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韩愈散文
45082900000012

第12章 子产不毁乡校颂

【题解】

子产是春秋末期郑国的政治家,郑简公、定公时宰相,执政二十余年,深得民心。《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郑国的民众常到乡学里行走,聚在一起议论掌权者施政的得失。然明建议毁掉乡学,但子产认为这样才能集思广益。所以他不但不毁乡学,反而把乡学的议论看作是自己的老师,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国子司业阳城被贬谪为道州刺史,太学生200多人为此到皇庭外跪地请愿,要求留下阳城,经过几天,奏章得不到上达。而阳城被贬官又是因为他给因直言获罪的太学生薛约送行。可见当时言论之不民主。韩愈这篇文章就是因这桩事而作的。他借赞颂子产不毁乡校,讽刺当世的掌权者。

文章以“我思古人”开头,以“我思古人”结尾,思古实为慨今。以《左传》所载原意成文,通篇有韵。

“颂”的名称来源于《诗经》,是一种文体。

【原文】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1]。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2];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3]。或[4]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5]。夫岂多言,亦各其志[6];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7],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8],下塞上聋[9],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10]。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11];及其已衰,谤者使监[12]。成败之迹,昭哉可观。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13],化止一国。诚率是道,相天下者,交畅旁达,施及无垠[14]。于罅[15]!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16]。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注释】

[1]伊郑之侨:伊,发语词。侨,子产名公孙侨。[2]人未安其教:人:指郑国人民。安,适应、习惯。教,教化。[3]众口:众人的议论。嚣嚣:嘈杂、喧闹的样子。[4]或:有人,指然明。然明为郑国大夫。[5]成美:成就善政。[6]各其志:即各言其志。各人说自己的意见。[7]维善维否:维句首助词。否(pǐ):恶的意思。[8]防:堤。弭:止息。[9]下塞上聋:下对老百姓赌塞言路,上边的统治者就像聋子听不到意见。《春秋谷梁传》文公六年:“上泄则下脭,下脭则上聋,且脭且聋、尤以相通。”[10]既乡校不毁,郑国以理:既,已、已经。理,治理。《左传·襄公三十年》记载子产执政三年后,众人赞颂他说:“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11]养老乞言:语出《礼记·文王世子》,意思是:养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以便向他们求教。

[12]谤者使监:语出《国语·周语》:“厉王虐,国人谤王。……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意思是:派人去监视那些对朝政提意见的人。[13]维其不遇:指子产生在春秋列国分治的时候。不遇,不逢时。[14]施及无垠:施,延长、扩展的意思。垠,边际。[15]于罅:同“呜呼”。[16]有君无臣:有圣明的君主而没有子产那样的贤臣。

【译文】

我思慕古人,那个郑国的公孙侨。他用礼治理国家,开始民众还不习惯他的教化;到乡学里行走,聚在一起嘈杂喧闹地议论政务处理的对错。有人建议子产说,毁掉乡学议论就止住了。子产说:“怕什么呢!议论可以帮助达到美政。哪里就多议论了?不过各抒己见;说得对的我照着去做,说得不对的我可以加勉,好和坏,我可以从它得到比照。河流不可以筑堤堵塞,言论不应该制止,对老百姓堵塞言路,执政的人就成了聋子,邦国就要覆灭了。”没有毁掉乡校,郑国得到治理。

在周朝兴盛的时候,皇帝和他的长子常养着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以便向他们求教;到它已衰微的时候,却要派人去监视对朝政发议论的人。成功失败的迹象,明显可见。这个子产,是掌握政权处理政务的榜样,但他生不逢时,只能教化一个小国。如果循着子产的道路,那么治理天下的人,就能真正四通八达,扩展到无边无际。唉!四海之内所以得不到治理,是因为有圣君没有贤臣,有谁来继承子产呢?我思慕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