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修身自律(上)
45130500000003

第3章

(当)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收获,四十岁时不致迷惑,五十岁时知道上天决定命运,六十岁时听别人的话能知其道理,七十岁时随心所欲而不做违背原则之事。

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

具有仁德的人谁也打不倒他。

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上》

射箭没中,不要埋怨胜过自己的人,反过来想想自己是否功夫不到家。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我擅长修养自身的浩然正气。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

同情之心,是仁爱的起点;羞耻之心,是正义的起点;谦让之心,是礼貌的起点;明辨是非,是智慧的起点。

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孟子·告子上》

拱把细的桐树、梓树,人如果想让它生长,都明白如何去培养。至于人本身,却不知道如何去修养自己,难道爱自己还抵不上爱桐树、梓树吗?真不可思议。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孟子·滕文公下》

对于不严于律己的人,是不可能端正别人的。

西子蒙不洁,则无不皆掩鼻而过之。

——《孟子·离娄下》

西施要是不干净,人们也会捂鼻而过。喻指不论任何人,都要注意修养自己。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

有品行的人,不看说的是否是真话,行动是否能做到,只看言行是否符合道义。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就是没有失去纯真心灵的人。

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孟子·离娄下》

看似符合礼实际上并不合礼,好像符合义实际上并不符合义,这样的事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做的。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孟子·离娄上》

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可同他说论有价值的话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同他做出有作为的事情。说话违背礼义,叫做自己残害自己。自己不能具有仁慈正义,叫做自己抛弃自己。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

我爱别人别人却不和我亲近,就要反省自己是否有不仁的地方;我管理别人别人却不听从管理,就要反问自己是否有这种才能;我对别人有礼貌却得不到相应的回应,就要反问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恭敬。自己的行为如果得不到相应的效果,都应该从自身上找原因,只有自己做好了,天下的人就会归顺。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孟子·离娄上》

人只有自己做出有损别人的事情,然后才会受别人侮辱;一个家一定是先有了自家内部的矛盾,然后才会招来外人毁灭;一个国家一定是先有了内部斗争,然后才会招来别国的侵犯。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孟子·尽心下》

有德行的人的操守,是修养自身从而使天下太平。

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

——《孟子·尽心下》

尧舜所行的仁政是本性善良的表现;汤武是通过提高修养再返回到本性上去身体力行。一切言行举止和周旋种种事情没有不合于礼节的,这便是君子最好的美德。

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孟子·尽心下》

财利很丰厚的人遇上灾荒年也会过去,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就是遇上乱世头脑也不会混乱。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之神。

——《孟子·尽心下》

能如人所愿就叫做善,品德能存在于自身就叫做信,品德充满在一切行动中就叫做美,品德还能发扬光大就叫做伟大,发扬光大而且还有深化提高就叫做圣,深化提高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就叫做神了。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

君子的立志在于道德,没有深厚的修养是不行的。

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孟子·尽心上》

饥饿者吃什么都特别可口,口渴者喝什么都特别甘甜,这是由于受到饥饿干渴的危害造成的结果。难道人仅仅会受到这种饥饿干渴的危害吗?同样,要是人心不能经常得到养分的补充,也会受到这种饥饿干渴的损害。人要是不让自己的内心受到像肚皮挨饿口舌干渴那样的损害,经常不断地充实自己,也就不用担心自己不如别人了。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

人的一切美好的品质是人人都具备的,然而,还得时时检查自己,这样就可获得最大的快乐。只要努力地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对待别人,要想求得仁的修养境界,没有比这么做更合适的了。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孟子·尽心上》

高尚的品德,追求就能够具备,不追求就会失去,这种追求对于自身也有好处,因为所追求的仁义是本来自己的心中就有的。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尽心上》

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不想那些不该想的事,这样就可以了。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不言而喻。

——《孟子·尽心上》

君子具有的本性,即使在得意之时也不会增加,就是在最不得志之时也不会损失,这是因为修养成熟了的缘故。君子具有的本性,是仁义礼智扎根在心中,显露出的神态是纯正安详的,表现在面部表情上,展现在身上,一直扩展到四肢,不用说,别人一看就明白。

