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索未知-化学史话
45057200000002

第2章 古代化学(2)

由于炼丹家从很早的时代起便研究水银的变化,他们对水银的其他化合物也是有研究的。例如唐人炼丹著作《太清石壁记》有“造水银霜法”(水银霜就是升汞或氯化亚汞):先把水银和锡以不同温度分别加热,使成锡汞齐,然后捣碎加盐,和以太阴玄精(氯化镁)、敦煌矾石(粗石膏)或绛矾(含铁粗石膏),用朴硝末(硫酸钠)覆在上面,加热七昼夜。我们现在看来,汞和氯化钠、硫酸钠共热是能生成氯化汞的,氯化汞和多余的汞再起作用,就会生成氯化亚汞。这个方法很复杂,后世生产水银霜的方法已经比较简单了。

关于汞和其他金属形成汞齐的作用,古人在炼丹实践中早就注意到了。魏伯阳所谓“卒得金华,转而相亲,化为白液,凝而至坚”,说的就是汞的这种作用。他们制成的汞合金,除锡汞齐以外,还有金、银、铅等金属的汞齐。刘安的《淮南子·修务训》说,“明镜”要“粉以玄锡”,“玄锡”就是铅汞齐,古时用作制铜镜时候的抛光剂。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说: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也。”这说明制作金银汞齐的方法在南北朝的时候已经普遍用于生产。宋人《诸家神品丹法》中有“化庚粉法”,就是利用金汞齐制造金粉的方法:先制成金汞齐,再加入食盐,然后蒸发掉水银,溶掉食盐,留下来的就是粉末状的黄金。宋人《感气十六转金丹》书中有“十四转紫河车法”:丹砂四两,雄黄四两,生汞二两,同研成粉末,在丹炉中密闭加热六十日,就成所谓“紫河车”。用少许紫河车可以“干汞一两,其色转黄”。有人这样解释这一反应:三种药物加热以后可能形成一种红褐色的固体溶液(紫河车),取少量这种固体溶液加入水银中,可能又使水银变成一种黄色固体溶液。不难理解,古代炼丹家研究汞的这种反应,也是为了寻求一种能“点”水银成黄金的“神丹”。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这种想法是不能实现的,但是他们的实践却扩大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

金属铅和它的化合物在我国出现很早,我国劳动人民大约在汉代以前已经在制造化妆用的胡粉,就是碱式碳酸铅(胡粉是糊面的粉,不是胡人的粉,见汉刘熙:《释名》)。“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周易参同契》),这种变化引起了炼丹家的注意,把它当作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他们除用铅制造铅汞齐外,还用它制备黄丹,就是四氧化三铅。《抱朴子·黄白篇》说:“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而为铅。”这是说铅不止用来制作白色的胡粉,而且还可以用来制作赤色的黄丹,把黄丹投入火中,也一样会“色坏还为铅”。比较晚的炼丹家对铅的化合物还有许多研究,例如唐代清虚子的《铅汞甲庚至宝集成》中有“造丹法”,用铅、硫、硝三种物质经过溶化和“点醋”等手续,可以制得一种叫作“黄丹胡粉”的粉末,可能是不纯的醋酸铅。

“金性不败朽,胡为万物宝。”(《周易参同契》)炼丹家认为服用金银矿物等“不败朽”的东西,可以使人的血肉之躯也同样“不败朽”,因此他们不仅要设法服用这些东西,还要用人工方法炼制药用的金、银。从汉朝的刘彻、刘安开始,许多帝王将相豪门贵族都曾经招致炼丹家替他们炼金。这一目的在那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他们在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在冶金方面的确有不少发明创造。葛洪在《抱朴子·黄白篇》中说,在他的时代,炼丹家有《神仙经·黄白之方》二十五卷,共一千多首方子;另外还有《黄白中经》等书,讲的都是炼“金”、“银”的方法,就是所谓“黄白术”。他还提到锡、铅、汞等可以用药物化为“金”、“银”,说明晋代炼丹家已经能利用各种贱金属制成各种黄色或白色的合金。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说,雄黄“得铜可作金”,说明那时炼丹家已知利用含砷矿物炼制铜砷合金。到唐、五代时期,据《宝藏论》所载,当时市面上曾经流行假金十五种,假银十二种,都是用药物“点”、“化”而成。这种炼金活动在我国古代曾经盛极一时,直到宋代还没有结束,宋真宗赵恒(968~1022年)就曾命方士王捷替他用铁炼制“鸦觜金”,铸成“金”龟、“金”牌赐给近臣。

