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民族优秀军事文化对信息化战争认知的基础作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传统尤其是军事文化传统,是建立有中国特色信息化战争认知域的逻辑基础。在信息化时代到来的时候,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东方兵学所阐释的一些古老军事原则,也被西方国家军队特别是美军视为指导信息化战争的圭臬,但他们关注的多是东方兵学的皮表。发挥民族优秀军事文化的基础作用,建立有中国特色信息化战争认知域,重在发掘民族军事文化底蕴,吸纳中华兵学精髓,掌握军事思维方法,运用民族军事智慧。把握中国军事文化理性思维的特征,深刻认识信息化战争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冷静处置千变万化和困难复杂的作战态势;把握中国军事文化整体思维的特征,通观信息化战争全局,促进作战指挥的一体性与作战行动的协调性;把握中国军事文化以人为本的特征,重视信息化战争中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人的信念、意志、知识和技能;把握中国军事文化重用谋略的特征,树立以智取胜的观念,积极创造条件,变被动为主动。
一、发挥先进作战理论对信息化战争认知的指导作用作战理论是战争认知的集中反映,以先进的作战理论为指导,是形成信息化战争认知域优势的关键环节。在战争实践中创新作战理论,用新的作战理论指导新的战争实践,永葆作战理论的先进性,是中国革命战争走向胜利的法宝,也是打开未来信息化战争胜利之门的钥匙。掌握先进的作战理论,在认知域高敌一筹,创造信息化战争认知域优势的基础。适应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我们应当大胆创新信息化战争的指导思想,发展现代人民战争理论,充实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大胆创新信息化战争的作战形式,探讨联合作战的新样式和新内容,研究网电一体战的新思路;大胆创新信息化战争的战法,寻找以劣胜优的新对策。
发挥人的因素在认知域的根本作用。人是认知的主体,建立认知优势就要充分发挥人的因素。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人的因素反映在适应信息环境的能动作用上,反映在创造信息化作战条件的能动作用上,反映在扭转信息化战场局面的能动作用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战争认知域,根本点在于用坚定的政治信念武装人,用高科技知识和技能武装人,使官兵成为敢于和善于打信息化战争的人。按照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深化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深化军队教育训练改革、深化部队管理教育改革,大力培养具备良好全面素质、具备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由昔日的“铁脚板”走向骡马化。步兵训练作战依靠步行,重武器装备大都靠畜力运载。
——1969年2月,人民解放军开始组建摩托化步兵师和摩托化步兵军。徒步步兵以车代行,装备全部实现车载。
——1985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裁军后,走上了精兵之路,全部实现了摩托化,骑兵作为一个兵种在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从此消失。
——1983年12月,人民解放军开始组建机械化师;1984年4月,开始组建机械化军集团军。
目前,人民解放军正处在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的阶段。
“信息化,简言之,就是建设信息化部队和实施信息化战争。其最鲜明的标志就是组建数字化部队。”国防大学教授霍小勇说,所谓数字化部队,就是指以计算机为支撑,以数字技术联网,从单兵到各级指挥员,从各种战斗、战斗支援到战斗保障系统都具备战场信息的获取、传输及处理功能的部队。他说,目前人民解放军已开始尝试数字化部队建设,建立了若干数字化兵种试点部队。
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国防电子展览会上,中国研制生产的单兵计算机系统首次公开亮相,这意味着中国数字化部队向单兵发展。
目前,一个连贯全军的军事训练信息网已初步建成。
二、信息化是未来解放军发展的必然方向
报道说,高度运用信息技术的各种作战平台、弹药、单兵装备、C4ISR系统,以及电子战兵器,将使战争的形态和作战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军事专家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现代信息战图景:从空中的侦察卫星、侦察飞机到地面雷达、战场光学侦察监视系统,可以在数百甚至上千公里外发现敌情,监测着战场上的任何变化;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可以在远离战场数百公里的地方实施超纵深作战,远程摧毁;网络化的高效能指挥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最高统帅和在数千公里外的士兵间的直接对话;各种电子战武器、网络攻击、隐身武器神出鬼没……信息化的各种作战手段,不仅发展了超视距作战、全纵深作战、非接触式作战、非线性作战等理论,而且也将战场由陆、海、空、天等有形战场延伸到看不见的电磁空间,形成“五维”内的联合作战。
