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了纪念有意义的事件或人物会规定一个特定的日子,你知道全世界一共有多少个节日吗?每个节日的由来是什么?节日趣闻让你领略各种节日。
你知道这些民族的过年方式吗
我国很多少数民族的春节日期并不都在正月初一,而且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过节方式。
苗族:把过年叫做“吃年”,意思是说“年”被大家吃掉了。“吃年”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开展吹芦笙、斗牛、踢毽子等文体活动。“吃年”过后,就把铜鼓、芦笙收起来,开始春耕。
怒族:以观察自然物候来确定春节时间。所以,他们的年节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五日至正月十五日之间。过年时,人们欢歌狂舞,预祝来年五谷丰收。
水族:以农历九月第一个“亥日”为岁首,叫“过端”。“过端”如同汉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人们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以示人寿年丰,合家快乐。
瑶族:每年农历七月的月半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月半节前夕,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村寨内外非常热闹。
仡佬族: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该族人民的春节。在这即将春耕大忙之际,大家团聚在一起过年,共同祭拜祖宗、山神,祈盼诸事如意。
彝族:农历二月初八是该族的年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节前,家家户户都杀猪宰羊祭祖,酿米酒,舂粑粑,烹鸡炖鸭,欢庆家人团聚。晚上,小伙子和姑娘们聚集在广场上,参加盛大的“踏歌”活动。
普米族:居住在云南丽江和四川木里等地的普米族人,以腊月初六为岁首,节期一般为5天。除夕这天,青松枝条插遍每家院内,以求四季常青,然后吃团年饭、守岁。初一凌晨,各家开始祭房头,祈祷吉祥安康。
你知道“三八”妇女节的来历吗
“三八”妇女节又称“国际劳动妇女节”,是全世界劳动妇女团结、战斗的节日。1889年,德国《平等报》主编克拉拉·蔡特金在“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代表劳动妇女发出了有史以来第一次要求平等权利的呼声。她号召劳动妇女同男子携手反对资本剥削,还不断地在报刊上宣传妇女运动同无产阶级革命紧密结合的方针,从而奠定了妇女运动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基础。
1909年3月8日,美国女工在芝加哥举行大规模的,历史上首次争取劳动妇女权利的罢工斗争和游行示威,提出了反对剥削、要求8小时工作制和增加工资、争取普选权等经济和政治要求,得到了国际广大劳动妇女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响应。1910年8月,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在丹麦召开,17个国家的妇女代表参加大会,她们讨论了反对扩军备战、男女同工同酬、保护童工等有关妇女权益的重大问题,并一致通过了蔡特金与其女战友董克尔提出的将每年3月8日定为国际妇女节日的倡议。从此以后,3月8日就成了国际劳动妇女自己的节日。
母亲节是怎么来的
母亲节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在这一天向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敬。在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在这一天,出门在外的年轻人将回到家中,给他们的母亲带上一些小礼物。
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安娜·贾维斯发起。安娜是个非常孝顺的女儿,她终身未婚,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母亲于1905年去世后,安娜悲痛欲绝。两年后,安娜开始写信给有影响的部长、商人、议员,以寻求支持,让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的节日。安娜认为,子女经常忽视了对母亲的感情,她希望母亲节能够让人们多想一想母亲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
1908年5月10日,第一个母亲节在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州举行,在这次节日里,康乃馨被选为献给母亲的花卉,并一直流传到现在。
1914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议案,使母亲节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节日,当时的威尔逊总统宣布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为母亲节。在母亲节这天,儿女们都要向自己的母亲表示祝贺,有的回家探望,有的打电话或寄贺卡,但康乃馨必定是献给母亲的鲜花。
父亲节是怎么来的
