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屡屡发现核走私问题。其实,早在1986年,欧洲就破获过一起核走私罪案。意大利法官卡罗巴拉姆在调查国际武器走私活动中,偶然获得了一份材料,按照这份材料提供的线索,他发现了一个牵连到30人的国际核武器走私案。而且这些走私犯的货源都是通过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些官员联系、购买的。
很快,有牵连的30名案犯分别被意大利警方逮捕。其中,主犯格罗库·巴提尔是某导弹工业的一名工程师,领导着一个导弹制造中心,同时又是美国中央情报局派驻欧洲的一名间谍。
在确凿的证据和证人面前,格罗库巴提尔供认:“去年,亨利·阿尔桑多次找我,为某国购买3颗爆炸当量分别为2万吨TNT。炸药的原子弹和浓缩铀。由于此交易事关重大,开始我不敢答应,但在巨额佣金诱惑下,我同意了。我委派助手范希祖·杰尤法尼利克充当卖方中间人,承办具体事务。
亨利·阿尔桑很快同杰尤法尼利克策划了逃避海关检查、政府监视及运输方式等具体办法。”
但格罗库巴提尔所信赖的助手杰尤法尼利克出于人道主义,决心使这笔罪恶交易落空。他去某国的敌对国驻意大利的大使馆,透露了此项交易,要求他们从外交途径干预此事。该国大使馆经过精心安排,将“核武器走私案”中的重要证据转送给意大利法官卡罗巴拉姆。此案遂披露于众。
如果一个小小的集团将2万吨TNT当量的3颗原子弹都可以走私,那么一个掌握了政权、又具备足够技术力量的国家,要瞒骗过国际舆论和条约的约束,偷偷摸摸地发展核武器就更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前述核走私案发生在苏联解体以前,似乎仅是偶发新闻。苏联解体以后,情况就更复杂了,各方面的消息表明,核走私已经不是偶然事件。
来自前苏联的黑市核材料通过罗马流往中东国家,包括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和阿尔及利亚。意大利正成为核黑市的交易中心。调查这一事件的科莫检察官1991年底对意大利的核黑市展开了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这个国家正迅速成为核走私的中转站,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调查时截获了一批由一名瑞士公民带到科莫来的钚材料,逮捕了7名核材料走私犯,随后又在苏黎世截获了29公斤铀。
1991年12月,一则消息报道,在德国南部的卡尔斯鲁厄,警察企图解开封存在保密度极高的地区的42公斤铀丢失之谜。目前尚不清楚,铀是被盗的还是因封存和清点中的粗心大意而丢失的。
遗失的42公斤铀是天然铀的氧化物,被制成37根铀棒。1971年用于卡尔斯鲁厄德国核研究中心的实验反应堆中。1980年该反应堆被关闭以后,便被当作试验品送到后处理工厂。该工厂于1987年被关闭了,37根铀棒便被拆开了。
37根铀棒被封存在已关闭的工厂内,由国际安全机构来保护。欧洲原子能局每年进行两次例行检查,最后一次检查的时间是1991年6月。此后不久,工厂的官员作非例行检查时,发现铀棒丢失了。
从东欧方面来说,也有中转的地方。1993年2月,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发言人提供的材料,几个月内,德国也破获了100起涉及从前苏联偷运核物质和放射性物质的走私案。1991年发生的此类案件只有30起。他说:“这些物质大多来源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而波兰则是走私此类物质的最大中转站”“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们进行的大量研究得出的结论,这些被缴获的物质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没有达到制造原子弹所需核物质的标准。这些走私者利用苏联解体后的混乱局势,经常偷窃某些专业单位的核物质和放射性物质的样品,但是他们往往不知道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有些已造成严重后果”。
波兰边防警察破获的一起核物质走私案是在1993年2月。一个波兰血统的德国人和另一个波兰同伙试图将223公斤的铯—133带进德国。
