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美洲獾最终在春天才产下幼仔,通常每窝有2~3只幼獾一起降临于世。经过数星期的哺乳期以后,幼獾开始食用那些由母獾带回兽穴的固体食物。到了春末,它们便由母獾陪着外出寻觅猎物,享受“母爱”,一到6月中旬,小獾们就自愿或者被迫离开母亲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领地。
与美洲獾外貌颇为相似的欧洲獾,却喜欢社交生活。通常,一块领地内有10余只不同年龄的欧洲獾,和睦共处地过着群居生活。欧洲獾的主要食源是蚯蚓,因此,其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不仅不会相互残杀,而且还能相互合作去共同对付外来侵略者。此外,它们总是互敬互爱地进行交配和嬉戏。
据几位动物学家亲身经历,当他们走近一只美洲獾时,美洲獾不是拔脚就逃,而是毫不退缩,马上鼓起自己松散的兽皮,就像吹泡泡糖似的,越鼓越大,其形状如魔术师身穿一件内藏许多东西的特别宽松的衣衫,给来犯者造成它是庞然大物的假象,以此吓走来犯之敌。第二次见到美洲獾时,它不再重复原来的“魔术”,而是立即就地平卧,鼓起自己松散的兽皮,四条腿舒展撑开,乍看上去非常像一只巨大的带毛大土鳖,正当人们大吃一惊时,它已经乘机钻入洞穴了。第三次,动物学家有意从美洲獾的后面走去,看看它还能玩弄什么新花样。谁知。它早有觉察,玩弄第三个“魔术”——放烟幕弹。只见它两条后腿并拢,用两条前腿上的铲状利爪,拼命地向身后挖土,顿时尘土飞扬,动物学家被土烟迷住双眼,只好朝后退让。
你知道响尾蛇尾巴上的秘密吗
能够用尾巴发声的动物确实是很罕见的。但在南、北美洲大陆的一些地区,大名鼎鼎的响尾蛇的尾巴就有这种功能。
响尾蛇的种类较多,体长一般在1~1.5米,最长的可达2米,是一类毒性很强的蛇。它们的尾巴虽然与其他蛇类不同,但也不是生下来就具备音响器的。刚孵化出来的响尾蛇,尾巴的末端很像纽扣,响尾蛇必须蜕皮才能生长,每蜕一层皮,响尾蛇尾部就留下一条角质环,成年响尾蛇的尾端有一串角质环,是多次蜕皮后残留下来的角质化表皮。这种角质化表皮围成了一个空腔,空腔内又由角质化表皮隔成两个环状空泡,也就是两个空气振动器,当响尾蛇的尾部晃动时,在空泡内便会形成了一股气流,随着气流一进一出地往返振动,空泡就发出“嘎啦、嘎啦”的响声。响尾蛇尾部摆动的频率为每秒钟40~60次,发出的声音最响时,在30米以外也能听到,周围的一些动物听到这种声音时,往往吓得拔腿就逃。也有科学家认为,响尾蛇发出的声音有点像溪流似的水声,用来引诱口渴的小动物,也是一种捕食的方法。
你知道海獭和臭鼬的“警告器”吗
海獭和臭鼬都是哺乳动物中的鼬科动物,它们的尾巴都是出色的警告器,而海獭的尾巴还是水中划行和筑堤的工具。海獭十分灵敏,当它发觉敌兽袭击时,就会发出“警告”,用扁平的尾巴猛击水面,打得噼啪作声,于是它的伙伴就会立即潜逃得无影无踪。臭鼬同样也会用它的尾巴当作警告器,但它所警告的是敌方而不是同类。如果人见到臭鼬的尾巴往背部卷曲成弓形的姿势,就该识相一点,赶快避开,否则,它的肛门腺分泌出臭液散发的恶臭会令你昏倒。
你知道会使用工具的动物吗
以前的教科书,把“会使用工具”作为原始人与动物区别的一条重要标志。但是,近些年来,动物学家们发现,一些动物也能使用工具以达到一定的目的。看来,教科书上的这一观点恐怕要更改一下了。
黑猩猩的办法:黑猩猩是非常聪明的动物,很善于利用工具。黑猩猩爱吃白蚁,但白蚁躲在洞穴里,黑猩猩的爪子够不着。于是黑猩猩就会找来一根小棍,插进蚁穴中去钓白蚁,小棍从洞穴中抽出来的时候,棍上已沾了一些白蚁。
当黑猩猩发现蚁冢的底部放着糖汁时,就想弄来吃,但发现爪伸不进去。于是就找来一段树枝,用它蘸取糖汁配食。当它们发现光滑的树枝蘸到的糖汁比较少时,还会把树枝的一端用牙咬碎,这样蘸的糖汁就多了。
黑猩猩的创造性令人注目。多数黑猩猩用前掌舀水喝,但有的黑猩猩却与众不同,它找来一只游客丢弃的旧塑料帽,便用它当杯子喝起水来。黑猩猩爱吃树上的新鲜树叶,为防止黑猩猩扯光树枝,动物园在树木四周围上铁丝网。黑猩猩们为吃上树叶,想了不少办法。它们有的用大圆木当梯子,有的用长棍抽打树枝,有的用石块砸。最后大家齐心协力搬来一个树桩,然后让其中一只爬到树上摘叶子。