炼丹家对于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药,在使用之前要先用烧灼的方法“伏”(驯服)一下,使它们失去或减少原有的毒性,这种手续叫做“伏火”。“伏火”法起源很早,方法有时只用火煅烧,有时另加其他易燃的药物。唐初孙思邈(581~682年)有“伏硫磺法”:硫磺、硝石各二两,研成粉末放石锅中,用皂角(含碳)三个引火,使硫和硝起火燃烧,火熄后再用生熟木炭三斤来拌炒,到炭消三分之一为止。唐宪宗元和年间(778~820年),炼丹家清虚子有“伏火矾法”,所用药物是硝石、硫磺各二两,马兜铃(含碳)三钱半,和孙思邈“伏硫磺法”用药几乎完全相同。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磺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磺,可见炼丹家是有意使药物容易起火燃烧,以去掉它们的“猛毒”的;不过现在从化学上看,这种处理手续的目的是不很明确的。但是,由于经常因给药物“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却使唐代炼丹家取得一项重要经验,就是硫、硝、炭三种物质可以构成一种“火药”。大约在晚唐时候,这一配方已由炼丹家转入军事家之手,这就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

火法炼丹的另一重大成就,是单质砷的制备。葛洪《抱朴子·仙药篇》记载了六种处理雄黄的方法,最后一法是用硝石、玄胴肠(猪大肠)和松脂“三物炼之”,雄黄(As2S2)和硝石(KNO3)同炼,可收集到三氧化二砷(As2O3),再先后用含碳的猪大肠和松脂炼两次,就被还原成为纯净的单质砷。这是世界最早的制备单质砷的方法,比公元十三世纪日耳曼的炼金家大阿尔伯图斯(约1200~1280年)制取砷的方法早900年。

2.水法炼丹

古代炼丹家对于金石药,一方面要把它们炼成固体的丹,另一方面又要把它们溶解成为液体。因此他们在溶解金石药的长期实践中,对水溶液中的复杂反应也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性知识。《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有《三十六水法》,可能是晋代以前的著作,保存了古代炼丹家溶解三十四种矿物和二种非矿物的54个方子。《抱朴子·金丹篇》也记载有许多同类的丹方。这些古方再加上唐宋时期的记载,使我们今天还可以略知古代水法炼丹的大概。

水法炼丹处理药物的方法,大约有下列几种:化(溶解,有时也指熔化),淋(用水溶解出固体物的一部分),封(封闭反应物质,长期静置或埋于地下),煮(在大量水中加热),熬(有水的长时间高温加热),养(长时间低温加热),酿(长时间静置在潮湿或含有碳酸气的空气中),点(用少量药剂使大量物质发生变化),浇(倾出溶液,让它冷却),渍(用冷水从容器外部降温),以及过滤、再结晶等。

用水法制备药物,首先要准备华池,就是盛有浓醋的溶解槽(有时用缸、盆等代替),醋中投入硝石和其他药物。硝石,古书中原作“消石”,因为它能“消七十二种石”,在我国炼丹术中非常重要。它在酸性溶液中提供硝酸根离子,起类似稀硝酸的作用,所以许多金属和矿物都可以被它溶解。我国古代炼丹家有意识地在醋酸中加入硝石,按近代化学的观点来看,这是把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统一起来加以运用,在化学史上是一种创造,就是在今天也不失为一种有用的方法。

炼丹家在华池中溶解金石药,有些反应相当复杂,在近代化学出现之前能使用那样复杂的化学方法,是值得注意的。现在举例如下:黄金的溶解《抱朴子·金丹篇》有“金液方”,用来溶解金的药物除醋、硝石、戎盐等以外,还有一种“玄明龙膏”,据唐人梅彪《石药尔雅》的记载,这一名称可以代表水银,也可以代表醋(玄明)和覆盆子(龙膏)。按照《金丹篇》的说法,只要把黄金连同药物封在华池中静置一百日,就会慢慢溶解而“成水”。现代实验化学告诉我们,金的化学性质根不活泼,用一般化学方法是不能使它溶解的,只有下列四种方法例外:第一,溶于王水、无水硒酸和其他能产生氯、溴、碘的浓酸混合液中;第二,溶于氯水,生成三氯化金;第三,溶于水银,生成金汞齐,含金量不超过百分之十五的时候呈液体状态;第四,在有空气(氧)存在的条件下,溶于碱金属氰化物的稀溶液中,形成二氰金(Ⅰ)酸根络离子\[Au(CN)-2\]。

从金液方所用药物来看,生成王水、各种浓酸和氯水是不可能的,但是水银和覆盆子的醋浸液正和上列第三,四两法相合:如果用的是水银,它是能溶解金的;如果用的是酷和覆盆子,由于未成熟的覆盆子果实中含有氢氰酸,华池的醋浸液中含有氰离子和由其他药物提供的钠、钾离子,只要有空气存在,金也是可以慢慢溶解的。黄金这样难溶,而金液方中恰巧有能溶解金的水银和氢氰酸(覆盆子)存在,显然是炼丹家经过大量实验以后所得到的结果。因此,尽管方中药物复杂,有些反应还值得研究,可是它能溶解金这一点是可信的。在那么早的年代出现溶解金的方法,在化学史上也是一项重大成就。

