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现代生活百科
45109600000133

第133章 酒经(2)

李白被逐出长安后,郁郁而不得志,于是满腔激愤借酒来倾吐。他在《行路难·其一》中说:“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意思是说,酒和菜的价格是昂贵的,但我吃不下去,只好放下了酒杯和筷子。想渡黄河但冰封流阻,要登太行却积雪满山。看看四周都是岔路,我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诗人以行路的艰难比喻世路的险阻,倾吐出不被重用的愤慨之情。

既然矛盾得不到解决,于是他和友人日日饮酒,一醉方休。但饮酒消解不了他的愁怀。在他所写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关于李白喝酒的传说很多。说李白客居任城时,与孔巢父等五人相识,他们一起在徂徕山中每天饮酒沉醉,被世人称为“竹溪六逸”。

又说李白任供奉翰林时,经常醉卧在酒店里。天子爱其才,召他进宫作诗。李白醉醺醺地来到宫中,叫杨国忠磨墨,高力士脱靴。高力士怀恨在心,用李白写的诗挑拨杨贵妃,杨贵妃进谗言,玄宗才疏远了李白。

又说李白酒醉泛舟在采石矶附近的江面上,见水中月影而捉之,遂溺死,等等。

——陶渊明——

陶渊明,江西九江人,是东晋时代的大诗人。

他少年时候,就有高尚的志趣。他曾经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说这五柳先生不知是何许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因住宅旁边种有五棵柳树,故称作五柳先生。他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可是由于家贫,不能常常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了,时常请他喝酒。他一去,总是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回到破旧的住屋里,读书写文,生活过得安乐自在。写五柳先生,就是写他自己,是他本人生活的实录。

陶渊明曾担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小官职。彭泽令,是他仕途生活中的最后一任官职。这在萧统的《陶渊明传》中叙述得最为详细。

《传》中说他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当彭泽县令。他一到任,就令部下种糯米,糯米可以作酒。所以他说:“我常常酒醉,就心满意足了!”他的妻子坚持要种大米,于是将二顷五十亩田种糯米,五十亩田种大米。

到了年底,那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解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辞》。

其实,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实思想,不仅于此。在《归园田居》涛里,就讲得十分明白。他说,他十三年中,几度出仕,深受羁缚;这次坚决脱离官场,归隐田园,就像笼中鸟飞回大自然一样,感到无比自由和愉快。家乡的草屋、田地、树木、炊烟,乃至鸡鸣、犬吠,都是那么的亲切、可爱。作者的这种心情,正反映了他对黑暗官场的憎恶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陶渊明有《饮酒》诗20首,都是酒后所题。他在序里说:“我闲居在家,缺少欢乐,再加上近来日短夜长,遇到好酒,每晚都饮。一个人饮酒,很快就醉了。等到酒醒之后,就题诗自娱,这不过是单纯为了欢笑罢了。”

他有时一个人独饮,更多的是和乡亲父老对饮,从中取得某些安慰和乐趣。更重要的是在饮酒中,可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这就是萧统所说的“寄酒为迹”。

关于陶渊明喝酒的传说很多。如说他每逢酒熟时,就取下头上的葛巾过滤酒,过滤完毕,仍把葛巾戴在头上。又如渊明所居的栗里,有块大石,渊明喝醉了,就躺在石上,故名醉石。再如九江境内有渊明埋藏的酒。有个农夫凿石到底,发现一只石盒,石盒内有个铜器,有盖,是扁平的酒壶。将盖揭开,壶内都是酒。壶旁边刻着十六个字:语山花,切莫开,待予春酒熟,烦更抱琴来。大家怀疑这酒不能喝,就都倒在地上。结果是酒香满地,经月不火。

以上这些都是传闻,不足为据,但也可从另一侧面,反映陶渊明是一位嗜酒成癖的伟大诗人。

酒仙

上中品谓“酒仙”、“酒逸”辈。“酒仙”是虽饮多而不失礼度,不迷本性,为潇洒倜傥的酒人。杜甫《饮中八仙歌》云:“知讲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张旭——

张旭,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附近)人,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在书法上,尤擅长于草书。他的草书连绵回绕,起伏跌宕。所谓“张妙于肥”,是说他的草书线条厚实饱满,极尽提按顿挫之妙。唐大文学家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对他的草书艺术推崇备至。他的草书和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被时人称为“三绝”。

张旭喜欢喝酒,每次大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时人号为“张颠”。据李肇《国史补》说,张旭每次饮酒后就写草书,写时,挥笔大叫,把头浸在墨汁里,用头发书写。他的“发书”飘逸奇妙,异趣横生,连他自己酒醒之后也大为惊奇,这恐怕有夸张之嫌。

张旭嗜酒成性,而且往往在醉后书写,草体字也写得尽善尽美,这是事实。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笔如云烟。”

