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现代生活百科
45109600000190

第190章 毛笔书法学习与欣赏(18)

二、字形方整。赵体字形方整,如“縱(纵)”、“密”等字,“縱(纵)”字为左中右结构式,这三部分的长短相仿,上下整齐,排列都在一个水平线上。“密”字为上中下结构式,上下排列紧密而向左右扩张,使字保持正方。即使有的字字形趋长,如“慧”、“昆”等,但依然结构方整。

三、略参行法。赵体楷书由于行笔简捷,所以有些笔画不再是以“标准”的楷书作一一交待,“等”、“依”、“興(兴)”等字都已明显地展示行书的风采。“等”字的“竹”部六笔已经成为带笔表现;“依”字的“衣”部捺笔已衍化成长点,“具(兴)”字的“同”部,也都作行书的两竖和两点表现。

四、线条浑厚。赵体楷书行笔粗重,如“石”、“武”等字。所有笔画凝重丰厚,无论是横画还是竖画都是一样的粗细,甚至撇画也没有提按。减少提按也是赵体提高书写速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

《九成宫醴泉铭》碑是欧阳询七十六岁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四月刻。魏征撰文,欧阳询书丹。碑额阳文篆书“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书碑刻中最著名、流传最广远的一种,简称《九成宫》或《醴泉铭》。

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县天台山,原为隋文帝杨坚的避暑行宫,依山而建,豪华壮观。杨坚在此宫内为其子杨广所弑。隋亡后,唐太宗下令复修,并因山有九重,而改隋时的原名“仁寿宫”为“九成宫”。其宏大壮丽为唐代离宫之首,魏征的描绘是:“冠山抗殿,绝谷为池,跨水架楹,分岩竦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仰观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但宫内缺水。贞观二年唐太宗在宫中“西城之阴,高阁之下”见一块地方显得潮湿,遂以手杖敲地命掘之,竟得一眼甘泉,“引为一渠,其清如镜,味甘如醴”,于是名为“醴泉”,并命时任秘书监的魏征撰文纪事,命欧阳询书写立碑。唐高宗仪凤三年(678)正值高宗第八次驾幸九成宫避暑时,天台山山洪暴发,九成宫被毁坏,此后再未修复,现仅有遗址残迹。但《九成宫》碑尚完好保存,系黑石所镌,石质细腻坚润,弥足珍贵,今已砌碑亭围保护之。碑高7.4尺,宽3.6尺,楷书24行,每行50字。其书法度森严,点画工妙,丰腴有致,钩、捺颇直且隶意,润洁而沉雄,结体多呈纵势,点画紧凑匀称,间架开阔得当,并于紧凑中见疏朗,于严谨中见洒脱。楷法严谨峭劲,浑厚沉稳,不作姿媚之态。可谓是炉火纯青,为欧书之代表作,历被认为是楷书之极轨。

北魏书体的峻严方整,孕育了欧阳询的风格体势。欧字如力士挥拳,意态上却不失浑穆高简;笔画坚劲而不僵枯;结体险峭而重心放定;规矩至严而深邃古雅;密丽潇洒而气韵高华。

南朝书体的清雅秀丽,孕育了欧阳询的内在情韵。刚柔相济,达到了十分完美的境界。《宣和书谱》称他的楷书为“翰黑之冠”,“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廷争之风,或比之草里惊蛇,云间电发,至其笔书功巧,意态精密雄逸外,后人比之孤峰崛起,四面削成”。明王世贞《珣州山人稿》说:“信本书太伤瘦俭,独《醴泉铭》遒劲之中不失婉润,尤为合尔。”陈继儒也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宋人评此碑“及晚益壮,体力完备,奇巧间发”。

欧阳询自己在其书名篇《传授诀》和《用笔沦》中说:“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俱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形枯;复不可肥,肥即质浊。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妙处。”“夫用笔之体会,须钩粘才把,缓绁徐收,梯不虚发,斫必有由。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壮则殉吻而噶珣,丽则绮靡而清遒。若枯松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同鸾凤之鼓舞,等鸳鹭之沉浮。仿佛兮若神仙往来,宛转兮似兽伏龙游。其墨或浓或淡,或浸、或燥,逐其形势,随其变巧,藏锋靡露,压尾难讨,忽正忽斜,半真半草。唯截纸棱,撇捩窈绍,备在经实,无令怯少。隐隐轸轸,譬河汉之出众星,昆冈之出珍宝,即错落而灿烂,复珣连而埽撩。方圆上下而相副,绎络盘桓而围绕,观寥郭兮似察,始登岸而逾好。用笔之趣,信然可珍,窃谓可乎古道。”

