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传世医书中的养生智慧
45129300000016

第16章 《脾胃论》

“补土派”的创始者

李杲,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字明之,号东垣,后人多尊称为“东垣老人”。他祖辈世代居住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在汉初称为东垣县,因此他取了这个古地名作为自己的号。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李东垣小时候就和一般孩子不同。长大后,言语忠诚有信用,行为敦厚令人敬重。他在人际交往上很谨慎,与人接触时没有开玩笑的话。市面上众人以为可资娱乐的场所,他从未去过,似乎天性生来就是这个样子。他跟王从之翰林学习《论语》、《孟子》,跟冯叔献翰林学习《春秋》。他家宅院内有块空地,就用来建造了书院,以便接待儒士。他家里每天有许多名士来拜访。有些人生活有困难,他都一一周济。泰和年中(公元1204年左右),农业收成不好,很多受灾群众逃荒到他家乡,他都竭尽全力赈救,有许多人因此而保全了性命。

李东垣20多岁时,他的母亲患病,请了许多医生前来,治疗无效,也就糊里糊涂地病死了。这件事对他的触动极大,从此便立志学医。他听说易州的张元素名气很大,便携重金前去拜师学医。由于他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学习得很快,几年以后,就已经学得很好了。

后来由于兵荒马乱,济源一带的百姓感染了当时的流行疫病,即俗称的“大头瘟”。医生们查遍了方书,找不到与大头瘟对证的方药。于是医生们根据自己的见解,胡乱的给病人服泻下药,没有效果。再泻下,病人就一个个的死亡。医生们不认为是自己的过失,病人也不认为是医生治错了。李东垣独自在心中悲伤而哀悯,于是废寝忘食,对疾病循其流而溯其源、察其标而求其本,终于创制了一个药方。给病人服用后,居然有效果。后来,他将这张方子刻在木碑上,插在人来人往的热闹地方,病者抄了回去,几乎没有治不好的。有人还将这张方子刻在石碑上,以便流传更广,当时人们都以为是神仙留下的神方,李东垣也就有了“神医”之名。

李东垣对《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等古典医籍有很深刻的研究,他的许多创造性的医学理论,都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而总结出来的。李东垣一生的著作,除了三十多万字的《伤寒会要》外,主要还有《医学发明》、《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此事难知》《药象论》等书。其中《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和《兰室秘藏》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特别是《脾胃论》,不但创立了中医史上的“补土派”,对脏腑辨证和三焦辨证的诊治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后世儒医把儒家学说搀入医理大开方便之门。在临终前,他把自己一生中的著述清理校勘,分卷装函,按类编辑,排列在书案上,嘱咐弟子罗天益说:“这些书交给你,不是为了我李明之,也不是为了你罗天益,而是为了天下后世之人,千万不要湮没了,要把它们推广施用下去。”

传说故事——李东垣授徒

壬辰年间,李东垣渡黄河北上,暂时居住在东平,直到甲辰年才返回乡里。有一天,他对友人周德父说:“我老了,想把医术传给后世,却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怎么办啊?”周德父说:“廉台的罗天益,性情品行敦厚朴实,常常遗憾自己所学的医术不精纯,有志于学习,你想传授医道,这个人大概可以了吧。”

后来有一天,周德父和罗天益一起来拜见李东垣。李东垣一见面就问:“你是来学习赚钱的医生呢,还是来学习传授医道的医生呢?”罗天益说:“只是传授医道罢了。”于是李东垣便收罗天益为徒,日常的饮食用品,都由李东垣供给。

三年后,为嘉奖罗天益长期学习不倦的精神,李东垣给他二十两白银,说:“我知道你生活境况很艰难,恐怕你思想动摇,半途而废,可用这些银子作你妻子儿女的生活费用。”罗天益百般推辞不接受。李东垣说:“我连医道这样的大事都不吝惜,怎么会吝惜金钱这些小事呢?你不要再推辞了。”

“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过于精细、工作压力大、烟酒过度、环境恶化等,导致消化道疾病逐年上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以及生命的存亡。李东垣认为脾胃不足,元气虚弱是内伤疾病的主要成因,且脾胃气虚,元气不足,则阳气不能固护体表,故易感受外邪,不任风寒,说明不论外感内伤,皆以脾胃元气的充盛与否有关,“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由此而来。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是李东垣医学思想的中心。自《内经》以来,“气”被看作人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既是脏腑的功能,又是脏腑的产物。李东垣发挥了这一见解,提出脾胃是运化水谷供一身元气之本。

