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原来是主张禁酒的,后来改变了主意,说“以天下太平,思与民同乐”,命工部作十楼于京城江东诸门外,使民设酒肆于其间,以接四方宾旅。到了武宗正德年间,朝廷干脆自己开设起酒楼来。
清代酿酒业发达,大小酒店各处都有。以北京为例,至今还在的老酒店还有一些,如有一建立明成祖时的老便宜坊,建于乾隆六年的沙锅居,都颇为有名。此外如全聚德、丰泽园、东来顺、西来顺、来今雨轩等,也都属老字号。民间的小酒店,更是特色独具。据《燕都》杂志1992年有一期上伯骅撰的《形形色色的老北京酒铺》一文介绍,老北京的酒铺,可分两大类:一类人称“酒铺儿”,是专卖白酒、碗酒的铺子,也卖点佐酒的小菜;一类叫“南酒店”,不卖散酒,丰要靠官场中的宴会、富户办喜寿筵席维持。到酒铺儿喝酒的人,被店家叫“酒座儿”。据说最早酒铺儿是不备下酒菜的,这种形式大概有点像今天的酒吧,人们来了,可以买酒站在柜台边喝。当时酒铺儿的老板,还有种“理论”,说他的铺子是以酒来招徕顾客,不靠菜招徕。也许中国人还是喜欢饮酒时有点佐酒的食物,所以当时不少酒座儿自己带点小菜来喝酒。日久天长,酒铺儿的老板见卖点佐酒的食物有利可图,也就改变了不卖下酒菜的做法。兼卖菜肴的酒铺,是以叫“大酒缸”的为代表。这种酒铺,多为山西人经营的,在北京到处都有。铺内以大酒缸代替桌子。以涂有红漆的缸盖为桌面,酒的品种也齐全。当时卖酒,多以容器计量,标准是用一个粗瓷小碗。一碗约合今天六十多毫升,叫“一个酒”。当年在南方的一些地区,卖酒的用一种白铁皮或竹、木制的容器计量,叫“吊子”或“提子”。它的形状是下边为一圆筒,筒上装一直径。筒的大小不一,有装一两的,二两的,半斤或一斤的。这些做法,今天在大城市里已见不到了,在一些小县城或乡村里,也许还可以见到。
旧北京的酒店,大多卖绍兴黄酒,其格局不知是否与绍兴的酒店类似。绍兴本是产酒之乡,卖酒的店极多。过去这种店,大多店面简朴,粉壁墙上往往书一大“酒”字,屋檐下也挂有类似酒旗的酒牌。室内陈设简单,木桌、木长条凳,瓷碗、锡或白铁皮制成的酒壶。柜台顶头多写有“太白遗风”、“太白世家”、“刘伶停车”这类的竖匾,无非是夸本店酒好。有的店中也设有雅座,室内墙上挂有名人字画,其内容也多与酒有关。天气较冷时,客人多喜好将酒烫热了喝。喝酒时多半要有佐酒的食物。人们边喝酒边谈笑,一次可喝上一两个小时,店家也不催促。这种饮酒的方式,很适应慢节奏的生活。
现代的酒楼、酒店、酒吧。不必多说,人们随处可见。其中比较接近过去“酒铺儿”的,是酒吧,说比较接近,也仅仅是酒吧也卖散酒,顾客也可以站在柜台旁或坐着喝上一杯。其实酒吧的格局、布置、经营等,都是从国外引进的,那里终日播放着流行歌曲,不少酒吧还可以跳交际舞和唱卡拉OK。去酒吧的人中有的只是想去唱唱叫叫,喝酒倒不是主要的。往日酒铺儿的宁静闲适,已成过去,不可得矣!