回观欧氏之言,乃是学书写经验之谈,对照《九成宫醴泉铭》可谓通幽洞微之论。

欧阳询险颈瘦硬的《张翰帖》

《张翰帖》亦称《季鹰帖》,行书,白麻纸本,为唐人摹本。此帖与欧阳询其他书迹有明显不同,重心偏左,易方为长,但仍险劲瘦硬,似其早期风格,其子欧阳通书法得家法者,以此帖风格为多。曾经宋宣和内府、绍兴内府收藏,《宣和书谱》、《大观录》、《墨缘汇观》等书都有著录。

欧阳询有史记载的《房彦谦碑》

根据著录所载,欧阳询的隶书碑有《段文振碑》、《窦抗墓志》、《杜如晦碑》、《昭陵刻石文》、《昭陵六马图赞》等等,现在看得见的只剩下《房彦谦碑》(《房彦谦碑》贞观五年(631),山东讲邱)和《宗圣观记》(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陕西周至)了。《房彦谦碑》是李百药撰文,欧阳询书。篆额“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9个字,阳文,刻成3行。碑文是隶书36行,一行78个字,碑阴也有隶书15行,一行13个字。碑侧也是隶书,3行,一行12个字。

从隋代到唐代,是隶书碑比较少见的时代,而欧阳询这样多地书写隶书碑,这可以说是了解其作书态度的一个宝贵资料。

这个碑的隶书虽与楷书相去不远,但是忠实于汉魏的隶法,将汉魏隶法风格保存下来。从此可知欧阳询是崇拜汉魏古法的,由此也可以了解其楷书的基础所在。

欧阳询的传世之作——《道因法师碑》

《道因法师碑》全称《大唐故翻经大德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文并序》,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十月刻立。碑石纵312厘米,横103厘米。碑额正楷大书:“故大德因法师碑”。碑文楷刻34行,每行73字。李俨撰文,欧阳通作书,范素镌刻。原碑现存陕西省西安市碑林。拓本传世,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翁方纲跋本,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王良常跋本等宋人旧拓为最佳拓本。

碑文的书写者欧阳通,字通师,是初唐大书法家欧阳询的自贵重,以狸(野猫)毛为笔,覆以兔毫,管用象犀(象牙、犀角),非是未尝书也。”传世书迹有《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墓志》等。

《道因法师碑》是一件写得“瘦怯于父而险峻过之”,而又带有浓重隶法的楷书杰作。明朝王世贞《州山人稿》评论此碑书法,说是:“此碑如病维摩,高格贫士,虽不饶乐,而眉宇间有风霜之气,可重也。”清人何绍基《东洲草堂文钞》则说:“兰台(指欧阳通)善承家法,握拳透掌,模之有棱,其险劲横轶处往往突过乃翁。”刘熙载《书概》并评为:“大小欧阳书并出分隶,观兰台《道因碑》有批法,则显然隶笔矣。”又说:“率更《化度寺碑》笔短意长,雄健弥复深雅,评者但谓是直木曲铁法,如介胄有不可犯之色,未尽也。或移以评兰台《道因》,则近耳。”

不过,自古以来,对此碑在肯定中抱批评态度的也大有人在。明人杨士奇《东里续集》就说:“(此碑)矩镬森严,意度飘逸,但少含蓄之趣耳。”清代梁山献《承晋斋积闻录》则说:“欧阳兰台《道因法师碑》结构多不稳当,而力量精刻,几欲突过其父,此乃学《化度》,非学《九成》诸碑也。”“《道因》、《圭峰》如此结体,何尝非唐碑中之赫赫者,一较大欧,丑态百出,并无稳当处,可知古人作书之难也。”又说:“《道因碑》结体虽无稳适,而其险劲沉厚处,自非《圭峰》所及。”叶昌炽《语石》也别有论述道:“《道因法师碑》戈戟森森,锋颖四出,六朝醇古之气,浇漓尽矣,盖能得之《皇甫碑》之险峻,而无《化度》之淳蓄,非善学率更者也。余谓小欧,但传其父分隶法。”