硫磺的溶解《三十六水法》有“硫磺水”,使用的药物包括硫磺、白垩、醋和尿(氨水)等。用这些东西制成的溶液,应当含有多硫化钙,这种物质能使金属改变颜色,和金属盐生成有色沉淀,甚至能侵蚀贵金属。炼丹家制造这样的溶剂,似乎也是把它当作一种万能的“神丹”。

水法炼丹并不是千篇一律都使用醋和硝石,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黄帝九鼎神丹经诀》有制取硫酸钾的方法:用热水溶化朴硝和硝石,取澄清的混合溶液加热蒸发,使它浓缩,然后在小盆中用冷水从外部降温,经过一宿的时间,溶液中生成的硫酸钾就慢慢结晶出来。这是利用溶解度不同制取药物的方法,也是化学史上的一项创造。

水法炼丹的另一发现,是水溶液中的金属置换作用。炼丹家早有金属互相“转化”的理论,他们为了制作“药金”,梦想找到使某种贱金属转化为黄金、白银的方法,从很早的时代就注意到溶液中金属互相取代的现象,以为那就是金属的“转化”。西汉的《淮南方毕术》已经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曾青是硫酸铜。晋代葛洪进一步观察到,“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外变而内不化也。”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把实验扩大到硫酸铜以外,发现鸡屎矾(碱式碳酸铜或碱式硫酸铜)的性质和曾青相似,可以用来“合”(制造)“熟铜”。这说明炼丹家先后作了很多实验,对金属置换现象作了最早和相当细致的描述;但是由于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他们还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这一发现后来得到发展,成为湿法冶金胆铜法的起源。

3.炼丹术所用的药物

炼丹术所用的药物和工具同化学的产生有关,它究竟为化学提供了哪些药物和工具呢?谈这个问题要加一点说明:因为炼丹和医药本来有密切关系,古代许多炼丹家都兼搞医药,许多医家也兼搞炼丹,他们的著作往往没有一条清晰的界限。例如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古的本草学著作,一般认为是医家的书,但是书中把丹砂列为上品第一,把炼丹常用的四十多味金石药分别列入上、中、下三品,而且明确说划分等级的标准是“上药今人身安、命延、升天、神仙……”,这就颇有炼丹术的意味。至于确实出于炼丹家之手的医药著作,如葛洪的《时后备急方》、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孙思遂的《千金翼方》等当然更是这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查明哪些先用于医药,哪些先用于炼丹,只好根据炼丹文献把炼丹用过的东西开列出来,不再考查它们的出处,当然里面有一些并不是炼丹家的发明或发现。

关于药物方面,化学史家袁翰青(1905~1994年)曾根据炼丹文献作出一个不完全的统计,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在内,总共约有60多种。现在略加修改列在下面:元素:汞、碳、锡、铅、铜、金、银等。

氧化物:三仙丹(HgO)、黄丹(PbO)、铅丹(Pb3O4)、砒霜(As4O6)、石英(SiO2)、紫石英(含Mn)、无名异(MnO2)、赤石脂(Fe2O3)、磁石(Fe3O4)、石灰(CaO)等。

硫化物:丹砂(HgS)、雄黄(As2S2)、雌黄(As2S3)、礜石(FeAsS)等。

氯化物:盐(包括戎盐、冰石等,NaCl)、硇砂(NH4Cl)、轻粉(Hg2Cl2)、水银霜(HgCl2)、卤咸(MgCl2)等。

硝酸盐:硝石(KNO3或NaNO3)。

硫酸盐:胆矾(CuSO4·5H2O)、绿矾(FeSO4·7H2O)、寒水石(CaSO4·2H2O)、朴硝(Na2SO4·10H2O)、明矾石(K2SO4Al2(SO4)3·2Al2O3·6H2O)等。

碳酸盐:石碱(Na2CO3)、灰霜(K2CO3)、白垩(包括石钟乳等,CaCO3)、炉甘石(ZnCO3)、石曾(Cu(OH)2·2CuCO3)、空青(Cu(OH)2·CuCO3)、铅白(Pb(OH)2·2PbCO3)等。

硼酸盐:硼砂(Na2B4O7)。

硅酸盐:云母(白色,H2KAl3(SiO4)3)、滑石(H2Mg2(SiO3)4)、阳起石(Ca(Mg,Fe)3(SiO3)4)、长石(K2O·Al2O3·6SiO2)、不灰木(石棉,H4Mg3Si2O7)、白玉(Na2O·Al2O3·4SiO2)等。

合金鍮石(铜锌合金)、白金(白铜,铜镍合金)、白镴(铅锡合金)、各种金属的汞齐等。

混合的石质高岭土(SiO2、Al2O3等)、禹余粮(含褐铁旷和粘土的砂粒)、石中黄子(夹有黄色粘土的砂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