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现代生活百科
45109600000079

第79章 收藏指南(8)

这些用以制作货币的材料,有的就用它的原始形态充当货币,有的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货币形状。仅铜质的就有铲形、刀形、圆形圆孔、圆形方孔、圆形无孔、长方形,近似椭圆形等。金银货币的形状更多,有原始形态,不规则小方印的爰金、小圆印卢金、圆饼金、麟趾金、马蹄金、长方条金(俗称之为大、小黄鱼)等。银质的有贝形、布形、银锭、元宝、锞子、线板、纺锤及厂条、银元等形以及铸成各式各样的金银首饰、器皿、用具等等。都可充当一般等价物。

五、货币的专用名称

中国古代货币种类繁多,单铜钱来说,就因形制不一,大小不同,称谓也有多种,再加上以前流传下来的一些俗称,使铜钱的名称更加复杂。为了使初学者能更好地了解铜钱,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些铜钱的名称及有关钱币的基本常识。

(一)铜钱各部位名称:

圆钱:钱的表面称为面,后面称为背,亦称幕。中心孔称穿,亦称好,或称函。穿孔大的称广穿,小的称狭穿。方形为方穿,圆形为圆穿。

钱身上轮廓文字以外的部分称肉。

钱背肉部分称幕内。

钱四周凸出钱面部分称轮,又称外轮,外廓、外缘、肉郭。外轮有二重者为重轮。钱文连接于外轮者称连轮。钱文不连接外轮而隔离者为隔轮。钱剪去外轮者为剪边。轮廓之外缘有极细而凸起的线条者称璇边。外廓宽者称阔缘,外廓狭者为狭缘或细缘。

圆钱方孔四周凸出钱面的部分称内廓、好廓、函廓。内郭有二重者称重廓。内廓比外廓低者称阴廓。钱文连接于内廓的称接廓,钱文近于内廓而不连接者称寄廓。

布币:币的上端称首,有空首,平首。

币的两侧称肩,有平肩、耸肩、斜肩。

币的下端称足,有尖足、方足、圆足。

刀币:币的顶端称首,有尖首、针首、截首。接下来是刀身(刀化的主体部分)、刀柄(刀形的把手部分)、刀环(刀化最下端的圆环)、刀背(刀形背部)。

(二)铜钱的基本常识:

1.正用钱的称谓

作为正式通货的钱币为正用钱。

新出土的或堆积成块红绿锈斑非常鲜明的称为生坑。古钱出土已久,其红绿锈已被除去,或出土古钱不堆积成块,红绿锈不明显的称熟坑。生坑钱钱表有银色点或有水银光泽的,称水银古。历代流传的古钱经长时间使用后,其表面呈现黑色发光的,称传世古也称黑漆古。

历代钱币学者所重视的名声极大的珍罕钱币称大名誉品。

首次发现的钱币称创见品。

中国古代的铜钱大小轻重不一,所以民间流通时用秤宋称量钱币,以确定它们的价值。称钱的砝码一般刻有标准重量,称为钱称制,又名钱称。

使用铜钱时代最小货币单位为小平钱即一文小钱,又称平钱。铜钱认一当二者称折二,当三者称折三,以此类推,折五、折十等。

铸一种新钱前先用铜、锡、铅、牙、木等材料雕成的第一枚钱币样品,称雕母钱,又称祖钱、雕钱。样品钱,又分进呈,部颁两种。进呈样钱中的蜡样、木样、牙样几种为雕成的,铜样或雕或铸。部颁样钱,都是铜铸的,由户、工部所铸。