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荀子·正论》

人的德行与地位不相称,能力与官职不相称,赏赐与功劳不相称,刑罚与罪行不相称,那么必有不祥降临。

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枻。

——《荀子·非相》

品德高尚的人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热情对待他人。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

——《荀子·修身》

立志修炼的人,不看重金钱地位;注重道义的人,对王侯公卿的权势看得很轻淡。

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

——《荀子·修身》

一个人如果具有美德、善行,一定洁身自好。

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

——《荀子·修身》

堵住江河的发源地,挖开沟渠,江河就会枯竭。喻指严格修身,不放任自流。

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

——《荀子·修身》

喜好高尚品德而不感到满足,接受规劝能使自己警惕戒备。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荀子·修身》

看到善良,一定要努力修炼自己;看到丑恶,一定要认真反省自己。

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

——《荀子·修身》

碰到劳苦的事就要抢先,碰到享乐的事就要互相谦让。

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

——《荀子·修身》

坚定地按照礼法办事,才是真正的学仕;意志坚强而又身体力行,才是品德高尚之人;思维敏捷而又能努力拼搏,才是最为完美和贤明之人。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

路虽近,不走就到达不了目的地;事虽小,不做就不能完成。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

——《荀子·修身》

君子追求利益而不斤斤计较,这样远离祸害也早,避免侮辱的警惕性也高,去做合理的事情也勇敢。

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毅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炤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

——《荀子·修身》

对于血气方刚的人,就用平心静气的方法来调理他;对于思想深沉的人,就要求他平易善良;对于勇猛凶暴的人,就帮助他循规蹈矩;对于行为草率的人,就用动静有法的准则来制约他的行为;对于心境狭小、气量偏小的人,就要让他胸襟宽广;对于思想卑下、迟钝、贪图小利的人,就激发他有高昂的意志;对于庸庸碌碌、鲁莽散漫的人,就用良师益友来改造他的性情;对于懒散放荡、自暴自弃的人,就向他提醒灾祸的降临;对于单纯朴实、忠厚诚实的人,就促使他的言行符合礼乐的节奏,启发他深思熟虑,使他思维灵活。

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荀子·修身》

有素质的人要尊重老师,关爱朋友,十分憎恨陷害自己的小人。好善乐施,接受规劝而能警诫自己的人,必定能不断地进步。

行而供翼,非溃淖也;行而俯项,非击戾也;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荀子·修身》

走路时小心翼翼,并不是担心陷入泥坑之中;走路时注重姿势,并不是害怕碰着什么;与人对视先低下头表示恭敬,并不是害怕人家。君子是为了独善其身,修养自己的品行,以与世俗之人区分。

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

——《荀子·性恶》

圣人可通过积累美德而达到,道路上的每个人都可成为大禹。

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

——《荀子·性恶》

品行不正的人可以成为德行高尚的人,但是他们自己却不想这样做。

小人可以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

——《荀子·性恶》

品行不好的人可以修养成为品行崇高的人,有德行的人也可以堕落成为行为低劣的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君子博学多才而又每日自我反省,就会明辨是非而行为没有过失。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荀子·劝学》

刚强的东西容易被折断,柔弱的东西容易受到约束,自己的行为邪恶不正,总会遭到人们的憎恨。借指要端正自己的言行。

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

——《荀子·不苟》

君子的行为不以其不合乎道理的难事为可贵,学说不以其不合乎道理的认识为可贵,名誉不以其不合乎道理的流传为可贵,只看它是否合乎道理来确定是否可贵。

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

——《荀子·不苟》

君子平易近人,但不允许别人对自己进行侮辱;为人处事虚心谨慎,但决不受任何威胁而低头;虽然畏惧祸患,但只要为正义而死也决不逃避;也想得到好处,但决不以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得;与人相交亲近真诚,但决不结党营私;善于言谈和雄辩,但决不是哗众取宠。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非夸诞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

