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大众快乐处方
45092500000006

第6章 智者乐相伴(1)

快乐与人的智慧成正比。智慧是快乐之源。让生命快乐着,永远是智者所为。

乐者随时可见乐

快乐对于每个人来说,应该是如影随形,终日相伴。有物质生活上的知足常乐;精神生活上的自寻其乐;人际交往上的与人共乐;道德情操上的修养得乐;芳心永伴的情爱之乐;顿开茅塞的发现之乐;事业拼搏上的成功之乐……这就是说,时时事事当求乐,条条大路通快乐。

生活中应充满快乐。只是由于人心的千差万别,致使同样一件事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旦你以快乐的眼光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这便是乐者见乐。否则,便是忧者见忧,苦者见苦。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烦事挂心上,便是人间好时节。”由此可以悟到,快乐是一种角度,由反面看可能是苦,由正面看可能是乐。当你以快乐的心态面对人生现实,以快乐的技巧去感受生活中无处不有的快乐,那么,你将拥有快乐的人生。与此相反,那些总认为人生是苦的人,即使在乐中也乐不起来。其实他所缺少的不是快乐,而是缺少一个快乐的辩证思维方法和认识问题的求乐技巧。

生活中并不缺少快乐,而是缺少对快乐的理解和觉悟。一个充满快乐的人,不是因为他们总是乐事相随,而是因为他们善于从时时事事中发现快乐,善于为自己制造快乐,善于乐中知乐,更善于苦中作乐——这就是乐者永见乐。

先哲有言:智者乐。快乐与人的智慧成正比。智慧是快乐之源。不管这个世界上发生什么变故,不管社会如何发展进步,请记住,让生命快乐着,永远是智者所为。

有诗为证:

笑一笑,十年少,

笑笑便能开怀抱。

问我健身长寿法,

嘻嘻哈哈只是笑。

唱喜歌,醒心窍,

笑口常开少烦恼。

益寿秘方人皆有,

快乐才是无价宝。

智者常有乐相伴

智者乐。乐是大脑高级指挥系统在进行有效的工作。脑神经板块通过乐进行互联网,这是大脑区别于电脑的根本标志。乐则活,严肃意味着死亡。一个人能乐,意味着身安无恙。

智者乐。乐在健康。人脑是精神的发源地,也是智慧的宝库。人的学问越高,得脑病的可能性越小。从事生疏的活动是发展脑子的最好方法,同知识超常的人交往,同样能发达脑子。

专家们指出:肌体的健康、营养的均衡以及用脑的频繁是延缓大脑衰老的三大法宝。专家们还发现:有人在70岁丧失的部分脑功能,14年后又得到恢复。这说明人脑有个惊人的本领——返老还童。可见脑子越用越灵,长寿离不开脑运动。

智者乐,乐则寿。众多的研究表明,有知识素养的人,其平均寿命要比无知识者多10岁以上,发病率也明显低少。可见智慧的发达与知识的渊博决定一个人的健康长寿。

用智慧选择快乐,就等于用觉悟微调健康。

快乐源于大脑,大脑追求快感,这就意味着人类以追求快感而生存。“笑口常开,便是如来。”笑是灵性显化的最高智慧,运用得好,可使人获得至高无上的快乐。

能乐者即是佛。未来佛是笑佛。大彻大悟之人必有常乐相伴。

乐,也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开悟的标准。为此,有位禅师说过:“能够笑的人,已经开悟一点;那种不能笑的人,就一定不开悟。你们不要怀疑这一点!不能笑的话,那些人等级还很低。”

人生有乐常相伴,不是神仙赛神仙。笔者在乐中悟出一首小诗:别人道苦我言错,

善从忧苦自寻乐;

推出求乐健身法,

启蒙益智开心课。

乐在自身莫远求

个人快乐与否,主要不在外物,而在于自身。首先我们必须醒悟:人们寻求快乐,许多时候可能是摸错了门路。须知,快乐的源泉不在身外,而就在个人的心里。

大部分人并没有去发掘自有的争取快乐的潜力,而是在等待别人授权我们去过快乐的生活。其实,真正能授权给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必须明白,快乐与否,责任全在自己。

为了寻求快乐,你走遍了千山万水,始终见不到它的踪影。其实,只要你拥有一颗知足的心,快乐就同时产生了。如果你对目前拥有的一切总觉得不满,即便等到你拥有更多时,也不见得会产生快乐。如果快乐可以用钱买到,大多数人都会因价格昂贵得离谱而不得快乐。然而,快乐却非常便宜,便宜得几乎人人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而取得。但这必须得法。否则,就显得昂贵了。

快乐是一种心境,跟金钱、权势无必然关系。

有钱,是否就有了快乐?也不见得。追逐在金钱之途,角斗在权势之场,人们如同中了魔法:气喘吁吁地寻求快乐,结果他急匆匆地与快乐交错而过却道未曾谋面,因他们总是视而不见。至于那些贪赃枉法、为非作歹而攫取金钱者,他们整日惊惶难安,坐卧不宁,哪里还有快乐可言。