用来铸铁钱的铜质母钱称铁母。

与铁钱面目相同的铜钱称铁范铜。

以同一范型铸铜钱和铁钱,两种钱完全相同,为铁铜两铸。

钱文形制不正规的钱币,属于边远地区所铸或私家所铸的,称边炉。

钱的两面都是钱文的错版钱,称合背钱。

钱的两面都是背文的错版钱,称合面钱。

钱背有文字、符号、图像、纪年等,总称为背文。背面光滑无文的称平夷,又称夷漫。

钱身呈平面状,无凸出的轮廓文字,称素面钱。

钱币上的文字应在右旁的字转到左边,左旁的字转到了右旁,称传形。

钱币文字不规则,形制异常的,是冶铸时错范造成的,这种钱称错范。文字没有铸成型的,称走范。文字错范很明显,但笔划清楚的,为重筑。

钱币的钱文、轮廓、大小、厚薄、铜质等相同,只是书体不同,但字形笔势仍互相吻合,称和合钱,也称对钱,又称对品钱。

与纸钞等价相辅行用的钱币称权钞钱。

出范时两枚钱相连而未经剪断者,布币称连币;刀币称连刀;圆钱称连钱。

钱币中的榆荚、鹅眼、鸡目、来子,均指的是体形极小的钱。

对文,蜒环钱均指五铢钱。剪凿五铢钱之轮廓而取铜,余下五铢二字称对文五铢。剪凿五铢钱之孔而取铜,余下五铢二字称蜒环钱。

2.铜钱上的文字

铜钱上的文字不仅书体多种,而且钱文内容丰富。它的称谓、读法也是很有特点的。

钱币上的文字颠倒者称倒书,字体有变化的日变体。文字高低不平,而笔划即不深,棱角也不明显的称隐起。

钱面文的篆书细长为悬针篆。钱面上的篆书粗肥为玉箸篆。

钱文的通字为楷书,与钱文上的其它字书体不同,称楷通。

钱文内容有:纪皇帝改元的年号钱,如乾封泉宝、太子通宝,此种钱盛行于宋代。纪所建国号的国号钱,如:唐国通宝,皇宋通宝。纪钱本身重量的纪重钱,如:五铢、半两。纪钱本身价值的纪值钱,如:大泉五十,小泉直一。国号又纪年号钱,如:大夏真兴。年号又纪值或纪重钱,如: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天启通宝背十一两。年号又纪国号又纪值钱,如:大清咸丰通宝,背一十。

钱背文有两大类:①纪地名:铸造的监(局)名,如:开元通宝背洛、蓝。纪年:如:淳祐元宝背文纪年。纪干支;纪值;纪数;铸币的范次、炉次等等。

②纹饰:有竖、横纹;星纹;月纹(仰月、俯月、偃月);月孕星(月纹中带星文);瑞雀纹;祥云纹;四决文(方孔的四角有一小尖);四出文(方孔的四角有凸出线条延伸到边缘)等。

钱文的读法:①汉文钱读法:一个字的不会误读。二字钱文有右左读:如半两、五铢。左右读:如左读五铢,传形半两。上下读,如:汉兴等。三字钱文有由右向左读,如:马虎蔚蓝賹六化等。四字钱文有顺读即上下右左,如:小泉直一,太平天国等。上下左右也为顺读,这种读法钱文极为少见,有乾亨重宝。右起先横后纵读,(右左上下)顺序读,如:永安一百,太平天国(背圣宝)。左起先横后纵读,(左右上下)顺序读,只见永安一十。旋读又分圜金,依圆随势,文字方向随形,依顺时针方向旋读,如:漆垣一圻。圆钱,按上右下左顺序,依顺时针方向旋读,如;大泉当干,淳化元宝,宋钱较多。七字钱文读法,惟见圜金,依顺时针旋读,如:一铢、重一两、十二。

②少数民族钱文读法:

契丹文钱文:旋读上右下左,如:福寿太平。先纵后左起横读,如:开丹圣宝。

西夏文钱文读法:旋读上右下左,如:福圣宝钱。

八思巴文钱文读法:上千左右直读,如:至元通宝。

满文钱文读法:左起先横后纵读,左右上下为序,如:天命汗之钱。

维吾尔(旧称回文)钱文读法:自左至右回环读。

六、先秦时期的货币及其特征

据《史记》、《管子》等古籍记载,我国上古货币有龟、贝、珠、玉、金、钱、刀、布等多种。未见出土实物以及可靠的殷周时传留下来的文献来互相印证的是龟。王莽篡汉时,改革币制,推行龟贝金银等新币,按龟的大小尺寸定为龟宝四品,由此可见龟在古代确实能作货币,但只能作为推断。

(一)我国最早的货币——贝

商周时期,海贝成为我国最早的货币,有以下几种:

1.货贝:一般呈乳白色光泽,长1.5~2.8厘米,宽0.9~2厘米,高0.7~1.4厘米。腹面稍平,壳口狭长,两缘有齿状突出,背面凸起,呈卵圆形,背部两侧有结节。

