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著名建筑
45096300000030

第30章 罗廷堡

(德国)

城堡对德国人来讲,是“美好的古老时代”和“浪漫主义德国”的象征。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德国那样拥有如此众多的城堡,时至今日,还有将近15000个。莱茵河两岸的山头上差不多都屹立着一个古老的城堡,有时两个毗邻城堡上人们的叫喊声都可以互相听见,可见德国的城堡建筑密度之大。

罗廷堡,是一座德国中世纪的古城堡,坐落在多瓦河畔的山丘上,犹如铜版画中的景物一般,富于神奇色彩。这座古城就像个活生生的中世纪博物馆,左右衬托着圆锥形的尖塔,中间是拱形式城门以及门窗上雕刻着各种花纹的木板房屋。广场上有古老的喷泉,大街两旁排列着豪华的贵族府邸以及偶尔映入眼帘的铁匠铺画着铁锤的招牌,所有这些,无一不引起人们对古老历史的追忆。

这个小巧玲珑而又坚固雄伟的古堡,大约用一小时左右就可游览一周。

登上面向广场的塔楼,掩饰在一片翠绿丛中的景色尽收眼底。这个城堡的发展史,可以从由中心区向外逐步扩展,像标记出年轮的三道城墙推断出来。

12世纪时,罗廷堡出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里便成了他的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城堡,当时筑起了第一道城墙。不久这一家族断嗣,于公元1274年成为帝国直辖的自由城市,从而扩大范围,到13世纪时又建起了第二道城墙。

进入14世纪后,罗廷堡的范围又有进一步发展,于是,建起了第三道城墙。

不仅德国,欧洲其他国家的许多城市也都是从城堡发展而来。曾经围着城墙,它清楚地划分了市区与农村的界限。但后来市区人口剧增,不仅旧有的城墙,包括外国新建的城市也往往被拆毁,只保留了几座城门而已。但历史上德国一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所以城市变化一直不大,仍保留着中世纪的城墙。仅在“神秘之路”,沿途除罗廷堡外,还有个戈尔斯比尔和内尔特林根等地都还保存着完整的古堡。罗廷堡的城墙内侧建有带屋顶的长廊,漫步长廊可以巡视堡内一圈,本来为御敌之用,如今已成为人们消遣、散步的游览场所。

在罗廷堡内广场上有一幢引人注目的楼房,楼上的窗户会有规律地打开,出现两个机器玩偶,一个晃动手里拿着的喇叭,另一个便举起酒坛一饮而尽,这表演的是17世纪德国30年战争时流传下来的一段历史故事。手里拿着喇叭的是回教皇帝军中的名将蒂利,饮酒的是当时罗廷堡市长努修。在这次战争中属于新教的罗廷堡被蒂利手下的大军所围困,城堡被攻破后,蒂利想对顽固的抵抗者加以镇压,所以刚进城便宣布要处死4名参议员。可是当他喝上端来的葡萄酒时,心情就和缓下来了,于是他宣布:“谁能一口气把这一大坛酒喝下去,我就取消杀人和毁城的命令。”努修挺身而出,端起盛有3公升酒的坛子一饮而尽。仅此一举,他便拯救了百姓,保护了全城。

所以这装有机器玩偶的钟便成了罗廷堡的吉祥之物。

广场的一隅,有一座带圣像的文艺复兴式的喷泉。中世纪时没有机井,水来自城外的森林,水的源头是保密的,除市长外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因为战乱频繁,一旦水源遭到破坏,城市的安全便会立刻受到威胁。

中世纪的市民包括富裕的城市贵族、商人、手艺人和学徒。重大问题由市参议会讨论决定。虽然有为帝国服兵役和纳税的义务,罗廷堡却一直享有相当大的自治权,多数市民属于行会或带有宗教色彩的帮会。当时为保护罗廷堡免遭敌人侵犯,市民要轮流在城墙上巡逻。行人进城一律要受到盘查,夜幕降临时就要城门紧闭,对外经常处于戒备状态。而当时的艺人和吉普赛人,是不允许在城堡内居住的。

罗廷堡的监狱已辟为犯罪博物馆,它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中世纪人的生活和风俗。长舌妇和泼妇要被戴上鬼面具。给懒汉戴上手铐脚镣,站在台上示众。把醉汉装进特制的大酒桶,上面露头下面露脚地游行示众。还有一种称为铁处女的刑具,是用铁和木料做成的一个特殊斗篷,放在人多的地方,把生活作风不正派的女人和淫妇在里面关上几个小时,以示惩罚。对那些经常吵嘴的女人,则把她们的脖子套在一个木枷上游行,并让她们接着吵架。有各种各样的刑具,无一不是奇特古怪的,都是让受罚者表演。当他们成了观众一睹为快的“观赏物”时,罗廷堡也就成为既滑稽又充满血腥味的惨无人道的展览舞台。

罗廷堡坚固的城堡,森严的壁墙,往往使人们回忆起中世纪的骑士风范和古老的德国传统道德:忠实、坚强、勇敢。19世纪时,德国人对古城堡发生了极大兴趣,当时的德国公民都以具有传统道德品质为荣,因而很多废城堡得以修葺和重建,甚至按照古代风格,新建了不少城堡。像罗廷堡这样保存得如此完好的中世纪博物馆,自然受到了格外的重视与保护。今天,骑士风范早已湮没无闻,只有无数巍巍的古城堡还时时勾起人们对中世纪时代的遐想。

