺(1898-1975年),名仁,又名婴行,浙江桐乡人。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刻印以浙派诸家参汉印法。一生所作罕见,20世纪80年代由《书法》杂志披露他的篆刻,仅见两方,“姚江舜五”为其一。

陆维钊(1898-1980年),字微昭,晚年署劭翁,浙江平湖人。篆书别出心裁,善作“蜾扁”,笔意苍劲浑雄,篆印犹如其书,以刀为笔,气势不凡,如“沈阳”印,猛利潇洒。

朱复勘(1900-1989年),原名义方,字百行,号静庵,四十岁后更名起,号复勘,别署伏勘,祖籍浙江鄞县,生于上海。曾任中国书协名誉理事,西泠印社理事,少年临摹《石鼓文》,得吴昌硕先生赞许,22岁时有《静龛印集》出版,盛誉海上,应刘海粟之邀担任上海美专教授,20世纪50年代移居山东,从事美术设计工作,篆刻初受吴昌硕影响,后规矩秦汉,师古不泥,中年独以鼎彝铭文入印,独辟蹊径。尝在印章边款摹刻《石鼓文》全文,功力惊人。

沙孟海(1900-1992年),原名文若,号石荒、沙村、兰沙和决明等,浙江鄞县人。幼承家训,日习篆法,耽玩笔墨,出自天禀。早年随冯君木学习古文诗钞,师从赵时棡学习书法篆刻,1922年得见吴昌硕,收为入室弟子。吴昌硕在《兰沙馆印式》中说:“浙人不学赵撝叔,偏师独出殊英雄。文何陋习一涤荡,不似之似传让翁。我思投笔一鏖战,笳鼓不竞还藏锋。”对其极为赞誉,沙孟海的从艺之路说明了艺人取法不囿于师门,因而他的印章面目多样,既可写意,也能求工,这不同于吴昌硕其他门生。所以他的印章面目较杂,既有圆转流利、意守明清诸家的风格,也有工稳典雅学赵时棡的作品,如“臣书刷字”,也有劲健超凡,雄浑伟姿的作品,如“凿山骨”,几若数人所作。曾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浙江博物馆名誉馆长。于文字学、篆刻学、文献学、金石考据造诣尤深,一生著述很多,理论新奇,有独特见解,对弘扬篆刻艺术作出了极大贡献。1925年辑自刻印《兰沙馆印式》1册,1927年撰《印学概论》,1940年撰《沙村印话》。

诸乐三(1901-1984年),原名文萱,以字行,号希斋、南屿山人,浙江安吉人。吴昌硕外甥,自幼得缶翁亲炙,不落窠臼,自有所悟,虽取秦汉,但受缶翁的影响太深,吴昌硕曾刻“缶无咎”印,而依照仿刻“乐无咎”,“心月同光”也是临摹缶庐之作。“兴无灭资”以简化字入印,当为暮年创作。曾任中国书协名誉理事,浙江省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中晚年和黄宾虹过往甚密,情在师友之间,在长达六十余年的书画教学生涯中,出版有《希斋诗草》、《诸乐三书法集》、《希斋题画诗集》、《诸乐三画集》、《诸乐三书画篆刻集》《诸乐三篆刻集》等。

韩登安(1905-1976年),原名兖,一字仲铮,别署耿斋,浙江萧山人。世居杭州,自幼爱好金石书画,在家严的悉心教诲下临摹,1930年赴沪上拜王福庵为师,篆刻以浙派为宗,吸收了古玺特征,于赵之谦和赵之琛用功颇勤,法度严谨,工稳典雅,晚年尽管目力不济,但创作了大量的多字印,堪称绝活,如“祖籍会稽生长泉唐防寇河洛备边天汉开府三秦游钓西湖”印共有24字,有条不紊,游刃有余,辑有《登安印稿初集》。

罗福颐(1905-1981年),字子期,别署紫溪和梓溪等,浙江上虞人。罗振玉第五子,家学渊源深厚,一生致力于金石考据研究,著述甚丰,有《古玺文字征》、《汉印文字征》、《印章概述》、《古玺印考略》、《北宋官印考》和《古玺文编》等。作品以玉印为范,秀丽端庄,如“罗子期”和“谷牧之印”。生前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咨询委员。

邹梦禅(1905-1986年),名敬栻,号今适大斋和缾庵,浙江瑞安人。自幼爱好篆刻,曾任职浙江省图书馆,得马一浮、张宗祥指导,由丁辅之介绍加入西泠印社,与马公愚、郑午昌、方介堪和朱复勘交好。刻印以汉印为宗,兼取秦玺汉印及明清诸家,尤其留心明清印风,受缶翁熏染很多,如“子洁”印,平正中见流动,挺拔中有秀雅,巧中寓拙,拙中见巧。1931年辑《梦禅治印》1册,1938年辑《梦禅治印集》2册。

朱其石(1906-1965年),名宣,号桂龛,别署秀水老农、雁来红馆主人、括苍山民和葛窗居士等,浙江嘉兴人。出身书香门第,才识过人,与张大千过往甚密,为其刻印甚多。篆刻受同理陈淡如的影响,从浙派入手,喜清丽和谐,渐趋工整,后效缶翁篆意,中年所作驱刀如笔,绵密流畅,自具一格,如“闲居非我志”。擅长山水,宗法石涛,梅花仿宋人法,工篆,以《石鼓文》为范,集明清刻印辑为《名印拾遗》,其自刻印有《朱其石》和《抱冰庐印村》行世。

