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的迫切需要;是宣传我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和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是展示我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念和决心,扩大我国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全面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
如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仅是政府部门的目标,也是全中国人民的责任和义务。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措施:首先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既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的主体作用,努力做到“两条腿走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民间为主体,政府推动与民间实施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避开意识形态壁垒,增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加强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其次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既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充分展示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努力让世界准确、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既要大力推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充分展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显著成绩,还要全面展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树立我国文明、公正、民主、进步、友好的国际形象。然后要抓住高端人群受众。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既要面向国外的普通民众,又要抓住高端人群,努力进入国际主流社会。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中,国外广大民众是赖以支撑的社会基础,华人华侨是桥梁纽带。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要以华人华侨为依托,着眼国外广大民众,抓住主流社会中那些对我国比较友好,社会联系广泛,地位高、影响大的高端人群这个关键,努力使中华文化进入国际主流社会。再次要创造文化交流新格局。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既要注重双边交流与合作,又要注重利用国际多边舞台,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利用多边国际舞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覆盖面更大,效率更高,影响更深。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只有把双边文化交流和多边文化交流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并加强文化艺术领域的多边合作,努力争取主办权和话语权,积极参加和举办国际性大型文化活动,才能有效地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加强以思想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国家软实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我们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更加主动自觉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作出新的贡献。
为什么不能过度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五千年连绵不断的积淀,形成了自己的鲜明个性和特点,也就是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并且,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能比拟的。但是,我们在对外文化交往过程中,也不能过度强调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因为文化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是人类共通的精神价值。把民族的价值置于人类价值之上,是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碍。中国文化确实伟大,但并不具有全人类终极意义上的特殊性。许多人都在说,中国文化独创了许多东西,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人为本”等等,其实,这些原则在人类别的文明中也提出过,并不是我们的独创。另外,像“和平”、“科学”、“和谐”、“平衡”、“与时俱进”这些概念,也一直是全人类的智者所共同坚持的,我们常常会赋予它们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含义,但不宜在文化意义上说成是中国文化的独创独有。
反过来,我们又常常有一个误会,把许多人类的共同精神价值看成是西方文化,而一说西方文化又立即产生民族主义的防范心理。结果,明明置身在人类的共同精神价值之中,却偏说民族主义的话语,硬把自己降低了,又被别人陌生化了。
怎样理解文化交流要通过感性形象来实现
文化交流的结果,是普通人对某种文化的自然喜爱和寻常好感,既不是国家话语,也不是概念话语。形象大于思维,感性大于概念,行为大于口号。最近几年不少官员和文人越来越喜欢用一大堆朗朗上口的成语、古话、形容词、排比句来描述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其中不少概念翻译成外语后,很难让别人搞明白其中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变成一种捉摸不透的“语言流”和“概念团”,成了文化交流的又一个障碍。在当代传媒间,连篇累牍的概念式话语,常常比不过一张照片的反作用,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此外,概念式话语由概念式人物说出来,更难感动普通人。政府官员、发言人固然也是有血有肉的人物,但他们的职务带有一定的概念性,人们更容易想到他们的职务所包含的背景,因此比不上街头的随意采访更有说服力。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文化交流也必须选择真正具有国际说服力的感性形象。在今后,文化交流主要不是以国家话语、行政活动的方式,而是以有魅力的桥梁式人物为中心来开展的。这种桥梁式人物,可能是艺术家、运动员、学者、慈善家、宗教家,但大多不会是官员。对此,我们要期待,要发现,要守护。
如何在文化交流中发展民族文化
在文化交流中发展民族文化是“和而不同”,其具体表现方式为:第一,我们应树立“互为主观”的意识。从发展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克服“曾经是老大”、“中央之国”的心理,容忍并理解各种外来文化,并从中找到民族文化的坐标,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认识,从而在全球化潮流的回应中能继往开来,努力奋进。第二,树立“互识、互证、互补”的意识。中国文化应在世界文化语境中得到新的发展,参与解决人类文化遭遇的各种问题,并在其中完成自身的现代化;西方文化则以中国文化为镜子,在比照中深刻地认识和反省自己,并向中国文化寻找新的生机。第三,应树立“共同发展”的意识。在全球化潮流中,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目的不是寻求文化霸权,而是通过吸收国外优秀的科学精神,建设新的人文精神,并发扬自身的个性,促进其他文化的发展,对全球化的潮流作出积极的回应。交流的目的是发展,而发展必须依靠交流,中国民族文化必将在“和而不同”倡导的平等互利交流环境下,和世界各民族文化一同走出边缘状态,走向辉煌灿烂的明天。
中外文化交流存在哪些障碍
中外文化交流的障碍主要是西方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西方中心主义指的是西方文化界许多人总是固执地认为西方文化是最优越的,包含最合理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最应普及于世界,而不同的文化将在西方文化旗帜下合为一体的思想;文化相对主义的本意是将事物和观念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外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念去评判一切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