——《荀子·不苟》

君子推崇别人的德行,赞扬别人的美德,决不是出于阿谀奉承;公正地指出别人的过失,决不是出于诋毁和挑剔;能够说出自己光明磊落的美德,将自己与舜、禹相比较,这决不叫虚夸狂妄;随形势能屈能伸,柔顺的性格像蒲席那样可卷可张,这决不是出于胆小怕事;刚强、勇猛而又坚毅,不屈服于邪恶,这决不是出于骄傲粗暴。

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丑,不能亦丑。

——《荀子·不苟》

君子有才能,他的内心世界是美丽的,没有才能,他的内心世界也是美的;小人有才能,他的内心世界是丑的,没有才能,他的内心世界也是丑的。喻指君子看重品行修养。

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绌以畏事人;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

——《荀子·不苟》

君子有才能,便心怀宽广,能容天下事,平易正直,又乐于行善;没有才能,则态度恭敬,谦虚退让,以敬畏的心情对待别人,努力向别人学习。小人有才能,却骄傲自大,邪恶不正,咄咄逼人;没有才能,则嫉妒怨恨,极力诽谤和排挤别人。

君子之于礼,敬而安之;其于事也,径而不失;其于人也,寡怨宽裕而无阿;其所为身也,谨修饰而不危;其应变故也,齐给便捷而不惑;其于天地万物也,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其于百官之事、技艺之人也,不与之争能而致善其功;其待上也,忠顺而不懈;其使下也,均遍而不偏;其交游也,缘类而有义;其居乡里也,容而不乱。

——《荀子·君道》

君子对于礼义,恭敬自觉地执行;对于事情,直截了当不会有过失;对于别人,少去埋怨,宽厚待人,又不阿谀奉承;对待本身,谨慎地约束自己,不违反礼义;应付事变,快速敏捷而不糊涂;对于天地万物,不去追究它形成的原因,会很好地物有所用;对于大小官吏所做的事和技艺人才,不和他们争能,只很好地利用他们的成就;对待君主,忠诚顺服而不懈怠;对于下级,一视同仁而不偏心;与朋友交往,寻求志同道合的人并讲求礼义;住在乡里村里,待人宽容而不过分。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荀子·荣辱》

自己了解自己的人不抱怨他人,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不抱怨天;抱怨别人的人则穷不得志,抱怨老天的人则不思进取无志气。

为人臣者,不恤己行之不行,苟得利而已矣,是渠冲入穴而求利也,是仁人之所羞而不为也。

——《荀子·强国》

身为君臣,不顾及自己的德行不好,只满足于得到一点私利,这就好比用攻城的大车去进攻小洞以求利一样,是有仁德的人感到羞耻而决不去做。

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贫,至无有者穷。故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

——《荀子·大略》

仁、义、礼、善对于人来说,就好像是家中的钱财、东西和粮食,多了就富余,少了就贫穷,一点也没有便穷困得无法过日子。如果在大节上不能做到仁、义、礼、善,在小节上也不严格要求自己,岂不是亡国灭身的开端?

下臣事君以货,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

——《荀子·大略》

品德卑微的臣子,搜刮财物和珠宝来献给君主;品德一般的臣子,可以为君主献身;品德高尚的臣子,向君主推荐贤人。

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

——《荀子·大略》

君子能使自己品行高尚,但不能让别人必须尊敬自己;能使自己成为有用之士,但并不要求别人一定重用自己。

小人不诚于内而求于外。

——《荀子·大略》

品德卑微的人不是真诚地修养内心,而是只追求外表。

积微者著,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

——《荀子·大略》

道德品质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培养起来的,品德崇高的人脸色一定温和,行为尽善尽美的人名声就传得远。

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

——《荀子·礼论》

具备纯厚的品德,在于不断地按照礼的原则行事积累;具备豁达大度的品德,在于普遍地推崇礼的原则;具备高尚的品德,在于真正把礼的原则发扬光大;具备明察秋毫的品德,在于着实把礼的原则融化在自己的心中。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荀子·劝学》

天空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露它的广阔,君子最可贵的是完善自己的人格。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荀子·非十二子》

不知道就向人请教,没有才能就去学习,即使有才能也要谦让,并使言行符合道德要求。