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样的民俗风情是我国一朵美丽奇葩。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民族,有单一民族的,也有多民族国家,了解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便触摸到这个国家深邃的血脉历史。
拉祜族妇女为什么要剃光头
聚居在云南临沧地区的拉祜族妇女,有一种与其他民族妇女不同的风俗习惯,这就是剃光头。凡是过了门的年轻妇女,都把头剃得净光。每逢节日、赶街或参加各种盛会,她们都大大方方地跟着自己的丈夫前往,以表示自己已婚,而且是家庭主妇了。不过,在拉祜族村寨,剃光头是有严格规定的,一般未出嫁的姑娘却不剃光头,表示自己还是少女。为什么拉祜族妇女要剃光头呢?
据说,拉祜族妇女剃光头和打猎有关。拉祜族是一个善猎的民族,历史上以擅长猎虎而闻名,拉祜族语称虎为“拉”,用火烤食为“祜”,“拉祜”即“用火烤吃虎肉”的意思。相传很早以前,拉祜族人经常进山打猎,每当丈夫出去打猎,妻子也要跟着去帮忙。妇女们为了防备在打猎过程中遇到的猴、熊、虎、豹等动物抓头发,于是就把头剃得光光的。如今,拉祜族妇女虽然不像以前那样随丈夫进山打猎,但她们仍然剃着光头。
拉祜族妇女认为,剃光头既舒适又卫生,下地干活也不妨碍生产劳动,而且还是美的一种标志。
傣族人为什么喜欢沐浴
生活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其中,沐浴是傣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由于西双版纳地处热带,即使是冬季,中午前后也热得很厉害。所以在夏季,傣家男女从早到晚一直都在沐浴,故有“一日十浴”的说法。
傣族人喜欢在井边和河里沐浴,少女们尤其喜欢成群结队而去。
傣家的水井自成一格,每口井上都筑有圆形或方形的佛塔,塔尖上坠着银铃,当风吹来时,便发出叮叮的响声;而塔的外壁则嵌着明镜,有的刻上龙凤,有的刻上傣家人喜欢的《召树屯》、《兰嘎西贺》等著名的叙事长诗。在塔口取水的两旁,有的塑上麒麟,有的塑上白象、孔雀。
在河里洗澡,男的赤条条占着上游,而女的则占据着下游。未婚的少女绾起长发,裸露着肩膀,提着筒裙慢慢下河,直到身子浸入水中。洗完之后,姑娘们把筒裙慢慢放下,人也慢慢从水中站了起来,再提着未曾弄湿的筒裙上岸,抖开发髻,慢条斯理地梳理着自己的长发。
“踩铜鼓”是怎么一回事
在贵州省的东南部,有一个500多人的苗寨——郎德寨。走进寨门,可以看到寨子中间竖着一根牛角形的木柱,“牛角”下挂着一面铜鼓,一人两手持棍,按照不同的节奏,一手横击鼓面,一手竖敲鼓身,发出和谐的响声;另一人手持饭甑似的小木桶,来回在鼓内移动,使鼓声时大时小,声波时短时长,发出酷似水牛的叫声。这时,苗族青年男女身穿五彩缤纷的服装,佩戴琳琅满目的银饰,围着鼓柱转圈,踏着鼓点跳舞,称作“踩铜鼓”。
这种节奏缓慢、舞姿稳健的集体舞蹈,源于古代的祭祖活动,其动作多为狩猎生活、农事活动以及对动物形态的模拟,如骑马、赶斑鸠、捕鱼、捞虾等。“踩铜鼓”舞步有力,臂部多前后甩动或左右摆动。
跳着跳着,一位父母双全或有妻室儿女的“全福人”,手捧陶质酒杯,依次向“踩铜鼓”的人敬酒。顿时,高亢激越的酒歌声与悠扬的铜鼓声、芦笙声、芒筒声汇成一曲浑厚的交响乐,在苗岭山寨回荡,别有一番情趣。
你听过顶水罐比赛吗
朝鲜族人民不但能歌善舞,而且很重视体育活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就是全国闻名的“摔跤之乡“。朝鲜族人民不但积极参加现代各种体育活动,还时常组织本民族独特的体育项目比赛,如摔跤、跳跳板、荡秋千和顶水罐跑。在这些比赛项目中,顶水罐比赛可能是鲜为人知的了。