当时社会环境因战乱等因素而很不安定,由于精神刺激、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寒温不调等原因引起的疾病很多,这些病用治伤寒的方法往往治不好。李东垣从实践中体验到这些疾病的致病因素都能耗伤人的元气,成为内伤病的病因,因此提出了“内伤学说”。关于造成内伤脾胃的原因,李东垣概括主要有三条:饮食不节,劳役过度和精神刺激。并且指出这几种因素是错综交织的,而精神因素在内伤脾胃发病过程中,常常起先导作用。以后,病分“外感”、“内伤”就成了后世医家辨证的一大原则。

李东垣在临床实践上十分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可犯虚虚实实的错误,这样就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善,并与张子和攻中求补,攻中兼补的方法不谋而合。他提倡以补上、中、下三焦元气来补脾胃,采取了一套以“调理脾胃”,“升举清阳”为主的治疗方法,使很多病症得到了有效的治疗。

传说故事——神医李东垣

北京人王善甫,是京都的酒官,得了小便不通的病,眼珠子突出,肚皮胀大得像鼓一样,膝盖以上的皮肉坚硬得像要裂开一样,不能吃不能喝。其他的医生们用了甘淡渗泄的利尿药也没有见效。李东垣对那些医生说:“这个病很深沉啊。《内经》有言:膀胱是津液之府,必须得气化才能排泄小便。现在用了渗泄小便的药剂,病反而加重了,那是因为气不化的原因。启玄子说:‘没有阳的,阴无法生;没有阴的,阳无法化。’甘淡渗泄的药都是阳药,只有阳没有阴,阳又怎么能化呢?”第二天,李东垣用了阴药给病人服用,结果只服了一剂药,病就好了。

西台掾的萧君瑞,二月中得了伤寒发热,医生给他开了“白虎汤”,结果病人的面色变得墨一样的黑,原来的症状看不到了,脉象沉细,小便失禁。李东垣开初不知道医生用的什么药,等到诊断以后,便说:“这是在立夏前误用白虎汤造成的错误。白虎汤大寒大凉,不是行经气的药,只能寒腑藏之气,如果不善于运用,就会使伤寒本病隐伏在经络之间。有的人又用大热之药去补救,就伤阴气,又会变生出其他病症来,这不是补救白虎汤的办法。我要用,就用升阳气、行经气的温药。”有人诘难他说:“白虎汤是大寒之剂,不用大热药怎么能补救,你那样治怎么行?”李东垣说:“病隐伏在经络之间,阳气不升经气就不行,经气行以后本症又会显现出来了。本证又有什么难治的呢?”后来果然像李东垣说的那样把病治好了。

裴择的妻子得了寒热病,月经不来已经有几年了,并且已经出现了喘嗽的症状。别的医生都给她服蛤蚧、肉桂、附子之类的热药。李东垣说:“不是这样的。她的病在阴份而与阳气相搏,温热药使用过分了,因此没有益处反而有害。给她服凉血的药,月经就会来了。”后来果然是那样治好了。

宣德的侯经略,他的妻子得了崩漏病,医生们都治不好。李东垣切了她的脉,用纸把她的症状一条一条的写下来,多到四十多种。给她服药后,第二天就减少了二十四种。前后服了五六天的药,病就好了。侯经略给了李东垣很丰厚的报酬以示感谢,却被他回绝了。

《脾胃论》中的养生智慧

疾病多由脾胃虚弱而起

医典妙语

《平人气象论》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非肝不弦,肾不石也。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低。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养生智慧——脾胃健,身体好

人因为饮食才能活着,所以人一旦绝了饮食就会死亡,脉络没有胃气亦会死。这就说明体内的元气的充足,是因为脾胃之气没有受到伤害,而滋养了元气。如果胃气虚弱,饮食即使比以前多一倍,因为脾胃之气受到了伤害元气也不能得到补充,而很多病就由此而发生了。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可见,脾胃健旺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基础。

中医学称脾胃为“水谷之海”,有益气化生营血之功。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营卫、气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脾胃又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而人身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则是元气之本。元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提出: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的观点。在他的《脾胃论》中:“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并指出:“内伤脾胃,百病丛生”。说明脾胃虚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脾胃损伤者不妨从注意下面的习惯开始:

1.养成好的饮食习惯。

脾、胃具有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的功能。造成脾胃损伤的主要原因,中医称为“饮食所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营养成分的均衡。在进餐上要定时定量。也不要把不同的肉类一起吃,这样太不好消化。不要饭后马上就吃水果和甜点。也不要到睡觉前还吃东西,这样不规律的生活,不仅受损身体,还会使整个心灵的状态都会出问题,影响第二天的效率和心情。

2.多吃些养胃的食物。

注意胃的保养。可多吃南瓜,适宜于胃病患者。南瓜内含有维生素和果胶,果胶有很好的吸附性,能粘结和消除体内细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如重金属中的铅、汞和放射性元素,起到解毒作用。南瓜所含成分能促进胆汁分泌,加强胃肠蠕动,帮助食物消化。有防癌功效,并能帮助肝、肾功能的恢复,增强肝、肾细胞的再生能力。

多吃小米,可以做点小米粥来喝。可以起到暖胃,安神的作用。平时吃饭的时候就可以喝上一碗,在不知不觉中还起到了养胃的作用。岂不是很好。也可以把小米粥当做你的早餐,很方便也很省事,并且还有营养,此外还能起到养胃的作用。真是一举两得。

另外还可以多吃些菠菜、胡萝卜、洋葱、大蒜等。

比如下边的一道菜,也可以起到温胃止痛,治虚寒胃痛的作用。

清炖鲫鱼:制法:将鲫鱼去鳞及内脏,生姜(50克)切片后放鱼上几片,其余和橘皮(10克)、胡椒(2克)、吴茱萸(2克)一起纱布包填鱼腹内,加入黄酒(50)克、盐、葱、和水(15毫升),隔水清蒸半小时,取出药包加入味精即可。

伤饮与伤食

医典妙语

《四十九难》曰:饮食劳倦则伤脾。又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肠为痔。夫脾者,行胃津液,磨胃中之谷,主五味也。胃既伤,则饮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倦困,心腹痞满,兀兀欲吐而恶食,或为飧泄,或为肠,此胃伤脾亦伤明矣。大抵伤饮伤食,其治不同。伤饮者,无形之气也。宜发汗,利小便,以导其湿。伤食者,有形之物也。轻则消化,或损其谷,此最为妙也,重则方可吐下。今立数方,区分类析,以列于后。

——《脾胃论·饮食伤脾论》

养生智慧——食伤与饮伤

脾有着供给胃腑帮助胃化解食物的功能,所以平时饮食不节制,吃得过多,饮食不消化,四肢无力,就会使脾受到损伤。饮食不节制使脾胃受到损伤的可能有两种:一是伤饮,这是无形之物,宜用发汗来治疗,或利小便以治之。二是伤食,这是有形之物,用消化的办法来治疗,或者用吐的办法最灵验。

所谓伤饮,是因过饮茶、酒、汤、水等所致的病证。或脾虚不运而结滞,或暴渴多饮而停留,或豪兴狂饮而沉醉致病。证见面黄肌瘦,脾泄中满,烦渴肿胀。治宜发汗利小便,上下分消其湿,用葛花解酲汤、五苓散等治疗。

而伤食是因饮食不当损伤脾胃所致病证。治疗伤食须辨虚实。若停滞中焦或胀或痛,为实证,当先去其食,大和中饮主之。若食停上焦,宜用吐法;若食停下焦,痛极兼胀者,须下而去之,宜神佑丸或备急丸。一般来说老人虚人易于伤食,治宜权衡虚实,消补兼施。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宿滞、五味过伤等。

对于吃肉太多引起食欲不振,腹部胀痛、呃逆想吐。可用山楂肉90克,炒焦后研成细末,每次15克,用温开水送服,每日2次。吃牛肉引发的不适,可用稻草一把,煎成浓汤趁热饮服。食狗肉、羊肉太多引起的不适,可用山楂14颗、杏仁24粒,煎成浓汤服用。

而吃面食过多导致厌食,腹部胀痛,可用神曲30克,炒萝卜籽10克,麦芽10克,水煎服,1天1次,分3次服完。

吃谷类太多引起食欲减退,可取米饭锅巴(小米、粳米、糯米均可)适量,烧焦研末,用温开水送服,每次5克,日服3次。还可用炒麦芽30克水煎服,或用白萝卜捣烂取汁服用。

另外吃元宵太多可用炒麦芽30克,水煎服;吃鸡蛋太多可用神曲30克,泡水喝;或用醋一汤匙,兑米汤喝;吃生冷瓜果多可用丁香1.5克,神曲15克,泡水代茶饮;吃鱼太多可用红曲15克,水煎服;饮酒过多可用白萝卜500克,洗净捣烂取汁,然后在白萝卜汁中加适量的白糖和醋服之。