那些大权在握而一呼百应者总该快乐吧?也不尽然。须知官身不自由,劳碌奔波为谁忙,忧恐一失误,上下被中伤。所以说,他很难快乐。而那些想以手中的权力为老百姓真正办点实事的公仆清官们,却可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于那些庸碌之官,为钻营投机,觊觎权势,更少不得阿谀逢迎,见风使舵,苦费心机,机关算尽……这谈何快乐。

快乐是一种深沉持久的心理感受,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的欢畅。因此我们说,一时的痛快不是快乐,一掷千金的海吃豪饮不是快乐,充其量只能算是一时的享乐。这种享乐是用金钱(或特权)可以一时换来的感官刺激,是某种欲望的暂时满足。一旦这种享乐过后,等待着的仍然是不快乐,甚或是灾难。这样一来,当初的所谓快乐岂不是祸端?

清代养生家石天基提倡“常存安乐心”。这就是要苦难中求乐心,逆境中觅快意。“每遇不如意事,即将更甚者比之,心即坦然大乐矣。”如古人云:“他骑骏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回头看见推车汉,上虽不足下有余。”这岂不是自身的知足常乐观吗?

心灵是快乐者回归的伊甸园,是觉悟者的大雄宝殿,是大德者的中堂宝座。不管这个世界上外物发生什么变化,而我们自己要永远做到:让生命快乐着,快乐着每时每事。这永远是大智者的彻悟行为。

以德为乐心无我

有位名人说过:完美的道德是行为的准则,有了这种准则,痛苦就可以避免。

道德——这是人生中一道严肃的课题,它既不容忽视,也不能回避。当你把崇高的理想和信仰庄严地写在生命的宣言书上,年轻的朋友啊,你可曾认真想过:道德的重量,道德的意义,它既是衡量和映照心灵的一根准绳、一面明镜,又是到达理想彼岸的一种保证、一种动力。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它哟,如同不能缺少阳光和空气。它测量着你胸怀的宽窄,它标志着你人格的高低。它甚至是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宰着人的一举一动,一朝一夕。

道德是一切快乐和幸福的源泉。

最完美的道德——行善不但不望回报,而且没有人我的分别,甚至也没有任何名相的负担。这种人的慈悲心是没有条件和无限量的。因为他行善时,连一点负担也没有,所以最真诚,最自然,也最快乐。

至高的道德是无我、忘我的境界,志愿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做出无私的奉献。他不图起码的平等回报,他只需快乐地活着,他只图为他人带来快乐。为此,他总是忘我地工作,无我地奉献,无止的奉献,直至奉献生命,也会乐死如归。

世界卫组织关于健康的最新定义指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的人,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这里所说的道德健康的主要含义,是指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美丑等是非观念,能按社会准则规范来约束和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读书之乐

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开卷有益,指的是读书可增长人的知识。读一部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一部好书,可以和我们结为莫逆之交,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它过去、现在、将来对我们始终如一。书是最具耐性并最令人愉快的朋友,即使在我们贫困潦倒或悲哀痛苦之时,也不会背弃我们。它待人和蔼,始终不渝。它在我们青春年少之时给我们以快乐和教诲,在我们黄昏暮年之时给我们以慰藉和同情。

书籍又向我们介绍良师益友,使我们认识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灵魂。

懂得读书快乐的人,大多有过这样的体验:随手拿起一本书来翻阅,读得下去,开卷便读。爱不释卷者,便会废寝忘食。读到兴奋之处:更会欢呼雀跃,击节鼓掌,不禁赞不绝口。

明朝的李卓吾是一个会读书、懂得读书快乐的人。他作《读书乐》,说到他的经验:“龙湖卓吾,其乐何如?四时读书,不知其余。读书伊何?会我者多。一与心会,自笑自歌;歌吟不已,继以呼呵;恸哭呼呵,涕泗滂沱。歌匪无因,书中有人;我观其人,实获我心。哭匪无因,空潭无人;未见其人,实劳我心。”即使如此,他坚持认为:“束书不观,吾何以欢?怡性养神,正在此间。”

兴味和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林语堂认为:“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只要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一个人如能遇到他最喜爱的作家,“一见倾心”、“一拍即合”,乃是他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幸事。一个文学爱好者只有交过几个“情人”,才有可能成为作家。只有用“看红楼、水浒的方法”去看哲学、史学、科学的书,才能真正懂得读书之乐。

几本书参照读,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哥伦比亚大学友琴·厄里希曾主张:拿几本属于同一范围的书,从一本跳到另一本交插读,这样三四本难懂的书一起读,比单读一本容易懂,因为多本书可以更全面阐明问题。弗吉亚·伍尔夫也使用同一种方法:“在看到某一种书后,会再去寻找同一性质的那一类书,然后在我们的知觉上建立品尝的秩序。”具有这种比较的鉴赏力后,我们将获得一种更深邃、更稀有的快乐。