顶水罐,原本是朝鲜族妇女们的一种劳动方式。朝鲜族妇女从小就头顶瓦罐到村头井边取水,自小到老,几乎罐不离头,自然也就练出高超的顶技。顶水罐比赛也是在检验妇女们的劳动技能,获胜者往往是勤劳能干者。顶水罐比赛常在节日或大型运动会时举行。
比赛方式分两种:一种是比竞走。看谁手不扶罐、快步走到终点;另一种是跑步赛,三五人一组,先将一罐清水摆放在起跑线上,待裁判一声令下,迅速将罐顶在头上并向前奔跑。跑道距离一般为100米,允许手扶水罐,但水溢出罐外者为犯规,以先到终点为胜。
瑶族男子是怎样“度戒”的
聚居在我国云南省勐腊地区的瑶族男子,一生必须经历一次独特的“度戒”仪式。度戒在瑶语中叫“栽奢”,即男子从巫台上滚(栽)下来的意思。男子“度戒”的年龄一般在10~20岁之间。
“度戒”由戒师(或称师傅)主持,没有规定日期。“度戒”的时间是七天七夜。在这期间,戒师为“度戒”者传授各种宗教礼仪和课目。“度戒”者不得出门,不可见天;除戒师外,不得与他人讲话,不得吃油荤食物。七天内,“度戒”者要把各种做人立身的条文背熟。当度过七天七夜的“戒”后,就被认为是成人了。第八天,要为“度戒”者举行隆重的“栽奢”仪式。
仪式在村寨附近的草坪上举行。草坪上搭有一个5~6米高的“巫台”,地上铺一层厚厚的棉被。戒师把“度戒”者领上巫台,让他双手抱脚,曲着腰,用嘴咬住脚趾跪在巫台上。戒师念经请神,让“度戒”者对天发誓。然后,戒师喊一声“度下!”,“度戒”者就要全身蜷曲,从巫台上滚下来。如胆小而不敢栽或者栽下来时手不能抱住脚,则被认为没有“过关”。“度戒”结束后,戒师宣读今后将遵守的规矩,并在上面加盖手印,由“度戒”者终生保存。
德昂族妇女为什么喜欢戴腰箍
我国德昂族人的服饰具有独特的风格,男子头裹黑布或用白布包头,戴大耳坠、银项圈,多穿蓝、黑色上衣,裤短而宽大。妇女一般不露头发,用黑布裹头,戴大耳坠、银项圈,穿蓝、黑对襟短衣,下摆边沿用红、绿、黄色小绒球装饰,以大方块银牌做纽扣,系藤蔑腰箍,一般系十来根,多者达30根,穿长裙。有的妇女婚后上衣开斜襟,穿黑线织成的短裙。妇女的腰箍在服饰中最为突出,其腰箍大多用藤蔑制成,多漆成红、黑、黄、绿等色,宽窄、粗细不一,有的在其上面镌刻各种花纹图案,有的在其上面包银或铝皮,使其在阳光照耀下鲜艳夺目,闪闪发光。德昂族人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这个姑娘就越勤劳、越聪明、越有智慧,“腰箍”的多少及其做工的优劣充分显示了姑娘心灵的巧拙,所以德昂族成年妇女都喜欢佩戴腰箍。
藏族人民是怎样敬青稞酒的
青稞酒是用西藏特产的青稞麦酿制而成的,味微酸,和啤酒相近,分头道、二道、三道,头道酒最透明,味道也最好。藏族人民把敬青稞酒作为接待尊贵客人的一种礼节。在西藏,无论什么地方,客人来了,主人都会以酒款待。主人取出一只漂亮的酒杯,斟满青稞酒,客人一定要双手接过来喝,千万不可推辞。一喝必须连饮三杯,这时主人才满意地将酒杯再递给另一位客人,直到客人都这样喝过,才开始喝酥油茶。
对于不擅喝酒的人,还有一种喝一口代替一杯的办法。客人接过酒轻轻呷一口,主人给斟满,再喝一口再斟满,第三次必须一饮而尽,才不为失礼。青稞酒是藏族同胞男女老少都喜爱的饮料,婚丧嫁娶和许多场合都不可少。在西藏,随处可以看到手提青稞酒桶的人去参加各种活动,像逛林卡,过望果节、洗澡节等。每逢这种场合,即使素不相识的路人,也会热情地邀你同饮。
为什么藏族人民把献哈达作为崇高礼节
哈达是藏族人民象征吉祥的长条丝巾,我国的藏族和部分的蒙古族人民,他们通常将它作为表示最高敬意的祝贺。每逢到了朝拜佛像、婚丧节庆、拜会长者、音讯往来和送别远行的时候,他们都要敬献哈达,以表达他们的诚心和敬意。因此,献哈达是他们民族的一种崇高礼节。