在美国还有父亲节。父亲节是由约翰·布鲁斯·多德夫人倡议成立的。多德夫人早年丧母,她有5个弟弟,姐弟6人的生活负担全落到了父亲身上。父亲每天起早贪黑,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孩子们的成长,自己则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多德夫人长大后,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深感父亲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应该得到表彰,做父亲的也应该像母亲们那样,有一个让全社会向他们表示敬意的节日。于是,她给华盛顿州政府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建议以她父亲的生日——6月5日作为父亲节。州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但把节期改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1910年,多德夫人所在的华盛顿州博斯坎市,举行了第一次全市性的父亲节庆祝活动。1924年,美国总统柯立芝正式批准在全国设立统一的父亲节的决定,使其和母亲节一样成为全国性的节日。父亲节这一天,子女们一早起来,自己动手为父亲做一顿丰盛的早餐,并亲手端到父亲面前。孩子们还要制作一些精美的小礼品送给父亲。与母亲节一样,在父亲节这天,人们在胸前佩戴特定的花朵。一般来说,佩戴红玫瑰表示对健在父亲的爱戴,佩戴白玫瑰则表达对故去父亲的怀念。
愚人节是怎么来的
4月1日是西方的愚人节,是一个开玩笑的日子。愚人节起源于法国。1564年,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历(即目前通用的阳历),以1月1日为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反对这种改革,依然按照旧历在4月1日这一天送礼品,庆祝新年。主张改革的人对这些守旧者的做法大加嘲弄,于是在4月1日给他们送假礼品,邀请他们参加招待会,并把上当受骗的保守分子称为“四月傻瓜”或“上钩的鱼”。从此,人们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为法国流行的风俗。18世纪初,愚人节传到了英国,接着又被英国的早期移民带到了美国。
愚人节时,人们常常组织家庭聚会,用水仙花和雏菊把房间装饰一新。传统的做法是:布置假环境,把房间布置得像过圣诞节一样,也可以布置得像过新年一样。客人来时,则祝贺他们“圣诞快乐”或“新年快乐”,使人感到别致有趣。不过,愚人节最典型的活动还是大家互相开玩笑,用假话捉弄对方。有的人把细线拴着的钱包丢在大街上,自己在暗处拉着线的另一端,一旦有人要捡起钱包,他们就出其不意地把钱包拽走。还有人把砖头放在破帽子下面搁在马路当中,然后看谁会来踢它。孩子们则会告诉自己的父母,说书包破了个洞,或者脸上有个黑点,等大人来看时,他们就一边喊着“四月傻瓜”,一边笑着跑开。
报纸、电台也可以报道假新闻,甚至玩弄恶作剧。在这一天,西方报纸报道的新闻有不少是开玩笑的,人们要防止上当。
圣诞节是怎么来的
每年的12月25日,为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的圣诞节,也是西方传统节日之一。节日期间欧美等国,家家都会放上圣诞树,唱圣诞之歌。亲友们也互相报佳音,圣诞老人纷纷向孩子们馈赠礼物,非常热闹。
“圣诞节”一词来源于古英语的“基督的弥撒”,最早出现在11世纪。圣诞节也叫做“耶稣圣诞瞻礼”。《圣经》中并未记录耶稣的诞生日期。大约在公元320年到公元353年之间,罗马基督教会开始确定12月25日为耶稣的生日。这天,本来是罗马帝国所定密特拉教太阳神的诞生日,教会选取该天,意思在取耶稣为“正义的太阳”的意思。同天还是古罗马的农神节,教会借此把它转变成了崇拜耶稣基督的节日。
1582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把本来通行的儒略历修订为格里历,就是目前通用的公历以后,圣诞节就被规定在每年公历12月25日。
你知道清明节的来历吗
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
传说,清明节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文公重耳即位前被迫流亡在外19年,受尽艰难困苦。有一次,他被人追杀,慌不择路,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瘫软在地上走不动了。跟随他的介子推怕晋文公饿坏了,故意落在后面,暗暗割下大腿上的肉,做了一碗汤献给晋文公。晋文公十分感动,含着泪对周围的臣子说:“即位之日,定不忘此情,重加封赏。”后来,重耳回国当了国君,随从他流亡的忠臣都得到封赏,却把介子推遗忘了。介子推不肯去向晋文公要官做,背着老母逃到绵山隐居起来。晋文公忆及往事,派人到绵山寻找,找不到介子推,就派人放火烧山,心想介子推是个孝子,一定会背着老母下山。殊不知,介子推宁死也不愿下山受封。后来发现,介子推和老母抱着一棵枯柳已被活活烧死。晋文公十分惋惜,大哭一场,把他们母子安葬在绵山,立庙纪念,改绵山为介山,并规定每年在介子推被烧死这天严禁烟火,一律吃冷食。冷者寒也,因而清明节又叫“寒食节”。“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或两天),两个节令相近。从汉代至南朝,寒食只是禁火,扫墓尚不盛行。
清明扫墓活动,唐代才普遍流行于民间,宋代规定从“寒食”至“清明”祭扫坟墓,以后,寒食禁火习俗逐渐消失,扫墓成为清明节的主要活动。
后来,不少地区的男女老幼还借清明扫墓之机到郊外踏青,开展一些文体活动,故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瑶族人为什么要过达努节
瑶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及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的山区。瑶族人的节日很多,大节日有盘王节、达努节、春节、中元节、社王节、清明节等,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其中,达努节是瑶族人的盛大节日之一。
