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当代中国文化1000问
45106900000003

第3章 文化政策(2)

中华民族文化,既包括汉族文化,也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只有各民族的文化都共同繁荣起来,同时建立起相互吸收和相互补充的关系,才能相得益彰,形成深厚广博、繁荣昌盛的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在祖国大家庭中,为了消除各民族在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性,尊重、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帮助后进民族发展新文化,共同繁荣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民族文化政策。其主要内容为:一、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和干部。新中国成立前,一些边远地区和人口较少的民族,由于社会发展缓慢,缺乏民族文化工作者;一些相对发达的民族也因统治阶级实行反动的文化政策,许多民族民间艺人受到摧残和迫害,阻碍了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制定了通过各种渠道,大量而快速培养少数民族的文化人才和文化干部的政策,为弘扬和繁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造就了一支生力军和后备力量。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设施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设施缺乏和落后的状况,党和国家制定了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加大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重点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设施建设问题,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立少数民族文化网络基地,为普及社会主义新文化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促进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三、保护和合理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的重要文化资源,是新中国成立后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基础,需要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历代统治者长期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文化同化和取消政策,许多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濒临失传边缘。针对这一情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制定了积极保护抢救与合理开发利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生态环境的政策。一方面,对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对那些即将消失或濒临灭绝的民族优秀文化进行保护和抢救,搜集、整理和出版;另一方面,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合理利用和开发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将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与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很好地结合起来。四、积极组织并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我国56个民族都有自己灿烂的文化传统,为了将这些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党和国家制定了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加强民族文化的流动和传播,使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吸收、交融,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

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坚持什么原则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事业的基础,是丰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一是尊重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智慧和能力的结晶,是一个民族重要的内部和外部特征之一,是一个民族重要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应有的权力,对民族文化的尊重,是关系到民族平等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文化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史上都具有不可抹杀的独特价值,都从各自的角度为繁荣和发展人类文化作出了贡献,尊重民族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坚持民族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党和政府一向把尊重、理解、支持和发展民族文化,作为民族文化工作的基本原则。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党和国家对民族文化遗产一贯强调批判性地继承原则。我国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及其艺术家们在社会实践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生产方式、风土人情、道德理论、信仰愿望等创造出来的。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遗产,有的是健康、进步和科学的,有的则是不健康和伪科学的。党和国家一贯坚持有利于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和高尚道德情操培植的原则,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批判原则。对于那些健康向上的、富于人民性的、具有一定价值的民族文化遗产积极继承,对于那些落后、陈腐、封建迷信的文化传统则批判性地舍去,反对在民族文化遗产继承中的某些大汉族主义思想倾向。三是推陈出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一些陈旧的民族文化传统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阻碍了民族文化向前发展。应该在尊重少数民族群众意愿的条件下,对一些民族传统文化作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使民族文化无论在艺术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渐趋成熟和完美,使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当前我国应如何完善文化管理政策

文化管理政策是文化公共政策的核心构件。当前我国应采取以下措施完善文化管理政策:首先,要推动文化管理的政策创新。当前主要应突破长期形成的文化管理条块矛盾,根据性质相关、产业联动特性,借鉴国际管理经验构建大文化管理模式,通过组织创新推进经营性和非经营性文化的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真正使各地各部门的文化发展“能大则大”、“能跑则跑”。整个文化系统必须按照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严格的世贸组织规范的要求,来确立“小政府、大市场、大社会”的职能发展定位。其次,要积极大力推行大文化的管理格局,建立省级和地方性的文化发展协调委员会。目前,为发展文化产业,国家已经设立了文化产业司、部等,各地的宣传部均有事业处建制。借鉴各地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需要,应设立“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协调委员会”或办公室。主任、副主任由负责宣传文化事业的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人员担任。再次,政府文化部门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要逐步由“办文化”转到“管文化”上来,强化行业管理,实行政企、政事分开,真正承担起法规建设、政策制定、监督管理、精品导向等主要职责。今后一个时期“管”的工作重点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对文化企事业单位要确立其独立法人地位,文化行政部门加强宏观管理,减少微观干预,真正实行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方式。在此基础上,要加强文化管理部门与经济综合部门的有机结合和互相联系,以实施科学高效的指导和管理,促进文化与经济的互融互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项目,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建立标准化的文化信息系统和文化产业指标体系,形成统一高效的文化信息交流中心和区域文化发展监控评估系统,为实现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创造物质条件和科学基础。

我国文化区域政策有何主要内容

我国新一轮的文化发展公共政策中增加了区域布局的战略规划:一是要将先进文化战略和新的城市化战略接轨,提高中心城市的文化辐射力;二是要将文化经济协调战略和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不同区域共同进步的目标衔接起来;三是对一些薄弱地区、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扶持。

文化区域政策的重点是什么

21世纪初,我国先进文化战略的实施中要高度关注都市圈成长的新趋势,当前的文化产业规划和文化标志性工程方案也应围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形成以都市圈为纽带的、高规格的大型区域性经济文化共同体。