传说故事——李东垣治头疮

李东垣的朋友元好问回乡后常去酒馆喝酒,过了一阵子,元好问发现自己脑袋后面,头颈部位生了个小疮,开始还没在意,两天后开始觉得疼,但也没在意。再过两天,开始觉得脖子发硬,发麻,才觉得情况不大妙。

这个时候他又听到旁边有人说:您没听说,本地有个刘大人就是脑袋长疽刚死的!元好问一听这话吓坏了!又过了几天,元好问头上的疮疽已经使他疼得无法睡觉了。

一开始,元好问觉得李东垣是一名内科医生,再加上是自己的朋友,没好意思去麻烦李东垣看病。就随便找了位外科大夫,结果这大夫看了半天说:现在没法儿弄,要等到十八天后脓出来后再处置吧,三个月后才能好。

元好问很狼狈,越想越害怕,心里琢磨:照这么个疼法儿,十八天后我就该去见阎王了。于是这才赶紧找来了李东垣。

李东垣来了一看病情,一点没当回事儿,还和元好问谈笑如平常。元好问急了,这还是朋友吗?我都快死了,您还不当回事儿?李东垣说:这个疮疽当然有点严重,但是有我在这里,您就把心放肚子里去吧!其实在这儿李东垣使用了一点心理疗法,怕告诉元好问这病很严重,元好问的心理会承受不起。

查看完病情后,李东垣先用艾灸灸元好问的创面,然后才开药。李东垣开出的方子是:黄连、黄芩、黄柏、生地黄、酒知母、羌活、独活、防风、藁本、防己、当归、连翘、黄芪、人参、甘草、苏木、泽泻、橘皮、桔梗。并告诉元好问,服药后会精力大旺,胃口增加,筋骨健壮。元好问这时也不管那么多了,一口把药喝了。结果喝完后感觉很困,倒在床上就开始大睡。

第二天,元好问一觉醒来,用手一摸,发现疮消了七八分。但元好问这时又怕后面的疮变小了,会不会再从前面长出来?于是赶快把李东垣给喊来了。李东垣来了一看,说:您这马上就要好了,不出五七天,就该结痂了,到时就可以出门了。

又过了三天,元好问睡觉中忽然梦见自己快死了,害怕这是死亡的征兆。于是又把李东垣找来。李东垣来了就问:您这几天,是不是饭量特好啊?元好问说:是啊!李东垣又问:您的脚和膝盖,以前没劲,现在是不是走路特有劲了?元好问傻乎乎的回答:是啊!李东垣说:那你还在怕什么!

于是再过几天,元好问的病就全好了,从开始治疗到平复如常,只用了十四天的时间。

脾气虚弱乃身形消瘦之因

医典妙语

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亦也。

——《脾胃论·脾胃胜衰论》

养生智慧——身体虚弱重调理脾胃

胃内的元气旺盛,就能饮食多而会使胃受到损伤,过了吃饭的时间也不会感到饥饿。脾胃之气都旺盛,就会吃得多而形体发胖;如果脾胃之气都虚弱,就会吃得少而形体消瘦,或者吃得多而形体肥胖,虽然肥胖但是四肢不灵活,这是脾实而邪气旺盛的原因。也有的人吃得多但身体消瘦,这是因为胃内有火邪,虽然能食,由于脾气虚弱,所以形体消瘦,吃得再多也难以肥胖。

身体虚弱的人,应怎样调理呢?根本之法是调理脾胃。中医称:“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调理脾胃的药物,黄芪较为安全而有效,它不仅是补气的要药,还可健脾,用于补虚损不足,旺健脾胃,退肌肤虚热;疮科用之,可以排脓,活血生血;自汗过多,可以固表止汗。但开始时黄芪用量不能多,否则用后也受不了。用黄芪调理虚不受补,不妨用下列方法:开始时用少量黄芪每日煎水,代茶作为日常饮料。可用黄芪20~30克煎水饮用,若春夏之日,则配合一些炒米一起煎水;若秋冬之日则加3~5枚南枣,用800克水煎至500克当茶饮用。依此法饮用3~5天,待胃肠适应了,可将黄芪逐渐增加,直可加至60克。采用此法之后,可以用黄芪炖肉、煲肉,以增强体质。从此用黄芪作为调理品,脾胃自然日渐健旺。脾胃健旺后,消化能力自然增强,虚弱消瘦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传说故事——李东垣治吐血