达努节又称祖娘节、二九节,一般在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举行。达努节是瑶族人民纪念创世祖先密洛陀祖娘的节日。相传密洛陀生下三个女儿,她们长大后,密洛陀便让她们各自谋生。其中三女儿在山里辛勤耕耘,但丰收在望的庄稼却遭到野兽和田鼠的糟蹋。这时,祖娘给了她一面铜鼓和一只猫。她用铜鼓声吓走野兽,用猫吃尽田鼠,从而保住了丰收的果实。后来,三女儿的子孙都成了瑶人。为了纪念密洛陀,于是便将她的生日(五月二十九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
节日这天,人们身着盛装,跳起铜鼓舞,击鼓为乐,极富民族色彩。此外,瑶族人还要举行武术表演、射击比赛、对唱山歌、吹奏唢呐等传统的文娱体育活动。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十分热闹。
景颇族人是怎样过新米节的
在我国各族人民的习俗中,金色的秋天是一个丰收和喜悦的季节。在云南景颇族中,这种丰收的喜悦之情都浓缩在新米节中。
在新米节的前一天,主人就背着插满鲜花的篮子到田里收一捆成熟的糯谷回来,然后通知各家各户第二天来做客。次日早饭后,全寨的男女老少来到主人家,主人取出水酒招待客人,客人帮主人准备新米节的饮食。妇女和姑娘们炒谷子、舂扁米、做粑粑、上山找野菜;小伙子们则下河抓鱼。回来后,“谷新”和“谷盛”的制作也就忙开了。所谓“谷新”,就是把新谷炒熟、烘干、舂成米、簸净,煮成饭;所谓“谷盛”,是把鲜嫩成熟的新谷拌生姜、盐巴等炒熟后,把谷壳簸净,舂成一块一块的喷香可口的扁米饼。在这期间,姑娘们舂米歌声悠扬,小伙子们的鼓乐声震天。通过一道道工序,“谷新”煮出来了,“谷盛”舂出来了,芋头汤熬出来了,水菜拌出来了,竹筒烧鱼做出来了,猪肉、鸡肉全端出来了。
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宴庆开始之前,主人要举行祈祷仪式。他把粑粑、扁米、水酒、干鱼等摆好,然后祈祝人畜平安,风调雨顺,祛灾除祸。随后,老人要讲述谷子的来历,总结一年来种谷子的经验,年轻人则洗耳恭听。新米节是景颇族的传统节日,是充满喜庆、吉祥气氛的节日。欢庆这一节日,体现了景颇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藏族人为什么要过洗澡节
“强烈阳光晒水热,皎洁月光射水寒。待到弃山星升起,清净温暖好沐浴。”这首民谣,讲述了藏族人民是在何时选择沐浴的。据说,每年藏历七月上旬,西藏高原上空会出现弃山星,凡被该星照过的水,具有抗病健体的功效。藏胞为增强体质,就在这时下河沐浴。天长日久,就形成了独特的节日——洗澡节。
洗澡节,藏语叫“嘎玛堆巴节”,在西藏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关于洗澡节的来历,有不少动人的传说。有的说,很久以前西藏地区流行瘟疫,人畜死亡很多,人们便祈祷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保佑。菩萨知道后,派7名仙女从瑶池中取出7瓶琼浆玉液,倒入青藏高原的江河湖泊中。这天晚上,千家万户都做了同一个梦,梦中见到一个瘦弱的少女跳进清澈的河水中沐浴,待浴后上岸,就变成一位体态健美的姑娘了。于是,男女老少纷纷来到拉萨河里沐浴,结果神奇的事发生了:不仅疾患顿愈,而且身体更加健壮。
有的说,从前有个医术高明的医生,一心为藏民治病,他死后成仙,为继续给人们治病,每年初秋当弃山星出现时,他就将百草化成仙水洒在河里,人们此时洗澡就不会得病。
还有的说,有位善良的姑娘,为搭救藏胞而被恶魔关在山上,每年当弃山星出现时,她才能来到河边沐浴,人们为了感谢她,每到这时都来陪她洗澡。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是有一定道理的。春天冰雪融化,寒冷刺骨;夏天大雨倾盆,河水浑浊;冬天天寒地冻水流结冰;只有入秋时河水才清澈,加上日照时间长,这时洗澡对健康是有益的。因此,在这七天中,藏胞纷纷扶老携幼,来到拉萨河中沐浴。人们边洗边唱,嬉戏玩耍,欢乐异常。洗完后,三五成群地在岸边喝茶、饮酒、吃糌粑和牛羊肉;或猜谜畅叙、谈古论今;或纵情歌舞、尽兴娱乐。
藏族的雪顿节是怎么回事
雪顿节,是藏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藏历七月一日(公历八月初)举行,为期四五天。雪顿,在藏语中是“酸奶宴”的意思。于是,雪顿节便成了“喝酸奶的节日”。
按喇嘛教格鲁派(黄教)的规定,每年藏历六月十五日至七月三十日为禁期,大小寺庙的喇嘛不许外出,以免踏到小虫,待七月三十日解禁之后方可下山。喇嘛下山时,牧民们拿出酸奶敬献,于是形成了雪顿节。
节日期间,拉萨市附近的居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扶老携幼,提上酥油桶,带上酥油茶,来到罗布林卡举行野餐。在繁茂的树阴下,搭起色彩斑斓的帐篷。在绿色的草地上,人们铺上地毯,摆上果品佳肴,席地而坐,边饮边谈,载歌载舞,观看藏戏,享受节日的欢乐。下午,各家开始请客。请客时,主人向客人敬一杯“松准聂塔”(祝酒礼),唱各种不同曲调的劝酒歌。歌里,客人将酒三口饮完。这时,敬酒声、祝福声、欢笑声经久不息。
望果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望果节是藏族民间欢庆丰收的节日,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拉萨、日喀则等地。时间在每年藏历七八月间,具体日期随各地农事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青稞黄熟以后、开镰收割的前两三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