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实用节日手册
45115900000001

第1章 民族节日概述(1)

我历史悠久,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育化出丰富多采的民族节日。这些节日主题不同,特色各异。有以农业生产习俗为主题的农事节日;有以祭祀神灵、纪念祖先为主题的祭祀节日;有以追念崇拜人物和重大事件为主题的纪念节日;有以欢庆丰收、庆祝胜利为主题的庆祝节日;有以歌舞戏曲活动为主题的社交娱乐节日。

节日文化以节日为载体,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适应生产、生活的各种需要和欲求而创造出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文化不断地修增和传承,愈益丰富多姿。

节日文化是以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氛围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为深层底蕴,以特定时间、特定地域为时空布局,以特定主题为活动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观察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是研究地域文化的一把钥匙。

要搞好节日文化建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要认识和解决如下四个问题。

掌握节日文化的特性

节日文化具备这样一些特性:

1.周期性

这是由节日的特点决定的。“节”最早指物体各段之间相连的地方,由此衍生为划分岁时的节日。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年年沿袭,代代相传。在农业社会,节日几乎都与农事有关。每一个时令的交替,都有相应的节日产生。现代文明社会创造了许多新的节日,这些节日仍然遵循着周期性的原则。节日文化随节日的这一特性不断再现,那些只出现一次或数次的庆典、仪式和活动,不能称为节日。一些虽然持续久远,但呈不规则运行的文化现象,恐怕也不能纳入节日文化。

2.纪念性

以纪念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文化,在节日文化中占有相当大的部分。传统节日中的清明节、端午节即属此列。新生的影响广泛的节日,几乎都为纪念性节日,如“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在这些节日中,节日文化的主题比较鲜明。在我国革命历程中产生的节日,有益于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发扬革命传统,再创美好未来。

3.民族性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兄弟民族在发展中创造和保留了许多颇具特色的节日。各个民族宗教信仰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节日文化使民族文化得以集中展现,是我们研究民族文化的宝库。我们的节日文化之所以绚丽多姿,之所以魅力无穷,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因为有了民族文化这一取之不尽的源泉。

4.群众性

节日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高峰,特别像春节、国庆节和少数民族的某些重大节日,几乎每个人都汇入节日活动的洪流之中,受到节日文化的熏陶。唐代诗人崔液在《上元夜》诗中写道:“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节日的热闹场面最具群众性。广大城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文化,可以说是以节日为轴心开展起来的。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节日文化的期望值更高,要求更强烈,参与节日活动的人更多。

5.地域性

我国土地广袤,幅员辽阔,自然环境、生产活动、经济状况、文化发展不同,因而节日风俗有一定的差异。节日是地域性民俗艺术大汇展的最佳时机,为人们提供了欣赏民族艺术的极好机会。利用民族民间艺术形式来扩展节日的内容和影响,更能显示其特色。有了地方特色就容易为人们所关注,以地方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优势产生的新型节日,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地域不同,致使在同一节日里也会有不同的文化习俗。节日文化因不同地域、不同习俗而呈现着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6.复合性

民间的许多节日,包括着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从社会文化门类来看,中国节日和节日文化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它包括着经济、宗教、伦理、艺术、技艺等活动。宋人陈元靓编纂的《岁时广记》关于“元旦”的资料占了三卷之多;《武林新年杂咏》里关于艺术、技艺一类的内容就达四十多项。节日文化长久以来,一直就是民族文化的综合应用。政治性节日因有文化的充实而更震撼人心。经贸性节日因有文化的参与而增添活力,宗教性节日因有文化的成分而更具影响,旅游性节日因有文化的内容而升华了格调,民俗性节日因有文化照射而更趋文明。节日文化是诸多文化活动的集合体,是民族文化的博览会。

7.变异性

节日文化虽然表现为主题内容的不断重复再现,但在历史的长河中,节日文化在发展中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变异现象。这种变异首先受到经济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节日活动不断注入新内容,节日文化也就随之起了新变化;其次受到政治的影响。传统节日的风俗往往受到统治阶级的干预。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通过民俗活动来了解民情,都注意通过“移风易俗”来稳定其统治。有些节日民俗活动被禁止,而有些节日民俗活动又是统治者所提倡起来的,比如元宵节放灯始于汉武帝,浴佛节始于梁武帝。这种统治者的或抑或倡,是节日和节日文化变异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传统节日发端于人类蒙昧时期的图腾崇拜,寄托着人们对征服自然的渴望。文化是人类的适应复杂环境和生活方式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变化,节日文化必然产生相应的变迁。这种演化是文化发展的规律之一。当人们知道月亮只是一个无生命的星球之后,玉兔、桂树、嫦娥、吴刚等等自然而然地由神界回落为民间传说中的形象。人们对这些神话之继续传诵,主要是为了获得一种美好的文化享受。中秋节日习俗也自然由祭月衍变为赏月,吃月饼也仅是物质生活的调剂了。

认识节日文化的特性和规律,可以使我们更加有效地开展节日文化活动。

认识节日文化的功能

1.节日文化能够积淀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节日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使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保存、丰富和发展。节日文化是保护民族文化的一道屏障,是扩大民族文化影响的一条渠道。从众多的节日文化形态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的群体心理和社会风貌。

