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什么原因造成心肌急剧短暂的缺血而引起的胸痛,就是心绞痛。最常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发生痉挛致使心肌得不到足够的血量和氧所引起的冠心病心绞痛,由于心绞痛是仅次于急性心肌梗塞的严重的冠心病,所以人们对其非常敏感,甚至产生恐惧。经常有病人对大夫说“心角(儿)痛”,并指出自认为是“心角(儿)”的部位。这是对心绞痛的误解。心绞痛又可分为很多类型,目前常将其分为:①劳累性心绞痛:疼痛由体力劳累、情绪激动使心肌需氧量增加所引起。②自发性心绞痛:疼痛的发生与心肌需氧量的增加无明显关系,疼痛时限较长、程度较重。③混合性心绞痛:疼痛可以在心肌需氧量增加时发生,也可以在心肌需氧量无明显增加时发生。由于冠状动脉狭窄使血流储备量减少,而这一血流储备量的减少又不固定,经常波动性地进一步减少所造成。这三大类型的每一型又可分为若干型,分类方法各不相同,国内外尚未统一。但是,不管哪一型心绞痛,只是发作频度、发作时间、疼痛程度、诱发原因和发展后果有所不同,而发作的基本特点是一样的。其典型的特点是:压榨性、窒息性、沉重、闷胀性痛。疼痛的部位多在胸骨后上段或中上段,也可波及大部分心前区,并可放射至左肩颈部及左上肢。不典型的疼痛可位于上腹部、咽、下颌部(甚至有人牙痛到口腔科就诊)及右肩臂。发作时多有面色苍白、焦虑、出冷汗、不敢动,有的伴有濒死感和恐惧感,持续1~5分钟,偶可持续1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绝大多数突然发生于劳累、紧张、兴奋激动、发怒悲伤之时(而非之后的休息平静时)。还常发生于饱餐、受凉时或阴雨天,此种情况属于劳累性心绞痛一类,少数发生于休息或睡眠时(多在夜间,偶发生于白天),疼痛持续时间可能较长,疼痛程度更重,则属于自发性心绞痛的范畴。二者兼而有之即为混合性心绞痛。典型的心绞痛主要靠发作的特点进行诊断。也有人发作没有那么典型。
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上可以有一定的改变,发作终止数分钟内逐渐恢复正常。有的在发作时心电图也无异常表现,非发作时心电图可以完全正常。
胸痛的原因很多,如果因为咳嗽、深呼吸、翻身等引起的胸痛或使胸痛加重,一般不考虑是心绞痛。如果痛如针刺样,疼痛部位局限某点上,持续时间太长,情绪易于波动,血压高低多变等均可协助排除心绞痛的诊断。自开展冠状动脉造影以来,在临床上已经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和高度怀疑有心绞痛的病人中,行造影术时发现约有20%不存在冠状动脉狭窄,除少数可能由于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心绞痛外,确实很难找到另一些人胸痛的原因(这些人一般不会有严重后果或不测)。对大多数人来说,偶尔发生胸痛不必介意,但对于过去从未发生过胸痛的中老年朋友,如果反复发生胸痛,特别是具有上述特点的胸痛,或同时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某些危险因素的人,应尽早找医生检查,以确定是否有冠心病心绞痛。
心脏对机械性刺激并无痛觉,用刀割针扎都不会有疼痛感,为什么会发生心绞痛呢?这是因为心肌对缺氧非常敏感。人在剧烈活动时耗氧量明显增加,这就要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来满足心肌代谢活动的需要。冠状动脉之所以能够加大循环血量,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储备能力。人在安静时每百克心肌组织的血流量约每分钟80毫升左右。成人的心脏重近300克,冠状动脉血流量最多不过每分钟300毫升,而运动时可增加到每分钟2000毫升,为安静时血流量的7倍之多。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管腔明显狭窄时,血流量仅能满足平时的心肌需量,还不至于发生明显缺氧。当劳累等心肌需氧量明显增加时,病态的冠状动脉已经失去了那么大的代偿能力,不能随身体的需要而增加血流量,甚至可能由于精神紧张、吸烟刺激、心跳加快等因素使已经狭窄了的冠状动脉发生收缩或痉挛,从而产生急剧的暂时性的心肌缺血。由于心肌缺血,其能量代谢只能在少氧或无氧情况下进行,使代谢产物———乳酸和磷酸大量蓄积,进而细胞内酸碱度发生变化(pH值下降)。氢离子(H+)浓度升高刺激神经末梢,经心脏的“感觉传入神经”传到胸部的脊髓(胸1~5段),并沿脊髓传导束将刺激上传到大脑皮层而产生痛觉。痛觉反应到与神经相应的胸部的皮肤区,所以疼痛位于胸骨后正中部(或可放射至肩臂部)。心绞痛属于内脏痛,其性质与体表痛不同,这就是典型的心绞痛的疼痛部位不在心脏所对应的左侧胸部以及疼痛感觉特别的原因。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在艺术表演中,演员常将手按放在左胸部,同时辅以痛苦的面部表情,以表示心绞痛的发作,其实这种表演并不真实,因为心绞痛发作时的疼痛部位不在左侧。那些冠状动脉正常或仅有轻度狭窄的人发生心绞痛,不是因为冠状动脉狭窄使血流量减少而引起的(一般只有在冠状动脉管腔直径减小超过50%时才会影响血流量),而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使冠状动脉容纳的血流量明显减少所致。冠状动脉痉挛照样可以引起急剧而短暂的心肌缺血,与狭窄同样道理可以引起心绞痛。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诊断,这个临床诊断完全是靠发作时的症状而进行确认的,即是一种症状诊断。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是劳累型心绞痛,现介绍一种劳累性心绞痛记分诊断法,给胸痛打分:
1.疼痛所在的部位
①胸骨后+3;
②心前区+2;
③左胸、颈根、上下颌、上腹部+1;④仅限于心尖部-1。
2.疼痛放射部位
①左或右上肢+2;
②肩、背、颈、下颌+1。
3.疼痛的性质
①压榨、压迫、挤压+3;②发沉、发紧+2;
③针刺样、刀割样、发堵-1。
4.疼痛程度
①严重+2;
②中等+1。
5.与劳累的关系
①总是在劳累时发生+5;②有时在劳累时发生,有时则否+3;③与劳累无关-5。
6.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①情绪变化+1;
②寒冷+1;
③与体位有关-5;
④与呼吸有关-5。
7.疼痛持续时间
①1~4分钟+3;
②5~10分钟+2;③超过30分钟-5。
8.含硝酸甘油后疼痛缓解所需要的时间①5分钟以内+5;②5~10分钟+3;③超过30分钟-5。
9.休息多长时间疼痛得到缓解
①5分钟以内+5;
②5~10分钟+3;③超过30分钟-5。
根据上述情况,该加的加分,该减的减分,最后总分超过10即可诊断,低于10又与10接近为可疑,分数越低心绞痛的可能性越小。
请您记住,胸痛不等于心绞痛,心绞痛大多为冠心病心绞痛,但不肯定是冠心病心绞痛。心绞痛的诊断需从严,不要轻易给自己扣帽子,但治疗需从宽,要重视,不一定非要等出现了心绞痛再进行治疗,以免贻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什么是冠心病?什么人易患冠心病?
心脏和身体其他所有的组织器官一样,需要各种营养物质和氧气的供应才能进行正常代谢,完成其所承担的重要工作。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运输由血液循环来完成。遍及全身各处的大小血管各有各的“职责”和“任务”。专门为心脏这个特殊器官提供服务的血管就是冠状血管,其中的动脉就叫“冠状动脉”。由心脏发出的最大的动脉就是主动脉,在其根部(与心脏相连的起始部)发出两个分支,这就是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长约10~15mm,又分两大支称为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连同右冠状动脉成为三条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分布在心脏的表面。每条冠状动脉又分出许多大小不同的支动脉,每条支动脉再分出大量的更细小的分支由心脏表面进入心肌,末梢密如蛛网,互相交错布满整个心脏及心肌内,为心脏各部供血。每条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分节在不同的区域,所以不同的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引起不同的病情和后果。各支的远端之间还有吻合支、侧支互相沟通。这些大小动脉专为心脏运送新鲜血液(心脏自身不能从心腔里面的血液中直接获得所需要的氧和营养物质)。这三支动脉及其分支,不管是哪一支哪一部分发生病变,引起狭窄或闭塞,为心脏本身某一部分供血明显减少都会引起心脏病。这种由于冠状动脉原因造成心肌本身缺血(而不是心腔里的血减少)所致的心脏病就是冠心病獉獉獉。
冠状动脉病变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梅毒性主动脉炎、风湿性动脉炎、冠状动脉畸形与创伤等多种原因引起,还可由于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发生痉挛使其血流减少等,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心病占所有原因引起的冠心病的95%以上,所以我们所说的冠心病,实际上指的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冠心病均另加说明。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关系极为密切。为什么叫“粥样硬化”呢?在动脉血管内膜有类脂质的沉积,早期呈小斑块样;斑块内含胆固醇、胆固醇酯、甘油三酯等,引起内膜增生。沉积范围越来越大,在血管壁出现突起,造成管腔狭窄。进一步血管遭到破坏,使其营养发生障碍,从而发生坏死、崩溃,形成软的、黄色的、形如粥样的物质,故此名为“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组织也需要不停地进行能量代谢和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心脏的工作永不停歇,以每分钟跳动70次计算,一昼夜内跳动达10余万次;以每次心跳排出血量70ml计算,一昼夜内将排出血液7000多升,可见心脏的工作量有多么巨大。