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机构指专门从事文化工作具有法人资格、独立核算的事业、企业单位,以及单独核算、附属于事业单位的经营性专业文化活动单位。包括艺术业、图书馆业、群众文化业、文物业、文化艺术教育业、出版业、娱乐业、文化艺术经纪与代理业,以及不属于以上分类的其他文化产业。
如何理解文化产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必要性
文化产业经营机制的转变是必要的,主要可以从文化产业对市场的众多不适应来理解。首先是思想观念的不适应性;其次是对市场经济的要求不适应;再次是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适应;然后是对经营方式的不适应性;再就是对管理方法的不适应性;最后是对法制经济的要求不适应性。在开发、立项、出租、合资、合作、贷款、抵押等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体现方式是签订经济合同。
来自文化产业内部的上述诸多不适应性,严重地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究其根源基本是机制陈旧造成的。这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的双脚还未完全走出过去的旧格局,另一方面也从反面表明了机制转换的势在必行。文化产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彻底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在诸多不适应中去寻找适应的答案。
文化产业转换经营机制有何主要内容
“机制”的本意是指机器运转过程中的各个零部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联结关系及运转方式。具体来讲,转换文化产业经营机制就是让文化经营单位有责、有权、有利。这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理顺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关系,把经营权真正还给企业。我们说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就是通过有效的经济形式、组织形式和调节机制,实行两权分离,这是搞活企业的基本前提,也是现代企业的特点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要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因此,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完善的文化产业经营机制就应当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一是相互选择机制。具体讲,就是打破领导干部终身制、任命制;实行聘任制和法人代表负责制;实行宏观调控、微观放开的原则。二是决策机制。即确定文化产业立项、投资、开发、生产发展等决策层所作出的以提高成功率,避免失误为目的的决策。三是动力机制。即与文化产业经营实绩相联系的利益分配方式、确定经营管理者收入、职工收入以及福利发展基金等在效益中的份额。四是约束机制。即应当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建立起以对法人(经营负责人)、资产、财务为核心的监督、检查、考核体系。随着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对经营决策者的监督和制约不利,必然导致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的脱节,这是造成产生腐败,毁掉人才和事业受损的根本原因。五是内部协调机制。即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程度相适应的内部协调、决策、执行与利益分配的管理系统。此外,还有风险责任机制(分清自然和人为责任)、抗扰机制(对外部抗拒的系统)等。
如何从文化产业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角度看机制转换的外部条件文化产业转换机制,实际上就是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这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必须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进行操作。要通过试验,积累经验,逐步推广,绝不能搞形式主义,一哄而起。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并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既需要外力,又需要内力。
经营机制的改变涉及文化产业的方针政策的改变,客观上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即对文化产业,一要给政策,即遵循文化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充分考虑文化产业的自身特点,尤其是产业部门的行业特点,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扶持政策。在保证重点文化事业尤其是文化公益事业的前提下,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和规划,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期分批地把具备条件的推向市场。二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国家投入仍然是文化产业的主渠道。要切实解决总量偏少、比例偏低问题。三要加强文化产业组织机构建设。文化部在机构精简的大环境下,把计财司原来的经营管理小处,变成现在的文化产业司,这充分体现了对文化产业组织机构的高度重视,各地应建立与文化产业司相对应的部门,以实现对文化产业自上而下的工作职能的衔接。
如何实现文化产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
文化产业也必须眼睛向内,不等不靠,主动出击,面向市场,为文化产业内部的经营机制转换创造良好的条件。当前,至少应当实现以下几个转变:一是实现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在思维方式上,要解决单一思维向多元思维、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形而上学”思维向“辩证唯物”思维的转变。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树立市场、竞争、效益、质量、时间、信息、风险、人才、科技、民主、法制等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观念。二是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变。根据文化单位普遍家底薄、资金少,但又具有专业人才、资产、地段优势等特点,应当首推股份合作制这一方式。它可以迅速集聚和扩张资本,集中财力办大事;可以把不同性质甚至对立的所有制经济有机组合在一起;可以把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水平组合在一起;可以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基础;可以形成新的监督制约机制。三是实现现代化管理方式的转变。我们要重点解决好管和放关系,我们的原则是,在经营方式、方法上放,在涉及人、财、物等硬件方面一定要管好。四是实现造就大批经营人才。我们应该首先注意发现人才,给那些崭露头角的经营人才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及时发现和培养,并在自己培养的同时注意从社会上引进。
何谓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是简单的竞争用语,而是以市场为手段,繁荣发展社会先进文化的战略和战术表达,其包蕴的社会伦理、国家凝聚力、意识形态性和国际影响等,也是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可剥离的内容。
在一个文化企业中,其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四大能力:一是整体创新能力。它是指在产品内容、产品形式、科技手段、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整体创新能力。由于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是原创性的文化内容,广泛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认同,因而,较之于其他产业,文化产业更依赖其内在的创新活力。二是市场拓展能力。这不但包括在已有的市场中占据更多的份额,而且包括率先去开拓新的市场,打开新的文化消费空间。三是成本控制能力。它是指文化产业内部通过组织的合理化,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不断降低成本,充分利用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能力。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文化产业要不断获得信息、智能、技术、资金、自然资源等的支持,避免过多地消耗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而通过智能资源的不断投入与优化整合,推动文化产业实现扩大再生产。
如何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把文化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亮点。首先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坚持城市带动农村,城乡联动的发展路径。二、走规模经营和集团化发展的道路,坚持文化体制和文化生产单位产权制度的改革。三、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要进一步落实发展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规范文化市场,营造一个宽松、公平的文化产业竞争环境,营造一个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氛围。四、整体综合开发文化资源。要用市场的眼光来审视现有的文化资源,以市场的机制来整合现有的文化资源,转变传统模式,改变传统的配置资源方式,加大横向联合,走规模化、市场化的运作路子。五、优化文化产品结构。要抓好文化精品工程,打响文化品牌,以优秀的文化产品奉献给人民群众。加强对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丰富本地文化市场,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六、依法保护本土文化产业。要制定法规,确立本土文化产业的主体地位。七、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要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队伍保证,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后劲。