至于酒旗,大城市里再也见不到了,也许偏僻的村镇,还可以见到一两面。
酒令
饮酒行令,是件很有趣味的事。今天许多文化人掌握酒令的有关知识,并把酒令适当地应用到饮酒当中,将会增加饮酒的乐趣,提高饮酒的格调与情趣。
★酒文化之一
酒令,旧时饮酒时助兴取乐的游戏,推一人为令官,余人听令轮流说诗词,或做其他游戏,违令或负者罚饮。一般说来,令官的推举,男女长幼尊卑皆无定限,可不拘身份,而且“酒令大如军令”,众人均应听从。
饮酒行令既然是游戏,其目的当然是为了助兴取乐。读过《红楼梦》的人,大概都会记得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怨鸯三宣牙牌令”的精彩热闹场面:
大家坐定,贾母先笑道:“咱们先吃两杯,今日也行一令才有意思。”……凤姐儿忙走至当地,笑道:“即行令,还叫鸳鸯姐姐来行更好。”众人都知贾母所行之令必得鸳鸯提着,故听了这话,都说“很是”。……鸳鸯也半推半就,谢了坐,便坐下,也吃了一钟酒,笑道:“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惟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王夫人等都笑道:“一定如此,快些说来。”……鸳鸯道:“如今我说骨牌副儿,从老太太起,顺领说下去,至刘姥姥止。比如我说一副儿,将这三张牌拆开,先说头一张,次说第二张,再说第三张,说完了,合成这一副儿的名字。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押韵。错了的罚一杯。”众人笑道:“这个令好,就说出来。”鸳鸯道:“有了一副。左边是张‘天’。”贾母道:“头上有青天。”众人道:“好。”鸳鸯道:“当中是个‘五与六’。”贾母道:“六桥梅花香彻骨。”鸳鸯道:“剩得一张‘六与么’。”贾母道:“一轮红日出云霄。”鸳鸯道:“凑成便是个‘蓬头鬼’。”贾母道:“这鬼抱住钟馗腿”。说完,大家笑说:“极妙。”……鸳鸯道:“左边‘四五’成花九。”迎春道:“桃花带雨浓。”众人道:“该罚!错了韵,而且又不像。”迎春笑着饮了一口。……下便该刘姥姥。刘姥姥道:“我们庄家人闲了,也常会几个人弄这个,但不如说的这么好听。少不得我也试一试。”……鸳鸯笑道:“左边‘四四’是个人。”刘姥姥听了,想了半日,说道:“是个庄家人罢。”众人哄堂笑了。贾母笑道:“说的好,就是这样说。”刘姥姥也笑道:“我们庄家人,不过是现成的本色,众位别笑。”鸳鸯道:“中间‘三四’绿配红。”刘姥姥道:“大火烧了毛毛虫。”鸳鸯道:“右边‘么四’真好看。”刘姥姥道:“一个萝卜一头蒜。”众人又笑。鸳鸯笑道:“凑成便是一枝花。”刘姥姥两手比着,说道:“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众人大笑起来。
这里鸳鸯所行的是“骨牌令”,就是用三张骨牌上的色点配成一套,叫做“一副儿”。应对的人,都要根据每张牌上的色点,说一句相应的诗词歌赋或成语俗语,而且必须押韵。例如,贾母应对的,因此贾母用来应令。刘姥姥应对的第一张牌“左边‘四四’是个人”。四四,牌名,上下各四共八点,全红色,也叫“长四”,又叫“人牌”,所以说“是个人”。刘姥姥对不上,就说了句逗乐子的话来寻开心。第二张“中间‘三四’绿配红”。三四,牌名,上三下四共七点,点色上绿下红。刘姥姥对的“大火烧了毛毛虫”,是用“大火”代指“三四”下边红色的四点,用“毛毛虫”代指“三四”上边绿色斜排的三点。第三张“右边‘么四’真好看”。么四,牌名,上一下四共五点,皆红色。刘姥姥对的“一个萝卜一头蒜”,是用“一个萝卜”代指“么四”,上边红色的一点,用紫皮带瓣的“一头蒜”代指“么四”下边红色的四点。以上这两张牌刘姥姥都对上了,因为说的是“庄稼人的本色”,毫无雅趣,故显得滑稽可笑。“凑成便是一枝花”,是三张牌合起来的名字,即长四、三四、么四这副牌的名称,其中斜排的三四个绿点像花枝,其余红色的各点像花朵,所以说“一枝花”。刘姥姥不按规矩去对,存心开玩笑,才引起众人大笑起来。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还写到宝玉、湘云等划拳:
宝玉便说:“雅坐无趣,须要行令才好。”众人有的说行这个令好,有的说行那个令好。黛玉:“依我看,拿了笔砚将各色全都写上,拈成阄儿,咱们抓出那个来,就是那个。”……拈了一个出来,打开看,上写“射覆”,……再拈一个……却是“拇战”。史湘云笑着说:“这个简断爽利,合了我的脾气。……我只划拳去了。”……湘云等不得,早和宝玉“三”“五”乱叫,划起拳来。那边尤氏和鸳鸯隔着席也“七”“八”乱叫划起来。
可见划拳也是旧时酒令的一种。划拳又称拇战,也称猜拳。它不像上面的骨牌令要说诗词,纯属斗智性的游戏。这种行令方式很简便,至今仍然盛行。
★酒令与社会等级
考察酒令的起源、演变与发展,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历史时期:
最初,酒令的本意为有关节制人们饮酒的律令。在西周时代,它体现为森严的饮酒礼仪制度。那时候,除设有专门“掌酒之政令”的酒官外,在酒宴上还设有监视人们饮酒的“监”、“史”。《诗·小雅·宾之初筵》说:“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不管敬酒、罚酒,都要受到“监”、“史”的节制,不准饮酒过度,不准有失礼仪,违者予以惩处。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随着西周奴隶制度的礼崩乐坏,“监”、“史”则被“觞政”所取代。觞政是在宴会上执行罚酒的使命。例如刘向《说苑》所记载:
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饭不嚼(不干杯)者,浮以大白(罚酒之器)。”文侯引用而不尽嚼,公乘不仁举白浮君,君视而不应。侍者曰:“不仁退!君已醉矣。”不仁曰:“……为人臣者不易,为君亦不易。今君已设令,令不行可乎?”君曰:“善!”举白而饮。
故事反映出酒宴的主人所关心的已不再是礼仪问题,而是客人必须开怀畅饮,以尽酒兴。而执行使命的觞政,态度严肃认真,连国君也不得违令逃罚。这样,酒令的内涵就由原来的节制饮酒而转变为劝酒的性质了。
但像魏文侯那样单纯用强制命令的手段,未免与欢乐的宴会气氛有些不协调,弄不好,还会大煞风景。
到了汉代,汉武帝与群臣在柏梁台上饮酒作诗,每人依次作一句,都用相同的平声韵脚,联成了一组诗,酒喝得很尽兴,诗也联出来了,被称为“柏梁体”诗。从此之后,宴会上就产生了即席联句这种助兴取乐的方式。
不久,又由众人联句发展为各人单独作诗即当筵赋诗的方式。
到了晋代,石崇在他的金谷园别墅中宴客,不但令客人即席赋诗,而且规定:“或不能者,罚酒三斗。”产生了正式的以诗为令进行罚酒的酒令。
到了南北朝时代,这种酒令已广泛流行。“初,高祖招延后进二十余人,置酒赋诗。臧盾以诗不成,罚酒一斗。盾饮尽,颜色不变,言笑自若。介染翰便成,文无加点。高祖两美之,曰:‘臧盾之饮,萧介之文,即席之美也。’”
又据《南史·陈后主纪》载:“后主常使张贵妃、孔贵嫔等八人夹坐,江总、孔范等十人预宴,号日狎客。先命八妇襞彩笺,制五言诗。十客一时继和,迟则罚酒。”则又发展为即席倡和的方式。
不过这期间的以诗为令,发令者皆为宴会的主人,还不是众人推举的不拘身份的令官。后面这种令官的产生,大概在六朝之后,最迟也当在唐代。《梁书·王规传》载:“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这是“酒令”单独成词的最早出处。其含义无疑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饮酒行令。王规的拒绝,说明当时由众人推举令官行令的规矩还没有确立起来。
到了唐代,酒令已在社会上普遍盛行。从“令征前事为觞咏”(翰愈)“新翻酒令著词讲”(翰愈)“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新吟胜管弦”(白居易)“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腊灯红”(李商隐)“醉翻彩袖抛小令,笑掷骰盘呼大采”(白居易)等这些唐人诗句看,当时所行之令,已经不再局限于即席联句、即席赋诗。词讲、经史、射覆、藏钩、猜枚、掷骰,皆成酒令,其花样之新,门类之多,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此后经由宋、元、明、清各代一直发展而盛行不衰。特别是元朝以后,由于通俗文学的发展,普遍的市井庶民,农工商业者也往往能用活泼俚俗的语言作些顺口溜,唱些小曲,所以酒令已不限于士大夫、文人雅士及富豪之家的酒宴之间,正如刘姥姥所说:“庄家人闲了,也常会几个人弄这个。”其应用范围就更加广泛了。