世界著名教堂

著名建筑

圣墓大教堂

(以色列)

圣墓大教堂(ChurchoftheHolySepulchre)又称“复活大堂”,耶稣坟墓所在地,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基督教大教堂之一。位于以色列东耶路撒冷旧城。

建于巴勒斯坦中部的耶路撒冷是世界著名的历史古城,在这座有4000年历史的城池上,刻满了征战和兴亡的印记。据统计,它先后遭受过各国的征服共达37次之多。这座古城特别以浓厚的宗教情调著称。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各自根据自己的宗教传闻,尊它为圣城。犹太教把耶路撒冷一贯看作是他们的宗教中心以及他们顶礼和思慕的所在,为了保持城市的圣洁,犹太教法典甚至严格规定,除玫瑰花外,不得在城内有其他的花园。基督教徒则认为这里是教主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地方,是他一生传教的主要活动场所。伊斯兰教则相传耶路撒冷是先知穆罕默德从这里骑飞马直上七重天,接受天启的神圣地点。三教奉一城为圣地,使耶路撒冷在全世界处于独一无二的地位。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邦国的兴亡、民族的攻战、宗教的纷争,在这里深深地纠结在一起,直到今天还没有平息。

早在公元前18~19世纪的埃及文献上,就出现了耶路撒冷的最早记载。

迦南人曾把它定为王城。统一犹太人各部落的大卫王(公元前1013~前973年),建立了希伯来统一王国,定此为都,开始了犹太人的兴盛时代。相传以睿智著称的所罗门王(公元前973~前930年)在位时,它更成为犹太人的“黄金时代”的标志。统一的王国分裂后,耶路撒冷继续成为分立的犹太王国的京都。公元前586年,巴比伦攻下耶路撒冷,全城被夷为平地。此后波斯、马其顿、托勒密、塞琉古的统治旗帜先后在城中飘扬。公元1世纪,基督教出现。公元70年,罗马攻下耶路撒冷,城市又一次被毁。以后,这里成为基督教的著名中心。公元1世纪,伊斯兰教兴起,耶路撒冷转入穆斯林的管辖之下。十字军东征时,曾于1099年,攻占耶路撒冷,建立了延续近一个世纪的耶路撒冷王国。1187年,穆斯林击败十字军,收复耶路撒冷。从16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它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

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阿拉伯人成为耶路撒冷的主要居民。但自近代以来,犹太人又陆续迁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通过决议,巴勒斯坦以、阿分治。次年5月,以色列建国。第一次阿、以战争同时爆发。战后,耶路撒冷分东西两区,以色列占有西区,约旦控制东区。1967年第三次阿以战争爆发,以色列进占东区。1980年7月,以色列议会通过法案,定耶路撒冷为以色列“永恒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这一作法一直表示谴责。

现在,耶路撒冷人口为424万(1982年),面积109平方千米。它的西部是19世纪起逐步建立的新城,多为现代建筑。以色列的总统府、议会大厦等都设立在这里。东部面积为西部的两倍,其中包括城墙环绕,集中了主要古代圣迹的老城在内。

耶路撒冷老城为四边形,每边约长900米。它是大卫王所筑的城池的延续,但因战火频起,历经兴废,先后重修18次之多。据信大卫王所筑城在今老城稍南。现有城墙乃是400年前奥斯曼苏丹苏莱曼时代所建,但很大部分利用了所罗门王的旧城遗址,老城内根据宗教区分:东部有穆斯林区,西北部有基督教区,东南部有犹太区,西南部有亚美尼亚区。

在基督教区的圣墓大堂,乃是基督教的最著名的圣地。相传耶稣的墓就在这里。据《圣经》记载,基督教救世主耶稣传教时,遭祭司和贵族所嫉恨,被犹太教当局拘捕,送至罗马总督彼拉多处,后判为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死后3天复活,40天后升天。4世纪初,罗马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希拉娜太后巡游至耶路撒冷,下令在耶稣蒙难和埋葬处,建造一座教堂,即后来的圣墓大教堂。因大教堂地基一部分为耶稣墓地,故奉圣墓大教堂为圣堂。这一巍峨的建筑分为三部分,包括墓上的复活教堂、宏伟的长方形的受难教堂和岩石上的十字架。614年大教堂遭火烧毁,后经修建。11世纪初,大教堂被拆,后经拜占庭皇帝下令重建。12世纪,十字军入耶路撒冷城,将此改建成一座罗马式长方形教堂。圣墓大教堂中央大厅中的石碑,象征着人们视为圣城的耶路撒冷。大教堂中具有许多传说性的神圣遗迹、遗物和遗址。基督教徒不分教派和所属教会,都将耶路撒冷奉为圣地。现在大教堂的一部分为东正教耶路撒冷主教的主教座堂,另一部分为天主教方济各会所据有;科普特教会、叙利亚教会和亚美尼亚教会也各据堂中一部分。耶稣母亲圣玛利亚的诞生处也距此不远,十字军在那里建有圣安妮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