“三杯”是指喝酒,并非实指“喝了三杯酒”。“脱帽”句,是描绘他在书写时的狂态。“挥毫”句是形容他的草体字之精妙。

张旭死后,大家都很怀念他。如杜甫入蜀后,见张旭的遗墨,伤感万分,写了一首《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中曰:“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及兹烦见示,满目一凄恻。”高适在《醉后赠张旭》一诗中说:“兴来书自圣,醉后语犹颠。”李颀在《赠张旭》一诗中说:“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酒素壁,挥笔如流星。”可见大家对张旭的敬爱之深。

酒贤

上下品谓“酒贤”、“酒董”辈。

孔子云:“唯酒无量不及乱。”这应当是酒贤的规范。喜饮有节,虽偶至醉亦不越度,谈吐举止中节合规,犹然儒雅绅士、谦谦君子风度。此谓有“酒德”,是深得酒中三味——“酒中趣”者。东坡居士、公安袁中郎(1568~1610)辈虽“不胜杯杓而长夜兴勃勃者”,当属此类。苏舜钦(1008~1048)“少慷慨有大志”,“在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益读书,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善草书,每酣酒落笔,争为人所传。”其实许多酒人也都精于品洒,而作为酒人的标准,则更重在酒事的修养和风度。

——苏轼——

苏轼出生于一个饮酒世家,祖父、父亲均嗜酒,而他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对人说:“我每天要饮酒作乐,倘若没有酒喝,就会疾病缠身。”

他爱酒、饮酒、造酒、赞酒,在他的诗、词、赋、散文中,都仿佛飘散着美酒的芳香。如“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醉醒醒醉,凭君会滋味,浓斟琥珀香浮蚁”(《醉落魄·咏醉》),“酒勿嫌浊,人当取醉”(《浊醪有妙理赋》)等等。

苏轼虽然好饮酒,但酒量并不大。他自己说:“我饮酒终日,不超过五杯。天下不能饮酒的,不在我的下面。我喜欢欣赏别人饮酒,看到别人举起酒杯,慢慢地喝,我的心胸就广阔无比,似乎也尝到了酒醉的味道。这种味道比饮者本人还强烈。我闲居时,每天都有客人来,客人来了,就得设酒招待。天下好饮酒的,也不在我的上面,常说人生最快乐的是身无病,心无忧。我确实能做到。”(《书东皋子传后》)苏轼在《东坡志林》里还说:“吾兄子明饮酒不过三蕉叶(形似蕉叶的浅酒杯),吾少时,望见酒盏而醉,今亦能三蕉叶矣。”

与中国的大多数文人一样,苏轼的饮酒,也往往是借酒浇愁,以酒来自我解脱。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御史台官吏皇甫遵,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苏轼。罪名是苏轼的一些诗文“讥讽朝廷”、“指斥皇上”。就这样,苏轼在监狱里被关押了130天,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后幸得张方平、范镇等人营救,才释放出狱,贬职于黄州。到了黄州后,他心如止水,把贵贱、毁誉、得失,乃至生死都置之度外。他在黄州所写的诗词中,差不多都有一个“酒”字,这说明在旷达的外衣下,仍掩盖了他借酒浇愁的苦闷心情。最有代表性的是《前赤壁赋》。赋中写他与客人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船上,他们一面饮酒,一面歌唱,一面欣赏江上的美景,似乎十分欢乐。继而写客人吹箫,其声凄厉,气氛陡然从乐转悲。再接写对历史人物的怀念,抒发了对人生短促渺小的感叹。最后写主人的劝慰,阐发了“变”与“不变”的哲理。于是客人转悲为喜,一起畅饮酣睡,直到天明。在赋中,苏轼企图以旷达来摆脱对现实的苦闷,但实际上是摆脱不了的。这和陶渊明、欧阳修、李白等人,以酒解愁,寄情山水的心态完全一样。

苏轼不仅会喝酒,而且会酿酒。有人称他为“酿酒专家”。他在黄州酿蜜酒,用少量蜂蜜掺以蒸面,发酵,以米和米饭为主料做成米酒。在定州酿过松酒,这种酒甜中带点苦味。在广东惠州,酿过桂酒,用生姜、肉桂做配料酿成,这种酒,温中利肝,轻身健骨,养神发色,常服可延年益寿。苏轼称这种酒是天神的甘露。

在海南酿“真一酒”。“真一酒”是上等好酒,用白面、糯米、清水三物酿成,呈玉色,酒性温和,饮之可解渴而不易醉,与王附马所酿的“碧玉香”完全一样。苏轼特为此酒写过《真一酒歌》和《真一酒诗》,说此酒是“天造之药”,特点是“和面庄”。所以取名为“真一”是因为作者“自酿”、“自取”,与诗中的“人间真一东坡老”相合。

——曹参——

曹参是西汉著名的贤相,在随刘邦南征北战中,屡立战功,功勋卓著。汉初封为平阳侯,萧何死后,调到朝中为丞相,主管国政。

曹参嗜酒成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他白天饮酒,夜晚饮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那些公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看见他日日饮酒,不理政事,很为焦虑,都想来劝说他。