2.拟枣贝:比货贝略显狭长,背部光滑似枣,两侧无结节。

3.伶鼬榧螺:瓷白色,一般长度和以上两种相近,但体形狭瘦,一头有很小的螺旋,壳口狭长光滑,呈卷叶状。

4.阿文绶贝:一般长6厘米以上,背部光滑,有密集的褐色珠纹线,形状与拟枣贝相仿。

5.小孔式、大孔式贝化:为了系带方便,背部凿有穿孔,早期孔小,直径在0.2厘米以下,大的在0.3~0.8厘米以上。

6.背磨式贝化:比较晚,其背部全部磨掉。

贝以朋为单位,一朋十贝,有说一朋二贝的。

商周时期钱币的特点:(1)是使用货币种类很多,除龟、贝外,还有金属、珠五,布帛等。(2)除主要货币天然贝币外,当时还出现了一些石贝、珧贝、陶贝、蚌贝、骨贝、铜贝、银贝、金贝、包金铜贝等仿制品。

石贝以白色滑石、石髓或次玉,玉髓刻制;以次玉、玉髓刻制的也称玉贝,面部刻一竖纹,竖纹两旁或刻有贝齿,背平,单穿或双穿。

骨贝以兽骨刻成,较扁平,上下两端较锐,呈版状的枣核形。

珧贝以蚌壳刻成,乳白色片纹,体形较宽,两端较钝,双穿,余如骨贝。

铜贝,因无文字,被称之为无文铜贝。面凸起,有的模铸一道贝齿,底内凹,自商代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存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计量单位为一寻,一寻为十二铢,即半两。

春秋战国时期,天然贝在一些墓葬中的出现,仍是常见的现象,但性质却变了。从货币已逐渐被作为单纯的装饰物殉葬了。铜贝,包金铜贝有的也只是“冥币”。在仿制品中,陶贝的出现仅是单纯的冥币,而其它骨、石、蚌贝等,只是在早期交换中真贝不足时,行使过货币的职能,其后基本上只是一种普通装饰品或作为冥币了。

(二)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概况及特征

钱币界都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货币经济确立的时期。这时期货币无论从铸造,流通都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在诸侯林立的政治局面下,造成各个诸侯国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这种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特点的货币形制,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货币流通领域.概括为四种货币体系,即布钱、刀币、圜钱及楚布体系。

布币体系:

经历了原始布、空首布及平首布三个阶段。

1.原始布

原始布从青铜铲形锄草农具——搏演变而来,也称“古布”、“大铲布”,还未脱离钱镈农具的原形,其特点是厚重博大,短銎,銎的下端延长钱面上,钱面无直纹,早期无文字,稍后有铭文。主要是关、洛、三晋地区所铸。

2.空首布

又名铲布,特点是銎特别长,体小而且薄。主要是周、郑、晋、卫等国所铸的金属货币。有三种:

平肩:足面稍向内凹呈弧形,长銎,但不再延到钱身的中部或上部而截止到钱身接处,背有三道纹。经过出土的大型平肩空首布的测定,一般通长9.3~10.1厘米,重30克左右,最重的有35.5克,最轻的22.5克。这种应为春秋早期东周王畿内的铸币(即洛阳一带)。小型平肩空首布通长6.3厘米~7.4厘米,一般重15.3克,当为春秋中晚期铸币。这类空首布属较为常见品。

尖肩(耸肩)尖足:长銎,钱身面背有三道并行直纹。最大的多无字,俗称“无文大布”。通长14.5厘米,中等的有文字,如甘丹。这种空首布应是晋、卫地区铸币,存世很少。

斜肩弧足:两肩稍向下垂,钱面三道纹除中纹竖直外,旁边二纹上由銎与钱身相接处分出斜行至足部两端。如斜肩“武”字空首布,通长8.5厘米~8.8厘米,一般重19.3克。这种空首布应是东周王畿内的铸币,晋、郑两国也有少量的铸造。在空首布中也属较为常见的品种。

大部分空首布币的面上有各种文字记载,相当繁杂,自一字至四字计达一百多种。有的为数字,有的是天干、地支、天象、事物、城邑名以及一些不易确定其意义的字或符号等等。从存世的空首布看,大部分单字空首布的面文仅是铸炉的标记。这些文字是先在陶范上用刀刻成,然后翻铸,在币文上仍可看出刀锋的痕迹,不少空首布的面文与甲骨文极其相似。空首布由于随范而异,因此每枚都不一样,没有版别之分。平肩空首布二字以上的为罕见品。稀见品还有癸、子,丑、北、下、平、美、居、巨、臣、王、喜、利、白、祝、需、幺、羽、安、臧、史、穆、坒、周、武、阜、宁等。耸肩尖足布罕见的有甘丹、幺金及无文大布等。斜肩空首布稀见品有三川釿、武、卢氏、武安等,其中武采为罕见品。

