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
捷克古称波西米亚,自古以来,音乐传统深厚,音乐人才辈出。波西米亚音乐家,享誉全欧洲,几乎就是优秀音乐家的代名词。到了16世纪后期,神圣罗马帝国的宫廷,曾一度设在布拉格,此地的音乐活动,更是盛极一时。
1723年,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六世,在布拉格行加冕礼,4000名显贵云集于此,观摩庆典,皇帝特别为此修了一座环形剧院,效仿古罗马剧院的式样,庞大宏伟,奢华绚丽,能同时容纳1000名演员。后来诺斯蒂克伯爵的民族剧院等等场所,陆续修建完工,布拉格的歌剧事业,越发兴盛,莫扎特曾在此指挥过《费加罗的婚礼》,首演过《唐璜》,韦伯也曾在此效力多年。
兴盛归兴盛,可只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们满意,而其治下的捷克人民,则大为不满。因为说德语的统治者们,不准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语言演出。于是在1862年,一批捷克的艺术家们,在流经布拉格市的沃尔塔瓦河岸边,用木板搭起一个简陋的剧院,演出捷克语的剧目,起名叫做临时剧院(ProzatímíDivadalo)。因为条件艰苦,这座临时剧院,只好因陋就简,设备落后,排练草率,歌手里十之八九都是业余的,这还好说,管弦乐队只有18个人,并且为了谋生,这些音乐家竟还得在咖啡馆里工作!
不过这时候欧洲各地的民族独立运动,早已是风起云涌、声势浩大,捷克人的民族意识,已被唤醒,它的民族乐派,更由斯美塔那、德沃夏克、雅纳切克诸人发扬光大。
斯美塔那亲自担任剧院的指挥。他被后人尊为“捷克民族音乐之父”,在临时剧院,他一面指挥,一面写出了6部歌剧,德沃夏克和费比赫的作品,也由他首演。他的一部爱国主义作品《勃兰登堡人在波西米亚》,几经周折,才得以上演,结果大获成功,斯美塔那从此声誉鹊起。1866年首演的《被出卖的新嫁娘》,更是民族歌剧中无与伦比的佳作,至今盛演不衰。
这座临时剧院,顾名思意,修建之初,并不打算长用下去。事实上,由爱国知识分子发起的“民族歌剧委员会”,早在1850年,业已成立。不过计划虽有,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这里面有实际困难,也不乏政治因素。
因此当1868年,新剧院的奠基礼终于举行时,就成了一件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大事。七块岩石,分别从波西米亚、摩拉维亚各地运来,做为奠基,象征着捷克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胡斯等人。
也就为这是一次民族性的庆典,斯美塔那特为奠基仪式写的一部歌剧《达利波》,才惨遭失败。因为在这部戏里面,瓦格纳的味道太浓了。所谓民族乐派,本来是在德、意的主流文化之外,另立门户,但平心而论,斯美塔那生长在奥地利统治的环境下,受其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事。斯美塔那不久因病耳聋,辞去了指挥一职,但仍写出了《我的祖国》这样不朽的作品。
1881年,新建的民族剧院(NárodníDivadalo)终于落成开幕,首演剧目是斯美塔那的《里布舍》,不幸的是,一场大火随之而来,将剧院的内部设施损坏殆尽。重建的资金,迅速募到,到1883年,一座能容纳1598人的新剧院,再度开幕。
剧院坐落在伏尔塔瓦河畔、大桥的东面,是一座文艺复兴式的宏伟建筑,气势磅礴,巍峨壮观,不仅如一般大剧院般富丽堂皇,还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捷克的民族特色。金色的方顶,在阳光或灯光的照耀下,无论昼夜,都闪闪生辉。楼顶有著名雕塑家米斯尔贝克创作的神态各异的雕刻群像。左上方的青铜铸像,是胜利女神,手持花冠,驾着三套马车,凌空奔驰,这铸像是后来所加,在1911年,由三位雕塑家根据施尼赫的原作塑成。正门上刻着“民族,自己靠自己”的格言。大画家阿莱什和日尼赛克,为剧院创作了一系列巨幅壁画和天顶画,共计14幅,名为“我的祖国”,把剧院的休息大厅,变成一个艺术珍品的陈列馆。剧院的设计者是有名的建筑师日莱克和舒尔茨,整座建筑连同雕塑、绘画,无一不是捷克古典艺术的精华。
布拉格民族剧院自落成以来,捷克和各国的艺术家纷纷在此登台献艺。
柴可夫斯基曾在这里指挥自己的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
在欧洲的首演,勋伯格的音乐话剧《期待》也是在这里首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