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妙趣射线
45099400000035

第35章 接待“小客人”

为了深入开展宇宙射线的研究与探索,赫斯做了大量的实验工作,他曾在纽约恩派尔大厦的塔顶、在南美的旅行中、在太平洋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1934年,在奥地利科学院、柏林科学院以及纽约洛克菲勒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赫斯在因斯布鲁克附近的高山上建立了研究站,开始了对海拔7000米以上的宇宙射线的研究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

我国的宇宙射线研究工作开展得比较晚,但发展得比较快。早在1953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云南海拔3180米的高山上建起了观测站。1965年又将这个观测站迁移到云南东川,建在海拔3232米的高山之颠。在那里安装了大型的探测仪器--磁云室,为开展宇宙线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后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西藏海拔5500米的高山上建起了新的观测站,使大型观测装置--乳胶室在世界屋脊上安了家。几十年来,我国物理学工作者在这个领域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人们对宇宙线的研究与探索硕果累累,不仅陆续发现了众多的“天外来客”,如μ-粒子、μ1粒子、π粒子、π-粒子、π0粒子……而且对宇宙线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这些“天外来客”与天然放射性粒子相比,有着许多特别之处,主要表现在:

第一,宇宙线具有很高的能量,天然放射性粒子则相形见绌。如同用米来度量长度,用千克度量质量一样。度量宇宙线粒子的能量的大小,通常以电子伏作为单位。电子伏就是带有一个电子电量的粒子,经过电势差(电压)为l伏的电场时,粒子所获得的能量。宇宙线粒子的能量一般都在109电子伏以上,比太阳发出的可见光光子的能量高出几亿倍。这样高的能量人们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近些年来,在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在大气层的外面,存在着能量更高的宇宙线粒子,可达1021电子伏。在地球上,人们要想通过加速器获得这样高能量的粒子,从理论上计算,就要建造更大的加速器,但现有技术还不可能达到。以加速质子为例,要使质子的能量达到这样高的程度,其加速器的直径就要比地球的直径还要大。可见,宇宙射线实际上就是一个天然的高能量粒子源,它的粒子为人类开展高能物理、天体物理和宇宙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所需要的超重型“炮弹”。

第二,宇宙线具有非常强的穿透本领,天然放射性粒子则望尘莫及。来自遥远星际的射线粒子,不仅能轻而易举地穿云破雾来到地球表面,而且它们还有足够的能量可以穿透1000米厚的坚硬地壳。实验中发现,在几千米深的水下,人们仍然能够观测到宇宙线的踪迹。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在宇宙线前进的路上,垂直放入一块10厘米厚的铅板,结果只能挡住能量比较小的一些粒子,对于能量高的粒子则畅通无阻。通过铅板以后,粒子总数仅减少了三分之一。如果让剩下的三分之二粒子再穿过100厘米厚的铅板,仍然会有一半的粒子顺利过关。宇宙线的贯穿本领,是放射性的α粒子、β粒子,甚至包括γ光子无法相比的。

第三,宇宙线的密度很小,远不及天然放射源周围空间射线的密度。宇宙线在宇宙空间的分布非常稀疏。大量观测数据显示,在海平面上,射到每平方厘米上的宇宙线粒子,平均每分钟仅有15个;在高空,宇宙线粒子的数量虽然会大一些,但密度仍然很小。即使在包围地球的大气层的最上端,每分钟射到每平方厘米上的粒子数也不会超过60个。至于那些能量足够高的粒子,其数量就更少了。例如,射到地球大气层表面每平方米、能量超过106电子伏的粒子数,平均每小时大约只有1个;而能量在1015电子伏以上的粒子数就更少了,平均每年才有1个。因此,这些“天外来客”尽管具有很高的能量和异乎寻常的贯穿本领,但由于数量稀少,又有厚厚的大气层这一天然屏障,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来说,不用担心有什么危害,它们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对于从事高空飞行的人员,特别是宇宙航行人员来说,情况就不同了。那里的宇宙线粒子不仅能量高,而且数量也比较大,对于宇航员会产生辐射损伤。做好预防,减少伤害,在宇宙飞行中是一件要认真对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