英国两名科学家在非洲考察时发现,一只叫凯蒂的黑猩猩在取蜂蜜时用了四种不同的工具。第一种工具是一根带有尖端的长树枝,凯蒂用它打穿蜂巢外部坚固的蜡层。接着,它改用一根较为细短但更尖锐的棍子,把洞挖得深一些。凯蒂使用的第三件工具是一根直径为1厘米的树枝,它将树枝弄成约30厘米长,然后用树枝将封闭的蜂巢捅开。最后,这只猩猩用一根细细的藤条捅进巢内,将黏稠的蜂蜜挑出来,放在嘴里美滋滋地吮吸。
学会制造工具的猴子:美国亚特兰大灵长类研究中心驯养了一只名叫“肯西”的猴子,花了10年时间教它学习“手势语言”,效果还不错。这之后,两名专家决心教会肯西制造石头工具,结果工夫不负有心人,他们获得了成功。
猴子是相当聪明的,本来就会使用一些极简单的工具,如用树棍撬白蚁穴,用石头砸胡桃壳等。但这次是让肯西学会制造工具,无疑这是极为艰难的。不过,一开始就相当顺利,肯西用一天时间就学会了用尖锐的卵石片割断捆着香蕉盒的绳子。第二步是要肯西学会制作这种尖锐的石片。实验室的地上铺的是水泥,很硬,肯西很快就想到了把石头使劲扔到水泥地上,将石块打碎,并挑选其中最尖的碎片作为割绳子的工具。后来,两名专家把实验移到室外,在野外训练肯西。那儿是一片泥土地,很松软。但肯西发挥了“推理”的天才,它用两块石头互相敲击,直至打下一块锋利的石片。
会使用工具的鸟类:在赤道附近加拉帕戈斯岛的树林里,有一种聪明的啄木鸟。当它发现树洞里有虫子,但喙够不着的时候,就会用喙折下一段干树枝,用树枝把虫子拨弄出来。如果嫌树枝太长,就用喙折去一些,直到满意为止。如果觉得这树枝用得顺手,啄木鸟还把它寄放在树洞里,以备以后再用。
南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亚岛上的乌鸦,其聪明程度更令人吃惊。新西兰的亨特博士到此考察,他发现乌鸦竟用起了成套工具。虽然这套工具只有两件,但制作精细,两件用的材料也不一样。其中一件工具是用从树上弄下来的细枝做成的,有一个主枝,头上分出一个小枝杈,叶子全部弄掉,其形状有点像人用的一根榛木拐杖;另一件工具是用较为坚韧的、带倒刺的露兜树叶做成的,在叶的倒钩处顺两边被一点一点“削”成一个约有20厘米长的锥形,很像医疗上用的探针。树干的孔穴内和树根的裂缝中是昆虫的藏身之处,乌鸦就是使用这两件工具在树上、树下忙得不亦乐乎。
鲸为什么要“集体自杀”
我们有时可以从电视里看到这样的场面,退潮后的海边浅滩上躺着搁浅的鲸的尸体,没有谁在驱赶,也没有谁在捕捞,鲸为什么自取灭亡地离开大海呢?
鲸鱼大规模地冲上海滩集体自杀的现象就更令人惊奇了。1976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海滩上,突然有250条鲸鱼游向浅水中,当潮水退下时它们被搁浅在海滩上。鲸鱼缺水就会很快死掉。美国海岸警卫队员们带领数百名自愿救鲸者进入冰冷的海水中,想阻止那些鲸鱼自杀。有的人用消防水管向鲸鱼喷水,想以此延缓它们的生命,有的人则开来起重机,试图把鲸鱼拖回大海,不料鲸鱼太重,反而拖翻了起重机。
鲸鱼为什么会搁浅自杀呢?其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各种说法大多与它的回声定位系统有关。
鲸同海豚相似,鲸鱼辨别方向并不是靠它的眼睛。鲸的眼睛与它的身材是极不相称的,一头巨鲸的眼睛只有一个小西瓜那样大,而且视力极度退化,一般只能看到17米以内的物体。一头巨大的鲸甚至还不能看到自己的身体那么远。那鲸鱼又依靠什么来测物、觅食和导航呢?原来,鲸鱼具有一种天赋的高灵敏度的回声测距本领。它们能发射出频率范围极广的超声波,这种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即反射回来,形成回声。鲸鱼就根据这种超声的往返时间来准确地判断自己与障碍物的距离,定位的误差一般很小。
对鲸鱼“自杀”现象有一种说法是,鲸鱼为了追食鱼群而游进海湾,当鲸鱼游近海边,向着有较大斜坡的海滩发射超声波时,回声往往误差很大,甚至完全接收不到回声,鲸鱼因此迷失方向,从而酿成丧身之祸。
动物学家曾在鲸鱼的内耳发现了许多圆形的昆虫,研究人员因此认为,耳内寄生虫可能是使一些鲸鱼搁浅的祸首,它们破坏了鲸鱼的回声定位系统,使鲸鱼不能正确收听回声而误入歧途。
但是,有些鲸鱼的种类却并非如此,如角鲸体内经常有不同的寄生虫,但这并未明显造成破坏它航行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