一天,一个穷人因为吐血来找李东垣。李东垣一诊脉,发现病人双手六部脉弦细而涩,重按的时候感觉指下空虚。再看看他的脸,颜色惨白,面上没有光泽。

李东垣在色脉互参后判断,这是个大寒证,同时还伴有气虚,于是就制定了治疗法则:用气味辛温的药物来补血、养血,用气味甘温、甘热、滑润的药物来做为佐药,开了个叫做人参饮子的方药。这个方子是用来治疗因脾胃虚弱而引起的吐血,同时伴有气短、精神头不足等症状的。

这个穷苦人吃了药后,病就好了,但是到了冬天,因为睡在大热炕上,结果又犯了,还是吐了几回血。于是又找李东垣来了。

李东垣看到这种状况就想,这是个虚证没错啊,可是怎么睡了次火炕就犯了呢?这其中有什么蹊跷呢?于是让患者躺下,检查患者的肚子进行腹诊。一番检查后发现在患者的肚脐周围,有结块的感觉,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个虚实夹杂型的患者,这就是说这个患者“火热在内,上气不足,阳气外虚”。冬天由于穿的衣衫单薄,这使得阳气更加损伤,而表有大寒,则里面的火邪散不出来,所以才导致的吐血。

这时李东垣想起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在治疗太阳伤寒时,对于脉紧无汗,但却衄血的患者使用的是麻黄汤的治疗方法,于是就写了张“麻黄桂枝汤”的方子。药用:麻黄一钱,用来去除外寒,黄芪一钱,用来实表益卫气,桂枝半钱,用来补表虚,白芍药一钱,益脾(实际也有和营血,清里热的作用),甘草一钱,用来补脾胃的虚弱,人参二分,益上焦之气同时实表,麦门冬三分,用来保脾气(实际是清肺中伏火),五味子五个,用来安肺气,当归身半钱,用来和血养血。先煎麻黄,去上沫,然后下入剩下的药,临睡觉前服用。

由于精细地分析了病情,所以获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个穷苦人只喝了一次药就好了,从此再没有犯过。

秋季脾胃虚弱的表现

医典妙语

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

——《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

养生智慧——秋季多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精神懈怠懒惰,喜欢卧床。如果此时是秋季,天气燥热,湿热不能退,感到身体重关节疼痛,口里发苦舌头发干,饮食无味,大便也不正常,小便频繁,不想吃饭,吃后也不消化。

在初秋七月,暑气余威尚盛,又兼雨水甚多,所以中医学将农历七月称为长夏。长夏主湿,脾主长夏,故早秋七月以脾胃病居多。

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水肿或腹泻;何况长夏七月,天气尚热,人们喜食生冷瓜果、冰冻饮料,更助湿邪,损伤脾阳,因此秋七月易见腹满、腹泻之症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面生痰。

另外,到了秋季如果想对身体进行进补的话,也宜先调理脾胃。经历了漫长的酷热夏季,人们由于频饮冷饮,常食冻品,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故秋凉伊始忌贸然进补。大量食补品,会骤然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一下承受,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出现胸闷、腹胀、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症。所以,秋季进补之前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可先补食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如鱼、各种动物瘦肉、禽蛋以及山药、莲子。此外,奶制品、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均宜适量食用。药食兼优的芡实也是调理脾胃的上等佳品,它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物质,且有滋补强壮、补中益气、开胃止渴、固肾养精等功能。

传说故事——李东垣治小便不利

有个患者叫王善甫,得了比较麻烦的病,小便不利,憋得眼睛都突出了,腹胀得像鼓一样,膝盖以上的皮肤变得十分的坚硬,皮肤胀得像是要裂开,喝水和吃饭都无法进行了。找了许多医生,用了各种利小便的药,都没见效果。于是请来了李东垣。

李东垣一看,发现这个病症很严重。虽然李东垣当时虽然已经是个名医了,但看病还是十分谨慎的,没把握的患者决不轻易处置。于是他说:这个病已经很危急了,让我回去好好思考一下吧。然后就回到家里认真地分析,但总是没搞清楚,为什么用淡渗利湿的药不起作用呢?

结果晚上他都躺下睡了还在思考这个问题。半夜的时候,忽然又拿着衣服就起来了,大声嚷道:我想明白了!

