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深的概念
一、景深的意义
在拍摄时,当摄影镜头对准被摄体的某一个表面进行准确对焦之后,除了对焦点上的被摄体能在照相机内的感光片上结成清晰的影像外,在被摄体的对焦点的前后还有一定的清晰范围,从清晰范围的最近点(前界限)至对焦点的距离为前景深,从对焦点至清晰范围的最远点(后界限)的距离为后景深,前后景深之和为全景深,简称为景深。前景深的范围小于后景深的范围,约为后景深的1/3。
景深的前界限是指从照相机镜头对准被摄体进行对焦,除对焦点清晰之外,朝向镜头的一侧还有一段的清晰范围,这个范围的最近端即为景深的前界限,景深的前界限又称为“景深”最近清晰点。其计算公式为:
T1=V·(H+f)H+V
式中:
T1为景深的前界限
V为被摄体的距离
H为超焦距
f为摄影镜头焦距
在有限距离范围内的被摄体,其景深随着摄影镜头焦距的长短、光圈的大小、被摄体距拍摄点的远近及分散圈允许值的改变而变化,它的起点即为最近清晰点,终点即为景深的最远清晰点,也简称景深的后界限。其计算公式为:
T2=V·(H+f)H-V
式中:
T2为景深的后界限
V为被摄体的距离
H为超焦距
f为摄影镜头的焦距
二、景深与焦深的关系
要了解景深与焦深的关系,首先应知道什么是焦深。焦深是指被摄体的影像在焦点平面前后的清晰范围。从理论上来说,摄影镜头只能在对焦的一点结成清晰的影像,也就是说,在摄影镜头前面的被摄体的光线通过镜头之后,只能在焦点平面的结像是清晰的,而前后的景物都不是十分清晰的,但是由于实际的成像并不是真正的只是一个小光点,而是极微小的圆圈,即分散圈,人眼的明视距离对分散圈的直径大小有一个允许值,所以在像方的焦点平面的前后有一定的清晰范围,这个清晰范围即为焦深。
焦深与景深的关系完全是共轭的,景深指的是被摄体的深度。而焦深指的是像平面前后焦点清晰的深度。焦深是景深在像平面的反映。景深范围也可以用焦深来表示。焦深可用下列公式来计算:
D=c·k·vf
式中:
D为焦深
c为分散圈直径
k为所用的光圈系数
v为摄影镜头后节点至感光片平面的距离
f为摄影镜头的焦距
除用上述的公式计算之外,还可以采用下列的近似计算公式求得:
D=f2H
式中:
D为焦深
f为摄影镜头的当量焦距
H为超焦距
三、分散圈与清晰度
分散圈又称“模糊圈”、“弥散圈”、“混淆圈”等。当被摄体表面的小光点通过摄影镜头在感光片上会聚成像点时,由于摄影镜头的成像受到光学的限制,不可能使所结成的影像再现为一个微小的光点,而是形成极小的圆圈,这个圆圈即为分散圈。
在摄影中,分散圈是客观存在的,无法消除,凡是占有一定空间位置的被摄体在感光片上都存在着这种光学现象,对一个完全是平面的物体进行对焦拍摄,才能在感光片上结成完全清晰的影像。在对占有一定空间位置的被摄体进行对焦拍摄时,离开对焦点的前后景物都不能在感光片上结成完全清晰的影像。在对焦点上光点圆圈最小,对焦点前后的圆圈则随距离的变化而增大,最后至完全模糊,但在对焦点的前后一定距离上的被摄体有一个可以为人们所接受的清晰范围,这个范围分散圈直径的大小,即为分散圈允许值。当分散圈的直径大于允许值后,就会产生模糊的影像。所以,分散圈的直径越小,影像的清晰度越高;反之,分散圈的直径越大,照片的清晰度就越低。
影响景深的因素
景深的大小与摄影镜头焦距的长短,所用光圈的大小和拍摄距离的远近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摄影镜头焦距的长短对景深的影响
摄影镜头焦距的长短对景深范围的大小有着十分明显的关系。其规律是摄影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越短。因此在使用长焦镜头拍摄,特别是使用超长焦距镜头拍摄,在对焦的时候应特别小心,以免被摄主体超出于景深的范围,造成影像模糊;摄影镜头的焦距越短,景深越长。根据摄影光学的规定,一般摄影镜头的分散圈直径限制在焦距的1%以内,例如85mm的摄影镜头,其分散圈的直径不得超过085mm;50mm的摄影镜头,其分散圈的直径不得超过050mm;28mm的摄影镜头,其分散圈的直径不得超过028mm。由此可知,摄影镜头的焦距越短,分散圈的直径就越小,景深的范围也就越大。