西方中心主义被拒绝有何原因
我们拒绝西方中心主义,不仅仅是出于民族感情,甚至不完全是出于对民族文化生存问题的关心,仅就文化自身发展来说:首先,它泯灭了一切文化特色,消除了一切可作参照的文化对象。其次,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系统,从历史来看,不同文化各有兴盛与衰败的周期;从组成文化的各部分来看,也互有优势,而一种文化完全可以通过借鉴外来文化,完成对自身的改造与完善,重新从衰败走向兴盛。西方中心论之西方文化乃优质文化并将取代各文化的观点既剥裂了历史,也歪曲了现实。
何谓“感知中国”
“感知中国”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知名品牌,于1999年开始举办。几年来,“感知中国”主题活动将中国大量的优秀文化艺术介绍给了世界各国公众。除展览、演出外,“感知中国”主题活动还常常安排主题演讲会、媒体论坛、电影电视周、广场活动,有时还根据需要安排双边经贸研讨会等内容。作为中国政府部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一个知名品牌,“感知中国”主题活动多年来为国外公众在本国直接感受中国、了解中国、体验中国文化艺术,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9月、11月国务院新闻办还分别在韩国和南非举办“感知中国”主题活动。“感知中国”主题活动正在把中国与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
“感知中国”主题活动有何特征
“感知中国”主题活动在多年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品牌特征。其一是以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增进中外了解和友谊为使命。“感知中国”主题活动通常选择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展览、演出、演讲作为活动内容,既展示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又展示现代中国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的新貌,使国外受众对中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体验。在活动策划安排中,还特别注重目的国公众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和已在该国举办过的中国文化交流活动情况,使活动的安排更切合目的国公众对中国文化艺术了解、欣赏的需求,更有针对性。其二是注重发挥政府活动的优势,追求较高的水准和较大的影响力。“感知中国”主题活动多次得到中外元首的关注,他们或致函祝贺,或亲自出席有关活动,使活动对增进双边关系起到积极作用。“感知中国”主题活动的外方合作伙伴多为政府部门、政府间国际组织或有影响的大型跨国公司、专业公司。参加“感知中国”主题活动的文艺院团,多为中国国内最好的院团。这些优秀院团的参与保证了展演活动的较高水准。举办活动的场所,也多选择当地最知名的剧院、博物馆或展览馆。其三是以综合性活动为主,发挥大型活动的规模效应。“感知中国”系列活动在总体策划中十分注重活动的综合性,重视采用展览、演出、电影电视、广场活动、研讨会、演讲会等多种文艺和交流形式全面展示中国。其四是注重活动营销,配以较多公关活动。“感知中国”主题活动十分重视与中外新闻媒体的沟通,通常活动前都组织新闻发布会、记者专场,并安排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活动的组织者还经常采取媒体广告、户外广告等形式进行推介,在举办活动城市的当地媒体、主要街道发布活动的有关信息。活动期间组织开幕式、招待会,邀请当地政要,文艺、新闻等各界知名人士参加。此外,每次活动都设计制作大量画册、节目单等宣传品在上述推广活动中和有关展演现场发放。其五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吸纳各种专业服务。“感知中国”主题活动多次与各国有实力的专业公司开展合作,使来自中国的展览、演出等活动很好地融入到访国当地公众的文化生活之中。
如何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
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新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和手段,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我国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推动中华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具体措施有:一、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利用春节、国庆日、建交日等重要节日、纪念日,组织举办高水平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重视文化领域的多层次互访,加强友好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主动开展对外文化合作;继续做好中外互办文化年和在国外举办中国文化节、文化周、艺术周、电影周、电视周、文物展等工作;发挥我驻外机构宣传推介中国优秀文化产品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增强我国在国际文化活动中的话语权,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二、发挥多元载体的文化传播作用。借助国外著名的电影节、电视节、艺术节、书展、博览会等平台,积极推介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精心选择参与单位及文化产品,认真组织代表国家水平的参展、参演团队,展现我国整体文化实力和国家形象;积极参与或主办国际性书展、节展期间的文化论坛和主宾国活动等,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适应国外受众需求和接受习惯,不断扩大广播电视节目在境外的有效落地;拓展民间交流合作领域,鼓励人民团体、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商业性展演、展映和文化产品销售;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交流,扩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的影响;建立健全中外学者交流机制,加强与外国有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国外知名汉学家、中国问题专家及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把文化“走出去”工作与外交、外贸、援外、科技、旅游、体育等工作结合起来,把展演、展映和产品销售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对外文化交流的合力。三、构建国际文化营销网络。重点抓好影视剧、出版物、文艺演出三大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国际市场开拓活动给予支持。
如何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
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就要完善对外文化贸易制度,依托已有的国内知名对外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品牌,积极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发挥其在文化“走出去”中的主导作用。一要做大做强对外文化贸易品牌。重点扶持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演出展览、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出版物、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支持动漫游戏、电子出版物等新兴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发挥国有文化企业在对外文化贸易方面的主导作用,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二要培育对外文化中介机构。积极发展从事演出展览、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业务的对外文化中介机构。支持国内文化企业与国际知名演艺、展览、电影、出版中介机构或经纪人开展合作,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