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司令员贾茂荣说,目前,在飞机、舰船、坦克、大炮等武器中,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制费和采购费约占22%~30%,导弹占45%。而C4ISR系统,本身就是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经费比例最高。
军事专家普遍认为,从两次伊拉克战争来看,信息化是未来军队建设的必然方向。中国军队正处在信息化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信息化水平还有明显差距。只有把解放军建成一支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现代化军队,才能为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南昌陆军学院张军副教授认为,信息是机械化武器装备的“大脑”,没有信息与机械化装备的火力、机动力的有机结合,机械化就会走入死胡同;而机械化则是信息化的“载体”,只有战场信息的快速收集、传输和处理能力,而无兵力、火力的快速机动和有效打击能力,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同样是困难的。
成都军区副司令员陈世俊认为,中国军队正处于机械化尚未完成、信息化刚刚起步的阶段。要迎接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就必须认清中国的国情、军情,走一条信息化和机械化协调发展的建军道路。
三、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推迟信息化,会坐失良机;放弃机械化,会丧失基础。”济南军区副参谋长于怀谋说,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就是要以信息化为主导,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空军副政委黄新说,半个世纪来,航空武器的发展经历了“航空机械化——机械化+信息化——信息化+机械化”三个阶段。今天,第三代、第四代战斗机不但可以用多种手段探测目标,用多种精确制导武器进行攻击,而且还可以进行电子战,与预警机、卫星、C4lSR联网,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
新军事变革浪潮中的后备力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的军事变革浪潮的勃勃兴起,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从本国的战略需要出发,调整各自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指导思想,力求突出质量、减少数量,提高后备力量建设的整体效益,以及与常备军的一体化程度,以便建设一支与新军事变革相适应的强大的后备力量。
员额精干化
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总体趋向缓和,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世界各主要国家以“大打”为背景建立起来的常备军及后备力量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规模必须进行压缩。另一方面,随着军用高技术的发展,武器装备和人员素质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信息装备的广泛使用,使战争的形态开始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渡,以工业时代为背景建立起来的庞大的机械化军队将逐步被编组更加灵活、反应更加迅速的信息化军队所代替,这就要求后备力量与现役部队一样,对人力密集型的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军队开始对其后备力量进行从庞大到强大的结构性改革。如法国20世纪80年代预备役的最高员额为300万人,2000年时则压缩到50万人;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时的预备役部队为165.5万人,到1998年已压缩到135万人;俄、英、德、日等国也都不同程度地裁减了预备役部队的数量。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主要国家虽然都相应地削减了预备役部队的规模,但由于一个预备役士兵所需要的维持费只相当一个现役士兵的1/4至1/8,有着极高的投入产出比,因此,虽然大多数国家的预备役都进行了削减,但削减的幅度都低于现役部队。以美军为例,1990-1997年间,美军陆军预备役人数减少了21%,而同期陆军现役人员则削减了34%,预备役在陆军中的比重总体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进一步上升。