二、光圈的大小对景深的影响
摄影镜头上的光圈,不仅仅只具有控制镜头的通光量的作用,还能直接影响景深范围的大小。其变化规律是:光圈的口径开得越大,其景深范围越小;光圈的口径缩得越小,其景深范围就越大,由此可见,光圈的大小与景深范围的大小成反比。这是因为当镜头的光圈开大之后,光锥的夹角也就相应地变大,分散圈也相应变大,所以,景深范围也就相应地缩小了;反之,如果将镜头的光圈缩小,光锥的夹角就会相应地变小,分散圈也相应地变小,所以,景深也就相应地增大了。
三、拍摄距离对景深的影响
被摄体距照相机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着景深的大小。当摄影镜头焦距和所用的光圈相同的情况下,被摄主体距照相机越近,景深的范围就越小;被摄主体距照相机越远,景深越大。所以被摄体距离的变化与景深大小的变化成正比。在近摄时,由于距被摄体近,景深范围小,因此在拍摄时的对焦要求要很准确,稍不注意,就容易使被摄主体超过景深范围,造成被摄体的影像模糊。
超焦点距离
一、超焦距的概念
超焦距是超焦点距离的简称,是景深中的一个特殊的现象。当将照相机镜头的焦点对在无限远(∞)处时,处在无限远处的被摄体必然能结成清晰的影像,但在镜头前的一段有限的距离范围内的被摄体也能结成清晰的影像,比这更近的被摄体就会变得模糊不清,具有最低清晰度的被摄体所处的位置为最近清晰点,从镜头到被摄体的最近清晰点之间的距离,即为超焦距。
例如将镜头的焦距调节到无限远处,位于镜头前9m处的被摄体至无限远处的景物都是清晰的,近于9m的被摄体都是模糊的,那么它的这个镜头的超焦点距离就是9m;如果将摄影镜头的焦距调节至无限远,位于镜头前5m处的被摄体至无限远处的被摄体都是清晰的,而近于5m的被摄体则是模糊不清的,那么这只镜头的超焦距为5m。由此可见,超焦距的数字是可以变化的。
超焦距对景深的大小有很大的影响,超焦距越大,其景深的范围就越小;反之,超焦距越小,其景深的范围则越大。
二、影响超焦距的因素
影响超焦距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
1镜头焦距的长短对超焦距的影响
摄影镜头焦距的长短,直接影响着超焦距范围的大小。在光圈口径相同的情况下,摄影镜头的焦距越短,超焦距的范围越小;反之,镜头的焦距越长,超焦距的范围就越大。同时,超焦距范围的大小还受不同生产镜头厂家制订的景深标准的影响。不同牌号的摄影镜头,即使是焦距相同,在相同的光圈口径上,其超焦距也不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在使用时不能作机械的类比,而应根据这个镜头所规定的超焦距为准。
2光圈口径对超焦距的影响
光圈口径对超焦距的影响规律是:光圈口径越大,超焦距也越大;反之,光圈口径越小,超焦距也越小。光圈口径增大一档,超焦距就会增加2倍左右;光圈口径缩小一档,超焦距就会减少22倍左右。由此可见,超焦距的变化在摄影镜头焦距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光圈口径大小的变化而变化。每一级光圈都有自己的超焦距,因此,一个摄影镜头的光圈有多少档,就有多少个超焦距。摄影镜头各档光圈的超焦距,通常是能够在照相机的景深表上查出。
为了查阅不同镜头焦距和光圈口径大小的超焦距,下面列出一个对照参考表,供读者参考(见表5—1)。
三、超焦距的运用价值
在实际拍摄中,超焦距的运用价值主要表现在扩大景深范围和缩短了快门时间两个方面。
1扩大景深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