1992年11月,保加利亚当局截获了140粒各装有02克钚-239的胶囊。这些钚是制造核弹的材料,是在1年前丢失的。
1992年5月到6月间,奥地利警察共逮捕了14名涉嫌参与走私从东欧核反应堆偷出的铀和一些易燃物质的人。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的材料,1992年2月共发生了5起走私核物质和放射性物质的案件,它们分别发生在匈牙利、瑞士、德国和意大利。
自从苏联解体后,这个核大国的几个拥有核设施的共和国,成了核走私的基地。“走私原子弹”已成为国际上一些冒险家和走私集团发财的捷径。在莫斯科的一条街上,有一家“切特克”公司。这家公司专门向各国提供和平利用核爆炸技术。公司还得到俄罗斯核动力工业部的特许,自由出入该部的核试验基地。原来,核动力工业部财政紧张,便提出与“切特克”公司联营,参加股份分红,这正好为该公司向国外出售核技术开了绿灯。在外界的高薪诱惑下,独联体大批核科学家外流到中东阿拉伯国家从事核武器的研制工作。
核材料和核技术的大倒卖,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许多西方国家担心,对抗了40多年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没有爆发核战争,而中小国家却有可能在下一次战争中使用核武器了。
近年,有关核走私的消息继续频传,特别是在德国与俄国,核黑市几乎屡禁不止;在美国与日本,核材料不翼而飞的事情也见诸报端。1997年10月英国国防部甚至公开承认:
4年前从美国进口的核武器部件丢失,是否已落入恐怖分子手不得而知。
1994年5月10日,德国巴登地区的警察在商人车库里,发现了纯度高达997%的高浓缩钚-239,共和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了关于降低处理与运输核燃料限额标准的建议。
为了防止将民用核燃料转为武器级核原料,20世纪60年代国际原子能机构规定了处理和运输核燃料的限额标准,其中钚-239为8公斤,铀-233为8公斤,含20%浓度的浓缩铀-235为25公斤。超过这个限额的核燃料就可制成一枚核弹,被视为“危险的门槛”。现在建议将现行限额标准降低为1/8,即钚-239和铀-233各1公斤,浓缩铀-235为3公斤。这个建议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
但是由恐怖集团来制造小型核弹是不可能的。核弹愈小,技术愈复杂。目前只有美、俄等大国能够制造以钚为原料的小型核弹。即使是制造以铀为原料的较简陋的核弹,也需要大量资金、精良的实验室设备和高级科技人才,因此建议受到一些专家的怀疑。此外,以钚为原料的核发电公司也坚决反对该建议,它们强调钚限额标准的降低将窒息核发电。
各国在担心核走私所带来危害的同时,纷纷加紧了对付核走私的联合行动。
1994年8月,德国总理科尔就致信俄总统叶利钦,希望在防止核走私问题上同德国等西方国家进行合作,设法防止俄罗斯的核材料丢失。随即,德国派出特使,同俄罗斯反间谍局长举行会议,双方签署文件,来制止核材料在世界各地进行非法倒卖。
日益增多的核走私案也引起了俄罗斯当局的高度重视。
1994年9月16日,叶利钦发布命令,要求对贮存的核材料实行更加严格的控制,包括防止非法转运核材料。
苏联解体以后,西方曾经对它那大量的核弹头是否能够得到控制而忧虑重重。待独联体形势稳定后,美国同俄罗斯、乌克兰达成协议,将世界第三大核武库乌克兰拥有的近2000枚核弹头移送到俄罗斯销毁。
其后3年,独联体的核大国俄罗斯、乌克兰、塔吉克斯坦在处置核武器方面困难重重。首先是缺钱。仅要拆掉乌克兰境内的核弹,就要耗资35亿美元,而美国只允诺援助1/10、加上生产滑坡,能源受到俄罗斯遏制,乌克兰连维持基本的经济运作都困难,拆除核武器就更谈不上了。另一个困难是造成大批核技术人员失业。在前苏联,这批技术人员待遇丰厚,但随着一个个核基地的取消,英雄无用武之地,而且断了经济来源。面对如此困境,有人不惜“砸锅卖铁”,铤而走险,做起了核材料走私的生意。
出现这种走私式的核扩散一旦扩展到失控地区,后果不堪设想。
美国传媒的证据表明,俄罗斯的犯罪分子已把目投向极有利润可图的核武器。他们在千方百计寻求核武器。
还有迹象表明,俄罗斯政府不能完全说明它所有核弹头及铀、钚的去向,其中许多弹头威力远远超过广岛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