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恐龙的概念在欧洲已十分流行。一些关于恐龙的论著引起了大众的想像力。当时出版的自然史书籍,都经常加插恐龙插图。
当禽龙的研究在欧洲盛行时,很多化石发掘者的注意力则转移到了北美洲。这中间还引发了一场“骨头战争”:耶鲁大学的古生物学教授奥特尼尔·马殊和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科学家及化石搜集家爱德华·科波之间为发掘恐龙化石而动用武力的争夺。很多恐龙化石因此被毁坏,但他们也做了点好事。他们都想尽快将找到的东西在博物馆展出,于是想出一种发掘恐龙化石而不会损坏它们的方法:他们让每块骨头仍部分埋在岩石里,用熟石膏盖住,然后,将仍埋有骨头的岩石切割成块,运回实验室再取出。这种技术至今仍为人们所用。
自骨头战争后,发掘恐龙化石的活动已扩展到各大洲了。20世纪初,在加拿大有很多发现,特别是在阿尔伯达省。这一工作是由美国化石发掘者巴南·布朗带头,后继者为史腾堡父子。他们寻获的恐龙骨骼装满了纽约、渥太华和多伦多的博物馆。
接着,非洲成了发现恐龙的中心。在1909~1929年之间,德国和英国的探险队相继在现今为坦桑尼亚的地方找到了类似在摩利逊地层发现的恐龙。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探险队在蒙古找到了多种恐龙化石,包括最早发现的恐龙蛋。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在蒙古、我国和南美洲,都发现了宏伟壮观的恐龙化石遗址。后来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格陵兰、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也陆续有新的发现。
时至今日,古生物学家仍可能出发到被认为能找到恐龙骨头的边远地点去探索。一次发掘恐龙的探险,可能要花费几十万美元,为此要花上很长时间去说服政府,请求支持。政治可能也是个麻烦——恐龙基址也许会坐落在一些有内战的国家,或使相邻国家的民族发生矛盾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