工作量大,必然耗用的氧量要多。同时心脏的能量来源主要是脂肪的氧化分解,比糖的氧化分解所需要的氧量大得多,所以需氧量更大,必须有血液和氧的连续供应才能保证其正常活动。人的心脏约为本人拳头大小,成人的心脏重量不足300克,但其耗氧量约占全身耗氧量的10%。心脏的耗氧大、耗能量多,但其储备却很少。其所储备的能量仅能供数十次心跳所用,所储氧量仅数次心跳即可耗尽。可见心脏处于高消耗而低储备的情况下进行工作,没有充足的供血、供氧就难以维持,当冠状动脉发生病变使其狭窄或闭塞时,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冠心病是世界范围的常见病、多发病。战国时期的医典《内经》中就有类似于冠心病的描述。经现代医学证明,西汉马王堆汉墓女尸就患有冠心病。可见,冠心病在我国存在已有2000多年之久。冠心病的发病率,西方人远高于东方人。有资料统计,在美国两亿多人口中,每年有50万人死于冠心病,还有近20万人死于与冠心病相关的疾病。两项合计约占每年死亡人口的一半。美国和加拿大死于冠心病的人数,占各类心脏病总死亡人数的60%,我国和日本这个数字不足20%。据人口普查,我国各地发病数不同,平均约5%。近年来,发病率已有增加趋势,在各类心脏病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冠心病死亡率的趋势,美国已近于稳定,我国和日本正在较快上升中。冠心病的发病率男高于女,男性发病多在40岁以上,女性多在45岁以上。但也有二三十岁即发病的所谓“青年型”。50~60岁为发病高峰,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我国冠心病发病年龄较西方晚。冠心病与其危险因素有关,这些因素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绝经和家族史。具有的危险因素越多患冠心病的可能性越大,危险因素越少,患冠心病的可能性越小。但并不是说没有危险因素就肯定不患冠心病。
什么是休克和昏迷?
什么是晕厥和虚脱?
经常有病人或家属诉说在家时曾发生“休克”或“昏迷”之类的病情,但究竟什么是休克,什么是昏迷以及需与之鉴别的“晕厥”或“昏厥”、“虚脱”等,人们的理解与实际往往大相径庭。之所以相差甚远,与众多的文艺节目、小说、影视表演对所谓的“休克”和“昏迷”的过度渲染有关。休克是急性循环衰竭及其他系统机能活动急剧降低的一种病理状态,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表现为:迅速发生精神萎靡,神志(即知觉和理智)模糊,反应迟钝,倦怠无力,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皮肤潮湿,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常发生于严重疾病或外伤。早期得到及时适当治疗可转危为安,晚期可能难以恢复。
维持正常有效的血液循环,必须有正常的全血量、足够的心排出血量和良好的微循环状态这三个重要因素。不论什么原因导致这三方面发生异常并超出了机体代偿限度,即可发生有效循环血量的急剧下降,引起各组织器官缺血导致休克。休克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病情发展的急缓和严重程度。起病缓慢,机体的调节机制可使腹腔各脏器、四肢和皮肤的血管收缩,使循环血量重新分配,从而使血压维持,保证大脑及其他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休克病人虽无欲、倦怠,但神志清楚,可以有轻度呼吸困难,平卧时可以减轻。如果起病急,机体的调节机制来不及发挥作用,可使脑组织严重缺血,突然晕倒,意识丧失。休克持续发展,代偿机制随即失效。由于血管扩张,血流停滞,循环时间延长,心排血量进一步减少,血压进一步下降,从而脑和其他重要组织器官缺氧更加严重,最后导致死亡。
休克的分类方法很多,一般按发生的原因和治疗原则可分为:
1.“低血容量性休克”,也称“出血性休克”。由于大量内外出血直接引起全血量减少,或大量出汗、严重吐泻、烧伤、脱水等使血液浓缩,血量减少所致。一般来说,急性失血量在30%以内往往得到代偿,超过30%常常发生休克。2.“心源性休克”,由于重型心肌炎、急性心肌梗塞、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使心脏排出血量不足引起休克。3.“中毒性休克”,由重型肺炎、流行性脑膜炎、中毒性痢疾、败血症等重度感染的细菌毒素或其他原因引起。4.“过敏性休克”,主要由药物(如青霉素等)过敏引起。5.其他还有“神经性休克”、“创伤性休克”等。中毒、感染、创伤、过敏等,虽然全血量和心脏排血量并无减少,但因循环发生障碍,灌注不足,所以引起休克。
血压是衡量休克轻重的重要指标。如果有发生休克的原因,一般将血压低于80/60mmHg(10.7/8kPa)或于短时间内血压数值下降20%以上,或较原血压低30mmHg(4kPa)以上即视为休克。但是有些人的血压长期处于低水平却行动从容,思维敏捷,没有任何症状,也无休克的原因及表现。这些人的血压有的虽然很低,但也不能视为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