哈达还是一种编织水平非常高的工艺品,它有的是用茧丝编织的,有的是用棉纱编织的,而且长短各不相同。大部分是白色的,因为藏民认为白色如同天上的祥云,代表纯洁和吉祥。也有一些是用五彩编织的,颜色为蓝、白、绿、黄、红,其中蓝色代表蓝天,白色代表白云,绿色代表江河,红色意味着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着大地。这种哈达是专门献给菩萨的,也是最隆重的礼物,它们通常在特定的场合使用。
献哈达和受哈达都要有一定的规矩。比如,献给客人的哈达必须要用双手捧着,将双叠的摆边正对着客人;而给平辈献哈达时,只需将哈达缓缓地送到对方手中或腕上就可以了;对小辈则可将哈达搭在他的肩上。然而如果向大活佛献哈达时,就必须弯腰低头达到90度,双手要把哈达举过头顶,而且还不能直接把哈达递到对方手里,只能献于活佛面前的桌子上。
白族人是怎样食花的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食花的习俗。我国少数民族也保留着古老的食花习俗,云南大理的白族就是其中之一。
在云南,可食的花卉很多,其中常见的有杜鹃花、苦刺花、桑椹花、海菜花、石梓花、芭蕉花、白花羊蹄甲等;还有一种能作食用色素的“染饭花”。大理地区白族群众喜食的花为杜鹃花科中的“大白花杜鹃”,当地称为“大白花”或“白豆花”。
杜鹃花又苦又涩,不堪入口,可姑娘们总是有办法的。她们将花采回来后,摘去子房及枝叶,放入锅中用开水氽一下,捞起再放入清水中漂一两天,除去苦涩味后,便可用来做菜了。传统的吃法是与排骨、青蚕豆一起炖,其味清香爽口,每当好客的主人将烹制好的杜鹃花端上桌面时,那碧绿的青豆、嫩白的花瓣,真使人垂涎欲滴。
珞巴族人的“响箭”
“碧秀”是西藏地区珞巴族人喜爱的一项活动,它是在深山密林中狩猎时寻找伙伴用的信号,平时也可以用来比赛,活跃文化生活。
“碧秀”的弓是竹制的,两块竹板用牛胶粘牢,以皮绳捆紧,再包上一层带花纹的树皮。弦用精制的细皮绳。箭头是青橡木制的方形风哨,射出后会发出“呜呜”的声音,所以又叫“响箭”。箭靶很别致,是一种活动的环靶,用三种颜色的牛皮绳织成三个圆圈,套在一起。外圈白色,中圈黑色,靶心为红色,直径约20厘米。靶心是活动的,响箭射中靶心,靶心就落下。靶后面80厘米处还挂有挡箭帘,帘长3米、宽2米,是用氆氇呢和鹿皮精心缝制而成的。
比赛时没有裁判,只有一个捡箭的人。人多就分组,先争取出线权,人少就一起比赛。每人射两箭,两箭连中的再射一箭,如射中,就叫“检礼”(连中三箭)。如射中红靶心并穿过去的,可继续再射,直到射不中为止。
朝鲜族妇女为什么喜欢荡秋千
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十分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一般在夏季农闲和节庆日举行。过去,朝鲜族妇女只在家中忙碌,没有机会参加外界的活动,只有在端午节这天例外。因而,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成了朝鲜族妇女最期盼的一大,因为在这一天,朝鲜族妇女可以尽情地荡秋千。后来,荡秋千越来越受朝鲜族妇女喜爱,从而成为民间流行的一项体育活动。