徒弟罗天益吓坏了,不知道师父这是怎么啦。李东垣吩咐罗天益,赶快拿笔记录。这时李东垣衣服都还没穿好就开始论述:《黄帝内经》说过,膀胱是负责津液的器官,只有在气化功能正常的时候,水液才能出来啊。可现在这些医生用了淡渗利湿的药,却没有效果,这是气化不正常的缘故啊。启玄子说过: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这些淡渗之药都是阳药,只有一个孤独的阳气在那里,这阴气从何而来啊!

李东垣第二天开方,用了很多药性属阴的药物,王善甫很快就好了,尿也出来了,腹胀也消了。

春夏秋冬之服药禁忌

医典妙语

凡治病服药,必知时禁、经禁、病禁、药禁。夫时禁者,必本四时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大法春宜吐,象万物之发生,耕耨科斫,使阳气之郁者易达也。夏宜汗,象万物之浮而有余也。秋宜下,象万物之收成,推陈致新,而使阳气易收也。冬周密,象万物之闭藏,使阳气不动也。经云:夫四时阴阳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伐其本,坏其真矣。又云: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无翼其胜也。故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龙,春夏不服桂枝,秋冬不服麻黄,不失气宜。

——《脾胃论·用药宜禁论》

养生智慧——四时服药各不同

治病吃药的人,应该知道四种禁忌:时禁、经禁、病禁、药禁。时禁就是必须明白四季之气升降的道理,懂得汗、下、吐、利四种大法。春季宜吐,就像万物生长一样,使阳气易达到体内各个地方;夏天宜汗,像万物繁华茂盛一样;秋季宜下,像万物的收成一样,推陈出新,使阳气更容易被吸收。冬季为万物闭藏之时,使阳气不动为佳。所以,冬季不宜用白虎,夏天不宜用青龙,春夏时节不能服用桂枝,秋冬之季不能服用麻黄。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人总结出了,根据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时令变化,不同病疾发生也应选时施药。如《素问·咳论篇》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三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而明代医生李时珍就根据此理论治咳嗽证,在《本草纲目李东垣随证用药凡例》中言:“诸咳嗽,五味为君……春加川芎、芍药,夏加栀子、知母。秋加防风,冬加麻黄,桂枝之类。”这就是根据四时主五脏之咳如何按时用药的一个典范。

另外,根据四时时令变化影响人体的规律,从而选择用药物预防疾病的发生,这也是是很科学的。中医理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的四季养生预防观点是很有科学价值的。如春防流感,夏防暑热,秋防食痢,冬防凉寒,按其时间服用这方面的药物,可有效的预防疾病的侵入和流行。

传说故事——李东垣治小儿早夭

一天有个叫李和叔的人,来找李东垣,说:我中年以后,得了个儿子,可是长到一岁以后就身患“红系瘤”死了。后来我又有了三四个孩子,都是长到一二岁的时候,长出了同样的红系瘤死了!请您帮着想想办法吧!

李东垣听了感觉有些挠头,这是怎么一回事啊?最后,李东垣本着负责任的精神,对李和叔说:这一时我也想不清楚,这样吧,我回去试着想一下,看看能不能拿出个思路来。回家以后,李东垣照例仔细地思考着这个问题。

第二天,李和叔又来了,李东垣一见到他就兴冲冲地说:我已经知道为什么了!李和叔非常好奇,急迫地说:为什么?李东垣解释道:你的肾里面有伏火,以气相传生子,所以孩子都有了这样的疾病,病发在肌肉之间,也就是常说的胎瘤。李和叔表示很佩服,但是又对此理论有点不大理解。于是李东垣又说:你可以观察一下你的精液,看看里面是否有红色的物质。

李和叔迅速地跑回家,观察了一下,还真的有啊!然后又跑了回来,这回是彻底地相信了,于是李东垣开始开方,用了滋肾丸治疗,“泻肾中的火邪,补真阴之不足”,然后告诉李和叔,一定要忌酒,和忌食辛辣的食物。

这滋肾丸的方子特简单,就是酒制知母二两、酒制黄柏二两、肉桂一钱,做成丸,每次按量服用。然后又让李和叔的老婆服用六味地黄丸来补肾阴,如果再怀孕,五个月后要服用黄芩和白术做成的散,吃个五六次就可以了。

结果,李和叔在东垣的调理下,又生了个儿子,长到三岁也没有发病,到后来一直长大成人。经过了这个事情,李和叔对李东垣佩服得五体投地、心悦诚服地说:先生真神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