一部好书经常是人生的圣坛,里面珍藏着一个人的思想所发展的精华。人生的世界,大抵说来,不外乎是思想的世界。因此,最优透的书籍是一种由高贵的语言和闪光的思想所构成的财富,为人类所铭记,所珍惜,是我们永恒的伴侣和慰藉。菲力蒲·西登尼爵士曾经说过:“与高贵的思想为伍的人,是决不会孤独的。”

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昔有《乐学歌》很说明问题: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

私欲一萌时,良心还自觉。

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

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

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

此诗正应了欧阳修所言的“惟有吟哦殊不倦,始知文字乐无穷”的真正含义。

汉朝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唐代人也讲过类似的话:“文学之于人也,譬乎药,善服有济……”读书也能治病。

西汉枚乘在《七发》中写道:楚太子病笃,吴客往观,分析了其原因,隐示病因是纵欲无度所致,提出了治疗七法,其中一法就是只要读圣贤文章才能奏效。楚太子读了圣贤的“妙音要道”,病果然好了。

据报道,国外近年也兴起了别具一格的“读书疗法”。前联邦德国的医院就为病人专门开设了图书室,使得许多慢性病,尤其是神经系统及心理性疾病患者,沉湎于书中,康复得更快。读书不仅陶冶人的情操,启迪心智,医治愚昧,激励人奋发向上,还能调节情绪。正所谓“发奋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忘忧,使人心情舒畅,胸怀开朗,处事乐观洒脱,比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读书即是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精神动力,也是生命之最快乐的追求。

通信之乐

从某种意义上说,书信是示爱的一种表现形式。信如其人,有什么样的人品,便有什么样的信品。肯把爱心分赠别人的人,他本身也分享给予之乐。

通信的基本原则是:有来必有复。如果对“信”字的结构品味嚼趣的话,那么,可理解为:一个人的言语与他本人一样比肩齐高,堂堂正正,那么,这个人便是可以信赖的。

写信本身就是乐事,是情感的交流,是信息的沟通,必有乐趣在其中。收信的人也会因此而带来喜悦与欢乐,更会在能够执笔的适当时候乐心作复。看来,有幸能找到值得与人分享半小时的美妙时光而写出许多信,也不失为一件乐事。

俗语云:见字如见人。写信者与收信人,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两个人难以谋面,但通过书信往来,有如两个人面对面地交谈,一诉衷肠,增进交流,加强友谊。不可否认,乐在其中。

书信是交友的重要手段。一个缺少朋友的人,很难成为快乐的人。跟朋友广泛通信,会给你带来愉快和满足。对他人不便开口直言的,可以用书信方式进行书面表达。

总结通信之乐,对人体健康而言,有如下十大好处:1.广交朋友。广泛结交新老朋友,心境会自然平静安详,乐趣多多。

2.表示善意。以善相待,广结善缘,可扩大朋友圈。多一个朋友,等于多一份快乐。

3.焕发爱心。书信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恋爱,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增强生命的再生能力。

4.唤醒直觉。书信充满人情味,而情感是唤醒大脑直觉功能的速效药。

5.启动好奇心。受好奇心驱使,信中展示一个人心灵的轨迹,具有某种神秘感。而神秘感和好奇心是童心永在的表现。

6.锻炼心智。写信是精神的跑步运动,能活跃大脑思维,健全心智功能。

7.平和心态。书信能消除精神紧张,起到平和心态、抒展情绪的作用。

8.赞美和祝福。人与人之间最能激发彼此乐心的珍贵礼物莫过于赞美和祝福。一番祝福和赞美,无需成本,只要肯做,垂手可得。

9.健身祛病。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可产生互补的积极效应。书信疗法不受地域之隔,是自我保健的方便法门。

10.与人共乐。通信是一种与人共乐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高科技时代的今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情感交流。书信必将成为人们共用的传乐方式。

目前,许多网友和移动通信用户不是正在享受着此等之乐吗!

赞美之乐

赞美,即鼓励,是行为科学中的一个概念。

赞美对人类心灵的重要性,好比植物依赖阳光,没有它,就不能生长,就不能开花结果。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被人喜欢的人,就必须学会衷心地赞美人。美国著名作家詹姆士有句名言:“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俄国文豪托尔斯泰说得更为深刻:“称赞不但对人的感情,而且对人的理智也起着巨大作用。”上司对下级给予赞美,是对其工作成绩的肯定,能鼓励下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再接再励取得更大成果。同事对同事、朋友对朋友给予赞美,能使感情更融洽,友情更纯真。夫妻相互赞美,可以增添恩爱,巩固婚姻。有个结婚50年且婚姻非常幸福的老者告诉我:“最好的婚姻是建立在相互赞美上。”

父母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赞美子女,既能激励后代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又能增添家庭的凝聚力。一个笑容可掬并善于发现别人优点且不断给予赞美的人,肯定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喜爱。这种人自然身心健康,生活、工作十分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