我国在执行文化区域政策的时候,首先要做到培育和发展现代都市文化,提升区域整体的文化形象,“21世纪城市化的核心就是文化化”。当前要突出培育都市文化意识和城市文化品牌理念,塑造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地域特色和品牌城市的都市文化形象。建立健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城市文化对腹地农村的中心辐射功能。都市文化建设要重视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把城市功能、城市环境与城市文化形象有机统一起来,体现文化内涵,提高城市设计和建设的文化品位,城市雕塑、广场、旅游景点、城区绿化以及广告、街名、店名等要注重特色,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心城市要发挥对外文化交流的龙头作用,成为展现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窗口。其次,文化区域政策要求重点抓好中心城市的文化建设,将文化信息化工程以及城市文化形象展示的硬件建设优先纳入城市发展统一规划。加大对中心文化标志性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在立项、资金、用地、规划和拆迁安置等方面,给予保证和优惠。作为省会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要根据“富民强市、创文化特色大市”的目标,在都市文化发展上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努力成为我国文化集聚、辐射的中心。总体上说,各类城市都要提升发展目标,突出其都市圈的文化核心功能,形成鲜明特色、高起点、可持续的现代都市文化。再次,对发展不平衡的各地区及文化本体产业、交叉产业及延伸产业要“分类指导、重点扶持、梯度推进”。因历史的原因,省内各地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较普遍。为了克服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当前要继续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对他们基层文化建设的扶持。要牢固树立没有落后地区文化大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先进文化的共识,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比较优势和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善文化环境和投资环境。通过帮扶和合作,加强文化资源的联合开发。

我国为什么要制定文化人才政策

文化生产是一种高智力的活动,它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他们正是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产生并得到确认的。文化人才是文化领域的重要资源和发展的动力,能否拥有一大批既懂文化又懂市场运作的人才是现代文化产业成败的关键。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就决定于文化经营人才的数量和素质。文化产业是高科技与高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对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和能力结构要求非常高,要求他们具有经营意识,熟悉文化事业,勇于开拓创新,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当前我国明显存在着文化人才总量偏少而后备人才却又就业困难的矛盾。可见我国文化人才要素严重不足,和文化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要素相比明显处于劣势。为此我国必须制定文化人才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应如何贯彻文化人才政策

当前贯彻落实我国的文化人才政策,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实实在在地大力培养文化经营和管理人才,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本保证。要以文化产业作为积聚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避免优秀文化人才被资金占优势的国外文化产业抢走。要依托我国高校和学术界的强势力量和资源优势,把对文化管理和文化产业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纳入我国的“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中,纳入公共管理体系,形成从本科到博士生的现代型文化人才后备资源高地。其次,对于文化产业的经营者特别是文化企业家,要承认并高度重视他们是产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赋予其独立的产业决策权和应有的社会地位。要在体制改革的同时通过机制创新为文化产业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优越环境。这里的机制创新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符合市场导向的文化产业人才成长和选拔机制,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企业家价值评价机制,三是建立积极有效的文化经营、管理和经济利益分配机制,文化产业经营和管理者可凭借其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占有权,并以制度化形式保证企业家对文化劳动价值的社会承认和褒扬。

如何贯彻落实我国的文化科技政策

当前贯彻落实我国的文化科技政策,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积极实施中远期区域性文化科技规划与政策,和经济现代化相同步。区域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就在于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大力发展文化科技事业,增加文化科技投入,提高文化科技含量,增强文化艺术事业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这也是当今区域文化产业开拓市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方法。高新技术创造出新型的交互网络是经济、文化市场上全球一体化的技术展示,使人们在文化消费中获得了更大的乐趣,使得文化市场的内容更加活泼。二、当代信息技术革命为文化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国文化产业一定要尽快与高科技结合,增加文化产业科技附加值,提高现代化水平,使区域文化经济协调发展更上一个档次。我国在研究制定提高文化产业高新技术含量的有关政策时,要立足于多媒体时代的高度去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走势,通过信息产品深加工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开发文化产业社会服务的新领域。要积极实施中远期文化信息规划,陆续推出我国各地文化信息数据库,着手开发文化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积极筹建网上图书馆、网上电影院。通过重视技术开发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大力发展高科技娱乐设施和电子软件。三、“十一五”乃至以后几年内,我国应及时把文化投入的重点从建筑设施转到技术装备上来,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图书纸张保护、现代舞台技术、歌舞厅技术、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加强对文化技术行业的规范管理。在文化产业领域利用我国科教人才优势,配合国家信息化的宏伟战略,抢先占领现代科技制高点;争取在5—10年内使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手段的技术含量有显著提高。加快文化信息运作数字化进程:包括广播电视数字化,文化资源数字化,以及有线电视为基础的文化信息服务网络,力争完成城市影剧院计算机售票网、博物馆导游计算机联网管理、文化信息在城市公众信息网上发布等科技项目;发展高科技娱乐设施和电子娱乐软件;提高影视制品、广告制作水平,使之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当前我国支持文化发展的经济政策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