任务常备化
在常备军大幅度削减的情况下,各国普遍提高了对预备役等后备力量的战备要求,以保证战时拥有足够的高素质人员,而且不需要长时间的动员就可迅速投入使用。为此,一些国家在提高预备役战备程度上采取了一些新措施,如编组可迅速召回的预备役部队、将预备役人员预先编入现役部队等,使预备役部队在编组形式上出现了常备化趋势。如美军在1998年陆军重型师改编中,每个师都编入了417名预备役人员,其员额占全师总人数的3%。这些人员平时仍在原预备役部队服预备役,但属于现役部队的正式成员,当所在师执行紧急任务时,马上可担负现役任务。为了应付部队进行快速扩充的需要,日本也于1997年4月修订了预备役制度,开始征召应急预备役。根据这种制度,日本陆军师或旅的4个团中要选定一个团,其80%的编制员额由应急预备役提供。应急预备役军人同现役军人一样,同为“真正的防卫力量”,可以担负与现役人员相同的作战任务,其训练时间和征召的次数也较原来显著增加,这就大大提高了预备役人员的常备化程度。
编组模块化
冷战结束后,局部战争、武装冲突和各种突发事件成为威胁各国安全的主要形式,需要大规模动员预备役部队的情况大大减少,现役部队的编组趋向小型化、多样化,以应付各种不同规模的威胁。这在客观上要求预备役部队多建制多级别予以快速补充。因此,预备役的编组小型化、模块化成为预备役部队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如20世纪90年代以前,法国以在欧洲大陆与苏联进行大规模地面战争为备战重点,预备役师为部队主要编组形式,而目前,法国为奉行有限的对外干涉战略,适应向海外快速部署的需要,开始将团级部队作为预备役部队的主要编成形式,并编有大量担负作战及保障任务的预备役分队。英国的预备役部队也实行了模块化、小型化编组,地方军一般不编组师和旅级部队,其基本的编组形式是各种不同用途的预备役团,此外还编有大量的营以下作战、支援及勤务保障分队,以便进行模块化对口补充。
构成多样化
由于战争样式等的发展变化,预备役部队在现代战争中所面临的任务将变的复杂多样,这就要求其编成多元化、多能化。首先,预备役部队的军兵种结构必须合理。未来作战是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军兵种结构不合理就会直接影响到作战任务的完成。特别是在近期几场局部战争后,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未来的预备役部队应改变目前以陆军预备役为主的模式,建立结构合理的军兵种专业结构,以适应不同军种和专业领域的需求。美军己对军种预备役部队进行了新的结构调整,陆军预备役部队的步兵师团将减少,其他兵种和专业兵种的预备役部队将增加,海、空军也将建立战略海运、战略空运、空中加油、电子对抗等专业预备役部队。这种多样化的编成可使其预备役部队遂行各种作战任务和非军事任务。
装备现代化
积极改进和发展预备役部队的武器装备,提高预备役部队的战斗力,已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西方发达国家的预备役部队在装备上已逐步向现役部队靠拢。美军就明确提出,对预备役部队中的应急待命部队、配属旅、战备加强旅等战备模块等级要求高、在危机时和战时作为首批力量投入战场的单位,其换装过程要与现役部队保持同步。美军陆军预备役部队已装备了先进的M1A1主战坦克、“帕拉丁”野战火炮、“复仇者”防空导弹系统;空军预备役部队在继续装备F-15和F-16战斗机的同时,还装备了4架B-1B战略轰炸机和8架B-52战略轰炸机;海军预备役部队增编了现代化的滚装船、扫雷指挥控制舰、P-3C反潜巡逻机,还装备了“肯尼迪”号核动力航空母舰。英、法、德等国家的预备役部队也根据自己所担负的任务,在武器装备上向现役部队看齐,逐步缩小了预备役和现役部队在装备上的“时间差”和“质量差”。
使用经常化
在预备役的使用上,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现役部队裁减量大的国家,正逐步扩大预备役的使用范围,使预备役部队的使用也趋于经常化。如美国将现役部队的部分职能赋予预备役部队,为了突破国会对平时使用预备役的限制,美军普遍采取了以执勤代训的方法,让更多的预备役部队参与在海外的非战争行动、战斗支援和战斗勤务支援行动。如1995年美军在派往西奈半岛执行维和任务的部队中就有80%来自预备役;美国对前南斯拉夫地区进行的“尖刀卫士”海上封锁行动、向波斯尼亚空投援助物资的“提供希望”行动中,也都有大量的预备役人员参加。通过采取这些行动,不仅保证了现役部队能集中精力做好大规模战争的准备,同时也使预备役部队经受了锻炼,增强了预备役与现役部队的协同作战的能力。最近,美军还提出了未来和平时期的70%战斗支援任务都将由预备役部队承担的设想。法国也制定了预备役使用的新原则,允许军队在危机时期甚至在和平时期根据需要征召预备役人员服现役,担任临时任务,参加人道主义行动和救灾活动。俄罗斯和独联体等一些国家也都按照应付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的原则,研究改革预备役建设和使用问题。
战争形态演变新趋向
进入21世纪,新军事变革掀起的巨大浪潮,使战争形态进入加速转型的发展阶段,一系列新的变化引人注目。如果说,20世纪末战争出现“攻防界限淡化”、“前后方界限淡化”和“作战层次界限淡化”等特征,是机械化战争进入高级阶段的高度立体性和快速流动性所决定的,那么,进入21世纪初,在高技术战争日趋成熟并迈入信息化战争的初级阶段后,战争形态还将发生一系列更为深刻的“界限”变化。
演变之一:大战与小战影响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