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5堂珍爱自己的养生课
45070600000035

第35章 糖尿病(5)(2)

在限制热能的范围内,要做到营养平衡,合理分配三种营养素。蛋白质约占20%(儿童不宜低于20%),脂肪热能比值控制在20%~25%,碳水化合物为50%左右。脂肪量过低,难于保证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的需要,而且一般也难于坚持。碳水化合物不宜低于100克以防发生酮症。无机盐、维生素和食物纤维也要供应充足。选择食物时既要注意营养成分,又要考虑所进食物是否具有饱腹感。要多选含脂肪低(即含热量低)的蛋白质食物,如精瘦牛、羊、猪肉、鱼、虾、鸡、蛋、去油乳类以及豆腐、豆浆等豆制品。选择含维生素、无机盐、食物纤维丰富的新鲜叶、茎、瓜果类蔬菜、水果和粗粮。不用或少用油脂肥厚(即热能高)的食物,如肥肉、猪、牛、羊油、奶油、黄油及各种烹调油。红糖、白糖、巧克力等甜食、饮料和酒都是高热能食物,花生、瓜子、核桃、榛子等因含脂肪量甚高,故都应不用或少用。在烹调方法上,以氽、煮、炖、拌等少油方法为主,忌用油煎、炸等多油烹调法。还应减少食盐的摄入,避免体内水份的过多贮留。保持一日三餐,养成不吃甜食、零食和睡前夜宵的习惯。吃饭要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这样有利于营养素的消化吸收。此外,绝不能因节食而减少活动量,切记“饭后躺一躺,不长半斤也长四两”的谚语。

(二)适当的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可增加机体热能的消耗,使体重下降。目前多数学者主张节食和增加运动并举,这是减肥的最佳方案。有人观察成年肥胖妇女在增加运动后的机体组织变化:每天增加500kcal的活动量,每周五天共16周,其脂肪丢失5.8kg,非脂肪组织增加0.5kg。说明要达到减少体重的目的,鼓励病人每天安排体力活动是十分必要的。散步、跑步、上下楼梯、骑自行车、打球等都是比较适宜的运动。每天有半小时至1小时的活动就可增加消耗热能300~400kcal。但是过于剧烈或耗时太长的运动是不相宜的。因有可能增加食欲并易引起不良反应,尤其是伴有心、肺、肝疾病的病人更需慎重。

保持理想的体重,严格控制饮食、适当运动以防止或减轻肥胖,这不仅是糖尿病病人应当如此,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和正常人也应如此。还应要求糖尿病病人,利用掌握的有关知识教育自己的子女,设法要他们减轻体重,以防止后代继续发生糖尿病。

糖尿病病人应用胰岛素的护理1.糖尿病的定义与病因: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对糖尿病(DM)的定义:是一种多病因的代谢疾病,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随因胰岛素(INS)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有关,引起糖、蛋白质、脂肪和继发性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临床表现烦渴、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无力等,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或其他急性代谢紊乱。

2.临床资料:本组病例18例,单纯糖尿病患者13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5例,各年龄组均有发病,经严格胰岛素治疗,均已治愈或好转。

3.护理

①心理护理:糖尿病病人能否正确对待疾病,这对控制血糖、控制病情、恢复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有的病人存在恐惧心理、自卑感,精神压力很大,对治疗失去信心,有的病人满不在乎,既不控制饮食,也不认真治疗,有的病人极易产生急躁情绪。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耐心、细心的开导病人,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精神紧张,适当参加体育锻炼,禁烟和酒,预防感染。

②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常会出现严重的合并症或并发症,病人入院后应及时查血糖、尿糖、酮体,根据检查及病史区分属于哪一类型的糖尿病,根据医嘱给予合理的胰岛素,如正规胰岛素或鱼精蛋白锌胰岛素。

③注射胰岛素一般从小剂量开始,于每餐前注射普通胰岛素4~6单位,以后根据四次四段尿糖变化,调整胰岛素用量,一般每次增减量为原来用量的10%~20%。除尿量及尿糖量较多或有酮症酸中毒病人外,一般不要每日改变胰岛素的用量,要观察几天后再进行调节。