钱君匋(1906-1998年),名玉堂,字豫堂,晚年自号午斋老人,浙江海宁人。于书法、金石、书画、装帧设计多有造诣,尤得鲁迅先生教诲颇多,收藏异常丰富,取斋号“无倦苦斋”,意即守赵无闷、黄士陵和吴昌硕三家,师从赵时棡,最终形成自我面目,如“新罗山馆”和“衡阳雁去无留意”。1944年辑自刻印成《钱君匋印存》2册,后有《钱君匋篆刻选》和《钱君匋刻书画家印谱》刊行,后与叶露渊合撰《中国玺印源流》等。

吴振平(1907-1968年),名珑,自振平,号和庵,以字行,浙江绍兴人。西泠先驱吴隐次子,自幼受家庭熏陶,尤爱金石,“敖者”印可见其执著立足传统的功力,表现一丝不苟、清新飘逸的风格,受王褆影响很深,改良父辈所制印泥,饮誉海内外。

余任天(1908-1984年),字愤庵,别署天庐,号归汉室主,浙江诸暨人。书画印兼善,与潘天寿交好,情在师友之间。余氏篆刻,早年师法邓散木,后复归秦汉,尤善以古隶入印,不计工拙,高古恬淡。一些印章显现缶翁遗意,如“但知有汉”。1945年与同道创立“龙渊印社”,风靡一时,研究印学,创办了《龙渊印社月刊》,影响不凡。中国书协会员,中国美协会员,浙江文史馆馆员,有《任天印式》十余册存世。

童雪鸿(1909-1966年),字万厂,别署印隐等,精通书画印,受马公愚先生指导,篆刻风格温润端庄,平中见奇,如“自强不息”,得汉印神髓,如“童雪鸿私印”,尤以小印见长,深得陈巨来先生赞赏,于方寸之见独见风神,如“印隐”“万厂”“印隐金石书画”“唐云”和“丁吉父鈢”等。边款体现了他深厚的书画功底。童雪鸿的篆刻充分体现了艺术追求上的个人情怀和文化品格,带动了一大批中青年,成为如今安徽印坛的中坚力量和创作力量。

朱醉竹(1910-1974年),原名宝庭,号醉竹,署名朱晖,浙江杭州人。篆刻以汉印为宗,旁及明清诸家,方中见圆,正中见奇。“朱醉竹书画记”印可窥悲庵遗风。

秦康祥(1914-1968年),字彦冲,浙江鄞县人。少年才俊,即善作印,治印多从秦汉出,印风淳朴,古意盎然,“紫阳石林”见秦汉风采,“今虞琴友”是仿古玺佳作,字体逋峭,刀法从容浑穆,精彩纷呈。1948年辑《睿识阅古铜印谱》10册等。

丁乙卯(1915-2000年),名逸,后以字行,浙江宁波人。篆刻取法秦汉及浙派,所作秀淳清健,面目多样,“沙魂铁梦十六年”见无闷之风神,工书,作品荒率而神韵自溢。

叶一苇(1918年-),字航之,号纵如,浙江武义人。篆刻重趣味,注重文字含义和印面构成的关系。著作有《篆刻丛谈》、《篆刻丛谈续集》、《中国篆刻艺术与技巧》和《篆刻欣赏》等。现为浙江省文史馆研究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顾问,西泠印社理事等。

郭仲选(1919年-)号魁举,山东苍山人。曾任浙江省文馆馆长,浙江省书协主席,西泠印社常务副社长。擅长书法,不治印。

周节之(1920年-),原名礼,又名礼予,字节之,60岁后以字行,号息柯,晚年又号雪柯,浙江宁波人。篆刻受业于葛夷谷和沙孟海,篆刻宗秦汉,师法完白、让翁、悲庵,间参石鼓、权量和瓦甓意趣。与其弟周律之一门双雄,注重笔意,如“寿如金石佳且好兮”。

高式熊(1921年-),浙江鄞县人。中国书协会员,上海书协理事,西泠印社副秘书长。篆刻私淑赵叔孺,善细朱,自出新意,如“天下为公”。

单晓天(1921-1987年),原名孝天、琴宰,一字寄闇,别署春满楼主、渴庐,晚年改为信斋,浙江绍兴人。生前为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书协第二届常务理事,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协会常务理事。邓散木入室弟子,学而能化,不囿师门,章法布局别出心裁,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与吴朴堂和方去疾合著《瞿秋白笔名印谱》和《古巴谚语印谱》,和张用博合著《来楚生篆刻艺术》和《汉印风格权析》等,著作有《唐诗二十八首》,印谱有《鲁迅诗歌印谱》和《晓天印稿》等。

吴朴(1922-1966年),原名得天,字朴堂,号厚庵,后以字行,浙江绍兴人。西泠印社创始人吴隐侄孙,二十岁时拜王福庵为师学习篆刻,上师秦汉古玺,下逮西泠八家,质朴从容,开合分明,所作以细朱文见长,如“景行楼藏书”。解放后任职上海博物馆,于金石鉴别及编拓印集多有建树,曾与单晓天、方去疾合编《瞿秋白笔名印谱》、《古巴谚语印谱》和《养猪印谱》等名世。“文革”殒命,实为憾事。

方去疾(1922-2001年),初名文俊,字正孚,后字去疾,号之木、木斋,别署四角亭长等,浙江温州人。篆刻由古玺入手,旁及古镜铭和秦玺汉印,对汉玉印致力尤深,同时参以诏版和铭器文字,驱刀如笔,有自然倾斜的随意风格,如“千里江陵一日还”,字形从平稳走向欹侧,强调疏密对比,晚年更甚。但因为技法的简化和单调,忽略字法千变万化而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使创作重复化,千印一面,因而虽言有个人风格,但造成了艺术品位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