“节分端午自难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唐·文秀)端午节原为祭祀节日,可是人们却把它同屈原投江联系起来,把屈原当作崇高人格的化身来纪念。原始的滨江祭祀演化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这一取一舍之间,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进步,展现了节日文化的演变历程。

节日是展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大观园”。在节日文化的大舞台上,民族民间的艺术家们纷纷将他们的文化珍品展现在观众面前,使各种民间艺术形式交相辉映,异彩纷呈。节日犹如各种文化艺术的大熔炉,千百年来,各种民族民间艺术在这个熔炉里展现、交融、竞争、锤炼,铸造出一代一代一批一批艺术珍品,流传后世。在节日文化活动中,一方面是表演者淋漓尽致要征服观众,另一方面是观赏者无拘无束自由选择,使民族民间艺术的优胜劣汰,新陈代谢以高于平日多少倍的速度进行。在节日的演变过程中,节日文化不断进行扬弃,积淀了其精华,扬弃了其糟粕,因而节日文化对积淀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2.节日文化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

每逢节日,不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城市居民,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山村乡民,无不同日而庆。节日风俗像一剂强力粘合剂,粘合着中华民族。节日是人们互相表达良好祝愿,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加强团结的最佳契机。因而节日文化便成为密切人际交往,维系人际情感的特殊的精神纽带。祈求美满团圆,是我们民族重要的心理期待,唐诗中就有“每逢佳节倍思亲”、“万里相思一夜中”的诗句。节日期间,这种向心力可以表现为一个民族的亲合力。许多旅外侨胞虽然置身于异体文化的环境之中,可是每到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便常常唤起他们的思归感,使他们不会忘记自己是炎黄的子孙。

节日文化习俗主要是群体活动,人际交往显著增加,情感得以交流和强化。一些新型节日正是基于这一特点,应时代之需而产生的。如教师节、妇女节、护士节、老人节、儿童节等。在这些新生节日中,节日文化倡导的主题比较鲜明,思想教育更为有力。久而久之,新风俗便会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意识之中,为整个社会所遵循,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3.节日文化能够满足群众物质、精神需求

节日期间人民群众的购物欲望和精神欲望激增,丰富的节日活动和文化艺术品,能够起到陶冶情操和净化灵魂的作用。节日将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老年文化与少儿文化,民族优秀文化与国外先进文化交织与融汇在一起,是我国文化各界携手联唱的大舞台。它服务于不同层次的群众,满足着群众多方面的需求。

节日文化活动,具有参与者的广泛性和自觉性。每至新春佳节,人们便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踩高跷、耍龙灯、跑旱船,兴高采烈,欢天喜地。在安定团结的和谐气氛中,人们不仅得到了身心的平衡,而且也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把时代精神合理地充实到节日文化活动之中,会使参与者受到更多的思想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节日文化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个地方节日文化的发展程度,往往取决于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规模,但它又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许多地方的实践证明,文化可以直接作用刁:经济建设,在经济发展中起先导作用。如潍坊的“风筝会”、哈尔滨的“冰雪节”、自贡的“恐龙灯会”。这些节日以开发利用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为手段,与当地的物资交流、商品展销、科技博览紧密联系在一起,犹如一棵梧桐树,招引四方凤凰来。节日,吸引着国内外各界人士来观光、考察、洽谈贸易,为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商贸发展打开了一条新路。节日文化可以为经济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既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又为商品经济发展服务,使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相互推进,相得益彰。

把握节日文化的趋势

节日活动、节日文化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节日文化的发展趋势,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节日活动与时代精神结合得日益紧密

这突出地体现在,各种节日活动与社会主义时代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结合起来,与革命传统、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大型节日民俗活动、民间花会具有民族化、地方化的特征,同时又有程式固定、封闭型文化形态的特征。随着时代的进步,花会中的旧内容、旧程式、旧道具、旧服装、旧音乐、旧的表演: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在保留民族传统特色的同时,不断强化了花会的时代感,提高了花会的思想性和艺术水平。川西阿坝地区嘉绒藏族的“若木尼”节,原为祭祀节日,经过藏族同胞的自觉改革,祭祀礼仪已被愉悦性质的活动所置换,活动内容主要是郊游、野炊、歌舞,连节日的名称也改为“赏花节”了。

2.节日活动与经贸活动结合得日益紧密

有许多新兴节日就是以经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它是一种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大规模经贸活动。文艺搭台,经济唱戏;文艺开花,结济结果。这种经贸活动,借助地方文化特色,借助文化凝聚力,得以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因此,节日活动与经贸活动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会越来越强。仅山东省自80年代以来,就新兴了“国际孔子文化节”、“潍坊国际风筝会”、“泰山国际登山节”、“淄博陶瓷琉璃艺术节”,等等。仅第四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就邀请了国内外客商16000多人,举办了“6个工业产品交易会,成交额达2.65亿元,获得利税5200万元,旅游服务收入450多万元,还签订技术协作、协议书179份。淄博陶瓷琉璃艺术节期间,规模宏大的经贸展销活动吸引了国内外客商,仅7天时间,经贸成交额就达10.44亿元。外贸出口额达1046.22万美元,签定合同引进外资618万美元,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节日活动与旅游活动结合得日益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