④注射胰岛素必须用一毫升注射器抽吸药液,注射时要正确无误的注入皮下,注射后15分钟或30分钟应按时进食,避免重体力劳动,同时观察治疗效果及反应,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应根据胰岛素的用量合理分配三餐饮食,经常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局部可出现红、肿、皮下结节,容易造成感染,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⑤静脉注射胰岛素的病人要根据血糖的测定来给予,首次剂量不要过大,滴速不宜过快,避免发生低血糖反应。如在输液过程中发现心慌、多汗、面色苍白、强烈的饥饿感,要及时给予处理,可口服200ml果汁或2匙蜂蜜,或饮几口白糖水,重者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ml,病情均在5~10分钟内纠正。

⑥突然中断胰岛素可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家应用胰岛素的病人,要使患者掌握胰岛素的注射方法、用量,定期到医院测血糖、尿糖及酮体的变化,了解控制饮食的重要性及调节方法,学会尿糖定性的检查方法,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有效地控制饮食。

糖尿病的眼部危害及防治糖尿病是以糖代谢异常为特征的一种慢性代谢失调性疾病,分为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两种类型,在临床上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征。患糖尿病时间长了不但对人的肾脏、神经系统和血管系统造成损害,而且对人的眼睛也危害极大,然而由于对糖尿病性眼病认识不足,多数糖尿病患者甚至基层卫生单位容易忽视这一严重并发症。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糖尿病病人因视物障碍到眼科就诊,经检查诊断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或糖尿病性白内障,如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有望恢复一定视力,而对于病变发展到晚期则复明无望。所以,糖尿病病人要重视糖尿病对眼睛的危害,医生在诊治糖尿病患者时要注意病人的眼部改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对人眼常见的危害也是最严重的疾病。在我们的眼睛中,视网膜就像照相机的底片,我们通过这种“底片”才能感受外界的刺激,产生视觉冲动并由视神经传达到大脑视觉中枢,形成视觉。视网膜上有丰富的血管,这些血管为视网膜提供营养,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糖含量较高,血粘度增高,致使视网膜的血液循环受阻,视网膜缺氧,出现点状出血或小血管瘤,并逐渐发展成为片状、火焰状出血,严重者由于产生的新生血管破裂造成玻璃体出血,视力急剧下降,如继续发展为增殖性病变,则引起视网膜脱离而导致失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往往在患者本人不知不觉中逐渐加重,按血糖控制状态不同和病情进展不同,一般有十年以上糖尿病史的患者,约50%的人合并有视网膜病变,据统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目前已成为成人失明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按其发展过程分为单纯期、增殖前期、增殖期三个阶段,在初期,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症状,所以不到眼科就诊,但是到出现视力下降等症状时往往视网膜病变已进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而错过及时治疗的时机。所以一旦诊断为糖尿病,不论有无自觉症状,都应该接受眼科检查。

糖尿病还能引起视网膜病变末期发病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糖尿病性白内障及眼部肌麻痹等其他眼部并发症。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由于葡萄糖大量新生血管增生,特别是虹膜根部新生血管形成,阻塞房角引起房水循环受阻,眼压升高,患者出现眼痛、头痛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十分痛苦。眼外肌麻痹患者可出现严重的复视,影响工作和生活。

糖尿病性眼病的诊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激光技术在眼科的应用,使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治疗成为现实,糖尿病性白内障可通过先进的白内障摘除术予以解决,但是,对于患糖尿病时间长、眼部病变严重的病人,以上治疗的效果很难保证,特别是对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治疗目的大多为解决患眼疼痛,所以,只有重视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才能将糖尿病对人眼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日渐增高,有统计为6%,相应地,糖尿病对人眼的危害也日益明显,致盲率逐渐增高,糖尿病患者要提高警惕,高度重视视力变化。因为眼底是全身血管惟一可见的部位,所以我们可以把眼睛比作反映糖尿病患者全身状态的一面镜子,按时到眼科进行专科检查,可及早发现糖尿病性眼部损害并得到有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