可是这些人一来,他就摆开酒席,请他们喝酒,一直喝到酒醉离去为止,他们没有机会向曹参劝说。

曹参的后园紧靠官吏的宿舍,住在宿舍里的官吏们整日饮酒,并伴以歌唱和叫喊,闹得不亦乐乎。曹参的随从官对此十分恼火,却又无可奈何。

有一次,随从官请曹参到后园游玩,好让他听到官吏们的醉歌,加以处置。可是曹参听了,不但不加以制止,反而叫手下也摆开宴席,痛饮歌呼,和官吏们相应和。

曹参终日酒醉,不理朝政的行为使惠帝也大为不满。

有一天,惠帝对曹参的儿子曹窋说:“你私下问问你的父亲:‘高帝刚刚去世,我又很年轻,你作为相国,整天饮酒,如何能忧虑国家大事呢?’”曹窋回家后对父亲说了,哪知曹参一怒之下,打了曹窋二百大板,并且说:“赶快进宫侍奉皇帝去,天下大事不是你应当说的。”

事后惠帝责备曹参:“你为什么要打曹窋?那是我让他劝说你的。”曹参慌忙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考虑一下,关于圣明英武,陛下能比得上高帝吗?”惠帝说:“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比呀!”曹参又说:“陛下看我的才能及得上萧何吗?”惠帝说:“你好像不及他。”曹参说:“讲得好!高帝和萧何平定了天下,制定了明确的法令,只要我们遵循这些法令去做就行了,这不是很好吗?”惠帝说:“说得对。”

后来文学家杨雄说:“萧也规,曹也随。”“萧规曹随”的成语,就是从这个典故中来的。

司马迁在《曹相国世家》一文的最后评语是:相国曹参的战功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为他和淮阴侯韩信在一起。韩信死后,封赏列侯的,只有曹参。曹参担任相国,主张清静无为,这合乎道家的学说。百姓脱离了秦朝的酷政以后,很想能休养生息,曹参的主张正好迎合老百姓的需要,所以天下人都称颂赞美他。

由此可见,曹参自己饮酒,也让别人饮酒,其真正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清静无为”的主张,让老百姓过一段太平日子,这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中品

酒痴

中上品当指“酒痴”。此辈人沉湎于酒而迷失性灵,沉沦自戕,达到痴迷的地步。

——王绩——

王绩,山西省祁县人,是隋唐之际的文学家。

王绩,性格放达,不喜俗礼。凡乡下举办的婚丧喜事,他都不参加。隋炀帝大业年间,推荐人才时,他授秘书省正字。因为不喜欢在朝廷做官,所以要求做六合县丞。任职时,他嗜酒不干事,因此被弹劾解职。他叹息说:“到处是罗网,还是回家安心。”于是回到家乡河渚问。他有田十六顷,奴婢数人,他和家人种粮食酿酒,还养家畜、采草药,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有个叫于光的,也是个隐士,他没有妻子,在北渚造了一座房屋,住了30年。他自力更生,不依赖人家。王绩喜欢他的真诚,就把家搬过去,和他住在一起。于光是个哑巴,不会交谈,他们在一起对酌时,默默无言,但心情十分畅快。

王绩除了喝酒,就读书。他把《周易》、《老子》、《庄子》等书,放在床头阅读,其他的书很少看。

他曾经游历过北山东皋,自称是“东皋子”。他骑着牛四处游荡,遇有酒店,就逗留数天。

高祖武德初,他待诏门下省。当地的官吏,每天给他三升酒喝。有人问他:“待诏有什么乐趣呢?”他说:“有好酒可以作伴啊!”侍中陈叔达知道了,就每天给他一斗酒喝。时人都称他为“斗酒学士”。

当时名流李淳风赞他是“酒家南董”。王绩家居东南面有块磐石,他就用石建立了杜康祠,时常拜祭,尊为老师。他写有《醉乡记》。因他饮酒五斗而不醉,又写就《五斗先生传》。

有人请他喝酒,他不分贵贱,都去赴席。有个刺史叫杜之松,是他的老朋友,请他去讲礼法。他谢绝说:“我不能在尊府里谈糟粕,而放弃醇醪啊!”他把礼法视为糟粕,把醇酒作为爱好,王绩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苏舜钦——

苏舜钦,是北宋文学家。青年时即有文名,曾任大理评事,范仲淹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后受李定等诬陷,被捕入狱,旋削籍为民。他文笔犀利,思想敏捷,平时爱好喝酒,酒名和文名齐等。他酒后所写的作品,飘逸狂放,特具风神。欧阳修评论说:“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

苏舜钦性格豪放,酒量极大。他在外舅祁国公杜衍家里读书,每天要喝一斗酒,却不要酒菜。杜衍深以为疑,就派子弟秘密地察看他。只听得他高声朗读《汉书·张良传》,读到“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一句时,他就拍着书桌叹惜道:“可惜呀,没有击中!”于是满饮一大杯。读到“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一句时,又拍案说:“君臣相遇,其难如此!”说完,又喝了一大杯酒。杜衍知道后,就大笑说:“有这样的下酒菜,喝一斗酒实在是不多啊!”于是苏舜钦的“汉书下酒”就传为佳话了。

苏舜钦不但海量,还和石延年等创立各种饮酒的方式,如鬼饮、囚饮、鳖饮、鹤饮等。

酒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