欧阳询的《卜商读书帖》与《张翰帖》的异同点

《卜商读书帖》与《张翰帖》二帖均为欧阳询《史事帖》之一。《卜商读书帖》以“卜商读书”始6六行。有宣和印及宋徽宗题签。《张翰帖》有“张翰字季鹰”云云,10行,历来续于《卜商帖》。二帖宋时均藏内府,清初归冯铨所有,刻于《快雪堂帖》。此后转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又摹刻于杨氏《邻苏园帖》。《卜商帖》字体是楷书而兼有行书结体,墨色浓重,行气贯通,下笔锋利如斩钉截铁,凝重有力,帖中多数字画结构紧凑,个别字较松散。《张翰帖》笔画较为丰腴,结体不失严整,合乎法度,接近欧书《千字文》一路。二帖现藏故宫博物院。

欧阳询清劲绝尘的《仲尼梦奠帖》

欧阳询《史事帖》之一,为“仲尼梦奠”云云始9行,行书78字。收入《星风楼帖》、《玉虹鉴真帖》、《唐宋名人帖》等。其中《玉虹鉴真帖》称最佳。有真迹印本。书法清劲绝尘,评为一时之绝。

欧阳询骨气劲峭的《皇甫诞碑》

《皇甫诞碑》,又称《皇甫》或《皇甫君碑》,于志宁撰文。碑上未书年月,故何时立碑不可考,宋赵明诚,清顾炎武、王澍、翁方纲等人认为立于高祖武德年间或太宗贞观年间。由书风的傲劲观之,恐比上述三碑均早。碑主皇甫诞为隋文帝重臣,炀帝即位,汉王杨谅举兵叛乱,皇甫诞不从,为杨谅所杀;后皇甫之子归于唐,遂为之树碑立传,以颂其节。此碑原在陕西蓝田鸣犊镇皇甫诞墓所,后移至西安学府,即今西安碑林,现存。明嘉靖年间曾专修碑亭加以保护,但万历四十四年关中地震,碑亭倾毁,碑被压断,断处失20余字。碑文正书28行,每行59字,现有北宋时的未断全拓本传世。晚近拓本和翻刻本亦不少,但均于欧书韵致有变。较之他碑,此碑于法度精严之外,更有骨气劲峭的特点。明王世贞《州山人书稿》说:“率更书《皇甫诞碑》比之诸帖尤为险劲。”故若以险劲论,此碑堪称欧书最。唐张怀瓘《书断》云:“皇甫诞如训兵精练,猛锐长驱,武库矛戟,此等是也。”宋人《宝刻类编》云:“是碑则初由隶成楷,因险劲得方正,乃率更行笔最见神采,未遽藏锋,是学正楷第一必由之先路也。”明杨士奇云:“骨力劲峭,法度严整,论者谓虞(世南)得晋之规矩,观此其振发动荡,岂非逸哉,非所谓不逾矩乎”。初学者师此以立本,而后入虞入永入钟王,有所持循,而成功不难也。

从感觉而言,《皇甫诞》有别于其他三碑,更接近于欧之行书《梦奠》、《张翰》、《卜商》三帖,较为率意。有学者认为,《醴泉铭》处处敛锋,用笔特别慎重,达到完美的境界,笔法难度太高,必须参酌《皇甫诞》的“露锋”,避免笔画的刻板,流入馆阁的窠臼,这不失为学书的经验之谈。

颜真卿的传世善本《多宝塔碎》

自署立于天宝十一年(752)四月二十二日。宋拓本。楷书,文一首。凡34行,行66字。额隶书2行6字。260.3×140厘米。碑藏西安碑林。拓本藏故宫博物院。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颜真卿书,时年四十四岁。

多宝塔,在长安东面兴平县(今陕西兴平)千福寺内,天宝四年(745)建成。始建之时(天宝元年),曾惊动四方,轰动一时,有“千家献黄金,万匠磨琉璃”之说。天宝十一年(752)西京千福寺沙门楚金(俗姓程)请岑勋撰写《多宝塔碑》文,并由颜真卿正书,镌刻入石立于多宝塔下。碑文记叙西京千福寺沙门楚金夜读法华经,常见多宝佛塔,遂立志建塔之事。文中所叙大都光怪梦寐云物感应,且修饰浮夸不可致诘,惟借颜真卿名存世。

是碑为迄今所见颜真卿传世书法最早的一件,极为世人所重,故学颜书未有不习此碑者。是碑直刀平底,镌刻较深,又因石质坚润,剥落甚少,所以传世善本,锋芒犹新。且用笔丰厚道美,腴润沉稳,结体匀称秀丽,谨严多姿,与他以后所书风貌迥异。大抵书法自陈隋以来,渐趋匀整,入唐则更加严谨规范,是碑书风实乃时代使之然。后世评述此碑有“以浑劲吐风神”之誉,也有“近世椽吏家鼻祖”之贬,诚理解之不同也。