★饮酒行令的乐趣
饮酒行令的好处甚多,概括起来,至少有三:一日,调节气氛,增添乐趣。主人宴客,亲朋毕至,宾客盈席,其间难免初次相逢之人,彼此既不知对方酒量,又不了解对方为人,酒该怎样喝,话该如何说,未免大费踌躇。俗话说,饮酒最忌喝闷酒。如果席间“彼此无话”,则主人窘迫,客人尴尬,必然形同受罪。即使一个闷闷无言,也会引起举座为之不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行一酒令,则必然打破僵局,立即气氛活跃,满堂生辉。由于行令带有游戏性质,无论尊卑长幼,都必然“童心”大发,全身心投入。答对巧妙的,会备受赞赏叫好;答对幽默滑稽的,将引起哄堂大笑;一次答对不来,就想藏奸弄巧的,势必挑起众人的“声讨”;而屡次失误又能老实认罚的,或许反而得到大家的同情,准其“减、免、缓”。场面之热闹,气氛之热烈,兴味之盎然,彼此之毫无拘束,都是其他饮酒方式所不可比拟的。
二曰,形式别致,情调高雅。酒是兴奋剂,三杯落肚,往往逞强好胜之心顿起,或自饮过度,或强灌人酒,或醉颜一现,丑态百出,或出言无忌,或当众呕吐,弄得主人不安,客人不快。而酒令一行,人人皆须遵令而行,不得乱来。投壶掷骰,可逞其技艺;吟诗拆字,可施其才学;分曹算筹,胜负自有公论;击鼓传花,酒战饶有风味。败者罚饮,饮之甘心;胜者观饮,十分快意。由于酒令花样翻新,具有一定难度,急切之间,很难答对或做得好,所以谁都有当场应付不来的时候,可谓胜负变化,出人意料,既无常胜将军,也无屡败使者;既能开怀畅饮,又不至于酩酊大醉。像《诗经》中所说的“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那种狂呼大叫,手足乱舞,打翻器皿的混乱场面是不会出现的。
三日,陶情怡性,增进智力。即席赋诗,即景联句,征引诗文曲赋、谚语俗语,成语典故,拆字贯句,说绕口令,讲笑话等等,无异于“文艺联欢会”,可以使人陶情怡性。又因为必须当场构思,且有时间限制,所以要求才思敏捷,学识渊博。这样,久而久之,也就会促进人的思维能力,增进其学识与智力。
不过,要想行令成功,令官绝对不能滥用权力,应令的人也不得搞庸俗低级趣味。清人郎廷极《胜饮编》说:“古人宴会,必立觞政。其法……要在巧不伤雅,严不入苛。”其言颇有见地。
所谓“巧不伤雅”就是说酒令既要巧妙有趣,形式新颖,又不能有伤大雅,搞庸俗低级的东西。酒令本为饮酒时助兴取乐而设,所以越巧妙越有趣,欢乐气氛越浓;但如果一味廉价地逗乐,迎合某些人的低级趣味,甚至出言粗俗不堪入耳,像《红楼梦》中所写的薛璠那样应令,则不但令同席者难堪,而且也有损于自己的形象。特别是男女同席时更应注意。
所谓“严不入苛”,就是说“酒令大如军令”,对在席者不论长幼尊卑一律一视同仁。一令既出,大家必须共同遵守,只有这样,酒令才能行得起来。但又反对酒令出得刁钻古怪,难度过大,以至在席的大多数人都应付不来,那就失去了行令的意义,变成“智力测验”了,搞不好会引起众人为之不欢。一般说来,酒令应以雅俗共赏为宜,有文化,没文化,文化程度高的,文化程度低的,都能应对得来。总之,选择哪一种酒令,其难易程度,都要根据在席的大多数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可强众人所难。另外,令官掌令也要灵活,即坚持原则,又不过于古板教条,例如说诗词,如个别人确有困难,而又不宜伤其面子,也可考虑让别人代说;罚酒也是如此,如某人被罚的次数过多,为避免其醉,也可由别人代饮。
★酒令的格调
所谓诗词曲文类酒令,凡诗词、散曲、戏曲、谚语、俗语、成语、曲故、文讲、文字的吟咏联缀、拆合贯句等,都属这一范畴。此类酒令具有一定难度,每令一出,都有切合题意及押韵、时间等方面的要求、限制。旧时多行于士大夫、文人雅士之间。
作诗令
此令有两种,第一种是要求在席者每人作诗一首,五言、七言、古诗、律诗、绝句不限,顺口溜亦可。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曰:“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讲的就是行此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