正规的秋千,先是立两根距离适中、高十几米的粗木杆或铁杆,再横搭一秋千梁。秋千绳中央有一块木板,用以踩脚。荡秋千分单人和双人两种,正式比赛多为单人。朝鲜族的荡秋千很有特点,比赛时,在秋千架对面高空悬一铜铃,在规定时间内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踢响铜铃,而且每踢到一次铜铃,就升高一次,直到秋千绳与秋千架平行。荡秋千是一项比胆量、比技巧的运动,有些胆大心细、技术娴熟的妇女,有时还要在空中表演一两个惊险的动作,从而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斗牛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斗牛节”是侗族的传统节日。侗族喜欢斗牛,几乎家家户户都饲养着善斗的“水牛王”。“斗牛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二月或八月逢“亥”的日子里举行。节前,各自约好对手,做好斗牛的准备。节日这天清晨,放三声铁炮,“牛王”在锣鼓和芦笙的乐器声中进入斗牛场。这时,一支支队伍手持金瓜、月斧,举着各种旗帜。前呼后拥,绕场三周。算是“入场式”,也叫“踩场”。接着,各队牵着自己的“牛王”,举着火把,准备开战。铁炮一响,他们便将火把往前一抛,参斗的两头牛从两端四蹄腾空,冲上去,斗作一团,越战越勇。这时场外人群呐喊助威,气氛相当紧张热烈,十分壮观。如果两头“牛王”久斗不分胜负,人们就用大绳拴住两头牛的角,像拔河一样往后拉,制止它们的搏斗,算是平局。如果一方输了,他们的彩旗就会被对方的姑娘们全部夺去。他们需要通过赎旗礼和对歌的方式才能赎回。得胜的“牛王”被披上红布,以示祝贺。斗牛活动能培养人们不畏艰险和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
九月九为何要登高
农历九月九日俗称重九。九为阳数,月日重叠,所以也称之为重阳。九和“久”谐音,古人认为这天有长久幸福之意,所以很重视这个节日,年年这天不仅摆酒欢庆,还要登上高处遍插茱萸。那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呢?相传,汝南人桓景跟随费长房四处游历多年。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这天你家要有灾难。你赶快叫家里的人用布袋盛茱萸悬挂在胳膊上,登上高处饮菊花酒,就可躲过这场灾难。桓景听从师傅的嘱咐带领全家登上了高山,果然没受到什么灾害。但家里的鸡犬牛羊全部受灾死了。后来便形成了九月九日这天人们登高、插茱萸、饮菊酒的风俗。
据史料记载,重阳这天,京城街市上商品丰富,非常热闹。人们都高高兴兴地出城登高。南城的人们登天宁寺、陶然亭等高处,北城的人们登蓟门烟树等风景名胜之高处。还有更多的人到西山八刹等处登高。登高的人们烤肉分糕,尽情欢乐。文人墨客还在登高时饮酒赋诗,尽兴而返。
今天,九月九日仍有登高的风俗,但已和登高避灾毫无关系,大多是借着秋高气爽的天气,进行一次愉快的旅游活动。
叩桌谢礼是怎样形成的
主人在给客人斟酒斟茶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用两只手执壶,或是一手执壶另一手做出执壶的样子。对方则赶紧端起酒杯或茶杯,表示客气。即使不端起杯子也做出端杯的动作,或者屈起两个手指不停地在桌上轻轻叩击,表示谢意。上述这些都是民间流行的约定俗成的表示谢意的方式。
传说,清代乾隆皇帝带太监到江南微服私访时来到一个茶馆,见店家提起大铜壶站在远处斟茶,茶水像一条倾泻的瀑布从天而下,不偏不倚,不溢不洒,均匀地冲入杯中。乾隆皇帝好奇,也学着店家的样子,往太监的茶杯里倒茶。太监见皇帝给自己斟茶,受宠若惊,想赶紧跪下叩头谢罪,可是又怕暴露了私访的身份,只好屈起两个指头在桌上不停地叩击,表示用指头代替膝盖跪下叩头了。从此,这种表示致谢的方式就逐渐在民间传开了。
衣服上为什么要绣花边
水族妇女喜欢在衣服上、裤子上绣红红绿绿的花边,穿起来十分美观,也体现了她们爱美、向往美好事物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