由于空首布距今年代久,且出土不多,因而成为钱币爱好者收藏的珍品。稀世珍品随之伪品也多。伪造途径有翻铸及打制两种。翻铸即以真钱作模子,翻铸的伪品币身厚重,表面粗糙,小于本钱.锈色飘浮,首部的制作更差,四壁厚薄不一,给人一种“楞”的感觉。打制的伪品是取二片薄铜片粘合而成,币文先阴刻在石板上,然后放上铜片锤打挤出,粘合处为掩盖缝隙,常在币身四周堆上一层伪锈,轻轻叩击,即会发出哑声。再有先秦布币铜色呈淡红色,作伪的为暗红色,而且质软易变形。

3.平首布

又叫实首布。基本上脱离了农具钱镩的原始形状。铲形,布首扁平无銎,币身无直纹。种类很多,有尖足布、方足布、桥足布、锐角布、圆足布、三孔布等。钱背素面。钱文有地名和货币单位等,如“釿”、“寽”等。

尖足布:主要是赵国所流通的货币,钱文纪地,背或有纪数,分大小两种。早期的小尖足布上还能见到“半”字及“釿”字。如:大阴半、兹氏半、北兹釿、晋阳半等。晚期的小尖足伽已无半釿二字。罕见的小尖足布有藿人、大阴、于、兹、城父、邪山半、晋阳、蔺、商平、新城、榆即半、日、阳化、离石等。有一种小尖足布的首足均呈圆形,但它的币身薄,文字浅细,面背文多与小尖足布同,所以应归纳入尖足布系统。这种小尖足布存世很少。大尖足布稀见有大阴、兹、兹氏等。

桥足布:形状为两足间呈半拱形,似桥状。为魏国流通的货币。钱文多纪地,称“釿”。早期的釿布一般标明币值,有半釿、一釿、二釿三等。它们的形制,大小,厚薄,书体都不相同。后期的空首布上标明铸地。这种釿布的铸行时间不长,所以除安邑一釿、二釿及梁正尚百当寽梁充铵釿当寄外,其余的均少见。有的仅存孤品。如:甫反一釿、虞一釿、山阳,安阴二、寽半釿、垂一釿、阴晋一釿、阴晋半釿、梁半尚二百当寽、梁充釿五十当寽等。尤其半釿布很快被新型的小方足、尖足布所代替,所以存世更少。“釿”为重量单位,如二釿布重24~30克。一釿布重12~15克。半斩布重6~8克。《历代古钱图说》是我国钱币爱好者喜爱的钱币书之一则认为“釿”为“钱”字的古写,称为金化,即青铜货币之意。

小方足布:是先秦时期钱币中流传至今数量、种类最多的一种。周、韩、赵、魏、燕国均有铸币。钱文纪地,背偶有纪数,又分大小两等。最常见的是安阳、平阳两种。大部分方足布的文字系随范刻成,笔划的繁简不同更导致了币文的复杂性。如:文阳多一横就成为尹阳,而尹阳就是少见之品。燕国(今北京)所铸的方足布与别国的方足布又有不同,形状呈束腰,特征很明显。存世中邑布较少,较罕见的还有:东周、唐是、露、隰城、木干、木贝、平贝、郧、子贝、□、北箕、北屈、大阴、平周、兹氏半、榆即、中鬲、右明新治等。尖、方足布的作伪,以翻砂为主,还有打制拼合法。翻砂用真钱作模制范,然后在范中改动部分笔划,从而造出一枚奇物之品。用这种方法伪制的钱能基本上保持原有的书体风格。注意辨别时布身厚重,文字乏神,形态呆滞。打制拼合法,则可看文字,必然扁平呆板,没有隐起感。

锐角布,也称异形布,首部左右呈尖角形。为韩、赵国铸币。钱文多纪地,背纪数。也是釿布一种,只是币文上无釿字,如:卢氏涅金、涅金、洮涅金等。与此相似的还有“公”、“垂”字小布,应属同地铸行的半釿布。较罕见的有百涅、卢氏百涅、俞百涅、垂(殽)等。

圆足布:为赵国铸币。钱文多纪地,背纪数。分大小两种。面文仅见蔺、离石两种。存世较尖足布还少。伪品也多。离石圆足布伪钱重量与真钱相仿。由于用真钱作模翻砂,文字,制作都与其真钱逼真。鉴别时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