何谓“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由气象学家洛伦芝在1963年提出来的。它说的是,亚马孙雨林的一只蝴蝶,轻轻扇了一下翅膀,扰动了周围的空气,推动了空气的流动,这股来自热带的空气穿山越海,逐渐抱成团,经与冷空气结合发展,在遥远的海面形成了强大的台风的现象。简言之,“蝴蝶效应”指的是一个很小的、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因素引起全局的发展的过程,和我们熟悉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一样。
“蝴蝶效应”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何启示
“蝴蝶效应”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有:一是要把握好文化发展的方向。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总导航,一根指挥棒,方向对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是一种战略。二要多方面、全方位的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跛脚,要通过全方面、多方位地去充实、发展。三要通过高科技的发展来带动低端科技的产业。高科技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可以通过以大带小的模式去发展文化产业。四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文化产业。对于文化产业也是如此,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处于一片空白之地,更需要我们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去看待。五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落后,所以我们要对其进行借鉴;由于我国有着自我特色的中国文化和特殊的国情,所以我们要进行有选择的吸取和学习。
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什么
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管理与繁荣并举并重。“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是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要正确实施这一原则,就必须牢固确立并健全“管理与繁荣并举并重”的文化市场监管格局。要做到这一点,应该从以下方面着力。
首先,全面倡导、落实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观。第一,坚持“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的准则,不能把“精神垃圾”、“精神鸦片”当成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倾入市场。第二,坚守“发展不能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底线,不能愧对国家,愧对人民,愧对子孙后代,成为历史的罪人。第三,发展不能违背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服务,它有着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第四,发展不能再靠“数字”出政绩。第五,发展必须有序。文化市场的发展不能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完全听命于市场调节。还应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只有从总量、结构、布局、内容上规范有序健康的发展,才是文化市场真正的繁荣。其次,树立并实践文化市场科学的管理理念。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打击违法经营,就是对正当经营的文化产业的最直接最有力的保护和支持。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管理与繁荣、打击与保护的辩证关系,做到以人为本,以法为据,以社会效益为重。
何谓文化产业研究的“泡沫化”
文化产业研究的“泡沫化”越来越严重,这主要是指真知灼见越来越少,观点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基础研究缺乏理论创新,实践研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泡沫化”的后果是,高质量的文化产业研究理论严重缺乏,并且已经严重影响到产业的具体实践。当前文化产业研究的“泡沫”来源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关注,而这些研究尚不到位,也来源于产业的发展尚不够成熟。所以,相信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研究走向成熟的根基也会越来越深厚。而这种成熟,也是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
文化产业的功能有哪些
文化产业是生产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要的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的产业,是精神的物化和物化的精神结合,具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属性。文化产业的物质属性使其具有经济功能,文化产业的精神属性使其具有社会功能。众所周知,文化具有认知、传播、审美、教化、娱乐等功能,而文化产业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过程,以产业化方式将文化的上述功能予以强化,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予以实现。文化产业的功能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功能、意识形态功能、教育与审美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等。
文化产业有何经济增长功能
经济增长功能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功能,它为文化产业再生产得以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增长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已逐渐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在过去是一个附属的产业形态,在当今经济文化一体化和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发展经济最重要的资源,文化产业则成为知识经济社会必不可少的产业门类。二是文化产业已成为各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领域中最有活力、最具有创新意义且能获得丰厚收益的产业,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被称为知识经济的“朝阳产业”。三是文化产业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经济愈来愈融为一体,文化竞争力正在成为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不仅包括传统工商业的竞争,也包括文化产业的竞争。
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功能有哪些
意识形态功能是由文化具有的经济和社会双重属性决定的,是其特有的功能。意识形态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精神的传承性与影响力。文化产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其包含的精神因素得以传承,并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心态、知识结构乃至世界观。文化产品所蕴涵的思想、知识、精神、情趣等,最终会转化为消费者的思想观念,从而影响人的行为、作用于社会并形成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二是舆论宣传的引导性。文化产业,尤其是大众传媒业,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宣教功效。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意识形态与西方国家不同,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正是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不可忽视的独特功能。三是防御文化殖民,保障民族文化安全。随着文化产业全球化发展,文化产业强国通过文化产业的经济渗透实现其文化渗透,大肆宣扬其世界观、价值观。在全球化浪潮中,我们一方面要重视传统文化保护,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另一方面又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注重对外来文化产品的政治意识形态的甄别。
文化产业的教育与审美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