是碑撰文者岑勋,生平事迹已无从查考。

题额者徐浩,字季海,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时官检校都官郎中,与颜真卿同为尚书省官员。颜、徐并为书家,且同值台省,或当有所过从,惟史不载,甚为可惜。

是碑侧刻有金莲峰真逸题名及金明昌五年刘仲游诗。据张彦生《善本碑帖录》,此碑康熙年间泐一片石,共损泐18字。北宋拓本,14行“归功帝力”之“力”字,15行“凿井见泥”之“凿”字笔画完好。南宋拓本“凿”字渐漫漶。明时拓本,14行“塔事”之“事”字右上无石花,24行“方寸千名”之“千”字右上完好,25行“克嗣其业”之“克”字“口“部完好。此碑北宋拓与明、清拓字体差别很大,宋拓精本颜原书凡三点水多连丝笔细画,或两点间,拓本随年代近,而多不显连笔。宋拓字肥方,字口棱角锋芒完好,其次字渐细瘦秃,全失原体,近拓更不足观。

参考:明王澍《竹云题跋》,明王世贞《州山人四部稿》,张彦生《善本碑帖录》。

释文: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南阳岑勋撰。朝议郎判尚书武部员外郎琅琊颜真卿书。朝散大夫、检校尚书都官郎中东海徐浩题额。粤妙法莲华,诸佛之秘藏也。多宝佛塔,证经之踊现也。发明资乎十力,弘建在于四依。有禅师法号楚金,姓程,广平人也。祖父并信著释门,庆归法胤。母高氏,久而无妊,夜梦诸佛,觉而有娠;是生龙象之征,无取熊罢之兆,诞弥厥月,炳然殊相;岐嶷绝于荤茹,髻龇不为童游,道树萌牙,耸豫讲之桢干,禅池畎浍,涵巨海之波涛。年甫七岁,居然厌俗,自誓出家;礼藏探经,法华在手,宿命潜悟,如识金环,总持不遗,若注瓶水;九岁落发,住西京龙兴寺,从僧也;进具之年,升座讲法,顿收珍藏,异穷子之疾走,直诣宝山,无化城而可息;尔后因静夜持诵,至多宝塔品,身心泊然,如入禅定,忽见宝塔,宛在目前,释迦分身,遍满空插界,行勤圣现,业净感深,悲生悟中,泪下如雨,遂布衣一食,不出户庭;期满六年,誓建兹塔;既而许王瓘及居士赵崇、信女普意、善来稽首,咸舍珍财。禅师以为辑庄严之因,资爽垲之地,利见千福,默议于心。时千福有怀忍禅师,忽于中夜,见有一水发源龙兴,流注千福,清澄泛滟,中有方舟;又见宝塔自空而下,久之乃灭,即今建塔处也。寺内净人,名法相,先于其地,复见灯光,远望则明,近寻即灭。窃以水流开于法性,舟泛表于慈航,塔现兆于有成,灯明示于无尽,非至德精感,其孰能与于此。及禅师建言,杂然欢惬,负畚荷插,于橐于橐,登登凭凭,是板是筑,洒以香水,隐以金锤,我能竭诚,工乃用壮;禅师每夜于筑阶所,恳志诵经,励精行道;众闻天乐,成嗅异香,喜欢之音,圣凡相半。至天宝元载,创构材木,肇安相轮。禅师理会佛心,感通帝梦。七月十三日。敕内……颜真卿千古绝调的《祭侄文稿》

自署书于乾元元年(758)九月三日。麻纸本。行草书,文稿一篇。凡25行,计334字。纵28.16×72.3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颜真卿书,时年五十。此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呆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祭侄文稿》),取义成仁,英烈彪炳之事。祭悼其侄颜季明更见疾痛惨怛,哀思郁勃。颜季明,即颜杲卿第三子,颜真卿堂侄,当年其父揭旗反正,与颜真卿共同声讨安禄山叛乱时,正是由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形成犄角之势,齐心效忠王室。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正当英年,且归葬时已失身躯,仅存头颅。所以,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抚今追昔,萦纡忿激,血泪交进,悲愤交加,情不能自禁。颜真卿此文,正义凛凛,有不忍卒读之感,故黄庭坚《山谷题跋》说:“鲁公《祭侄季明文》文讲字法皆能动人。”

祭侄文稿·颜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